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敬老

  中华民族向来有尊老的传统,永定客家人保持尊老敬老的传统习惯。

  旧时,每个姓氏家族都有族长,族长由德高望重、有办事能力的老人来担任。宗族有“烝尝田”,其收入除一部分钱支持学子读书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钱用于祭祀祖宗,修祖坟、祖祠。大房宗族有这样的规矩:祭祖完后,在宗祠里将部分祭品分给族中长辈,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可分1斤猪肉,70岁以上的老人可分一只鸡或鸭,80岁以上的自主选择。除此之外,比如,无论家里吃饭和作客,都让老人坐上位,让老人先夹菜,同桌席其他人才能开始吃,而最好吃的要让给老人吃。过年给老人发压岁钱。老人的生活起居,子孙们都会照顾得很周到。

  一、敬老传统

  人类生计从依靠体力获取生存材料的形态逐渐转变为同时依靠智力的形态,体力衰弱的老人依然可以用年深日久而积累的经验型知识贡献于社会,他们不可再是累赘:一夫一妻家族出现后,血缘关系明晰起来,亲情加重了份量,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弃老风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革除,其后,由于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经验型认识、改造自然及社会的阶段,在经验知识方面处于优势的老人便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园艺型农业为基础的国度。

  这些故事共同的一个中心情节是老人以自己丰富的智慧救国家于水火,解人民于倒悬。社会普遍对于经验型智慧的渴求,使人们发现了老人的价值,从此,社会的天平便倾向老年。

  观念形态的东西一经产生以后,必然反映在实际生活中。既然社会价值评价的天平倾向老年,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老年尚齿、尊老敬老就一定蔚然成风。事实正是如此。

  尊老敬老的风尚首先体现在家庭里。按旧礼,日常居家儿孙以及他们的媳妇每天鸡叫便起床,洗漱之后,衣冠整齐地先到祖父母处请安,然后省问父母:晚上临睡之前,也要先伺候父祖安歇,这就是所谓的“晨省昏定”。一日三餐,子孙要殷勤侍奉饮食,捡老人喜欢吃的做。平常闲居无事,要随时在父祖身旁服侍,绕膝承欢,设法娱亲。容貌要恭顺、说话要低声下气,和颜悦色。父祖不让坐,不敢坐,不让退下,不敢擅自离开。坐着的时候恰遇祖辈经过,必须起身相送。受到父祖的呵斥、责骂,不论是非曲直,只能俯首默受,不能辩解。

  更重要的是,我国古代的崇尚年齿、尊老敬老不只形如诸风如臭的礼俗,更有如石如铁的法制规定。据《汉书·武帝纪》截,汉武帝十分注重养老尚齿之事,曾颁诏倡导养老,诏文中还提及“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育)法”,“受鬻法”显然是当时的养老法令。又有人考证说甘肃出土的西汉竹简《王杖诏书令》是我国最早的尊敬和赡养老人的法令。这项法令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予一种顶端雕有斑鸠形象的特制手杖——“王杖”。特“王杖”的人享受各种社会优待,如社会地位相当于年俸“六百石”的地方小官;侮辱或殴打这些老年的人要以大逆不道的罪论斩,等等。其实,远在西汉以前,就有尊老尚齿的规制。《礼记》对此记载颇为详尽,大体的规定可分作三个方面。一是老年人享有的特殊待遇,如大夫70岁退休,若被朝廷留任,要赐给桌子和手杖、出门要有女人搀扶、乘坐舒适的车子;又如一般人50岁在家可以用手杖,其后依次为60在乡;70在国,80在朝廷,到90岁,天子有事要问,就要亲自登门,还得带贵重礼物;又如50岁不干费神的工作,60岁不服斋戒,70岁不管迎宾送客之事,到80岁,齐衰一类的丧事便一概不管了。二是家属特殊的待遇,如家有80老人,独生子不必为国事奔忙,家有90老人。一家人便都免除了赋税、徭役、兵役。三是社会、国家给老人的福利待遇,如养老送终服,60岁老人以年为单位准备,70岁以季,80以月,90则要以日计算,天天都需要预备着,只有被、褥、帽、带之类死了以后才制作。

  永定客家人的族规,一般规定是:“敬祖宗”、“重宗长”、“共患难”、“禁乱伦”、“禁欺凌”。当族人违反了族规和家法的条款,族长为了维护宗族内部的既定秩序,树立宗族的对外威信,便会依据族规的基本准则作出决定,进行惩处。族长还处理宗族内部分家析产、婚嫁丧葬、斗殴争论、置产买业等事务。一般由族长进行调解仲裁处理的决定,而族人必须服从。族长还要主持兴建和维修宗祠以及修族谱,并组织和举办大型祭祀祖宗的活动。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定客家人非常重视尊老敬老,赡养老人是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自古以来,永定客家人赡养老人都是以家庭为主,而少数单寡孤独的老人则由政府赡养。据《清朝光绪永定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初年,诏天下郡县,各立“孤老院”。明朝成化十四年成立永定县后,首任知县王环创建“养济院”,原址在县城南。明嘉靖十五年,知县毛凤将“养济院”迁于县东山麓;嘉靖三十七年,知县许文重建。县境内贫病孤老之民而养之,人月给米3斗,薪30斤,冬夏布一匹,死则棺一具。清代永定养孤贫老人53人,每人每日给银一分,每年发银203.52两;冬、夏布银10两。清道光十三年(1833),县丞张炜倡在峰市设普济局,凡旅途中死亡无亲友及贫困死亡无法埋葬的,由普济局供给棺材,雇人送厉坛殡殓。永定客家人还有利用公田的粮款来赡养单寡孤独和给老人送终的习俗。

  总而言之,家庭、乡社、国家,风俗、礼仪、法制,这一切都将尊敬、崇尚、礼遇献给了老年人,由些,我们国家形成了世界公认的敬老传统,同时也造就了二千年的老年文化。

  二、老年文化

  阅读有关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一般都会碰到“文王访贤姜子牙,辅佐周朝八百年”这则故事。据史载,姜子牙出来作宰相的时候,已经是年高80的白胡子老头,有人很敏鋭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中国老年文化的历史从那时就开始了。

  就现代文化学、社会学来看,老年文化仅仅是年龄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就如同青年文化一样。然而,许多学者指出的传统中国的老年文化,是指我们的整个传统文化是老年文化,或者说具有某些年老文化的特质,之所经这样说,恐怕有如下一些根由。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老年的特征。它的历史那样悠久,说它有五千年的历史、两千年的传统不算夸大其词。比之于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文化来说,它确实是两鬓皆白、银须飘拂的老爷爷了。当然,这只是形似,更紧的是神似。中国传统文化相当稳定,虽然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就象老年人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一样。同时,它又相当地具有容摄力量,任何异质的文化都能被它溶解,吞食或者转化、改造,一如老人施展权威与管束之网。

  其次,举凡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将砝码加在老人一边,使天平絶对倾向老年。老年人是经验、知识、智慧的代表,也是善良、正义、真理的代表。姜是老的辣、老人象老姜一样经验宏富、办事稳当,一以当十。马是老的好,老马识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人象老马一样足智、多谋、善断、很少差错,又不乏宏图大志、冲天干劲,老松耐心寒,品格更高,老人也如此……。

  再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天平也倾向老年。家庭里,老人独尊,财权、家政之权在握,甚至握有生杀夺之权。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终身制统治政坛数千年,一如姜子牙80拜相,有老人政治之讥。

  在传统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老年人优势。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这些都是青少年所不及的。然而,这一点又不能强调过头,否则就将从真理的此岸迈出荒唐的一步而走向谬误的彼岸。同样,我们民族有着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礼遇,在我们的国家基本没有形成西方国家那样的老年问题,这是我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然而,或许正是这种尊敬和礼遇的不正常发展,使我们的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超过了一定的度,从而发生一定的质变化,老年被从生活中捧上了圣坛,这是我们的悲哀和不幸。

  三、寿诞礼仪

  在人的一生中,寿诞礼仪虽说不是什么重要的礼仪,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使不在意寿诞,看得可有可无,但他们的子孙们受“孝”的伦理熏陶,常常在老人寿诞上做文章。由此,寿诞礼仪在人生礼仪的链条上焕发出夕阳、晚霞般的光彩。

  1.寿为五福之首

  中国古代有所谓“五福”,讲的是五种人生理想。民间的说法是福、禄、寿、喜、财,寿为其中之一。古籍的说法略有不同,寿排在五福之首。《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不仅寿居首位,而且其他几福也多与此有关,比如康宁、考终命。古人解释,考终命为“皆生佼好以至老也”,与寿不无关系。可见,人之一生,寿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寿来说,其他几福要逊色一些,俗谚有云“好死不如赖活”,可知老百姓也是首先重寿,不把其他几项看得那样重要。

  观念上如此,行动上呢?翻翻经史便可以知道,中国古人为长寿没有放不下的事情,没有没干过的事情。远在神话传说时代,后羿的妃子嫦娥为长生不老,偷吃了奔月的仙药,撇下了情人,只身飞到了月宫,寂寞凄凉度日。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也是希望得到长生不老药。不只炼丹家,其他许多人也在寻找长寿之术,除了注意日常的饮食行止之外,人们不仅在现实生活领域千方百计地寻求、实践长寿之道,也苦心孤诣地在信仰、礼仪生活里创造、应用长寿之术。首先,人们创造了祝福、庆贺长寿的礼仪——寿礼,大肆铺排,极尽所能。其次,人们根据社会价值观等等赋予一些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比如拣佛头儿上寿,对人弄刀折寿……从而趋利就福、远祸避患。再次,人们还创造了寿星这样一位吉祥人物,时常加以礼俸;把寿字有用许多形体写出来,组成“百寿图”;择定许多长寿的象征物,入诗入画,藉以寄托长寿愿望。长寿象征物诸如菊花、桃子、松柏、龟鹤、甚至花猫、彩蝶。

  2.寿诞礼仪

  寿诞礼仪是每当生日举行的人生礼仪,终生要重复好多次的。不过,这些在生日时举行的礼仪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虽然这些礼仪的中心意义都在于祝福、庆贺健康长寿,民众认为,小孩子、青年人做寿是不妥的,要折寿。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举行寿礼。但现在受外来风俗的影响,城市的孩子也“过生日”。

  寿礼也叫“过生日”,此外还有“做寿”、“庆寿”、“贺寿”等名称,特定年龄又有特定称呼,如“庆八十”、“贺六十”、“古稀之寿”等。如称88岁寿诞为“米寿”,因汉字“八十八”竖写与行书“米”字近似,藉以为名。男女寿诞也有不同称呼,比如男称椿寿、女称萱寿,因为我国古代以椿萱代父母,“椿萱并寿,兰桂(指子孙)齐芳”里的椿萱指的是这层意思。

  寿诞礼仪古已有之,春秋时期就颇为盛行了。金文中有多种写法的寿字,《诗经》还记载了当时的祝寿礼仪。《诗经·豳风·七月》云:“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大雅·江汉》云:“虎拜稽首,天子万年……作召公考,天子万寿。”《诗·小雅·天保》云:“如南山之寿,不寒不崩。”由些可知,《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比较详尽的寿诞礼仪,幷且为后世留下了“万寿无疆”、“寿比南山”这样的祝颂之词。

  寿诞礼仪一般在40岁以上才开始举行,甚至更晚,各地风俗不同,没有统一的年龄,但通常是:越做越大、越隆重,整数之寿(俗称“整寿”)较零数隆重。古语云:“人逢七十古来稀”,因而,这个年龄以后的寿礼很是隆重,“八十大寿”往往为寿礼之极。逢10、逢5之外,其他的零数一般不大办寿礼的,要办规模也较小。

  永定客家地区都有子女给老人做寿的传统习俗。6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做寿,“男做齐头,女做一”,即男60岁、70岁、80岁……做,女61岁、71岁、81岁……做寿时,一般发红帖宴请亲友,亲友们要备礼物祝寿,多为活鸡、寿面、寿桃、花炮等。寿家厅堂中挂寿幛,摆香案,做寿的老人由配偶陪坐厅上,接受儿孙和女婿及至亲晚辈的拜寿。寿宴的特色是宴席是要有寿面寿桃。开宴时,最先上寿面(必须用线面,以示长寿),席间,还要由厨师在每桌去添面,称作“添寿”。

  寿诞之礼有一套仪规。先要设寿堂,摆寿烛,挂寿幛,铺排陈设,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届时,寿堂正中设寿翁之位,司仪唱赞,亲友、晚辈上寿。辈份不同,礼数有别。平辈往往只是一揖,子侄则为四拜。有的并不设寿翁,客人只是往寿堂礼拜,儿孙辈齐集堂前还礼。

  寿筵是寿礼的重要一环,主家往往大开宴席,款待来客。宴席的肴馔无非山珍海味之类,但少不了的是面,俗称“长寿面”。富贵人家的寿筵往往十分排场阔气,仪式也较平常为多,除上寿、唱戏之外,请出家人念“宝安延寿经”,还要焚天地寿星纸,放生。

  贺寿的来客都要携带寿礼,诸如寿桃、寿糕、寿面、寿烛、寿屏、寿幛、寿联、寿画、寿彩、万年伞等等。这些礼品中但凡能缀饰、点面图案的,一般都要加上一些象征长寿的图案等。永定客家人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为父亲祝寿,一定要准备祝寿礼物,有……。

  寿联与婚联、挽联一样,是运用于人生礼仪的艺术样式,很具代表性,最能表现中国文学艺术人文性的特点。一般的寿联不外乎写些吉祥祝福之辞,是类型化的,但有的寿联则简要地点出寿星与祝寿者之间的友谊,对寿主的生平业绩给予评价。此外,寿联也有男女之别,自寿他寿之分,不同年龄的寿诞也有不同的寿联。有时候,寿联也被当做逞才显艺的园地,或者用作讥讽、嘲弄的武器。

  自寿的寿联是用以抒发个人感慨、抱负,或者用以自勉的,往往题作“×+”自寿。更多见的是写给别人的春联,通用的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北南山不老松。

  寿男或寿女的如:

  椿树千寻碧,

  蟠桃几度红——男寿

  萱草凝碧辉南极

  梅花舒芳绕北堂——女寿

  写给不同年龄寿星的寿联:

  二回甲子春初度

  举国笙歌醉太平——60寿联

  从古称稀尊上寿

  自今以始乐遐龄——70寿联

  人近百岁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儿孙寿90老人

  纪昀为清代大才子,学富五车,才思机敏,他为干隆皇帝五十寿诞撰写的寿联,堪称絶妙:

  四万里皇图,自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从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3.人寿俗信

  人生礼仪的许多俗信都是建立在民间信仰基础上的,寿诞礼仪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俗信很多,诸如:

  小孩10岁的生日由外婆家给做,称“爱子寿”:青年20岁生日由岳家做。

  客家人40岁不做寿,因“四”与“死”谐音。

  百岁寿诞有提前一年做的,99与“久久”谐音,以示提前过百岁大关。

  数人年龄相加,合作80、90、100岁大寿,以铺排张扬。

  做冥寿,也叫做阴寿,指祖先亡故以后,每遇整十,子孙设神象或神位于堂中,对之行礼,或设坛延僧,诵经礼忏,以此表示后人的孝念。冥寿亲戚朋友有送纸扎锭者,也有登堂拜祝者。

  以上的俗信多与寿诞礼仪的仪注结合,反映人们关于人的寿命的信仰,此外,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此类俗信也还很多。

  首先,人的寿命与人的身体是紧密联系的,人们认识了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便从身体上寻找、发现影响寿命的因素,由此形成了有关寿命的相术。比如认为长如寿星的眉毛为寿眉,是长寿的标志,不得损伤,否则就要损寿。据说,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徐坊长有寿眉,小皇帝看了有趣,要摸着玩,当老头子谨遵圣命低下头来的时候,他则冷不防拔去一根,后来徐坊去世,太监们都说这是被“万岁爷”拔掉寿眉的缘故。

  其次,寿命与年龄联系着。其实,年龄不过是寿数的记録标志,并不能絶对地体现人的身体状况。可是,民众依据经验,通过直觉联想,把年龄与寿命絶对地联系起来,形成了许多俗信。其中有的具有经验型的科学性,诸如年龄越大,活下去的日子就可能超短。许多俗谚讲的都是这种经验型的科学:年纪活到六十三,棺材沿上爬哇爬: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有的则纯粹是观念的产物,是信仰所规定的。这也是中外文化共有的现象,比如日本有“厄年”,中国有“劫”,这些都是注定要有灾厄的年份,需要特别注意。在这方面,我国普遍的俗信是“9”,又分“明9”、“暗9”,前者是带有9的年岁,如59、69、90等,后者指9的倍数,如81、63、72等。年岁逢9就是厄年,就是劫,注定要凶咎祸患的。因此,需要千方百计地化解,民间的方法是穿大红色的衣服,小孩子可作外衣穿,大人则穿内衣,还要系红腰带。

  民间信仰认为,个人行为与寿数也是相关的。小孩的无意识、非社会行为可以显示他的寿数,比如“手搬脚,活一百”,是说婴儿常有以手搬脚的动作。可以长命百岁,这类似于抓周的预示未来。与寿数有关的更多的是有意识的社会行为,二者联系的基本规则是:行善积德延年益寿,损人利已减岁折寿。俗说“支刀三分罪”,即拿刀向人是罪过,要折寿。所以如此,是因为“支刀”乃非礼之举,违背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因而,抱持着长寿的理想,人们往往做一些扶弱济贫、修桥补路的事情。然而,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于是,人们更试图以简单易行的手段达到长寿的目的。仪俗提供了这种手段,充当了由难到易的转换媒介。这样就生产了一些可以积寿、增寿的象征性行为,诸如诵经礼忏、烧香祷告,庙观施舍,放生(从市场上买来活鱼、活鸟等,然后放掉),钞写经卷,等等。有的象征性行为形同儿戏,但由于是属于信仰、礼仪领域的行为,所以人们做起来认真虔诚,心里又信其为真。

  人寿俗信中还有一种“借寿”的习俗。民间信仰认为,寿命在天,寿有定数,该活多大年纪就能活多年年纪,不会少也不会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说,因此,寿数就象个人财产一样,可以出借、转让、借贷了。“借寿”习俗就建立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凡家人有病,医治无效,深知再无活命可能的时候,人们便认为此人寿到,只能借寿给他,以图延寿。借寿者多为病人子女,或亲戚至交,幷且必须自觉自愿,否则不会灵验。借寿时,出借寿数者要斋戒沐浴,虔诚拜祷,泣告上苍,表达自已愿自减寿数若干以延长某人寿命的愿意。病人偶或转危为安,人们便认为上天的神只已经准许借寿,进而焚香许愿,答谢苍天。倘若病人一命归天,出借寿数者也要烧香祷告,取消前言,以免冥府阴司的阎罗判官阴差阳错,把出借的寿数误给别人。

  人寿俗信与寿诞礼仪一样,是人寿信念在礼仪风俗中的反映,此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人寿信念也得到了象征性的表现。

  4.人寿信念的象征表现

  既然希图长寿是人们一种顽固的信念,那么,这种信念就必然表现在人们创造的文学、艺术以及其他领域,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中国,反映人们长寿信念的象征(包括图案等)多而又多,难以枚举,透过它,可以窥见一个声势浩大的创造运动。这类创造性的行为不仅来自普通民众,也来自文人墨客、官家富绅,甚至和尚道人。全民的合力所造就的这个象征体系丰富多彩,神异迷人。

  首先,人们在文字上做文章。寿繁体作“寿”,这本来不是一个特殊的字,但由于它所表示的意义为人所重,人们便将它图案化了,由此产生了许多变体,有圆寿、团寿字,有长寿字,还有100个篆书排列在一起组成的百寿字、百寿图。这些寿字图案广泛应用于画稿、文具、家俱、什器、衣物、建筑等,随处皆是。

  中国民众信仰多神,而每位神只又具有多种功用。拜菩萨既可求其保佑平安,也可求子,其他好多神只也是如此。这样,为实现某一愿望,便可拜倒在众多神佛的脚下,寿亦如此。不过,长寿既然为五福之首,人们最大的愿意,便不好不设专神。于是,寿星诞生了。寿星本是星名,即南极老人星,《史记·封禅书》载“于社亳有…寿星祠”,《索隐》的解释是:“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到天下理安,故祠以祈福寿也。”后来却发生了变化,在小说戏曲中变成了神仙,《西游记》第七回写道:“霄汉中间现现老人,手捧灵芝飞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寿星又到。”不过,其间的渊源关系是很清楚的,故寿星又有“南极仙翁”之称。寿星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常可见到的,长头大耳,皓首白眉,长髯遮胸,手把拐杖,杖头挂一葫芦。他的使命是祝人长寿,同时又可保人平安。

  除寿星之外,瑶池的西王母也是一位与人寿有关的神仙,这是因为她的蟠桃乃长寿之果。仅次于西王母的另一位仙女麻姑,曾见东海三次变成桑田,也极长寿,故又有“麻姑献寿”之说,用以祝寿,特别是祝女寿。道教中的八仙也与人寿有关,民间吉祥图案中有“八仙庆寿”、“八仙拱寿”等纹图。还有一位普通人东方朔,他本是汉代的文人,极其幽默,颇善讽谏。据说他三次偷吃西王母人仙桃,可居寿一万八千岁以上,因而也是用作祝寿的人物。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常是“譬如朝露”、“生年不满百”,这几乎是人在其他万物面前唯一不可骄傲的。对神龟仙鹤、苍松翠柏、乃至高山流水,常有羡慕之情。中国人向来是平和主义的,与自然万物相处和谐、融洽如一,我为万物,万物为我,于是自然界的长寿之物便都用来作了人寿信念的象征物,广泛地动用于各种场合、情境,抒发人们希冀长寿和理想、意愿。这些自然物或者因其本身寿命的绵长而被取用,如龟鹤松柏梅竹,乃至泰山、寿石:有的因其为传说中可使人长寿的物品而被取用,如桃子、芝草、枸杞、菊花等;有的则仅是利用某物名称的字音,诣音取意,如长青滕、长春花、缓带鸟、猫、蝴蝶等。花猫、蝴蝶本与长寿无关,但因古语有“耄耋”二字,“七十曰耄,八十曰耋”,是年岁的别称,且都是较大的岁数,后世便用来指代长寿,又因“耄耋”与“猫蝶”谐音,于是花猫和彩蝶就成了长寿的象征物,画一幅山石花艹的纹图,再配上飞着的采蝶,蹲着瞅蝴蝶的花猫,便是“寿登耄耋”或“寿居耄耋”可以用来祝寿。

  长寿象征物并不仅仅单独使用,它还动用类似汉字卞书中“会意”造字的方法,与其吉祥象征物合成,创造出许多包含祈愿长寿等多重意义的图案来。这里列举数种,以见其概:

  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遶寿字的纹图。

  长春白头——长春花、寿石和白头鸟的纹图。白头鸟又叫“长春鸟“,表示白发长寿。

  杞菊延年——菊和枸杞的纹图。

  芝仙祝寿——灵芝、水仙、竹和寿石的纹图。

  龟鹤齐龄——龟和鹤的纹图。

  松鹤同春——松、鹤的纹图。又称“鹤寿松龄”、“松鹤遐龄”、“松鹤长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