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上洋遗经楼的传奇故事

  巍巍大厦“遗经楼”

  高陂镇上洋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大土楼——遗经楼,其位于上洋村中部偏西地段,坐西南朝东北,东西宽约83米,南北长约133米,占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是永定客家土楼中规模最大的方楼,当地人俗称“大楼厦”。

  遗经楼由后向的方楼(为一大“口”字形)与前向的左右文武学馆、下学堂以及正前方的大门楼(亦为一“口”字形)组成一个日字形的平面。其建筑雄伟高大、坚实牢固、装饰精美。

  遗经楼后向的方楼,其主楼是一字相连的3座5层正楼,高17米多,是永定现有土楼中最高的楼房,每座6间起脚,共15个厅、90个房间。正楼左、右、前方三向,紧挨着各建4层的围楼,与正楼围成了大方楼,方楼中间则是大厅。三向围楼共有12个厅、80个房间。围楼底层为套间,套间设计是外间作厨房,内间作饭厅。2至4层则只建单间,外间相应的位置建成宽敞的走廊。

  方楼前一左一右建有两所学堂,楼内子女可以在楼内就读,学堂中间是个石坪,前向建大门楼。

  全楼底层包括附属建筑共有328个房间,34个大小厅堂,学堂4座,花园2个,水井2口,池塘1口,晒坪、草坪、石坪各1处。四周有围墙,有外大门及入门厅、正厅、左厅、右厅门各1个,正楼前大门3个,东西南北外围小门8道。当地人形容其大说:一个人从太阳升起开始开窗,开到中午下楼吃饭,然后上楼关窗,直到太阳下山才关完最后一扇窗。曾有日本建筑学教授参观后感慨万千地说:“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遗经楼不仅雄伟高大,而且坚实牢固。墙基大脚用巨石砌筑,大脚上面是高约2.7米用三合土夯成的墙,再上面才是土墙。外墙厚1.1米。门框、门槛、厅堂边沿、梁柱垫脚、台阶,全部用青色花岗岩条石,甚至底层的窗户都用青色花岗岩石条做框。梁柱、檩子都用粗壮的大圆木。大门扇用12厘米厚的硬木板,外钉铁皮防火,门内安3根粗大的入墙大门闩。2至5层的楼板是4厘米厚的老衫木板,所有房间、楼厅包括走廊的楼板上都铺上青砖。楼的四角设有防火水柜。底层的正厅以及其它大小厅堂,都是三合土地板,平整光洁。

  遗经楼的厅堂装饰精美。大厅立六根木柱支撑屋面,青色花岗岩瓜形柱础雕刻不同的样式和花纹,平滑光洁,熠熠发亮,既防潮又美观,柱础石上面还有一段约1.5米高雕刻精美的石柱,之上才是衫木圆柱。厅顶梁柱间雀替装饰福禄寿喜、龙凤狮子及花鸟祥云图案等民俗吉祥的木雕,使整个厅堂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大厅左右墙裙则是山水瑞兽壁画。厅口垂下四个倒挂木雕花篮,两两相对,雕刻精美。大厅两旁厢房的8扇木门,上部镶嵌草龙、花卉及“卐”字形、梅花形木雕图案,显得古色古香。

  外大门楼就像一座城楼,墙上亦有灰塑与壁画,雕塑与描绘了竹苞、松茂、书画、山水、树木、花鸟图像,藴含了客家先人高雅的文化追求。三向围楼三楼檐口木梁外也各装饰一个倒挂木雕莲花,共20个,这也是福建所有土楼中絶无仅有的。学馆外墙也装饰“喜”字花窗和万寿花窗。可见遗经楼的建造者十分注重土楼的美观。

  为何偏僻的乡间能建起如此宏大、精美的土楼呢?这还得从头讲起。

  弃学从商,赴广州承父业

  却说干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永定县太平里上洋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一个男孩出生了,取名陈华升。其父陈永春在广州经商发财,建起了三堂两落的大土楼“庆宜楼”,家庭生活富裕,家中设有学馆。陈华升幼时便在家中学馆就读,聪明勤奋,少年时已熟读四书五经,吟诗作对也能出口成章。父亲见他从小机灵,又是长子,要带他前去广东协助自己经商。陈华升于是放弃学业,改行从商,把读书应试之路留给了弟弟们。

  陈华升到广州后,先是在父亲的商行管理账册,接待客商,与当地商家交往应酬,熟悉商务。几年后,他便以商行的经济实力和自己出众的才华,在广州商界赢得一席之地,成为商会理事和永定同乡会馆理事。之后他又多次到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考察商务,寻找商机。由于其比父叔辈多读些书,人又机灵,父叔们对其极其赞赏,大部分商务交其处理。陈华升不负众望,处理商务果断,商机把握准确,因此生意越做越大。到干隆末年,叔叔们年岁大了,都已回家乡做大楼享清福,商务全部交给陈华升管理。陈华升盘算了所有账目,此时总商行及各分支商行资产已共有四五十万两银。他让叔叔他们每人各带5万两银回家,各建一座大楼,说这里的店房及存货还值二三十万两银,已足够自己周转了,又说今后的生活费用,他会每月寄回。

  执掌家业大发展

  叔叔们陆续回乡后,广州商务就全由陈华升掌管了。此时,陈华升30来岁,精力充沛,学识丰富,商务精通,做生意更加放开手脚,加上干隆嘉庆年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因此各种生意更加好做。原先父叔们经营的木材、石料、土纸、烟丝等生意继续经营。陈华升还凭着自己的丰富经验,不断挖掘新的商机。他亲自到云南、贵州等山区的小县收购三七、白药、肉桂等中药材,运到广州批发,又把广州的绸缎、瓷器、鞋帽、肥皂等物品运到彼处的偏远山区去卖。经营项目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由于资金雄厚,商业信誉好,货物对路,加上路途平安,因此利润十分丰厚。

  有一年发运木材,突遇暴雨,山洪水猛,河水暴涨。陈华升担心木排会被洪水冲走,谁知老天赐他好运,洪水只涨了一天,而且把别人历年发运搁浅在沿河弯道浅滩上的木排都冲了出来,汇合到他的木排之中。到下游木排起岸时,木排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多出几倍来。于是陈华升又发了一注大财。

  经过20多年的精心经营,陈华升的资产已接近200万两白银了。

  老年回乡养天年

  接近50岁时,陈华升离开广东回到家乡永定县太平里上洋。此前,他每隔一两年回乡一次,看望老祖母、父叔们,送些银钱给伯叔们家用,参观伯叔们兴建的楼房,也督促一下诸弟的学业,并祭祀祖宗。但每次回乡,他都只能小住几天,匆匆归家,又匆匆离去,因为广东的商务让他时刻牵挂。此时,他已拥有100多万两白银的资产,年事也渐高。他要像父叔辈那样,完全摆脱繁忙劳神的商务,回乡颐养天年了。

  回到家乡, 陈华升住在父亲建的宜庆楼里,先忙于接待来访的亲朋好友。安定下来后,他想到两个弟弟已中举当了知县,自己仍是白身,不但有失面子,也难在乡中立脚,于是按例出钱给自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幷封了“候补州同”的衔头。

  彰显家声建大楼

  陈华升觉得父亲所建宜庆楼还不够气派,难以显示自家的财势,他要再建一座更大的土楼,一定要超过周围几十里内的所有土楼,这样才能显耀其家族在乡里的显赫地位。

  他先请来风水先生找地方。风水先生认为上洋村中心偏西的一个地段是风水宝地,前有溪流,后有人家,又与其父所建的庆宜楼相近,地形是中间略凹的锅底形。风水先生说,四面八方象征财源的水都会流向此处,而不再流走,是聚财的好地方。陈华兴想方设法把这块十几亩田地买下来,以作建楼之用。据说买最后一块“钉子地”时,陈华兴是用铺满该地的银圆才买下的。

  他又四处参观访问,寻找楼房的样式。他来到龙岩州的适中上坪,发现一座新楼很有气派,结构款式很合自己心意,便情不自禁绕着大楼走来走去,一边仰头观望,一边频频点头。他的古怪行径引起楼主怀疑,走出来拦住他问:

  “你在我这里绕来绕去,东张西望,意欲何为?”

  陈华升见此人衣着光鲜,举止不俗,料想便是楼主。慌忙施礼说:

  “我自永定而来,见此楼器宇轩昂,不免钦羡,也想照式建一座,故此多看了几眼。还望尊兄见谅。”

  楼主见陈华升虽然说话文雅,礼数也算周到,但衣着一般,又无随从,没料到他也是百万富翁,便傲然说道:

  “你也想照式建这么一座?怕不见得有此财力吧!除非是陈华升,听说他刚从广东发财回来。”

  “见笑见笑,在下正是陈华升。”

  楼主愕然半晌:“失敬失敬!快请楼内奉茶。”

  楼主谢员外把陈华升让进楼内,敬茶敬烟,并吩咐家人设宴款待。席间,谢员外还问了一些广东的商务。

  临走时,谢员外还奉送用过的建筑图纸:“图纸就送你作个参考吧。”

  陈华升带回图纸,很是兴奋,于是把附近田心村有名的土楼建筑师廖师傅请来商议,最终决定按上坪土楼的款式扩大规模。

  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始动工建楼,先备料,再施工,每日上场工人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历时十多年,终于建起了占地17亩规模庞大的“遗经楼”,成为永定最大的土楼。

  虽然陈华兴富甲一方,可是,他始终认为,千金终究会散尽,惟有读书可传家。大楼建好后,一天,他把子女召集在一起,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为了建这座大楼,我赚的钱已经花掉,没有多少可以留给你们,倒是我和你叔叔幼年时所读过的诗书都保存着。钱是花得完的,学问却用之不尽。只要你们饱读诗书,自然不愁衣食。我把经书留给你们,楼就取名“遗经楼”,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读书为重,代代相传。

  遗经楼外大门对联为“笔岫屏山喜见文光万象,豪潭柳灞欣看浪级千层”,内大门对联为“遗谋式谷,经味其庚”,突出表现楼主热爱读书、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乐善好施济乡邻

  陈华升兄弟六人,父卒后,他全力培植弟弟。建遗经楼用剩的材料,他送给弟弟陈湘南建了一座土楼“郎官第”。他还乐善好施。干隆六十年乙卯岁(1795年),家乡发生大饥荒,他买米煮粥赈济乡邻,连续一个多月,救活了很多人。嘉庆九年甲子岁(1804年)淫雨数月,很多人已无米下锅,他出谷减价平粜给村民,使村民渡过难关,受到大家称颂。民国《永定县志》记其“乐善好施,急公尚义。凡有义举,捐资数千金慨然不惜,邑里至今诵之。”

  大楼坚固,土匪莫奈何

  同治年间,太平军丁海洋部自诏安窜来,由小路直窜上洋,意欲据守遗经楼。不料,陈家绅民数十人拼命坚守,丁部多次发动进攻都无法攻取,进退两难,且部众大半溃散,最后只好归诚。

  一次,土匪来上洋意欲袭击遗经楼,可楼门紧闭,无法攻进。土匪绕到遗经楼的侧门,放火烧门。此时,门顶上安装的防火水柜、水槽大显神威。楼内百姓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浇灭大火。楼内百姓还把烧好的滚水从楼上窗口往外泼,烫得放火的土匪哇哇直叫。土匪又想用炸药包炸大门,结果连炸三次,石门框才炸崩一角。

  久攻不下遗经楼,土匪于是把大楼团团围住,想等楼内百姓自己出楼投降。然而,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还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生活器具,大楼内天井中两口水井,可提供充足的水源,老百姓在楼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经过两个多月的对峙,土匪最终没能攻下遗经楼,只好撤走。楼内民众得以平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