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共同持家

  永定客家男女地位相对平等,俗话“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就是形象化表达。婚后的夫妇,或男耕女织,或夫读妻伴,或夫过番妻持家,男主外,女主内,经营事业,把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无论上山伐木,下田耕耘,撑船摆渡,挑担赴墟,还是民间祭祀,扫墓,迎神赛会,演戏对歌,都是男女同行,夫唱妇随。

  一、家庭稳定

  古语云:“家为邦本,本固国宁。”孟子也说:“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家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又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些话都在说,国家在社会结构中具有显着的地位,家庭担负着多重的职能,治国与齐家的原理一致,只要家庭圆满地完成了它所担负的职能,国家机器也就可以正常运转,长治久安。

  社会赋予家庭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实现人口再生产,由此家庭成为生育机体。在古代社会,生儿育女并不仅仅是家庭、家族的愿望,也是国家的需求。家与国的双重要求,社会意识、经济基础的双重要求,使生育职能在我国古代家庭中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地地位。

  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显亲扬名、名垂千古。这个事业的完成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家族世代的纵式链条。个人可以将自己的理想、事业移交给下一代,因为那本来就是家庭、家族的。为了完成事业、实现理想。首先要延续自己和后代的生命,由此,家庭遂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在这个单位里,自耕农男耕女织,维持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各家庭成员间通力合作,联手共进。总之,在封建社会,家庭几乎是唯一的经济实体,主要的经济活动都局限在家庭的范围之内,很少打破家庭界限的集体协作性质的生产活动。

  家庭还是独特的教育机构。在这里所进行的教育,当然主要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此外还有生产技能、生活知识。一般的家庭教育只局限于这两个方面,只有那些贵族大家、小康之家才有可能对子女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传统家庭教育出来的人,必然是符合一般社会要求的人。

  传统中国社会可以说是以伦理治国的,法律规制虽然存在,但在伦理纲常面前显得黯然失色。由此,家庭又承担起了执行封建伦理规范的职能。传统家庭的这种职能是与教育职能统一的。有些家庭、家族制定有一整套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族规、家训等,它们是家庭教育教材,也是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违犯这些律条,就要动用“家法”,受到惩戒、制裁。所谓家法,也就是家庭规约,是旧式家庭训戒的制裁家庭成员的法规、条例,它与一般族规、家训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有关处罚的内容。

  此外,中国的家庭还承担着提供社会福利的职能。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在养老方面。在中国,老人晚景凄凉、老无所养的情形是少见的,大多数的老年人老有所养,不仅不为生计问题发愁,而且倍受其他家庭成员乃至社会上青壮少年的孝顺、尊敬,正是桑榆虽晚,为霞尚满天。同时,现代社会的医疗、救灾、扶贫等社会福利事业也全部由家庭所承担,从而使家庭成为全能的社会机构。永定客家人尚来注重家庭的稳定。成家后,男人扛起家庭的责任,操持家业,挣钱养家;女人则帮助丈夫,服侍公婆,打理家务,养育孩子。他们夫唱妇和,爱情表现得像净水一样纯洁。他们把贞操观念看得很重,把对方都看作爱情的唯一。即使家庭有些小的矛盾,双方也能够相互谅解,即永定民间俗话说的“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由于家庭的稳定,这种传统代代相传,长辈给晚辈树立了榜样,因此以前极少离婚的现象。

  在永定流行了几百年的竹板歌《赵玉麟与梁四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永定客家儿女,很能看出永定客家人对于婚姻家庭的价值取向。该竹板歌的主要内容是:

  赵父梁父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梁四珍由其父许配给赵玉麟。不料赵家遭水火天灾,全家只剩下一贫如洗的赵玉麟。梁父嫌贫爱富,逼迫梁四珍改嫁,梁四珍抗命不从,“净身出门”出嫁赵玉麟,含辛茹苦,割草卖柴度日,助夫读书,为筹上京赶考路费,梁四珍贱卖金钗,十里相送,情意绵绵。就在赵玉麟高中新科状元春风得意之时,在家乡的梁四珍前往梁府为父祝寿,因贫穷遭大姐、二姐、三姐百般奚落。衣锦还乡的新科状元装扮成流民往梁府卖唱,竟被辱骂驱赶。赵玉麟梁四珍夫妻相见,竟是如此凄凉场面。赵劝梁改嫁,梁坚贞不渝。最后赵玉麟亮出状元身份,梁父及三个姐姐、姐夫无地自容。赵玉麟夫妇共生九子,“九子登科振家声”。

  二、共创家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中都占有比较显着的位置。

  永定客家人传承中原文化观念,大家庭共同生活一直是他们的理想,“五代同堂”始终为人们所歆羡和追求。在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无数的大家庭,人口之众,规模之大,世界少有。

  大家庭的形成有它的根源。累世同居之风,起于汉代末年。唐代皇帝极力鼓励大家庭,唐代江州陈崇家,13世同居,长幼有700余人,唐僖宗诏旌其为“义门陈氏”。此外,律例也禁止父子兄弟分居。宋元遵唐制,“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宋史·本纪·太祖》)“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为不孝。”(《元史·刑法》)明清二代,亦多因唐律,将别籍异财,悬为厉禁。历代统治者还经常旌表突出的大家庭,称之为“义门”。经过历代的倡导,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父子兄弟同居共财的家庭模式。

  传统大家庭又可称为家族。中国传统家庭的这种结构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家长制。家长对其他家庭成员约束、管教、控制。在旧时代,家长在家庭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絶对的权威。《仪礼·丧服疏》云:“父是一家之长,尊中至极。”他对内一手处理各种家庭事务,对外全权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一户之内,所有田粮,家长主之,所有钱财,家长专之”[1],“诸凡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2]。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听从他的吩咐,维护他的尊严。古语云:“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子孙爱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爱,毋得分理”[3]。此外,家长之妻为“内当家”,有一定的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权力,家中长子为“家督”,也有监督弟妹的责任。

  永定客家人聚族而居,居住在大土楼里,大家庭的气氛十分浓郁,一座土楼内住的就是一个大家族,多达几十户,几百人,有土楼王之称的承启楼,就曾住过80多户600多人,全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伯叔兄弟。

  永定客家人的家庭,多是男主外,女主内。永定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纷纷外出谋生:到全国各地做工、经商,过番下南洋或读书求仕进,而家里从“家头教尾”(养儿育女)、“灶头锅尾”(操持家务)、到“针头线尾”(缝补衣服)、“田头地尾”(耕种土地),事无分大小,活无分轻重,全由妇女铺排。永定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的《阿哥出门往南洋》正是这一情景的真实写照:

  阿哥出门往南洋,漂洋过海去外乡。

  祝哥身体要保重,保重身体得安康,人争口气佛争香。

  阿哥出门往南洋,二人情份要久长。

  堂上双亲我孝顺,一切事情我担当,亲哥在外莫思量。

  阿哥出门往南洋,妹有言语祝亲郎。

  亲郎赚钱要寄转,家中还有老爷娘,离乡背井望春光。

  你有心来俺有情,唔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还有造桥人。

  血汗造就客家郎,迎风斗浪涉重洋,

  生死全凭真勇气,一曲山歌牵肚肠。

  夫妻同甘共苦,意志坚强,重感情、不怕穷。很多山歌都表现出他们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的决心,豪气冲天,积极乐观,相信能通过两人辛勤劳动,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红火,永定客家山歌唱道:

  高山点火唔怕风,大海航行唔怕龙。

  阿哥连妹唔怕暗,妹子恋郎唔怕穷。

  甘愿嫁郎唔怕穷,阿哥讨食妹挽筒。

  总爱两人情意好,做来做去天会红。

  哥有情来妹有情,两人有情怕曼人。

  郎若有事妹担待,妹若有事郎出身。

  敢拆庵堂唔怕神,敢连阿妹唔怕人。

  阿哥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三、夫唱妇和

  (一)称谓

  感情深挚的夫妻,互敬互爱,努力建造美满幸福的家庭。夫妻间的称呼,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

  民间对新婚夫妻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新娘子”,意为“新来的、全身新鲜、漂亮的娘子。”客家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峬娘”,峬,俊俏也。又称“内人”,有“内”就有“外”。丈夫一年到头在外经商、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妻子一年四季在家耕田、种地、砍柴、操持家务。于是,妻子称外出的丈夫为“出外的”、“外头的”,丈夫称在家的妻子为“内人”、“屋里的”。这是丈夫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斯文的则称妻子为“贱内”、“家眷”;粗俗的则称为“烧火的”、“做饭的”。待有了孩子以后,丈夫称妻子为“孩子他娘”,妻子称丈夫为“孩子他爸”。

  (二)相夫教子

  永定客家男人有责任心,固守对家的承诺,这种责任心使女人最放心。客家妇女尊重丈夫,男人是家里和心里的天,再大,也大不过天。她们爱丈夫,爱子女,宁愿自己多吃苦,任劳任怨,也不让丈夫低人一头,不让子女吃苦受罪。相夫教子,是客家妇女世代相传的美德。永定流传的婚姻谚语可见一斑:

  国难出忠良,家贫出贤妻。

  家有贤妻百业兴。

  没有老婆不像家,夫妻和睦做有家。

  老公老婆,床头打架床尾和。

  妻贤夫多福,子孝娘心安。

  永定客家妇女在家庭、家族中所承担的责任不亚于丈夫,她们不但是生产持家的能手,而且还是教子成才的良师。永定有两本介绍母亲的书:一是《母爱的光辉》,说的是曾良材先生母亲胡闹娘在丈夫过世之后,尽心尽责把才一岁和七岁的两个男孩,精心培养成才的事迹,给后代和世人留下了令人敬仰的母爱光辉。一是《土楼里的母亲》,说的是归侨江月娥的事迹。她年轻时随夫漂洋过海,旅居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日本南进,她在新加坡毅然投身抗战事业,积极宣传抗日,遭日军通缉被迫回乡,家庭连遭不幸,丈夫、弟弟、弟媳相继去世后,江月娥孤身一人带着8个子、侄极其艰苦度日,并将孩子们培养成才,铸造了客家妇女爱国、刚毅、博爱的崇高形象。

  (三)从一而终

  永定客家妇女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观念。妇女以改嫁为不齿。如果中道不幸丧夫,大多守节婆家,终老天年。

  仙师乡恩全村进士萧熙桢的侄媳李氏,16岁归嫁萧纫佩。两人共同生活了5年,纫佩暴病身亡。李氏痛不欲生。李氏才21岁,尚未生养,却誓志不嫁,守行节操。萧进士夫妇得知,既叹息同情又感动万分,把自己三子似君之子绍源(号愧恩)出继给李氏为子。李氏感恩不尽,从此含辛茹苦,历尽艰辛,悉心抚养绍源,终得家道中兴。之后,绍源贤孝有为,生下5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李氏晚年儿孙满堂,饱享天伦之乐,享寿八旬有一,终得善果,成为后世美谈。

  类似这样的事例,永定乡间不胜枚举。

  四、勤俭持家

  (一)劳作

  客家男子外出创业。妇女在家一切体力劳动都要参加,因此客家妇女一般不缠脚。有一首歌謡《客家晡娘》描绘客家妇女的形象十分传神。

  客家峬娘,鸡啼起床,梳头洗脸,先滚茶汤;

  煮好早餐,天才大光,洒水扫地,担水满缸;

  未有食朝,先洗衣裳,料理养猪,炆汁拌糠;

  灶头镬尾,光光张张,针头线尾,绣织在行;

  男人外出,做工务商,有的过番,有的近乡;

  女的留家,百事敢当,能粗能细,有柔有刚;

  田头地尾,种果种粮,上山下岭,心莫慌张;

  园头蔬菜,推砻踏碓,出门邀伴,有事相帮;

  捡樵割草,山歌飞扬,四时农活,独立担当;

  操持家计,不怕食苦,田间做事,唔怕风霜;

  规规矩矩,顺理成章,有上有下,孝敬爷娘;

  惜子惜女,牵肚挂肠,相夫教子,正道为上;

  重耕重读,精通一行,工夫手艺,赚食保障;

  勤劳省俭,划算钱粮,淡茶便饭,粗布衣裳;

  朴檏实实,不讲排场,人客来到,茶水捧上;

  鸭卵炒粉,酸菜煮汤,若有酒肉,请客先尝;

  热情款待,脸上有光……

  (二)服饰

  从前,永定人的衣着简檏。许多客家妇女都会自己裁缝衣服。客家男子的服饰,通常是穿唐装,20世纪以后流行中山装和西装。1980年代以后,受世界潮流的影响,各式各样的服饰多了起来。客家妇女以前通常穿单色大襟衫,衣裤布料多是青、蓝色。到1950年代以后,青年妇女才开始穿对襟衫,随后妇女的服饰才逐渐丰富艳丽、五彩缤纷。

  以前,客家妇女都会纳鞋,穿的鞋子也多是妇女自己做的。走远路时穿草鞋,后来有了用布来打的“草鞋”。平时在家里穿木屐。过年或做客时男人才穿布鞋。妇女的鞋子花样比较多。有种绣花鞋,式样来自唐宋时期的“凤头鸾尾”。鞋头尖鋭上翘,叫凤凰嘴。鞋上绣着鲜鸟蝶,鞋口镶着彩色滚边。最具特色的是鞋的后跟,整个鞋面,分成两段,中间用麻线联结,织成网状。这种鞋跟既可以穿上,又能当拖鞋,实用又美观。

  田间劳动,男女戴竹编的斗笠,既遮阳又通风。有的妇女则戴四边垂挂着小布帘或五颜六色的彩带的“笠子”,脸庞若隐若现,遮挡阳光和他人的视线,不致“抛头露面”。

  平日,妇女头上还包扎的布帕,以保护头发;胸前系围裙,显得利索。

  (三)待人

  永定客家人素以热情好客着称。家中来了客人,一定要热情周到。当然,女主人的态度十分关键,常言道,入家先看女人面。客家妇女对来到家中的客人大都能够热情接待。以前,都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作“点心”招待客人。

  注释:

  [1]见《清律辑注》。

  [2]见《朱子家礼》。

  [3]见曹端《家规辑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