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纸扎工艺

  永定客家纸扎艺术,是客家民间的产物,最初起源于丧俗,后不断拓展到民俗活动中。它是将扎制、裱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艺术。纸扎又称纸折、糊纸、扎纸、扎纸屋子、扎纸库、彩糊等,它是一种民间吉祥图案龢民间手工艺聚合一体的美术形式,寄托客家民众精神需要和信仰心理,承载着客家人对幸福的追求,对神灵的崇拜,对亡灵的哀思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纸扎艺术遍及城乡,喜庆活动时,纸扎增添了色彩和祝福。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纸扎技艺,扎制成神奇的盘古神话,高意诙谐的“白蛇传”,天冲辟邪的“钟馗嫁妹”,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艹、鸟兽等。而在哀丧、祀祭的场面,它则寄托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愿。

  一、纸扎制作分类

  纸扎,以制作工艺类别分为“坐艺”和“站艺”两大类、五大种。

  坐艺 是属于(彩)扎人物、飞禽、走兽等小巧玲珑方面的艺术品,可以坐下来运用巧妙的手法,细细地剪、轻轻地贴;

  站艺 是属于纸扎建筑物等大型的造型艺术,需要站起来搞,甚至要站到高凳子上去。

  五大种  扎骨、包堆、剪贴、框线、画笔。 

  二、纸扎品类

  纸扎品类可分以下四类:

  神像 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

  人像 包括童男童女(金童玉女)、戏曲人物、侍者等;

  建筑 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

  明器 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

  三、主要纸扎作品及其制作

  1. 扎花灯

  花灯,是纸扎工艺中最高超的综合艺术。它将编扎、裱糊、刺绣、剪纸、雕刻、书画与诗词集于一体,是客家人婚寿喜庆及风俗节日等的重要装饰。永定客家人称“迎花灯”为“迎丁”,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每年的中秋、春节与元宵节迎神踩街民俗活动,各类花灯璀璨大街小巷,特别是下洋、抚市、坎市、高陂、凤城、高头、湖坑一带,都是花灯的海洋,闹花灯成为一道特色景观……永定客家花灯取材丰富、形态纷呈、工艺精湛,花果类的有荷花、牡丹、瓜果灯等;人物类的有嫦娥奔月、西施采莲、白蛇传花灯等;百族类的有龙凤、马、走马灯等; 大型灯有山灯、莲灯等;飞型灯有孔明灯等;长龙灯;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的花灯如圆柱形、六菱、八菱柱形、三角形、梯形、星形、圆形、椭圆形、扇形等。花灯多是专业的纸扎艺人制作。兹介绍如下特色花灯:

  下洋迎花灯 正月十五迎花灯是下洋一年中最为重大的民俗活动,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正如唐代诗人张祜《正月十五月灯》所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人们奔走相告,节日气氛相当浓郁。下洋花灯制作技艺由来已久,相传有500年的历史。花灯主要有制作工艺较复杂的莲灯和制作较简单的艾菜灯、竹篙灯。由于“迎灯”寓人丁兴旺之意,所以下洋人民对迎花灯情有独钟。每年元宵节下洋各姓迎花灯从正月十三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落灯。

  下洋迎花灯可分为炒灯、写灯、制灯、迎灯、送灯、接灯、吃灯酒等几个环节。每年正月初五开“小正”后,下洋各大姓就会有“积极分子”共同推举一人“牵头”。“牵头”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炒灯”,即制作4只或8只竹篙灯和写着各房或楼名的“火牌”,在夜色初融时分敲锣打鼓“迎”到本村及外村本姓聚集地各房祖楼去“炒灯”,各房族人出来放鞭炮迎接,承诺做灯和迎花灯。接下来就是“写灯”,“牵头”拿着红单到本房募集灯资,把谁写多少只灯,出多少钱,一一记下来,以便公布和送灯之用。

  “制灯”是比较费时的工作。“牵头”根据“写灯”数之多少,备办纸、竹等材料,同一房的各家都要派人参加做灯。竹篙灯制作较简单,一般经过裁竹、剖篾、扎架、糊纸画、饰丝绦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状各异的走马灯、书卷灯、鼓子灯、鲤鱼灯、花篮灯等,然后每四盏灯挂在一根六尺长的竹篙上,这样的竹篙一根根连接起来,并在竹篙接合处安上一支竖杆,迎灯时统一擎着走,像一条长龙,谓之“竹篙灯”。

  莲灯堪称花灯中的精品。每架莲灯由三种灯组成:“莲花”33朵,“花蕾”72朵,“莲蓬”(即“花王”)3个。每个花灯里面放牛油灯一盏,共108盏。

  “迎灯”是整个元宵活动的重头戏,“迎灯”路线是:从各姓各房从祖楼出发,汇集后,在下洋镇上巡游,最后集结在各姓祠堂。回了灯,“牵头”要做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指派人员分成几个小队去给写灯户送灯。“送灯”还有个“接灯”的规矩。写灯户须留一人在家接灯。灯到时,要燃放鞭炮,向送灯人递茶敬烟,互致吉祥,讲究的人还备办酒席款待,谓之“吃灯酒”。送完灯,“牵头”才算大功告成,一年一度的元宵节闹花灯活动才算落下帷幕。

  下洋曹屋“莲灯”制作工艺步骤:

  ① 取生毛竹按所需尺寸量好。锯破成竹条。

  ② 用白熟宣纸捆拈成条纸,后以糍粑糊粘好。

  ③ 以老花灯老尺寸做模架。

  ④ 把做好的花灯模架用白纸以糍粑糊粘好,后在白纸上直接创作书画,或贴上其他图案。

  ⑤ 用湿麻竹两头竹节锯掉,留下长节、竹筒大小各一套,用宣纸按尺寸套好。

  ⑥ 然后用二胡棉线捆扎,一张一张捆好。小竹套入大竹用力下压,并一层层紧压满以后,最外层用草纸包好,然后用小竹竿架好,后用中间钉好条子的木箱子,把捆好的竹筒架起来。箱底用炭火进行烘烤,控制好温度,每二三分钟翻动一次,差不多三十分钟后把烤好的竹筒取出烤箱外晾干。

  ⑦ 将晾干的纸筒,先揭去草纸,松开二胡线,就形成了一张张有层层纹路的皱褶纸。

  ⑧ 用做好一根根两头尖的小竹片,将褶皱纸用糍粑糊粘好,一张张地压,一层不断粘,差不多满根竹片就行。

  ⑨ 用青緑纸剪成树叶状,粘在花灯周围,最后装小灯泡即告完成。

  莲灯制作工序较为复杂,一人只能做一个工序,整个工艺过程需十几个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其他特色花灯简介:

  “龙凤呈祥”竖椭圆的花灯主体上分四个画面,皆以诗配画。例如其中两面,一面题有唐诗——“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另一面则以工笔国画细致地刻画晨光熹微的洞房中,新娘笑问新郎:就要到厅堂拜见家公家婆了,我的妆扮合不合当地的时宜?这两面切合题意又语带双关的诗,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视觉空间和想像力。另两面则是荷叶鸳鸯戏水彩墨写意画配相应的唐诗,也把喜庆的意趣表现无遗。此灯不但诗画搭配甚佳,而且外围装饰也美轮美奂:四条生动的龙,龙尾依附灯座,龙身均布主灯四方、“腾飞”于灯的四角。龙口吐出龙珠大红穗各一条,拱护着花灯,护卫着灯下六角形小金丝屏带中的一条大红穗;灯的上部照应下部,却不雷同,别具匠心地用六角小棱牵结成六面体,各置六只凤凰,藏尾露翅,嘴含两条小红穗,娇丽动人……

  “连年有余”创意新颖,构图随意大胆:外型是荷叶荷花上置一条大金鱼。以莲、鱼喻连年有余。妙的是金鱼戏緑水草(也比喻玉)。莲叶下又斜出一段莲(寓意连子)。此灯看似鱼、荷随意叠放,却已表现了客家民间的习俗与百姓希望,构思新奇。

  “九莲献瑞”结构严谨,主题非常鲜明:全灯底色金碧辉煌,衬以红与粉红的精刻图案。六棱柱形的主灯开窗三面,内各画民间故事“麻姑献寿”“金童献宝”“刘海戏蟾”等三幅精细彩画。主体灯上下面各饰双、单层三角形檐牙,上边又置飞檐,高挑九盏上大下小的伞型小金灯,再把这主体灯置于大莲花上。围遶大莲花四周,有九朵生机蓬勃的小莲花盛开。整个花灯给人瑞意无边、吉祥幸福之感。

  2. 龙狮表演道具

  在客家土楼,节庆的娱乐、庆典活动,尤其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常常能看到一支支的民间文化队伍,舞龙弄狮、祈祷龙神“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永定民间百姓唱颂吉祥、消灾纳福的意愿。

  纸扎狮子,一双虎虎含威的大眼睛上,还有自由开合的眼帘,长长的眼睫毛,十分生动,在锣鼓乐中,表演者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以祈求平安吉祥。 

  3. 寺院做法事焚烧品 

  般若船 又称般若法船,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般若如船,生死若河,漫漫长路,如何用一叶舟度过遥遥忘川,故般若船筏,可以拯救沉溺之众生,度越生死海,达菩提彼岸。寺院用之来现世众生,消灾解难,祈福保平安;现世众生,预修诸善,消灾忏悔,将来不受轮逥而往生净土;现世众生,为往世众生,用来超脱生死,往生极乐。

   纸扎般若船工艺形式多样,一般为师徒传授,秘不示人,操作上没有统一标准。凤城龙岗巷张汉华和江育龙、张秋连师徒做的纸扎般若船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其制作工艺是:

  首先“坐艺”,第一步骤是预先用金、银、金红、金青、金蓝等纸刻好屋檐花边、花窗、幕风垂珠花、角花;预先画好各种贴彩花;预先做好各类古装人物。

  第二步骤是拈纸,把制作过程中用来捆扎竹蔑条的做骨架,如果捆竹蔑条用塑料条,纸扎在燃烧的过程会散发臭气。为了使拈纸在捆绑时能更紧致不松动,要先在纸上洒上水,增加纸张的韧度,再裁成一条一条,最后用力搓成一根根,搓的时候力度很重要,这个过程,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现代用棉纸,剪成条,或用包装带直接捆扎。

  第三步骤是剪图案和扎人物。做纸扎,很多环节都需要手工去完成、图像要自己动手画。除了会画,还要会剪。剪图案是一门硬功夫,要能快速剪出生动的花样。张汉华先生就能几秒钟时间内,熟练地剪出了“蝴蝶”、“对称花图”、“翘角”“葫芦”、“橼边”等图案。他能剪一千多种的花卉图案,只要给图案,就能剪出来。他们还会剪很多不同形状的人物、动物、花纹等。到底能剪出多少种东西,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只要脑海中出现一种形象,或者生活中看见某件东西,他都可以依样剪出来。现如今,机印彩花技术基本替代了传统手工剪刻艺术。扎人物,就是纸折各类古装人物,这道工序最花时间。张汉华先生说,古法扎人物,预先用粘泥做好人物头,再彩妆、画头和眉毛,烧化时,泥烧不坏,此做头法,时间长,不利于烧化;现在,他独创了一种做头方法,就是用草纸(土纸)捆成实心圆柱状,剪成“小头”长,然后用白纸包,留出头颈,接着彩绘头,画眉、眼、鼻、嘴等。此做头法,有利烧化,做的速度快。再,是用土纸折好身,接连头。最后,用各种颜色的纸或机印好的花纸,折好不同衣帽,粘贴衣帽,完成整个人物的制作。

  第二“站艺”,首先选好竹,选竹选第二年的毛竹,因为第一年的毛竹较嫩,容易变形,第三年的竹,老而难破蔑;其次,根据设计图(一要合尺寸,二要合纸张大小,以免浪费纸张)裁料、扎骨架、破蔑。破蔑,分大粗蔑(不脱骨、主骨架用),中粗蔑(不脱骨、次骨架用),细蔑(脱骨、屋檐、栏杆、扎龙头、鱼尾等处用)。而龙头鱼尾同时用几种蔑,大粗、中粗蔑用来扎龙头、鱼尾主骨架,细蔑用来扎龙眼、龙皮、鱼尾;蔑破好了,依图扎骨架,扎骨架时要注意骨架该直的直、该斜的斜;再次,打底,就是用白纸把般若船该贴的糊上一层白纸,金瓦底贴红纸,银瓦底贴青纸,因为龙头比较复杂,打底时,先要用土纸贴好底面,要顺安平,再上白纸、青纸,而龙颈、龙身(黄龙贴黄纸、青龙贴青纸)。彩船由大至小,由粗到细、由细入微的法则,先彩船身(船下半部分),用刻好的青金窗花横贴,贴好法船的栏杆(经文里称玉栏杆)装上彩条花边,贴大小“团龙”、“团狮头”、“团富贵牡丹”、“团凤朝阳”;尔后贴彩船上的楼阁(船上半部分),贴门花边、栏脚花、墙花边、窗花、屋檐幕风垂珠花,贴折好的翅角、葫芦、贴折好的金、银、琉璃瓦;再后贴龙鱼尾。彩龙头、鱼尾、装龙须;最后,把做好的古装人物,装在船上需要的地方,装人物时,不能太呆板,应有坐、有站、有半蹲,有一人一起、有二人一起、有群人一起,形态姿势各不相同,这样人物才有生机、有活力。按经文里说,装船头船尾人物都有别,船头装观音,船尾装普贤、文殊……最后,贴上各种颜色的花朵,贴花朵主要贴于楼阁、屋顶、屋檐边,以达美化般若船、花似锦之喜庆气氛 。

  般若船完成后,经忏师,开光点龙眼,礼忏一天,消灾法事、进文表,把造般若船功德、功课,奏明西天佛祖圣众,烧化船,回向,把此功德回向十方善男信女。

  4. 祭祀、冥具

  丧葬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民间文化内容之一,而丧葬供奉纸扎的习俗,在客家永定由来己久。人们去坟前祭拜时会带上纸制的饮食器品、纸糊的花帽衣箱,在办丧事时用的纸扎冥屋。在某些祭祀日,用的纸扎有:如七夕节用的“七娘亭”、“七娘轿”,正月十五的“上元灯”、“古代烧花”(竹做,贴花,与硝药一起,烧出来的图案有:八仙过海、福禄寿喜、木兰从军、庵堂认母,有5至8层,此纸扎手艺已经失传);寺庙用的“紫竹林”、“七层宝塔”、“天庵”、“灵山”、“靠壁山”、“聚宝盆”,敬天地神明用的纸扎品等等。丧礼用的“牌楼铭旌”,“传龙”(盖棺材用),“灵屋”,“摇钱树”,“乌忧钵”,“饭蓝子”,“魂桥”;建醮用的“冥都银行”,“库”,“店”,“血盆池”,“十二岗”,“金桥”,“银桥”,“奈何桥”,“五花桥”,“鸳鸯桥”,“观音大士”,“四大金刚”,“四门凉亭”,“四门水井”,“四路高照花烛”都是纸扎。

  做纸扎活是一项细腻工作,它所用材料不难,只需小竹钎、五色纸、小剪刀、浆糊、小麻绳。制作时,先将小竹钎开始做架,每个弯折处均用绳扎住,待架形完成后开始张贴不同纸张,加上平时做好花朵和该用设施,如花圈中间一个大奠字,外圈多层不同花朵如关扎形式很大层层都要排设不同人物,一个关扎约高达3-4米,长度2—3米,宽为1米左右,尺寸问题,均是按用户定制为准。关扎内人物多为三路戏人物为一体如:断桥、大祭桩、打金枝、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大拜寿等等,关扎大型,品物繁多,如扎“车马赶车人”、“金童玉女”、“摇钱树”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纸扎艺术也开始融入不少现代元素。纸扎品上的场景、装饰等,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与时俱进,古今幷存,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大厝”装上了“空调”“冰箱”“彩电”等家电、会动的“摩托”“轿车”“飞机”等。

  现在的纸扎都采用“流水线作业”,很多材料都可以从专门的生产商处获得,无须自己动手。比如,以前手工制作的纸坯模,现在换成塑料成品,然后再用彩笔加工、上色,最后用清油润色,使之不会褪色;以前手工绘制的图片,现在被印刷品代替。做纸扎要先做坯模,以前是用纸,现在大多数用塑料。各种新技术节约了许多人力物力和精力,大大地缩短了纸扎的制作时间。但现代纸扎运用塑料会有污染环境的不足。有些工艺还是“用机器代替不了”的,比如纸扎人物,做头子(坐艺)。纸扎工具看似简单,大小剪刀、裁纸刀和破竹刀,可是真正做起来很复杂,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比如建筑学、绘画、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出上乘的作品。

  四、纸扎艺术的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纸扎技艺是永定客家民间艺术的一门独特行业,也是民间中最为突出的习俗技艺之一,是客家人生活的原发性艺术,是生活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艺术。纸扎技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在造型上不求物体的重量感和体积感,而以扎、塑、绘、编结合,虚实相生,形态空灵,色彩浓郁。以彩纸、竹子等为廉价原材料,扎制神话人物,历史人物、飞禽走兽、桥梁房屋等各种形象。它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抽象造型的灵感和创造力,使纸扎艺术成为永定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民俗学价值。纸扎文化是客家民间民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扎花灯、龙头、龙尾、纸人、纸马和涂假山、神话故事等,是客家习俗艺术中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幷且作为一种客家习俗文化现象,始终贯穿在祭祀、丧俗、喜庆活动之中。纸扎在文化内涵、技艺特征龢民俗作用等方面永定各地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同特别体现于整个活动过程中。

  宗教价值。纸扎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与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俗信都有较深的渊源关系,值得不断探讨研究。

  实用价值。纸扎艺术原材料成本低廉,环保。作品轻盈,便于携带,具有普及性和便利性。对现世人来说,用纸扎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用纸扎艺术形式来祭祀祖先、神灵,能表达心中敬意、敬畏和乞求福祉的诚意。纸扎艺术作为缓解死别伤痛的精神慰借品,和表达人们情感的一种载体,在一些客家人生活中有着一定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文化价值。纸扎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既具有美术、绘画、雕塑等许多艺术的综合特征,又具有纸扎艺术丰富想象和成熟的艺术才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其文化的含量在众多手工艺术中,也是比较高的。

  总之,纸扎文化是永定民间一项源远流长的重要民俗活动形式,其内容虽随时代发展而有所演变,但象征意义和功用大体一致。即以纸扎品为替代物和媒介,寄托人们对崇拜者或敬畏对象的一种感情和愿望,成为一种富有客家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既具有象征性视角,又有化生性观念,既具有环保型性质,又有节约型理念。其长流不息的现象,值得人们不断地以科学的历史主义和视点进行探讨研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