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祭奠

  中华民族十分崇拜祖先,而客家民系更盛。祖先崇拜是家族体系的精神支柱,是家庭发展世系的信仰形式和维系宗族体系的重要手段。祖先崇拜,除了宗族世系观念外,还有鬼魂崇拜的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关心死者灵魂的寄托。永定客家人慎终追远,居父母丧,祭祀祖先,都要依礼尽哀,恭敬虔诚。

  一、做七

  明田艺衡《玉笑零音》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矣,一忌而魄散,故七七四十九而七魄泯矣。”《柳南随笔》卷四引徐复祚《村老委谈》说:“或问人死每遇七日,则作佛事,谓之‘做七’,何欤?曰:‘人生四十九而魄生,亦四十九而魄散。’曰:‘假如人以甲子日死,则数至庚午为一七,甲,木也,庚,金也。金能克木,午又冲子,谓之天克地冲。故遇七日而散;至七七日而散尽也。’”道教认为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佛教传说,人生有六道流回。在一个人“此死彼生”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7日为一期;若7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7日终,必投生于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因此,人死之后7个七期间,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当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间,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民间认为,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第五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三七”俗称“女儿七”,孝女备物祭奠,出嫁的女儿(无女者由死者的外戚办)备办酒菜,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亡灵。其他亲友也送纸箱、纸锭、冥币等,在坟前焚化,丧家在拿一二件死者遗物(俗称“手尾”)分赠给备办酒菜送“三七饭”的女姑,留作纪念。五七是子孙七,最后一个七天是“满七”,儿子、女儿、媳妇等都要到墓堂上去祭奠。做七要准备好三牲,纸皮箱、纸锭、冥币、香烛等,把纸糊的皮箱、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他的七则到祠堂里祭奠。

  到了第49天,便是“满七”(又称“完七”、“断七”)。满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邀请亲朋好友参加“满七”礼仪活动。“满七”的前几天,要写印讣文(内容相当于墓志铭),分送到亲友家中,表示感谢,并告知满七日期,亲友如期至奠。“满七”这一天,有的会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亲属、戚友都要祭奠,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至此,丧事就算完成了。

  各地有“走七”习惯。死者逢农历初一、十一或廿一去世(有的只有初一去世才要走七),第一个七日,全家的人都要在早饭后锁门离屋,至傍晚才回家。俗信这一天死者阴魂要回家,所以要逥避。最忌“撞四七”,传说人死的第四个七碰上农历的“七”日,阴魂会回家作祟,全家人都要避开,甚至猪、牛、鸡、犬都要移走,同屋住的邻居也要逥避。

  二、百日、周年和三周年

  死者死后的第100天,简称为“百日”。届时,子孙、女儿、女婿也要备好纸皮箱、冥币,三牲到坟上去祭祀。到了周年和三年,同样要祭祀。这三种祭祀的日期有个很特殊的规定。有顺口溜说,“周年前、百日退、三年单单对”,其意思是说:祭周年是丧者有几个儿子就提前几天祭奠。祭百日则按儿子人数来退后几天祭祀。而祭三年,则不进不退。儿孙女儿女婿依旧还要备好三牲、纸皮箱、冥币到坟上祭祀。

  三、修坟

  下葬后,经若干年,家庭平安,凡事顺遂,主家认为是一个好风水,便会请地理先生择吉修坟。下葬若干年后,如果这个家庭认为要另择吉地安葬,通常会请地理先生另外再择风水利方来葬先人的骸骨,称为“二次葬”。

  民间墓葬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墓址的选择要看风水。一般都要选择“前有照,后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过,后有山峰为靠,境内层峦叠翠,就是说墓地要枕山面水。

  下葬择日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坟山的坐向。二是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幷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道死者的出生年月的情况下,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讲究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准备“二次葬”的,埋葬后不立即修坟,三五年尸化乾净后,请人将骨骸拾起,抹乾净,按人体骨架结构,自下而上叠放入“金盦”(一种陶器)内,“金盦”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择地再葬。“二次葬”挖捡骨骸装入“金盦”的时间,大体都在农历八月初一起至寒露前。

  “捡骸贮金”、“二次葬”,或多次葬,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为原葬风水不好而迁葬,如有的家庭发生什么不吉之事,便怀疑到祖坟风水问题,请“地理先生”检测,择地迁葬;二是由于地势的变化,祖坟常遭水患,或祖坟地改为他用而要迁葬,等等;三是由于客家人长期的迁徙生活,形成的习惯,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客家先民,自中原转辗南迁,一路飘泊,有的历数百年方定居下来,如果举家迁移,便要把祖先的骨骸放在金盦里,带到新的栖息地,择吉日安葬。

  “二次葬”程序是择好良辰吉日,捡骨头,并将骨头放进金盦里,请人刻好墓碑,而后将金盦放进墓穴里,安放好墓碑。安放墓碑最有讲究,一是方位要准确,即合山合水,“分金差一线,宝贵不相见”所言即此。二是要在吉日良辰树碑,好的时辰能使子孙获福。修筑好坟墓,而后,子孙、亲戚到墓堂上祭祀。人口众多的,一般会备好猪羊、五牲,喇叭、乐队。祭祀时,根据血缘从亲到疏来祭。第一堂是,长房,然后依次是,二房,三房……女婿,孙女婿,侄女婿,姻亲,姻门。女葬时,娘家亲戚堂祭顺序要排在女婿前面。

  祖坟建筑如同造屋,十分认真,既讲究风水,也讲究形式。坟墓是阴宅,是祖先死后的居住环境,所以必须把它建好。筑坟之法,实别具匠心,以山水之结构,而定其配土之高低,筑坟之大小,阳阴离合,悉有法则,坟式亦随岭势局势,有各种工作体格之不同。大体是这样的:以墓碑为中轴,砖砌或石板框护墓碑,形成“墓面”,“墓面”正内放置棺柩的纵穴,犹如房屋的正厅,“墓面”外两侧,建有点油灯或蜡烛避风之用的两箱小窟窿,“墓面”前面是摆置供品、烧香的长方形“醮坛”,“墓面”后面筑半月形“地坟头”,自低至高,斜置墓碑之后,顺其山势,以承接“龙脉”。坟墓前面,筑半月形“地坟塘”。由醮坛、地坟头和地坟塘几部分构成的整个坟墓平面是椭圆形的,这一设计不能不说别出心裁,它正是前面所说葬所“是生前住所的延伸和继续”的观念体现。

  葬墓通常是夫妻合葬。安葬父母祭文曰:

  “维公元×年×月×日,乃我×郡×氏第几世考××公太、妣×老孺人安葬告竣设祭之良辰也。主祭治葬子名、陪祭治葬子(名)等统率合家等,谨以刚鬣柔毛、牲醴粢盛、蔬果庶馐、香茶熟馔、烛帛之仪恭祭于坟堂前曰:佳城郁郁,得地之良,龙盘虎踞,岳应星光。山环为翼,水朝其堂。牛眠叶吉,马鬣发祥,安葬某某公太某老孺人,既固既藏,亿万斯年,永卜其臧,庇佑后人,俾炽俾昌,伏维尚享。”

  祭祀仪式完毕后,每人都要从墓堂提灯回家,沿途放铳、放鞭炮。

  四、墓碑

  墓碑中间竖写死者世系姓名,男称“考老大人”;女人称“妣老孺人”。

  墓碑中间的数字要过“黄道”,如前“灵牌”所叙。客家人祖母、母亲的墓碑上称“孺人”。其来历有一番说法:传说南宋末年,宋帝昺为元兵所追,正溯江而行,来到梅口(即今梅县松口镇)的燕赖村渡口,而元兵至,舟子及随从大骇,均弃宋帝昺而逃。正危急间,适上山客家樵妇一队经过其处,皆肩荷竹杆,手提镰刀,突然而出。元兵疑为救兵,骤然退去。宋帝昺于是得救,大喜,即指舟上各物,为封赠客人妇女之用,并准客家妇女死后,一律称为孺人。(孺人,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五、孝家春节

  在金丰片一带的孝家过第一个春节时,一般不贴红纸春联,如果要贴,只能用青纸(男孝)或黄纸(女孝)写一般词语的对联,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之类。也不做年糕粄,不走亲戚。要由亲友先到孝家慰问,然后孝家才敢去回访。如果亲戚不先到孝家,那就意味着以后不再来往,从此断絶亲戚关系,俗语叫做“人情孝下断”。

  丰田片的习俗恰恰相反,要孝家先主动去拜访亲戚,然后,亲戚回访,如果亲戚不回访,则以后就不来往了。

  六、冥诞

  冥诞,是阳间的儿孙给去世的先人在其生日时做“冥寿”。冥诞跟阳间做寿岁数正好相反,男做一,女做齐头,也就是说丧者是男的,冥诞是71岁、81岁……101岁,而女的则是70岁、80岁……100岁。冥诞做到百岁就不再做了。

  冥诞这天,阳间儿女准备好三牲、蔬果、酒茶,以及逝者生前特别喜欢的食品,先祭神,而后到祠堂上香敬祖,父(母)冥诞祭祠文曰:

  “恭维华诞大吉,广分桃液于云仍,寿域宏开,长播祥光于奕叶,想称觞之有庆,自斯祝嘏之难忘。际兹吉日,正逢华诞,向祠宅而称庆,犹是堂下之舞觞,陈方物而告虔。居然春酒而介寿,伏愿列祖来格来尝,更祈后嗣俾炽俾昌,尚享。”

  祭祠堂后,带着准备好的三牲、蔬果、酒茶等物品,到逝者的坟墓前祭祀。祭父(母)冥诞祝文曰:

  “追维我父(母),弃世多年,四时哀慕,触目凄然,遗器犹在,嘉言孔牵,谨守仪(懿)范,罔敢弗虔,兹值×旬,敬陈酒筵,冥筵具庆,享乐无边,庇佑子孙,福寿绵绵。灵其不昧,陟降在前,尚享。”

  祭祀,是家庭中祭祖先和祭宗祠活动的简称,它是祖宗崇拜的具体表现,是客家人维系全族的凝聚力量,是家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礼记》说:“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孝经》说:“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礼记》还说:祭者,孝之本也。这些言语充分说明瞭儒家传统文化赋予祭祀以“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以期达到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的目的。祭祀,按祭祀的规模及地点来分,通常有庙祭、家祭、墓祭以及路祭。

  七、庙祭

  经过儒家伦理化解释,相信灵魂附于虞主,供奉于祖庙,所以,最早的祭祀应该是庙祭了。现在,大型庙祭,一般都是族祭。

  在永定农村,大多聚族而居,一个自然村几乎都是同一族。家庙内,设祖先的遗像、谱谍和神座。庙祭往往是一族人甚至一村人的行动,规模颇大,气势非凡,常常由族中长者领首,安排人员洒扫家庙、摆设供品、焚香祷祝、奠酒虔敬。行祭之时,族中长者居中,率族内众人焚香,行“四叩礼”。

  祭祖祠文略举一例:

  “伏以,祖德长昭,用举明禋岁祀之典,宗功远荫,爰兴水源木本之思,春露秋霜,不胜凄怆之感,恭维我祖,德积先代,泽被后昆,树美范于当年,恩勤并着,垂嘉祥于此日,泽惠咸敷,故派衍云遥,难忘报本之念,虔备俎豆之仪,伏冀列祖,精诚应一气相通,佑我后裔,奕世流芳,丁粮两盛,富贵绵长。尚享。”

  整族人一起进行的庙祭,在今日乡村中已不多见。即使是在过去,也是一年祭奠一次。现在,如果有好几代之前迁居外地的后裔,包括不少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认祖归宗,那么,祭祀家庙和开基祖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小家庭到祖庙祭祀却很频繁,通常与敬神相并列,大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升学乔迁等,在敬神完毕后,都会到祠堂去祭祀祖先,表示向祖先报喜(或报丧),并祈求赐福后裔、保佑平安。

  八、家祭

  过去,只有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才有宗庙,而无庙的下层民众,就仿效有庙者,在家里祭奠祖先,这就是家祭了。

  家祭比庙祭更方便,于是,慢慢地就普及开了。家祭时,在堂屋正中要设家谱挂于墙上。再大范围的家祭,则要将族谱挂于墙上正中。这种家谱与族谱是一张图表,上面填写各代先祖的名讳,按先后次序排列至今。近祖的名讳,不仅“家谱”、“族谱”上要写,而且要设“牌位”。这种牌位高尺余,镶于木座上,以木刻成方头或圆头碑状。如果是简单的碑身,则是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正面写:“显考×(姓)公讳××(名)之神主”、“显妣×(姓)孺人之神主”等字样,下款写立“神主牌”人儿、孙、曾等立名,背面写祖先生卒年月日。父母去世后,选择一个吉日良辰,将其与在家的列祖列宗神主合火并祀。合火文曰:

  “维显考(妣),厚德无愆,捐弃不孝,屈指多年,神主在家,朝夕奉虔,兹择吉日,合火祖先,共享祀典,配食陶然,谨治牲醴,敬告尊前,神其来格,鉴此菲筵,尚享。”“神主牌”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遇有家祭时,才取出来供祭,民间称之为“请‘主’”。

  家祭时间、次数、方式,各地不完全相同。在基本程序中,应有设祭品、焚香、奠酒,家主率其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等,向神主行“四叩首”礼,祭祀时,家主要讲述先人行状、业绩,昭示子孙。有的家庭,在祭奠时,主祭者还要诵念“祭文”,祭文曰:

  “儿承父母之体,感天地之恩。今当吉日,修礼备馔,以飨先君;乃祀诸圣,应有备仪,恭呈祭品。恪遵礼仪,追思先考。体孝行恭,而教后辈。”

  祭毕,向后人展示“家训”或“祖训”,藉以教育后代光宗耀祖,勤廉自勉。农村的家祭时间,一般是在除夕、清明时节、中元节或是祖先忌日时进行。

  九、墓祭

  墓祭,是到祖先的坟茔地去祭奠。这种坟地,一般称之为“祖坟”、“祖茔”。坟地大都有墓碑,有“石供桌”,开基祖或者有功名的祖先等通常都是大坟大墓。

  祭祀时间,通常有春祭、秋祭。春祭大都在春节开小正后(立春后)至清明节前。秋祭大都在中秋节前后。

  祭祖一般从迁到所在地的开基祖开始,祭开基祖通常都有一个约定好的固定时间。祭祀开基祖,轮到值年的裔孙要准备好猪羊、酒醴 、喇叭、乐队等,做好礼粄,买好状元糕、糖果、水果等。

  这一天清早,先到祠堂祭祖宗神位,摆上香案、猪羊三牲(或五牲)、斋蔬,由宗族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长辈主祭,值年的裔孙作为陪祭,礼生根据情况主持单献礼或者双献礼,礼生读祭庙文后,烧纸、化财宝、放鞭炮。祭完宗庙,祭祖大部队出发,土铳带头,接着铜锣、金钟,鸣锣开道,高灯、条幅紧跟其后,条幅上写着公祭某郡某府始祖某公等字样,猪羊、香烛,各种祭品,喇叭、乐队,浩浩荡荡前往墓地。

  到了墓地之后,众人先割草,打扫墓地,而后将鸡血宝锭纸压在墓碑上、挂白,摆上香案、猪羊三牲、菓酒,斋蔬,点上蜡烛、香,开始参拜祖宗。礼生在旁唱礼,主祭跪在墓堂中间,陪祭跪在主祭后面,其他裔孙也要在墓地上跪拜,礼生读祭祖文。祭祖文曰:

  “缅怀我祖,我族之光,创业开基,功绩辉煌,恩深德厚,源远流长,凡我裔孙,千载难忘,兹当春日,景美辰良,谨备不腆,牲果酒浆,诚心诚意,拜揖坟堂,以报恩德,以表衷肠,伏祈我祖,鉴此馨香,佑我孙支,俾炽俾昌。尚享。”

  读完祭文,喇叭奏乐。最后烧纸、放鞭炮。

  祭完后,众人将猪羊三牲等切好下锅煮熟,大家在墓地上吃饭喝酒、猜拳、行令,商讨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大家纷纷在祖宗面前许诺,如果今年生儿子出多少钱,结婚、高中、发财又出多少钱,纪事者将大家的许诺一一记録在案,以便日后兑现,酒酣饭饱后大家才尽兴回家。大家族其他的大坟大墓的祭祀也大致如此,只是吃饭从墓堂移回宗祠,时间也改在晚上进行。而小家庭的坟墓,祭礼就简单多了,没有礼生,也不一定要祭文,也没有猪羊、喇叭,只要墓地修整乾净,烧香祭拜,虔诚肃穆即可。

  十、路祭

  清明时节,大家又是家祭,又是墓祭,祭祀自己的祖先,这时,人们也会联想到了那些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推己及人的儒家古训,慈悲为怀的佛家说教,以及对无祀鬼魂作祟的恐惧,使人们在祭祀祖先、给祖先修坟墓的时节,也给无祀鬼魂设祭。

  清明以及中元节前后,现在偶尔还可以见到在路边祭祀孤魂野鬼的,这主要是因袭明朝的习俗,目的就是让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死有所祀,不会四处游荡,作恶作祟。路祭只是略备一些斋蔬、香纸,斋蔬放在歧路旁,香纸插在斋蔬边上。

  在湖坑镇,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艾粄”,等到黄昏之际,人们会到固定地点祭拜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慰籍地下饿鬼。过去的路祭通用文有:

  “灵輀驾兮,碎裂肝肠。昔日问安寝室,今朝荐别道旁,亲属济济,吊诔悲伤,执扬披拂,若癫若狂,猿啼鹤泪,血海苍苍,从此永诀,野旷荒凉,临岐再奠,酹酒三觞,尚享。”

  如今,已经没有人再用祭文路祭了。有些地方专门建造祭祀孤魂野鬼的坟场,形制略如一般较大的坟墓,称为“厉坛”。到中元节或其他商定的日期,有人轮值设祭,幷且还有所谓“抢厉坛”的风俗。因为祭厉坛,同样有许多祭品,也有行礼仪,念祭文,目的是要游魂野鬼不要作祟民众,保佑乡村民众平安、五谷丰收。

  祭礼完成之后,主祭人宣布结束,在场人员就动手抢祭品。迷信说,抢得越多越吉利。如果没有抢到食品,就捡拾几根线香脚回去,也是吉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