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经营事业

  永定客家人身处大山中,在以农耕求生存的同时,还从商致富,课读求名:求富,条丝烟产业曾遍及大半个中国;求名,有“独中青坑”的四代五翰林;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永定土楼今天成为世界遗产。永定客家人积极进取,形成了特有的风俗,无论家族或家庭,务从实业,挣钱除了维持生活,就是让子女读书上进,以求根本上改变个人、家庭和家族的命运。他们事业有成,则置田产,建土楼,兴学校。

  一、农耕

  以前,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的丰歉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因而农耕有许多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播种时,农民要在秧田挂一份香纸,祈求田头伯公(土地神)保佑秧苗生长良好。中秋节备牲仪、月饼、地瓜、芋头等农产品,敬田头伯公。

  如遇大旱之年,就得隆重地举行求雨的仪式。求雨时,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连衙门知县和其他官员也参加。主事者要沐浴斋戒,请和尚、道士念经和设道场“打醮”。求雨队伍抬着龙王菩萨到田野巡游,沿途放火铳,还将龙王菩萨反复投到水潭里,以求老天下雨。

  永定农村有迎春的习俗。高陂镇西陂村的“迎春牛”活动最为有名。

  秋收之后,金丰地区的许多村庄都有举行“作大福”的民俗活动,以此庆祝丰收,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为著名的是湖坑李姓的作大福,规模宏大,场面壮观。

  二、经商

  (一)烟草

  永定县种烟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烟草传入永定不久,永定的烟农很快就掌握了晒烟种植技术和“细切如丝”的加工技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栽培、制作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色味皆不能及”,因而永定条丝烟成为清代朝廷的贡品。

  干隆二十二年(1757)春,皇帝奉皇太后南巡,游历苏杭等地。苏州赖氏烟号老板赖存觉(抚市社前人)在苏杭运河上巧遇干隆皇帝,请干隆品尝条丝烟,深获帝欢,干隆乃赐苏州赖氏烟号为“烟魁”。赖存觉又传回苏州“五色锣鼓”、“十番”,为庆祝荣获“烟魁”而发起延续至今的元宵走故事活动。以后又建立学校和天后宫等,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条丝烟销路日广,清道光年间,全县年种植面积达2~2.5万亩,产烟150~180万公斤,价值400余万银元。几乎村村都有制作条丝烟的烟棚。永定人开设的条丝烟店(庄、行、号、厂)遍及大江南北14个省的40多个大中城市,有160多家。清宣统三年(1910)龢民国3年(1914),永定条丝烟在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上获优奬。

  1970年代以后,永定烤烟兴盛,连续10多年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永定县被评为全国烤烟之乡,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二)烟刀

  条丝烟制作需细切(刨)如丝,大规模的条丝烟生产需要大量的烟刀,因而带动了烟刀业的发展。其中,湖坑洪坑村的烟刀生产最著名。鼎盛时,洪坑村有大大小小的烟刀厂15家,成为制造烟刀的专业村。洪坑“日升”牌烟刀最为有名,锋利无比,经久耐用,深受刨制条丝烟厂家欢迎,除供应本县外,畅销全国各地,洪坑成为闻名遐迩的“烟刀之乡”。福裕楼、振成楼就是林姓人经营烟刀业发财后兴建的。

  抗战后期高陂睦林村的“胜利”牌烟刀,亦行销浙江、江西、广东等十余个省市的几十家烟厂。

  就连不起眼的小小烟刀石——磨利烟刀的石块——也成了一种产业,抚市鹊坪村出产的刀石,被公认为最佳产品,以至运销江南各省,年销量在3万块以上,产值6万多银元。

  (三)土纸

  永定坎市、高陂、湖雷、堂堡、合溪、歧岭、陈东、古竹、湖坑、大溪、下洋等乡镇的毛竹丰富,是土纸的主产地,生产土纸的“纸寮”(加工生产土纸的手工作坊)遍布大小山村。清代中期,全县土纸年产量达1万多吨。下洋初溪村的大土楼有的就是靠经营纸业发财建筑起来的。

  (四)木材

  永定山区木材资源丰富,以前交通不便,经营木材主要靠水运。其中有不少木材的经营者发了财。高陂裕隆楼就是王姓人上祖经营木材发财以后兴建的。

  (五)其他

  永定人到县外、省外创业谋生者很多,他们从事各种行业,有行医开店,有经营小生意,还有泥水、木匠、裁缝、铸造、打铁等工匠,其中有许多人是能工巧匠或商业高手或某种专才。

  三、读书

  永定客家人崇尚儒家思想,有浓厚的崇文重教习俗。永定民间俗语:“蟾蜍罗,哥哥哥,唔读书,冇老婆”;“养子不读书,等于养头猪”;“书爱读,打爱练,老婆唔讨随方便”;“讨食也要缴子女读书”;“人不读书,有眼无珠”;“赤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知读书迟”;“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大蕃薯”;“星多天空亮,学多智慧广”等,认为只有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永定客家人一贯重视子女读书,千方百计让后代接受文化教育。如果一个宗族都无人读书,没有文化人,便被人小看,被认为后代无出息,因此“家有半斗粮,也要送儿上学堂”。永定民间很早就有种种兴办教育,鼓励儿童读书的风俗。

  不但大户人家,就连许多穷苦人家也努力供子女读书,希望子弟知书达理。乡间的私塾、书院、义学,给家境困难的客家子女提供了启蒙的机会。据史料记载,明崇祯至清雍正年间,全县先后办过书院8所。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废止科举,永定先后办书院、文馆等82所。永定的书院、文馆数量居闽西各县之冠。

  清代干隆二年,坎市青坑村廖鸿章点翰林后,延至嘉庆、道光、同治,其孙廖文锦、曾孙廖惟勋、廖寿丰、廖寿恒先后入翰林院,或授检讨、编修,或为知府、尚书。廖氏“四代五翰林二进士七举人”,成了“独中青坑”的士林佳话。

  相传古时候金丰大山下有个人叫张积谷,小时候入学不用功,功课很差,人称其“马古蝉”。一日,张积谷上山砍柴,听见蝉儿在树枝上不停地叫:“积谷、积谷,妈西、妈西,西!”“妈西”客家方言意思是差劲。张积谷认为蝉儿都知道他读书差,也奚落自己了,惭愧万分,觉得对不起含辛茹苦的父母。后来他发奋攻读,进步很快。他再次上山砍柴,蝉儿又叫起来了:“积谷、积谷,有希望,有—希—望!”他深受感动,更加努力,后来终于进入仕途。几年后,张积谷在其砍柴的山上建一寺庙,命名“鸣蝉寺”,以激励后人。

  四、出仕

  永定客家人崇文重教,读书风气甚浓,因此,明清时期不少永定人通过科举考试,中举考取进士而致仕。自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县至清末,永定县有文武进士36人(武进士7人)。

  走进仕途的永定人,大都秉承忠孝仁义的为官之道,多有政声。如:

  永定建县后第一位进士赖先,凤城镇人。弘治十一年授户部主事,扫清历年积弊。升任户部员外郎后因刚正廉洁遭宦官刘瑾忌恨而辞职回乡。刘瑾伏诛后出任常德知府,扺制宦官藉端搜刮再度触怒阉党,愤而辞职回家,絶意仕途。

  巫宜禊,大溪乡人。聪颖好学,才华飙发。于嘉庆丁丑入选翰林。初任京秩,以奏对称。旨简放江苏苏松泰道,会粤督林则徐厉禁鸦片,销毁英商烟土数万箱。

  廖瑛,坎市镇人,生于“四代五翰林”家族。廖瑛曾在江西任按察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怒斩道台,该事迹被编为地方戏《廖瑛斩道台》。

  五、“过番”

  永定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侨胞数量在闽西最多。永定县现有人口48万,而旅居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30万人。永定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在东南亚等国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永定,自清代康熙年间以后,许多人为了生存、创业而漂洋过海去南洋。挣到钱后,有的在家乡买地置田建房,有的将家眷带出去,在外面发展。

  下南洋,俗称“过番”。出远门前,亲友为之饯行,所送的礼物中必定少不了鸭嬷,谓之“顺风”。鸭嬷不仅善于觅食,而且熟谙水性能避险,寓意一帆风顺,水陆平安。但不可用番鸭,避免与“番客”谐音,被误认为有意讥讽。

  “过番”要飘洋过海,妈祖是海上的保护神,因而,永定客家人祭祀妈祖的习俗十分普遍,全县比较大的村庄几乎都有妈祖庙。这与经营条丝烟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时运输烟丝也大多靠水运。

  “脱草鞋”

  草鞋,是用稻草、麦秆等材料编制而成的一种鞋子,是从前上山砍柴、出行走远路时穿的。

  旧时,出远门者——尤其是侨胞、长期在外地为官或经商而少还乡的人回到家乡,要跪拜祖宗,家里的人要在厅堂内摆上香烛、全鸡或全鸭、红米团、长寿面、红橘、红酒等祭品;再拜谢父母及家人。这种风俗叫“脱草鞋”。脱草鞋,是为出远门回家的人接风洗尘。亲戚好友备办礼品前去接风,仪式隆重的,要备办盘担,盘内主要有长寿面、豆腐皮、红菇、黄花菜、鸡蛋、猪脚、公鸡、番鸭等礼品。仪式一般的,也要备办一个礼盘的贺仪。主家要举行宴会,出远门者要按礼俗向前来的亲戚好友回赠礼品,以示答谢。回赠的礼品一般是出远门者从外地带回来的物品。

  “脱草鞋”之俗起源很早。

  相传永定丰田里有一户人家,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儿子刻苦读书。儿子要上京考试,母亲为他纳了一双布鞋和编织了一扎草鞋。隔壁邻居也为他送行。儿子不负众望,高中后当上知县,一生廉洁奉公,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一晃30年过去了,他带着家眷告老还乡,母亲看到儿子非常高兴,备了供品祭祀祖宗神位,儿子按仪式跪拜祖宗和母亲。亲戚好友知道后,备办礼品前去庆贺。后来,这演变成俗流传下来了,谓之“脱草鞋”,含有对改变人生地位、事业有成者的祝贺之意。

  六、置家业

  旧时,永定客家人有一定经济积累之后,都热衷于买田地、置家产、建大楼,为子孙后代留下家业。在从事这些活动中,一般都要立签各种契约。契约的种类很多,有买卖、典当、租佃、借贷、雇佣、赔偿等,还有赠予、分产、遗嘱、继承等文书。各种契约的内容不同,文字也有一些差异,但格式大同小异。

  常见的是田宅买卖契约,是物权契约的一种。契约通常有如下内容:即买卖时间、业主姓名、标的(所卖田宅的座落和四至)、买主姓名、契价和交割、业主担保事项、业主署名画押、中保人署名画押等。契约成立,同时履行。契约成立主要有3个条件:一是当事人对标的有完全的所有权或完全的处分权;二是标的须确定;三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不得反于一般法律行为及契约之原则。以下举买卖契约格式二例。

  (一)买卖土地地契

  ×××自愿出卖坐落××乡××村××(地名)祖遗田丘壹丘,先问亲房未有人承买,再托中人卖给××村×××。该块田丘,东长×丈×尺,西长×丈×尺,南阔×丈×尺,北阔×丈×尺,计×亩×分。东至大河,西自××(指田界)至××,南自××至××,北自××至××,四址清楚。此田价款双方按时价议定银××两,立字之日,当面交割清楚。田丘田塍田坎,田中之物,由买主×××完粮管业。双方永不反悔,恐口无凭,立字存执为据。

  立契人×××、×××(签字)

  中见人×××、×××(签字)

  写字人×××(签字)

  公元×年×月×日

  (二)出卖房屋杜絶契

  立出卖市房(或住房)杜絶契×××。今因正用,自愿将祖遗(或自置)市房(或住房)一所,共几进几间,上连天空椽瓦,下连砖石地井,以及后面余地,四面出路,阴沟天井树木一切在内,共计官地几亩几分几厘几毫,坐落××省××县××区(乡)××街(村)××巷第几号,挽中说合,卖与某君为业。时值公估,议定絶价银若干元正,当日收足无误。自卖之后,任凭买主收册过户,完粮管业,拆卸改造,阴阳两用,永与出卖人无涉。此房是出卖人自己名下之产,日后如有房族人等争执混闹,当由出卖人自行承担,不涉买主之事。此系两愿,各无翻悔,恐后无凭,立此出卖市房(或住房)杜絶契存执为据。

  附房屋图样一纸,基地官单一纸。

  四址:东至××,西至××,南至××,北至××。

  公元×年×月×日立卖房杜絶契×××押

  中人×××押

  地保×××押

  亲笔无代

  说明:购买人家房屋,须要探听清楚,如有要紧房族,均须载入契中。如出卖人有母在堂,可于姓名下添“同母某氏”四字。契纸如系自写,书“亲笔无代”四字,如上式。如系代笔,则书“代笔×××押”。

  七、建土楼

  永定客家人把建造土楼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标志,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座巍峨里程碑。建造土楼,也有一套完整的礼仪风俗。

  (一)选址

  中国传统建房择址都讲究“风水”,永定土楼也不例外。

  永定位于福建省西南,博平岭西麓,地处东经116°25′~117°05′,北纬24°23′~25°05′,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多田少。永定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无不与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永定土楼择址正是对外部环境的综合权衡,利用适合于人生存的地形地物,避开危害人健康的瘴湿之气,趋利避害,以期获得最佳的居住效果。

  土楼宅址要选择在避风聚气的地方,即左右有山脉护卫,前方开阔有青山緑水屏护,后方稳固有冈峦屏障的优美环境中,即风水学上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永定客家人还讲究在后山、水口立风水林,使得居宅(村庄)周围緑荫环抱,四季常青,赏心悦目,空气清新,从而构成一个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

  故此,永定土楼大都坐北朝南,也有一些根据地形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的。坐南朝北的土楼,一般是受地形的局限所致,不得已而为之,为数较少。选择宅址还讲究“避煞”,就是选择地势高爽,避风向阳,水源充足,出入便利之处,宜人居住,即所谓“风水”好;而低洼、狭长的山窝,阴湿之气凝结,称为“窠煞”,不宜住人,则认为“风水”不好。

  有些建筑物的地址选择还有其特定的环境要求,如圩场建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之处,学堂选在安静优雅之所,寺庙立于僻静清幽之境。这些选择都有符合该建筑特殊功能的合理性。

  选择楼址有诸多忌讳。楼址要取来龙顺势,忌逆势;要前低后高,忌前高后低;忌讳在塔冢、寺庙、炉冶、草木不生之处建土楼。

  (二)布局

  是指土楼的坐向,楼大门、小门、中(正)厅的位置、方向、大小、高低,楼内水的排放方向及出口(俗称“放水”)、楼外道路的安排等涉及“风水”的事项。楼的大小、层数、圈数,主楼、横屋、天井等的布置,屋顶瓦面的式样,底层开间数及间份的大小等。

  楼门取向应视当地水流而定,所谓“以水定向”。通常大门应朝着河流的来向;若向水流去的方向,则谓“退水门楼”,不吉。大门远处有秀丽山峰为吉,谓之“山峦培秀士,代代有文人”;忌对着山坑、沟壑、深巷、高塔,也不能让别人的房屋所遮挡,如避不开,则在正脊安置陶制狮子、八卦图、“泰山石敢当”碣等,以避煞除祟,或在门前挖一池塘,民间认为池塘可以吞食风煞。

  永定土楼的设计也有极大的灵活性,许多土楼根据实际地形因势造型,灵活应用。如土楼大小、圈数、层数(高度),要依据选择楼址的地理条件来决定,开阔地带可以建得高大一些,圈数、层数多一些;大的土楼可以建高一些,小的不宜过高,过高会妨碍采光、通风;地基坚实,土质好,可以建得高一些,反之,宁可矮一点。在土楼群中建楼,还要考虑到与前后左右邻里的关系和影响。

  永定客家人建五风楼,整体布局最为讲究。“三堂二落”式五凤楼,主体三堂由前往后依次升高,中堂(中厅)要比下堂(门厅)高、阔。左右横屋的高低配置也有规矩,横屋的高度要比对应的主楼低。另外,正楼、中厅设有廊道通向左右横屋。

  (三)施工

  1. 动工。开工动土要请风水先生选好日期,择定吉时,举行开工仪式,祭拜杨公先师,谓之“施杨公”,意为请杨公先师到场保佑建楼平安顺利。风水先生将杨公先师符贴在约1米长、6厘米宽的木条或竹片上,竖立在楼基中轴线前端,象征杨公之神位,也标明楼的中轴位置。与此同时,泥水师傅要祭拜“五尺”,象征荷叶先师;木匠师傅要祭拜墨斗、曲尺,象征鲁班先师。建楼主家须备三牲供品、香纸蜡烛,在施工场所与师傅们一起虔诚恭祭三位祖师。祭毕,便鸣炮开工动土,挖石脚沟。

  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忌说诸如跌死、倒塌之类不吉利的话。

  2. 放五星石。石脚沟挖好后,砌石脚前,要在中轴线后端的大墙石脚沟内放“五星石”。五星石,是选五个形似木火土金水之状的石头,按五行相生的排列次序或方位置于石脚沟内,取万物生生不息之寓意。放好五星石,接着开始砌石脚。

  3. 上墙枋。石脚砌好后,择定吉日良辰上墙枋夯墙。墙枋架在石脚上开始夯墙之前,要用三牲祭墙枋,祈求夯墙顺利。祭毕,鸣炮开工夯墙。夯墙一般在中轴线后方大厅的位置开始夯筑,或者当年大利的吉方起夯。

  4. 立柱架梁。大墙夯至一层楼高时,开始立柱架梁。立柱架梁包括安放柱础,立间面柱(金柱),架横梁(扛身)和梁(龙骨)。横梁及柱上要贴上红纸对联庆贺。主家这天都会特地准备糍粑作点心,让师傅们吃个够。

  5. 下墙枋。墙体竣工,俗称“下墙枋”,并不一定是将墙枋从墙顶上放到地面上来。“下墙枋”仪式很隆重,亲友们都会送鞭炮祝贺。墙枋从墙顶上放下来时,鞭炮轰鸣,硝烟弥漫,一派喜庆气氛。为庆贺墙体竣工,主家要宴请师傅和工匠,表示酬谢。

  6. 上梁架桁。上梁是专指架设大楼正厅屋顶的脊檩,称为“栋梁”。有的土楼在正厅脊檩下方专设一梁木作为“栋梁”,以示郑重。梁身要油上朱漆,画八卦,披红布,悬挂五谷包、书卷等。上梁要拣吉日良时。上梁前,要用五牲(猪、羊、鸡、鸭、鱼)三素(豆腐、木耳、米糕)祭梁;风水先生要给八卦“开光”、“点眼”。先用红布系紧大梁两端,然后,由泥水、木匠师傅各主一端,逐层将梁抽上屋脊,安放在脊柱上,俗称“安梁”。上梁完毕,燃放鞭炮。主家给风水先生、木匠、泥水师傅发红包,并备办酒菜,宴请建筑的师傅及工匠,以示庆祝和酬谢。

  桁木一般应桁头朝左,桁尾朝右。但正厅两边桁木,桁头对着厅,桁尾一律朝两边。

  7. 钉桷板。桷板多用杉木做成。一种为长桷板,与屋顶斜坡的长度相当,称为“透桷”,另一种为可拼接的较短桷板。桷板一般厚3厘米,一头宽12厘米,另一头宽13.5厘米,钉时大的一头朝下。桷板从楼的正厅屋顶或门厅屋顶起钉,起钉的前后四块“透桷”钉在门、厅中线的两边,俗称“合桷”,合桷须是一根杉木锯成的4片桷板。不能钉在中线上,谓“克中”。其它房间的四块“透桷”分别钉在屋顶内外坡瓦桁的两端,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其余的桷板则可拼接,或二接,或三接。

  圆楼房间为扇形,为了使门厅、后厅显得端庄美观,在设计时将门厅、后厅的间份取方正布局,加上圆形的屋顶内坡与外坡屋面的曲面不同,内外瓦口与脊顶的周长内小外大,因此其内外坡的桷板钉法不同。一般直径大的圆楼,内外坡都不分岔槽,内坡的桷板大头朝上,外坡的则小头朝上。中小型的圆楼,有的房间桷板则采用“剪桷”的钉法,外坡钉“人”字桷,内坡钉倒“人”字桷。每间(尤其是门、厅)钉桷板的块数也有讲究,要“合字”,俗话说:“钉天钉地莫钉人,钉富钉贵莫钉贫。”

  8. 出水。新土楼盖瓦完工叫“出水”,至此,土楼的外殻(主体结构工程)便已全部完成,建楼告一段落。主家用牲仪供品答谢杨公先师,并将杨公(神符)请到楼内厅中安放。有的则当空焚化神符,送神归天。

  9. 安楼门。永定人有“千斤楼门四两屋”的俗语,说明对楼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安装楼门要请风水先生择日选时,校准方向,以期招祥纳福。永定土楼的楼门,有的直接安装在土楼主体的大墙中,有的则在大楼的主体之外另建门楼作楼的大门。楼门的大小依楼的大小而定,其尺寸也有讲究,要“合字”,即合鲁班尺的“财、吉、义、官”吉字。安楼门要先祭门神,洒雄鸡血驱邪,根据楼的坐向取吉位、吉向用罗盘校准,合吉时安放,燃放鞭炮庆贺。楼门安装完后,还于其上张贴对联,披挂红布,以示吉庆。

  安楼门的祝词:

  伏以

  三才毓秀,二五浮光。巢昭祖泽,堂焕门扬。前峰挺秀,后嶂包藏。美轮美奂,结构轩昂。千祥云霞,万福荣昌。时届三秋,日吉时良。帝生正照,光耀宗枋。虔修牲醴,用荐华堂。盈门瞻拜,降福无疆。丁粮丕振,日盛月昌。科第绵远,奕禊书香。

  (四)作灶

  灶与一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作灶有许多规矩和禁忌。如选择灶的方位、坐向、灶的大小尺寸都有讲究。灶门要避免直对厨房门,否则称为“脚踏灶”,被视为不吉利。作灶还要选择吉日良辰,择定动工砌脚和落成起火的时辰。动工前,要在灶位四角埋下五样主副食物如稻、麦、豆、薯、菜的种子和钱币,灶堂下方要放置油灯,同时还要挂红杀牲。灶的式样有牛尾灶、老虎灶、单灶。新灶落成点火俗称“发火”,首先是“打禾炮”(即爆谷花),谷黄米白,寓意金银开花,接着是煮“汤丸”,象征团圆、圆满。厨灶作成之日,便是新居迁入之时。

  (五)乔迁新居

  装修完毕,建楼大功告成,便可迁入新居了。迁新居是一件大事,旧时,迁入新居之前要举行“出煞”仪式。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全家人要按辈份、年龄大小排队,长辈在前,晚辈在后,每人手中都要拿着东西,如灯盏、火把(称“转火”)或家庭日常用品,热热闹闹地搬进新居。

  乔迁新居时,要请本族多子多孙的老年夫妇来开大门。他俩门内,一俟外面祭过门神,便在鞭炮声中打开左右两扇大门,并边开边念颂词:“左门开,财丁来!”“右门开,富贵来!”两人再齐声说:“财丁、富贵一齐来!”

  大门开了,一家人按次序进入大门。走在最前面的人挑炭火通红的火炉,第二个挑一担米谷豆类,第三个担柴,第四个挑清水,第五个挑豆腐和发粄,第六个提着一笼母鸡和小鸡。跟着这6位家人后面的,不论男女老幼,人人都得肩挑、手提各种家具、用物,忌空手入门。这是企盼一家迁入新居后像炉火那样红火兴旺,财丁旺盛,子孙发达。

  乔迁之日,主家必定隆重庆祝一番,新楼里热闹非凡,喜庆气氛浓烈。一般都要举办大型宴会,宴请参与建楼的师傅、工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客人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营造“闹丁闹财”的好彩头。亲友多送贺屏、贺幛、贺联等礼物,主妇的娘家则送家常用具等。不过,亲戚送的贺礼中必有芹菜、青蒜、豆腐、发粄、喜炮、门红。这些除了喜炮、门红外,其余都借其谐音祝福主家勤劳、善算、发家、致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