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节 永定烟丝制作工艺

  永定是著名的“烤烟之乡”,曾经有“烟丝王国”的美誉。永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的烟草品种优良,加之工艺考究的制烟技术,使得以晒烟叶加工而成的“永定烟丝”色泽金黄、气味清香、组织嫩细、油分适宜,吸起来有特殊清香甜味。至于烤烟的品质,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有很高声誉。宣统二年(1910年)龢民国三年(1914年),超庄烟丝和烟叶,曾分别在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获奬,素有“烟魁”之称。1957年,在全国烟叶质量鉴评会上,就被列为全国烤烟“清香型代表”,成为国内卷制“熊猫”、“中华”、“双喜”等高档卷烟的重要原料。

  一、烟丝历史概况

  烟丝是用特制切削工具将烟叶切成不同粗细的细丝、颗粒或碎片的烟制品,用烟斗、烟袋或手工自卷燃吸。相关史料记载,烟丝制作始于永定。永定的晒烟栽培,始于明万历末或崇祯初,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古老的烟区之一。烤烟正式传入永定,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烟草种植传入永定后不久,永定的烟农就很快掌握了晒烟种植技术,其中仙师乡所产晒烟,质量名列本县前茅,时有“一深塘,二湖洋,三凹下,四利坊”之说。据清道光十年(1830)《永定县志》载:“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地及各省虽有种植,然色、香、味皆不能及。”与此同时,本地烟农也掌握了“细切如丝”的加工技术。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前,永定的烟丝制作的作坊林立,遍布全县各乡村。如原抚市乡社前村,清干隆至嘉庆年间,开设条丝加工作坊近百家,全村90多座楼房,几乎楼楼有条丝加工,一座楼内有二三家条丝作坊者也并不鲜见,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日产条丝7000公斤~8000公斤。随着永定条丝烟的兴旺发达,永定籍条丝烟庄、商行也遍及江南各大中城市和东南亚诸国,条丝烟每年出口五六万箱,箱装百包,主要销往漳州、厦门、台湾、广州、南京、上海、武汉、长沙、扬州、苏州以及南洋等地。

  二、永定烟丝制作工艺

  永定传统制烟丝工艺一般可分为分级、打烟、制烟板、刨烟、包烟五道工序。

  1. 分 级

  分级是指按烟叶质量的好坏,将烟叶分成若干等次。烟叶是制作条丝烟的基础原料,烟叶等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条丝烟品质的优劣,等级不同,制作出来的成品优劣差别很大,因此烟叶分级工作应由经验丰富者担任。过去,一般以烟叶所出部位及颜色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利用眼观、手摸、鼻闻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然后分出上、中、下等级。下部叶,主要是脚叶、下二棚烟叶;上部叶,划分为顶叶和上二棚烟叶;以中部烟叶为最佳。从颜色上看,同一品种同株产的烟叶,随烟株着生部位的上升,颜色逐渐加深。红棕色一般出现在上部叶,叶片以红为主,叶背呈金黄色;中部叶柠檬黄色,色泽较鲜亮,黄色色素明显。因此,上等烟主要是中部、下二棚和上二棚烟叶;下中部烟叶、二代烟及次品顶叶为中等;脚叶、二代烟顶叶、三代烟叶则为下等。

  2.打 烟

  打烟由工艺水平高的师傅操作,将烟叶置于专门的打坪内,让太阳暴晒发脆,然后撕去烟骨,用双手拍打烟叶,除去粘附在烟叶上的尘土,并使烟叶成为碎片,再用大小不同规格的网筛去除烟尘和残留尘土,而后用簸箕反复颠簸,除净附在叶片上的细小烟骨,称之“打烟”。 

  3.制烟板 

  烟叶碎片放在室内乾净处让它回润,之后喷洒适量上等花生油,烟与油的比例通常为6∶1;再加入适量姜黄粉,每30公斤烟叶加0.15公斤~0.2公斤;然后拌匀,使之紧握能成团,抛起即散开为度。将烟叶碎片放入特制的木筐架套上略加压紧成“烟砖”,安放在绞烟马凳上,上加木制压板,压板上面压以大小“龙骨”,扣上苎麻绳索,转动绞轮,渐加用力挤压“烟砖”。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切成等宽的烟板,把7块~8块烟板叠放整齐,用一苎麻绳捆紧,放在竖于马凳一端的长木夹板内,上压扁形“龙骨”于两木板夹内的烟板上,再扣上绳索,转动绞轮,挤出烟油,停留一段时间将烟板卸下,谓之“制烟板”。

  4.刨 烟

  刨烟丝是一项技艺要求很高的活,刨烟工人须体力健壮,并经三年学徒训练方能胜任。将坚硬如铁的“烟板”置于特制夹板内,由刨丝工人用2公斤~3公斤重的铁制烟刨,由上往下小心刨削,即成细如发丝的烟丝。烟丝置于长方形木盘内分列成两行,每到一包之量,即套取预先排好在烟桌的包烟纸上,称之“刨烟”。

  5.包 烟

  包烟工人把排在包烟纸上的条丝烟,包成四角长方形烟包,略加晾晒即可装笼待运出售。烟笼用薄竹片编制成四方形,上下两层相套。装笼时先在烟笼四周及底层放置用小竹签连成的白叶,然后将烟包叠入,上面再压盖白叶,再将外套笼盖套上,外加绳索四面扎紧待运。

  三、主要工具 

  烟丝手工制作的主要工具是烟刀,用铁材锻造而成。打制烟刀技术含量高,尤其要把握好“焠火”工艺,否则刀刃易“酥嘴”、“倒芒”,切起烟来不但劳工费力、效率极低,而且切出的烟丝大小不一、质量差。名躁一时的烟刀有湖坑乡洪坑村“日新牌”和高坡乡睦邻村“胜制牌”烟刀。与此相应的配套器具是磨刀石,以抚市镇鹊坪村的产品为优。

  永定条丝烟制作属于纯手工操作,制作工具简单,但制作工艺讲究,成本低廉,所制烟丝细嫩,色泽金黄、油份充分,气味芳香纯净,刺激性小,燃烧性好,适宜用水烟筒和旱烟筒或用烟纸自卷吸食。

  附:干隆皇帝“烟魁”匾额的由来

  永定从明朝万历五年就开始种植烟草。永定生产的条丝烟,“色泽金黄,气味芬芳而醇厚,吸之驱除瘴秽。”(《民国版永定县志·物产篇》)到了清朝干隆年间,永定条丝烟风靡全国,干隆皇帝还赐匾额给永定烟商,称永定条丝烟为 “烟魁”。 1995年永定县烟草局组织编写《永定烟草志》,编写人员在查阅《民国版永定县志·物产篇》时,发现干隆赐给永定烟商《烟魁》匾额的记载,并向国家烟草局汇报,引起国家烟草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派来二位专家核实。最后,在二位专家的努力下,终于在天津博物馆找到干隆赐的《烟魁》匾额原件。   

  干隆赐《烟魁》匾额还有一段佳话。清朝干隆年间,永定抚市社前村烟商赖存宽,在苏州做条丝烟生意。有一次,存宽和他的伙计忙里偷闲,乘着私家船在苏州河上游玩,巧遇干隆皇帝微服下江南的船只。因干隆从京城大运河坐船南下到了苏州,时至多日,又不想让地方官知其行踪,此时食用物资供应不上了,船上的太监和大臣们都心急如焚。此时,真是“山不转水转”, 干隆的随从看到迎面驶来一艘豪华的彩船,想必他们一定很有钱,船上的食物一定很充裕。这些随从忙上前询问:“客官,你们船上有食物吗?”存宽答道:“有哇!”其中有位随从告诉存宽,他们是从京城来的,船上的食物已不多,快要断炊了,能否助他们一臂之力。存宽知道后,赶紧叫伙计们将自己船上的食物往他们的船上搬。一位“后生”听到声音,气宇轩昂从船舱里走到船头,问道:“客官,你们做什么生意?那里人士?”存宽答道:“我们是做条丝烟的,从福建永定而来。”他边说边把自己所带的条丝烟递给“后生”,“后生”饶有兴趣地仔细端详了金灿灿的条丝烟。存宽立即取出水烟筒,施好烟丝、点上火,递给“后生”,“后生”吧嗒吧嗒地抽起来,吞云吐雾,顿时感到飘飘欲仙。他当即赞口不絶:“极品,极品!”存宽还把水烟筒献给“后生”。后来才知道这位“后生”就是干隆皇帝。干隆回到京城后,为了感谢赖存宽,赐给他“烟魁”匾额。存宽即把干隆赐给他的匾额,挂在店铺最显眼的地方,使永定条丝烟名气越来越大,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从此,“烟魁”成为永定条丝烟的著名品牌,给永定商人带来巨大的财富。这就是干隆皇帝赐“烟魁”的由来。

  (附文:罗福初)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