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土楼建造工程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造工程,一般要经过择址、设计、筹备、施工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可先可后,建楼主人在顺序上可依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一、 择址

  择址包括选择楼基的坐向和选择楼门的方向,同时兼顾同宗同族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等。

  选择楼基的坐向 永定客家人在选择楼基的坐向时十分注重风水,认为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适宜居住,甚至关系到整个家族的祸福和兴衰。楼主无论是有几个地块可供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地块别无选择,一般都要延请风水先生到实地去勘察,从而选出理想的楼基的坐向。

  坐,即坐落,指楼基的位置。风水先生在选择楼基时特别讲究“座要对龙,门要对水”,强调“四看”:一看“龙势”,即楼基背后山脉的走势。后山林木茂盛、山势蜿蜒起伏如行龙才显得有生气。二看“地势”,即楼基相对要高些,开阔、平坦、乾燥些。三看“来水”,即水流的走向。楼前入水口可以有干流和几条支流汇集,象征财源广进。四看“出水”,即“来水”的去处。出水口忌多,否则财富就会多头流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是风水学中的“行话”,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古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星宿的名称,意思是楼基的左右两边要有山丘辅弼,前面有流水蜿蜒,后面有山峰耸立。至于低洼、潮湿、有“窠煞”的山谷入口处则历来为风水先生和楼主所不取,因为住在那样的地块上建成的楼里容易生病,人丁不旺。总之,凡是符合上述四个方面要求的地块,就是风水宝地, 可以选作楼基并建造土楼。

  向,即楼基的方位。楼基选好后,风水先生还要看“分金”,用罗盘确定待建土楼的方向,从而定出待建土楼的中轴线。而中轴线一经确定,楼主就可以凭着自已的心意设计、建造出或圆或方的土楼。

  如果楼主别无选择,只有一个地块,那么风水先生就把勘察的重点放在确定土楼的中轴线上。土楼的中轴线乃至坐向与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日出日落、酷暑严寒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土楼民生也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风水学认为土楼应选择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地方。这样,一是冬季的北风不能穿堂入室、横冲直撞,且由于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日出偏东南,日落偏西南,从早到晚日照时间达到8个小时以上,温暖宜人;二是夏季日出偏东北,日落偏西北,照射北楼庭院空间的时间较短,可以使居民感到凉爽舒适。由此可见,风水学说中包含着很多科学的成分。

  除了地形地貌、水流的走向外,能够影响土楼坐向的因素还有:本村大部分土楼的坐向、周边土楼的情况和楼主的要求等。

  客家先民初到永定之时,由于地广人稀,坐北朝南的楼基好找。随着人口增长,土楼数量增多,符合风水要求的楼基就不好找了,但是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人为地“制造”风水,如在村口栽上竹、木等,使土楼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金丰溪流域的山村居民,还创造了封闭的圆形土楼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把四面八方三百六十度角全部纳入居住空间。它用高大的承重土墙作围护结构,还利用东西方向日照和房屋间距来调节气候,改善居住环境,以弥补方位上的不足。

  选择楼门的方位 永定客家人中流行着“千斤楼门四两屋”的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楼门的位置都在中轴线上,幷且就是整座土楼的前大门,如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但也有不少例外,当土楼的正前方不远处就是河道时,风水先生就要用罗盘“校准”方位让楼主先筑一道围墙,然后将楼门的位置确定在楼外的一个既迎着水流而又偏离中轴线的某一个方位上。风水理论认为水就是财,如此设计才更驻财。如湖坑镇洪坑村的福裕楼就是这样。

  在整座土楼之外建造的楼门俗称外大门。选择外大门的方位和建造外大门并不一定和建造整座土楼同时进行。外大门建好后,还要在它的两边筑上围墙,一直筑到能够衔接上整座土楼为止,或者把整座土楼包围住。

  考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靠近同姓同宗的居住地。永定客家人向来十分注重血缘和亲缘关系。选择楼址时,都尽量靠近本姓本宗的居住地,以便在遇到困难或兵荒马乱之时互相之间有个照应,共同克服困难或共渡时艰。

  此外,为了便于日后的生产和生活,择址时还必须考虑拟建楼址与可耕之地之间距离的远近,道路是否通畅等因素。符合上述要求的地块,便是建造土楼的最佳之地。

  二、设计

  楼址择定之后,楼主便根据周边的环境和地块的形貌,拟定未来土楼的造型和规模,形成建筑设计构想。然后恭请风水先生和泥水、木匠师傅共同谋划,对要建造的土楼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划,确定设计方案。整个设计分为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

  整体设计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楼主在设计土楼时,都是先将建楼总的意图和要求告知风水先生和泥水、木匠师傅,并与他们一起到实地去丈量、磋商,然后才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时有一点非常关键,即确定楼内天井的长度和宽度,使土楼某一部分的日照和采光不至于被土楼的其他部分挡住。即根据土地面积和实际需要来确定土楼的建筑规模、层高直至房间、大厅和楼梯间的位置、个数。

  在永定,许多村落都有一批建造土楼的能手,那些能工巧匠对土楼的布局、结构,对建筑的技术要领乃至所有构件的尺寸都成竹在胸,在各自的建筑领域里游刃有余。在设计建造土楼时,他们大多没有绘制设计图纸,至多只是在纸上记下一些相关的数据,然后,泥水师傅根据中轴线所在的位置,采用打桩拉线法来确定石基坑的位置,再在待挖的石基坑的两边撒上石灰,这就等于将“设计图纸”放大到楼基上。圆楼的设计比较特殊。首先,泥水师傅从中轴线上找出最恰当的一点作为“原点”,经过原点再从中轴线上取出最恰当的一段距离作为“定长”,然后以原点为圆心,定长(可以用绳子截成和定长一样的长度)为半径在地基上画一个圆,待建的圆土楼的占地范围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怎样划分房间等各个空间呢?聪明的设计师通常采用折纸法设计。方法是:第一步,取一张正方形的纸,横竖各对折一次,成4等分状;然后从纸的中心点开始,沿着直角的平分线再折一次,展开后便成8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从理论上说,若继续对折下去,便可得到所需的等分数。但是,泥水师傅并不是这样做的,因为土楼经过分隔以后的各个平面的面积并不都是相等的,比如大门厅就比房间大,而楼梯间却比房间小,只有房间才需要“等分”。第二步,将纸的中心点置于圆心所在的位置上面,然后把作为“定长”的绳子顺着纸上的折痕拉直,在圆周上截取8点,这样就将圆周分成8等分,接着按照各个空间的大小把各段圆弧继续分下去,一直分到适合楼主的心意为止。其中的每一小段圆弧即为房间等设施的“宽”。第三步,连接圆心和圆周上各个点(实为半径),再以圆周上的各个点为起点,在半径上截取一定的长度作为房间等设施的“长”。最后把石灰撒在各条“长”和“宽”上,待建土楼的“设计图纸”便展现在眼前了。木匠师傅也以此图作为计算木料的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建造土楼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图纸。

  局部设计 局部设计内容主要分为如下细节:

  石基。基坑的大小、深浅以及石基露出地面的高度,要根据地基的高低、土质等综合情况和土楼的层数来决定。近代建楼,石基一般要高出地面50厘米以上。石基的顶宽比底层土墙的厚度稍微小一点点,诚如人们常说的:“尺二的土墙,尺一的石基。”更厚的土墙情形也一样。

  土墙。土墙的厚度根据土楼的大小和层数来决定。旧时建楼者都注重防御功能,土墙一般都比较厚。3层以上的土楼,其底层墙厚大多在1米以上,甚至达1.5米以上,也有0.8米—0.9米的,然后由下而上按比例逐层减薄。而分隔房间的子墙的厚度通常为0.48米或0.54米。

  层高。楼层的高度通常以1枋(版)墙的高度(约0.36米)为计数单位。一般底层9枋,顶层7.5枋,其他各层7枋。

  屋顶。屋顶瓦面的坡度也有定制,俗称“放几分水”。当方楼的顶层夯到7.5枋以后,夯墙师傅便开始夯筑屋顶的斜坡,即把土墙的墙面夯成近似于等腰三角形。接下来的工作由泥水师傅来完成。首先,泥水师傅根据“放几分水”的原则,定出近似等腰三角形的高,然后开始整修。以整修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为例,泥水师傅首先确定出土墙的顶点,然后从土墙的顶点开始拉出一条墨线,一直拉到“木跳”上面的“骑筒”上,接着在土墙上画出一条直线,再铲去直线上方的泥土。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另一边也依此处理。最后还要在近似等腰三角形中间偏上一点的地方开一个“鹅头窗”。“鹅头窗”是日后上屋顶“检漏”的通道之一。屋顶出檐的长度一般为楼高的1/5—1/4。

  房间。土楼普通房间的面积大多是10平方米—13平方米,较大的也只有15平方米。前厅、后厅比普通房间大,后厅又比前厅大。楼梯间则比普通的房间小。圆楼的前厅、后厅取方正形状,不按扇形布置。厨房都设于底层。南方春夏两季多雨潮湿,因此粮仓多设于第二层,而卧室多安排在第三层或第三层以上,但也有把第二层当作卧室的。

  走廊。走廊的宽度则视土楼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第二层以上多为1.1米—1.2米。

  窗户。土楼窗户的数量、位置及大小也有规定。一般大型土楼的外墙一、二层不开窗,三层以上每个房间开一个窗户。和外墙相对、朝向天井的那堵墙上(圆楼为木板墙)则开尽可能大的窗。

  厅堂。土楼不论大小一般都设厅堂。厅堂是全楼活动的中心。在此可以进行家族议事、举办婚丧喜庆、接待亲朋好友、宴请宾客等。因此,对厅堂的位置、坐向、大小必须作出合理的安排。

  排水沟。土楼的排水有个原则,即水不能笔直地穿厅过房排出,也不能横亘天井排出;不能从楼后排出,也不能有多个出口。各条暗沟必须曲折地向前汇集成一个总出口,然后让水缓慢地向外流出。

  还有,对楼内的瞭望台、神龛、烟囱等设施,甚至连主楼之外的禽畜栏舍及厕所等附属设施都必须预先进行安排和设计。

   三、筹 备

  建筑土楼动工前,楼主要请师傅,准备土、石、木、砖、瓦等各种材料,除了要求各种工匠自带工具外,还要做好租借墙板、购置畚箕等事务。施工中要安排好工程进度、质量、安全以至后勤等方面的管理,竣工后要负责工程的验收和结算。相关工作安排后,即开始请工与备料。

  请工 土楼建筑要请各个工种的专业人员,如风水先生,打石、木工、泥水、夯墙、补墙、烧砖瓦、篾匠师傅和从事运输以及后勤的杂工。各个工种专业人员的报酬有计日和计件之分。楼主和总管为了保证建筑质量,不盲目追求每日的夯墙进度,常常采取按日计酬的办法。按件计酬带有承包性质,如烧制砖瓦,有的以窑计算,有的以砖瓦的块数计算;土箕则以担计算等。唯独风水先生最为特殊,既不按日也不按件计酬,而是凭东家的满意程度和参考风水先生的名气及当地当时的行情奉送红包。

  永定客家人素有互相帮助的习惯。在建造土楼过程中,有些不需要专门技术的工种,如运土及挑土上墙等,大多由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去做。其中有些是无偿的,有些是换工,也有少部分要付工资。

  备料 建造土楼需要的材料主要有生土、石料、木料、竹料、砖瓦、石灰等。这些材料有的要在开工前备好,有的可以边施工边进料。

  生土。建造土楼需要大量生土。动工前,楼主或总管必须在楼址附近选好取土地点,一般取“田隔泥”或黄土(即黏土)。取土点要求是该处土质好,含砂量适中,又便于运输。动工后,安排劳力用肩挑或板车运到建楼工地,根据土质情况掺入适量水分反复翻动,俗称“做熟”。除了剔除树枝、草根等杂质外,还要求土粒不宜过细或过粗:过细含水量大,墙体难干影响连续施工;过粗则难于夯实,影响墙体的坚固程度。含砂量要适中,因为泥土中的砂质过高,墙体就不耐风雨剥蚀,容易脱落;砂质过低,墙体就易开裂,影响质量。有个简单的方法可判断生土含砂量是否适度,那就是“握紧能成团,掷地会散开”。有的在生土中掺入极少量的碎石,使土墙更为坚固,但此种情况较为罕见。

  石料。建造土楼需要大量石料。大墙石基一般用未风化的坚硬山石或鹅卵石砌筑,以小石块作填料。石门框用青花岗石打造,石柱础用青花岗石打造成方柱形、圆柱形、鼓形备用。有的土楼底层干脆用石柱替代木柱。有些土楼的窗框也用条石,许多土楼底层走廊的檐边均镶上石板。

  木料。楼主最迟必须在动工前一年的农历七八月份组织人力到自家山上砍伐树木,剥皮后运回家中堆放到阴凉之处阴乾,等到第二年下半年彻底乾燥后才能使用。自家山上无树可伐的,则需提前购买。木料以杉木为佳,杉木笔直,材质好,易于加工,加工后一般不变形,较少被虫蛀。如果本地杉木不够用,就要组织人员到外地去买。明、清以来,土楼的柱、梁、椽、门、窗等一般都用杉木。房间的楼板大都用杉木,有的也用松木,但松木板被雨淋湿后会变形、易腐烂。如遇到地基不实,需准备大松木用来打桩和作基础枕木。还有一些辅助性材料,如夯墙时埋入墙中的“门排”、“窗排”,多用杉木枋板;“墙骨”多用杉树枝条,也有用杂木或竹片的。

  竹料。除编织挑土上墙的畚箕和遮盖土墙的竹笪所需的竹料外,有的还要备足放置在墙内起牵拉作用的长条竹片。明、清时期有的以老竹头做成竹钉,用砂炒至微黄后用来钉楼板。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后,大多以铁钉代替竹钉。

  砖瓦。建造大型土楼时,所需的砖瓦一般请砖瓦师傅开窑烧制。其尺寸大小、重量及用量均由泥水师傅决定。较小型的土楼所需的砖瓦,则向砖瓦厂订购。另有一种用木模印制、不需烧制的土砖,用来砌矮墙及房间的隔墙。制作方法简便,晒干或阴乾后便可使用。

  石灰。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有的土楼底层在夯墙的泥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使墙体更加坚固及具有防水性能。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做法已较少见。装修时用石灰粉刷墙壁或拌以黄土铺地板。

  夯墙工具。夯墙师傅夯筑土楼的工具,共有以下几种:墙板(即墙模,以质地坚硬的杉木制作),整副墙板由两块长1.5米—2米、高0.4米、厚7厘米、外向有提手装置的木板和墙卡(俗称狮头、狮尾)组成;夹板(墙路过于短时,用夹板夯筑比较方便);夯杵(客家人称为舂杵);圆木横担(俗称墙梆或墙担);长拍板(俗称长搧杯);短拍板(俗称短搧杯);绳线、铅垂;长木尺(俗称五尺、杨公尺);水准尺;木棰;榔头;墙铲;泥刀等。

  其他。铁钉、铁皮、绳索、小竹篙、竹笪等。

  四、施 工

  不论建造何种类型的土楼,其施工程序为:

  挖基沟 挖基沟称“挖石脚坑”。动土时,先要烧香化纸、杀鸡祭天地,安杨公牌符,出煞驱邪。

  石脚坑的宽度比小脚的宽度约大一倍,深度则根据楼高与地基而定。楼高三层以内,基沟深30厘米—60厘米,但必须挖到实土为止。若遇到烂泥田或河边沙滩的松软土质,应在基沟内密密地打上松木桩,再在其上铺两三层粗大的老松木(松木富含油脂不怕水浸,抗腐能力强,是做地下木桩最好的材料)。这样,基底的受力面宽,整体性加强,石基砌在上面就十分牢固了。

  砌石基 地面以下的石基称大脚,地面以上的石基称小脚。

  大脚多以大石块干砌,呈立体梯形状,下大上小,缝隙以小石块填紧,方土楼四角用整块巨石镇定,以确保屋角地基的稳定。大脚砌成后填土,夯实边缘。土楼的大脚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土楼的墙体是平均受力承重的,大脚上又是浆砌小脚,不会因大脚一处不实下陷而致使房屋倾斜,极少有土楼因大脚基础不实而倒塌的实例。

  小脚的厚度要比墙体小一些,一般小4厘米—5厘米,收缩成瓶颈曲线状。其上的土墙内外两面都比小脚大出2厘米左右,这样比笔直到底要美观得多。土墙与小脚交接部位,以小拍板拍成斜坡状。这也有利于泥水师傅悬垂线修墙。

  小脚以表面比较平的石块垒砌,石块的铺排必须与大脚石块的方向不同,这样才会稳固。通常以三合土(石灰、黄泥、沙按一定比例拌和)湿砌。其砌法为石砌内外两层,接缝处必须错位,中间用小石块、三合土湿浆填实。墙角的小脚,用较大块石片或大方青砖,砌成标准直角。小脚两面用三合土浆抹一层,待乾燥到一定程度,以草锤拍击这小脚墙面。经草锤拍打之后的小脚壁面,干固之后久不脱损,这是强固小脚的重要一着,也便于以后粉刷。

  小脚的高度通常为50厘米,但也有高至80厘米甚至到门排以上的。在易受洪水侵袭之地,小脚往往砌至2米高。 

  夯土墙 夯土墙,简称“夯墙”。夯墙前,有关人员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做好墙泥,做泥时要根据土质情况掺入适量细砂和水反复翻锄,俗称要“做熟”。比较重要部位的墙泥,为了做熟,还必须将泥堆成土墩,打结实后,再削下来,有些要三打三削。二是筹足作墙骨的毛竹片或杉树枝。三是木匠师傅提前做好门排和窗排。一般一副墙板配夯墙师傅2人(墙体较大的要三四人)、整墙师傅1人另带徒弟1人补墙,再配吊泥(即把畚箕装着的泥土吊到墙上,并把土传给夯墙师傅)工或挑泥工数人,以及做泥小工10人左右。行墙要点:

  起夯方位 。不论方楼圆楼,行墙必须从放有“五星石”的石基上方起夯。开始时,将墙板头部向左,架定在石基上面两根分放两端的头大尾小的圆木横担(比墙厚略长、头部直径3厘米)上,然后用墙卡夹紧墙板尾部,接着两位夯墙师傅各执一根舂杵,分立在墙板的两端,先铺土、踩平,后从右边开始夯筑。每版墙分三至五次上土,墙厚1米至1.5米、墙板高0.4米的要分六至八次上土。每次上土要夯三四遍,第一、二遍上土时,要一夯接一夯;从第三遍起,可一夯压半夯。每遍均应先夯墙板的四角和边缘,后夯中间,舂杵直起直落。但边、角要斜起斜落。落杵时用力均匀,成行夯筑,不跳夯、漏夯。好的夯墙搭档落杵的声音互相错开,富有节奏感。墙土是否已夯实,以有无出现断层来判断,理论密度为1∶0.4(或0.6)。

  搭压。 同层墙体,两版“接头”的水平搭压应不少于40厘米。上下两道墙的“接头”要错开(大门两边例外)。每版要夯成凹凸不平的毛面,以增强上下版之间的粘结。

  放墙骨。 一版墙中,每逢倾倒中间的那层土时(如每版分5次倒土,在第3次倒土时)要放置几根毛竹片或杉树枝作墙骨,和泥土一并夯实。夯较高层土楼时,每版墙内要放两次墙骨,即置于每版墙高的1/3和2/3处。大型方楼转角处甚至要用直径不小于15厘米的原杉木(去皮)交叉做“排”。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木骨泥墙”的夯筑方法,其作用类似混凝土结构建筑中的钢筋,能增强土墙的牵引力。在永定农村,人们偶尔可以看到个别土楼的屋顶已经坍塌十几年甚至上百年,但它的墙体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仍傲然挺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墙骨在起作用。

  埋门排、窗排。 门排、窗排须预先做好,夯墙时夯入墙中。楼门、房间门可留洞口,窗户不留洞口,待装修时再挖开。

  整墙。 每夯完一版墙,对墙面和版与版交接处的缝隙、蜂窝、缺块、掉角和洞眼(即拔出圆木横担后留下的洞),要用本色细土补平、用小墙拍拍光、打实。凸肚处先刬平后再拍光。铲墙收分、补平、拍光和打实(整墙)等工序要随版完成。“打实”这道工序很富技术性,它可以检验出墙夯得好不好。如果土墙宽度不大,如0.4米时,那么打实时整版墙都会前后晃动,这就表明墙体有韧性和弹性,夯筑质量好;反之墙体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另外,也有用直径5毫米—6毫米的墙针用力剌进墙内,深度在12厘米以内方为合格。由于向阳一面墙干得快,土墙往往会朝背阴的一面倾斜。这就需要通过整墙加以处理。整墙时,对向阳一面墙的下方要整得重些,上方要整得轻些。待太阳晒上一段时间后,墙体自然会矫正过来,这就是所谓的“日搡墙”(“搡”,客家话,推的意思)。整墙人只有因时间、地点不同,根据经验灵活掌握才能胜任。

  墙体收分和层高。  厚度在1米以上的土墙,从第二层楼开始,将朝向天井的一面逐层减薄,上一层土墙都比下一层减薄10厘米—15厘米,俗称“收分”。收分的好处主要有三:减轻楼基的荷载,有利于土墙重心下移,整体更加坚固;扩大室内使用空间;相应地省工省料。

  土楼每层高度不同:底层3米—3.6米,第二层3米—3.2米,第三层2.7米—3米,第四层以上2.5米—2.8米。顶层的上面为阁楼,立面呈三角形,高约2米,不住人,一般用于存放杂物。

  夯筑进度。土楼多在秋冬农闲之时动工兴建。每天连续夯筑高度没有定数,单列横排的五家居,一天可筑1—2版高。但也不能天天如此,要留有足够的风乾期,须干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再加高。大型土楼一般夯到一层楼的高度时,就要停工半个月,待土墙自然乾燥压实后才能继续夯。如果是墙厚1米以上的大土墙,连续夯筑的高度则不以时日计算,而是以月计算。大概一年筑一层楼,约7—9版的高度。永定不少大型土楼的建造时间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此为原因之一。

  行墙管理。每天收工时,总管要检查墙体的夯筑质量,还要敦促夯墙师傅等人把土墙遮盖好,做泥的小工要把墙泥盖好,一防雾水,二防雨水,冬天还可防霜冻。

  立柱安梁 大墙夯筑到一层楼高时,要立柱、放龙骨(棚梁)、放“跳”(即挑梁,大部分埋入土墙中)、架棚盛(客家话,下同)。立柱,客家话又称“企柱”。立柱时,要在间面的两头安放柱盘石,柱盘石上设置磉石,在磉石上立柱,柱顶放龙骨(棚梁),然后用梁架将左右龙骨连接而成框架,再在这个框架上安放棚盛,使之成为一个开间的架构结构,集全楼所有开间的架构便成为全楼一个层次的架构结构。承接龙骨的企柱叫金柱。金柱,原是架构结构的组成部分,称作“金柱”,含有固若金汤之意。

  从第二层(楼)起至顶层,要在金柱外的龙骨末端,增立一根衔接走廊栏杆或“美人靠”的木柱,俗称步(辅)柱。这样,从金柱至大墙之间的距离为居室空间,从金柱到步柱之间的距离为室外走廊(外通廊)。

  安梁,即夯墙工序基本完成后安放楼顶的木屋架。上梁之前,要在中梁上裹红布,再在梁中间悬挂一块绘有八卦的红布,然后挂上五谷包。上中梁时,用五牲(鸡、鸭、猪、羊和鱼)三素(黑大荳、红糖果、甜糯米汤丸)祭梁。木匠师傅要给八卦开光点眼,呼祝梁词。风水先生要给八卦洒上雄鸡血,呼赞梁词。祭梁后,用整匹新的石兰布将中梁包好,由泥水、木匠师傅用绳子拴住中梁的两头,逐层抽吊到屋顶上,用水平尺测平后垫稳,即完成安梁这道工序。安梁后,一边放鞭炮一边把夯墙用的模板往下吊到地上,再安放瓦桁,然后沿屋顶前后的坡面按一定尺寸钉上杉木板(俗称“桷枋”)和盖瓦,进入屋顶施工阶段。

  屋顶施工 土楼的屋顶,有单檐庑殿式、重檐歇山式、单檐攒尖式、重檐庑殿式等五六种款式,普通土楼只有双坡面的悬山顶式和硬山顶式两种,四坡面庑殿式屋顶极少见。屋顶在土楼中起着遮挡风雨日晒、扺御霜雪寒暑侵袭的围护作用。屋顶施工有屋面钉桷板、盖瓦、排水、隔热、通风等工序。

  钉桷板 首先要规划好“一键”中所钉桷板的块数。桷板一般由厚3厘米、宽12厘米的杉木制成。长度能够搭上三根桁子的,称为“一键”;搭上两根桁子的,称为“半键”。桷板与桷板的间距为14厘米—18厘米。确定间距的要素有俩:一是要“合桷”。所谓“合桷”,是指每一排桷板的块数不能是3的倍数;二是瓦片的大小。一旦确定间距,就可以开始钉第一排的其他桷板,然后钉第二排、第三排,直到钉完。其中也许有需要钉“半键”的,但絶对不能安排在两边的檐口处。

  盖瓦 这是土楼主体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瓦片从檐口盖起。泥水师傅蹲着一边盖瓦,一边朝屋顶方向往后退,直至屋脊。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间距处先铺上“装瓦”,即把瓦片小的一端朝下,凹面朝上。“装瓦”每铺到约60厘米—70厘米时,于两道“装瓦”之间再盖上“覆瓦”。“覆瓦”的两边必须搭压住两边“装瓦”的一部分,这就构成一槽瓦。盖“覆瓦”时,把瓦片大的一端朝下,凸面朝上。但无论是盖“装瓦”还是盖“覆瓦”,都必须遵循“留三压七”的原则,即后面一块瓦片必须搭压住前面一块瓦片70%的面积。还要在檐口等处压上两排砖块,以防止瓦片被大风吹走。

  当槽瓦盖到1米多长时,施工人员要用“五尺”(泥水匠常用的一种尺)检查一下所盖的瓦是否笔直。如果有的瓦片盖弯了,就要用“五尺”轻轻敲击它的边缘,使之合乎规范。整个屋顶要铺设得均匀整齐,瓦沟顺畅,瓦面乾净,压砖整齐。

  排水、隔热 土楼屋顶排水,因其檐部构造与承重木架连在一起,多属自流排水。施工时,要在内外檐口下钉一块经过油漆的木板(幕封),以防斜风斜雨倒灌桁头瓦桷,起到保护桁桷的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屋顶的隔热、通风设施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辐射对室内的影响。建筑施工时的处理方法:一是建顶棚(暗棚或阁楼),二是在瓦顶下面的承重土墙上开挖缺口。五家居则在歇山顶尖处下方开窗或在土墙上设通风窗,其作用除隔热、通风外,在屋顶漏水时,便于爬上屋顶修补。

  装修 土楼的主体(外墙及屋面)竣工后,一般即可进行内部装修。内部装修按工种划分,主要包括泥水工、木工、石工、雕饰工四大类。各工种的装修顺序,视实际情况可先可后,有的可同时进行。

  泥水工。 泥水工的工作有开挖窗口(连同安放窗框)、砌泥砖墙、粉刷砖墙、铺设天井、铺砌(盖)地面、开排水沟、作灶等。

  开挖窗口。须从顶层开始,自上而下开挖。每挖好一个窗口,就将预制好的窗框垂直安放好,并用小木块或碎石塞紧,在窗框与土墙的接缝处,以黄泥沙浆墁平,使窗框固定不动。

  砌泥砖墙。分隔房间的墙(俗称“子墙”),有的为夯土墙,有的砌泥砖。砌泥砖墙之前,须备好足够的、未经烧焙、干透的泥砖待用。砌泥砖墙不需挖基坑,只在墙位的地面上浆砌20厘米—30厘米的火砖,然后在其上浆砌泥砖。浆砌泥砖的方式为“一竖两横”,即砌第一行泥砖时,泥砖竖向放置;砌第二、三行时,泥砖横向放置,上行与下行要错缝砌筑(即形成品字形),依此规则,一直砌到所需高度。

  粉刷墙壁。泥砖墙砌好后即可粉刷墙壁。首先用细沙、石灰、黄土按3∶2∶1的比例拌匀,加水调成砂浆,抹于墙上作底,俗称“打底”,待打底的砂浆干透后,再用石灰拌“竹麻丝”浆的灰浆(俗称“纸筋灰”)盖面,使墙壁表面既白且硬。如果打底的砂浆未干透就以纸筋灰盖面,则纸筋灰容易与打底的砂浆分离剥落。粉刷土墙的墙壁则不用“打底”,直接把石灰和细沙(2∶1)加水调制成的石灰浆刷上墙壁,然后用一块既平且滑的石头去研磨石灰浆。研磨的作用一是增强石灰浆与土墙的粘接,二是使墙面更平整光滑。

  铺设天井。较大型的多环圆楼及方形、府第式土楼,其天井一般分为大小两种(单环圆楼及较小的方楼、只有一个厅堂的府第式土楼,则只有一个天井)。方形、府第式土楼的大天井位于大厅之前,一般是长方形;小天井位于横屋(侧屋)与主楼之间。所有天井均主要起着通风采光、排水清淤的作用。天井地面大多铺砌鹅卵石,较豪华的土楼则铺设石板。为了使土楼的积水顺利排出,需开一道或两道低于天井地面的阴沟,并在阴沟的入口处安装拦污栅,以防阴沟被杂物堵塞。有的养乌龟疏通阴沟。

  铺砌(盖)地面。厅堂地面多用三合土。门坪地面的施工视楼主财力和意愿可繁可简,有的铺砌火砖或铺三合土。也有的门坪不铺任何建筑材料,将地面平整成略呈前低后高状态以防积水就可以了。

  开排水沟。土墙最大的弱点是怕水浸泡,墙体若长期被水浸泡,会因丧失承重能力而坍塌,可见排水是何等重要。开排水沟前须把檐沟滴水内的场地平整,将余土清除,随后开出一条低于室内地面的排水沟(有的沟壁沟底还砌筑火砖)使楼内积水顺畅排出,楼外来水也能引开,确保墙体安全。

  作灶。在煤炭、石油液化气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永定客家人都以柴草为燃料,乡村每家每户都有柴草灶。灶与一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永定客家人认为,灶的吉凶关系家庭的兴衰。因此,作灶有许多规矩和禁忌。如选择灶的方位,要参考楼的坐向、厨房间的方位和户主的生辰来确定,一般取吉位吉向,也有取坐凶向吉之位的。灶的大小尺寸要“合字”,旧时泥水师傅用鲁班尺,一般灶长为四尺八寸,或四尺九寸,或五尺一寸;宽二尺三寸;高二尺六寸或二尺七寸。作灶要选择吉日良辰,择定动工砌灶基和落成起火的时辰。动工前,要在灶位四角埋下五样主副食物如稻、麦、豆、薯、菜的种子和硬币,灶下方要放置油灯,同时还要挂红杀牲。灶的式样有牛尾灶、老虎灶、单灶。牛尾灶是一个灶门烧火,老虎灶是两个灶门均可烧火。作灶完成之日,一般便是迁居新宅之时。至此建筑土楼才真正大功告成。有些楼主因住房困难等原因,尚未等到整座楼装修完毕,只要作灶完成就迁入居住,然后继续装修其他部分。

  木工。装修木工与建楼木工的工艺不同。建楼木工做的是木构架的大构件,又称“大匠”师傅;装修木工的工作主要是制作安装楼门、楼梯、楼板、走廊栏杆及门窗户扇等,又称“小匠”师傅。

  楼门。俗话说“千斤楼门四两屋”,说明永定土楼居民对楼门十分重视,它寄托着全楼人对兴旺富贵的期望。大楼门一般设于土楼的中轴线上,这使土楼在整体上显得对称、端庄、稳重,但也有少数因地形或风水限制而作变通的。土楼的门楣、门框有的使用加工过的长方体花岗石或青石,有的使用坚硬的杂木。门扇厚15厘米—20厘米,一般用坚质杂木制成,固定安装在上、下木斗或石斗上。大门外面用铁环上锁,里面用木门闩。有的门闩装有暗轨,即在固定门闩的闩槽上装一块活动竖栓,从外面无法挑开门闩,可防小偷。有的土楼大门还以铁皮包扎,同时在门内设置可移动的、坚硬的约15厘米见方的长木杠,晚间或匪盗侵袭之前插入大门两边的墙体,楼内居民即可安然高卧。    

  楼梯。楼梯的安装位置无定式。传统土楼的楼梯都用杉木制作。一种是梁式梯,梯梁以同株杉树剖成两片,厚度为10厘米—15厘米,按树木长势,头在下尾在上,梯板在梯梁的凹槽上固定。楼梯级数必须取单数,每级的高度在15厘米左右。过高过低均不便于行走。少数楼梯在杉木梯梁上钉三角木铺梯板,虽然较美观,也较省工,但比较容易损坏,传统土楼较少见这种楼梯。另外,安装楼梯时楼梯与地面的夹角不宜过大。如果过大,则宜用“转角梯”,即一层楼用两架短梯。

  楼板。安装楼板俗称“钉楼板”。传统土楼的楼板均用杉木板,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造的土楼,楼板也有用松木的(松木楼板易被虫蛀,且受潮后会变形)。楼板宽度不作具体要求,厚度为3厘米以上,以凹凸缝(公妈槽)或片搭槽片接缝。明、清以至民国时期,钉楼板时用炒制后的竹钉钉紧加固,新中国成立后逐渐代之以铁钉。钉楼板不能一次性钉完,而是留下一块楼板的空位,待其经过一个寒暑的收缩后再行“推”紧,并将最后一块板镶进固定,以确保楼板的整体紧密无缝。

  走廊栏杆。栏杆立柱的位置一般与间隔墙在一条直线上。所有立柱均做成方形柱,横栏榫入立柱一半深,栏板则镶入横栏拉槽之中,以铁(竹)钉固紧。与楼板一样,栏板也要一年之后才最后密封。有的栏杆为了节省工料,横栏之下间距15厘米左右固定一根直桄。也有的栏杆不镶栏板,而在横栏下面按15厘米左右的间隔,镶上大小相同、图案一律的木板,再朝内安装可供人坐的长条板凳,整体栏杆称“美人靠”。这种颇有特色的栏杆花工费料较多,只有少数富豪人家才采用。

  门窗户扇。木工师傅制作门窗户扇时,其长宽须按鲁班尺(1米等于3.3鲁班尺)合字,每字1.8寸,合“财病离义,官劫害本”中的吉利字眼,经计算,如遇到其中不吉利的字眼,则调整其长宽度。此外,门窗户扇的木料一般用杉木。一块门扇或一块窗扇,其小块的数量原则上须逢单数,按杉树的长势头朝下尾朝上,再以老竹制成、经水浸泡、炒熟的竹签箍成整体,然后安装在门框或窗框上。

  石工。 建楼资金雄厚的土楼主人在装修时讲究豪华气派及耐久牢固,往往雇请一批技艺精湛的石工,精选质地坚硬的石材,建造土楼通道、门坪、天井、水井、石柱、门框及铺设厅廊地面。

  通道。一般建在楼与楼之间及外出的主要路段,有的全部采用鹅卵石;有的中间铺设大块石或条石,两边铺小块石。土楼中,也有在主楼与外大门之间的石坪的中轴线上,砌成有花纹图案的石通道。

  门坪。门坪分内坪和外坪两类。在主楼前与外围墙之间的空地称内坪,有的铺青石板,有的用鹅卵石按花纹图案进行装饰,如湖雷罗陂村怀德楼,内门坪砌成“人”字形花纹;抚市社前“天生德”门前建的“砚台坪”,比门坪略低,蓄水后形同砚台池(按阴阳学说水即是财,暗喻“贮财”)。围墙外的门坪一般不用石料装饰,整平即可,但湖坑环极楼外的门坪也用经精选的鹅卵石铺成。

  天井。土楼天井多数用鹅卵石铺砌,少数采用条石铺设,但一律都须砌筑排水沟。如抚市新民村永豪楼的天井,全部采用条石铺设,其排水沟则用石槽铺砌。湖雷罗陂村怀德楼后堂前的天井,则由石条砌成阶梯状,别具匠心。

  水井。土楼内的水井多数是石砌而成。井壁用卵石垒砌,井圈用卵石浆砌,也有用块石打制而成的。其形状有圆形,有多边形。井边地面多用条石或卵石铺砌。

  石柱。从功能上看,石柱主要是承重和装饰,以圆形、方形为主,六角形和欧式柱较少见。圆形石柱柱体较小,一般在厅前廊檐处或独立大厅中采用,仅承重厅堂部分荷载,主要功能还是装饰。有些采用矮石柱上接木柱来装饰,矮石柱一般高80厘米—150厘米之间。方形石柱运用得较多,与墙体融为一体,一般都镌刻厅联,起装饰教化作用。六角柱今仅见于下洋霞村永康楼的后天井边,该楼采用石柱多达20根。据楼主介绍,这些石柱光滑的表面都是用粗麻绳打磨而成的。欧式石柱则仅见于下洋中川村虎豹别墅和湖坑洪坑村振成楼内。前者为楼前承重柱,柱体高大;后者为厅前承重装饰柱,柱体小巧。

  石门框。采用石门框是受阴阳学说和“石敢当”文化影响的结果。阴阳学说认为,石为金,金生水,水即是财,鲁班八字诀中的“财门”是许多民众的首选。而“石敢当”文化认为,石门框可以驱邪镇煞保平安,因此,在永定土楼中采用的相当多。石门框由框身、门楣、门枕、门槛组成。门楣、门枕均有门扇开启的轴孔(俗称“门斗”),用于安装木门扇,有平顶和拱顶两种,单重和双重两类。

  厅廊地面。土楼厅堂地面除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作材料外,特别富裕的如抚市新民村永豪楼楼主、下洋霞村永康楼楼主则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石板材作材料。底层走廊地面一般采用中小石头铺砌,有的人家用鹅卵石砌成花纹图案,外沿用青石板嵌边,显得雅致大方。

  雕饰工。土楼雕饰的繁简与建楼主人的财富、地位和要求或兴趣爱好密切相关。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木、石、砖和瓦,其雕饰的类型视材料而异,分为木雕、石雕和梁架上的油漆、彩绘等,此外还有少量的瓷片镶嵌、瓦饰和泥塑。雕饰的场所有外大门、内大门、中门、主厅、廊道、厢房等处,而主厅则是其中的重点。雕饰的内容有花鸟虫鱼,麒麟凤凰,狮鹿龟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和古代的人物故事等。工匠们根据所选的题材来选择合适的工艺手法,以达到最佳的装饰目的。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产生许多形象栩栩如生、纹样精美絶伦的艺术精品,使土楼显得更加富丽堂皇,与主人的身份、情趣、追求相适应(后面第三章“雕塑工艺”专题记述)。

  装修结束后,楼主便可择日“出煞”,立“泰山石敢当”,迁居,开始新的生活。也有的人家在土楼主体工程瓦面“出水”后即搬入居住,然后才进行装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