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少小教育

  一个小小的生命来到人间,面临着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他去认识,无数的事情等待着他去处理。

  一个人学习他所在的既定社会集团的所有规范文化、认识周围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化”,人类学家称之为“文化化”。这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它对个人、民族、社会、文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对个人成长、民族性模塑、社会整合、文明进程,都是极其重要的。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人的“社会化”、“文化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内容是通过礼仪来体现的。

  婴儿出生到周岁,就经历了许多的礼仪。此后,孩子逐渐长大,各种礼仪伴随着他的人生脚步,让他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一、入学

  孩子六七岁时,就得让他启蒙授书了,这就是传统的童蒙礼。旧时,孩子从此就要换掉从小穿的开裆裤,穿上新衣服,出到外地跟老师学习,或者请老师来家里教授,开始读书了,称之为“破学”。

  孩子“破学”,延师就傅的童蒙礼也要热闹一番,一来庆祝孩子的成长,二来款待孩子的老师。还要以葱、芹等敬拜文昌帝君,以祈求孩子聪明、勤奋。永定客家子弟入学第一天,要带着文房四宝,在中国文化圣人孔子像前行跪拜礼,以示尊师。私塾开学后,每天没有完成功课的,要在孔子像前罚跪,甚至被塾师用戒尺打掌心。

  有趣的是,在永定的许多庙宇里,安奉一尊相貌丑陋且瘸脚的神像,称为“魁星”。关于魁星的来历,民间传说:魁星原叫魁生,是个十分聪明的读书人,但因长相奇丑,几次殿试都被皇帝嫌弃而落榜。他絶望了,投河自杀。鲤鱼精怜悯他,救至岸上,并给他面授机宜,说必有所获。某日,魁生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庙门,然后藏于神像之后。这天,皇帝果然巡行到此,见此对联,赞不絶口,连声说:“妙联!妙联!真有状元之才!”魁生听了,连忙从神像出来,跪拜皇帝跟前磕头谢恩。皇帝只好封其为状元。客家民间借此故事教育子弟,好好念书,即使五官有缺,也有出头之日。

  二、圆锁礼

  旧时,孩子到了12岁,要举行一次圆锁礼。在婴儿满月、百日时,戴上外婆送来的“长命锁”、“百家锁”,如护身符一直要戴到12岁。民间认为,小孩12岁之前魂魄不全,受惊吓会丢失,也容易被妖魔鬼怪摄走;满12岁,孩子魂魄已全,能够独立应付灾厄与邪祟,无需护身符保护了。于是,戴在身上的锁就要摘下来,即所谓“圆锁”。

  12岁时,与圆锁相类似的还有“还愿”、“还俗”的仪俗。这种仪俗也与孩子早年的一些仪俗有关,如寄名的习俗。孩子幼年时,因体弱多病,怕难养大成人,寄名给神仙佛道,不过是权宜之计,意在藉助其力量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到了一定的年纪,孩子能够独自扺御外来侵害时,就必须“还俗”。

  还俗要依托一种礼仪来实现。还俗要选择吉日,带着孩子备礼到庙中上供,庙主找碴责罚小儿,小儿跳过板凳,不回头,直跑回家中,以后就可留发。同时,神仙佛道既然保佑孩子长大成人了,就要酬报。这酬报是在寄名时就说定了的(许愿),此时兑现,即所谓“还愿”。还愿要备三牲果品,带着孩子前往向神仙佛道许愿之寺庙,点燃香烛敬拜,以示酬谢。

  永定乡间的习俗“包花”、“出花园”与“圆锁”的礼俗类似,只是“出花园”的年龄在16岁。

  三、家教

  东方的伦理思想很重视个人成年之前的家庭教育。而中国的传统家教在培养中国人的个性、人格和塑造中国民族性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重视家庭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孟子的母亲有择邻而居、断机杼教子的故事。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临终时除了“国事遗嘱”,还有“家事遗嘱”,恳切教子,殷殷情深。由此可见,中国家教的历史可算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了。

  传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仁义君子,重德行而轻智巧,以图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其内容必然以纲常伦理和入世入宦的本领为核心,简而言之,就是4个字:做人、读书。

  家庭是中国社会中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结构。一个人成年、成家之后,仍不能脱离原来的家庭,仍然要接受家长的指教,可以说,家庭是终其一生的教育基地。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外是身教和言教,尤以身教为重要,幷且制定一些家礼、家规、治家格言等规范,要家庭成员遵守,最著名的有明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檏,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秉承中华文化传统,永定客家人把家教放在重要的地位。永定客家人有十分牢固的家庭观念,个人作为家庭的成员,必须接受家庭、家族的共同事业、价值观念、伦理观念。

  湖坑镇洪坑村流传瑞文公教子的故事,颇有深意。

  洪坑林氏12世瑞文公,一妻一妾,仅生一子若健。若健七八岁时,稍犯家规,公严责在堂前跪,自朝至午。母亲不忍,而又畏公之严,于是叫大伯纶滨出面求情。纶滨说,“三弟,你夫妇三人才一个儿子,怎么忍心这样让他从早上跪到中午呢?”瑞文说,“哥哥,你有几个儿子,这个不行,那个有望。我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教,等于抛弃他,以后靠谁呢?”大伯无言。后来,若健果然有出息。

  四、成年礼

  成年礼(或称“成丁礼”),即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jī)礼。《礼记》载,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加冠后,标志其进入成年,社会予以承认,并予管理和约束,可择偶婚配。

  古时候,小孩仅仅在头顶上留一小撮毛,作成一个童髻。男孩有左右两髻,称为“角多”,也称“总角”;左右前各—髻,称之为“三髻羁”。未成年的青少年由于不戴帽子,头发下垂,也称“垂髫”。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诗句。一般到15岁左右,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称“束发”,这已经是接近“成丁”的青年了。接近行“冠礼”的年龄,称“弱冠”。《大戴礼记·保溥》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男子则到20岁行“冠礼”。女子到15岁,行“及笄”礼。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笄子,女子及笄,够资格用这种笄子,标志着已经成年。

  旧时,重男轻女,因此冠礼远比笄礼隆重,幷且规定了一整套周密和严整的形式(见《仪礼·士冠礼》)。永定客家人的冠礼大略的情形如下:

  冠礼要请占卜者择取吉日在宗祠举行。为青年行冠礼的嘉宾(长者)也得通过卜筮来确定。到了行冠礼之期,一切准备就绪,早晨,受冠礼的青年之父身着礼服亲迎嘉宾到祠堂就主位,为青年人行冠礼。加冠即青年不再梳童髫,而在头上结发,然后用笄捆起来,上面再戴上一顶帽子。嘉宾把规定的服饰加于青年人,共行3次,并以酒向他祝福,受冠者一饮而尽。然后去拜见母亲,见母之后,回到嘉宾面前,嘉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至此,加冠礼成。父亲送嘉宾出庙门。冠礼后,受冠者还须拜见兄弟姑姐等亲属以及乡中尊长,其父还要宴请嘉宾和乡邻父老、前辈。

  古代的冠礼有许多繁文缛节,在永定几乎湮灭,而被新的礼仪取代,如毕业典礼,18岁的成年礼等,新的礼仪简单而又有特定意义。孩子到十八九岁,一般学完了高中学业,要举行高中毕业典礼,或在期间举行18岁成年礼。毕业庆典,也叫毕业酒。毕业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校举办,师生和学生家长参加;另一种是经济殷实的家庭在家里举行毕业典礼,宴请师友亲朋。高中毕业,这预示他们面临人生道路的重大选择,一部分参加高考后进入大学深造,而大部分步入社会就业。

  五、升学

  在永定民间,升学一般是指升大学。在孩子收到大学録取通知书以后,亲戚会送雄鸡、状元糕甚至红包表示祝贺。主家留他们吃饭。在请客前一至二个星期,主家要请人选好日子,发送请帖。

  请客的那天早上,主家要办三牲,第一道程序是敬天神,第二道程序是进祠堂敬祖,告诉祖宗自己高中,这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第三道程序是宴请宾客。请客时,主桌由老师坐,学生和家长要给老师敬酒,这就是谢恩师。老师的红包不能收。永定有些地在散席时,要送给每个老师一条毛巾。如今孩子升大学是否请客,这要看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所考取大学的知名度,一般来说,家庭条件较好人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都会庆祝一番。

  六、拜师

  拜师是指孩子跟随有专门技艺的人学习。包括学手工艺技术、学医等。跟随师傅学艺有很多规矩。首先要行拜师礼,昔日要跪拜,现虽废弃,但还要备礼物去见师傅,向师傅缴纳“师傅银”。有的还要写字契,注明学习年限和条件等。学徒时间一般以3年为限。

  在学期间,学徒必须听从使唤,恪守一些规则,如每天打扫工场,扫地一定要从大门口往店内扫;收工时要收拾好工具等。从前,做师傅的几乎不开口传授技艺,只是自顾自地工作,小徒弟刚来,连师傅干活都看不到,只能烧饭扫地,充当杂役。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跟师傅在一起,跟师傅干活,可仍然没有“授受”的环节,徒弟只能靠自己的领悟、摸索掌握本领。期满出师时,有言定留场店做工,可享受“伙计”的工资待遇。

  永定县山多田少,因此学习手工艺技术的人多,特别是木匠、泥水、打铁、打石、裁缝、油漆、绘画、行医等行业,都出了不少名师。著名的福建土楼都出自永定的名师之手。

  七、习武

  永定客家人不但重文,而且尚武,这是由于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许多土楼内不仅设文馆,还设武馆,教练子弟习武健身。永定民间习武之俗由来已久,其目的不言而喻,都是为了自卫。

  土楼武馆内,教习拳、掌、臂、腿等功夫和枪、刀、剑、戟等18般武艺,造就了大批精通韬略、武功高强的人才。武馆习武需要经费,由富户提供一部分,不足的部分,利用舞狮、舞龙贺年等方式筹集,以维持平时的开支,因此,几乎大的土楼都有舞狮队。舞龙头、狮头者,常常是身怀絶技的高手的。一些勇武超群的青年也因此进入仕途,明清时,永定出了7个武进士。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高陂上洋的植桂堂狮队、德星堂狮队和高头的高东狮社,其高手陈如荣、陈庆千、江敏光远近闻名。大溪乡莒溪高洋的祥裕楼由张庆利建造的练武堂,培养出了武艺高强的“张家九兄弟”。清同治、光绪年间,湖雷增瑞就出了两个武进士阙永华、阙廷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