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舞龙舞狮

  永定客家人每逢传统重要节日、喜庆,一般少不了舞龙、舞狮。舞龙、舞狮继承了中原汉族的艺术传统,又由于它与永定客家人其他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合了本地特有的风格,所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般与武术表演结合在一起,更显现了永定客家人的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

  一、舞龙

  舞龙活动,俗称迎龙,在永定相当普遍。旧时,龙灯用竹篾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用彩色画或龙身形象,一般有10余节,多为单数,每一节之间用1至1.7米左右的彩布缝成筒形相连,现整条龙由一块长长的布组成,每一节都缝在布里。第一节能燃烛,下面装有木柄,舞者手持木柄挥舞,在龙头前有一人持彩绸扎的“宝球”引龙戏舞。舞龙动作十分丰富,有跺龙、龙打滚、龙摆尾、波浪浮、龙串柱、金龙盘玉柱等方式动作。特别是气魄非常雄伟,舞姿生动,一般都在正月十四夜晚耍舞,在舞龙的时候放烟花爆竹,火花四溅,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

  舞龙队一般由50人组成,其中,舞龙有25人,锣鼓队有15人,还有各种各样的配对10人。舞龙队每到一个村落,都会受到十分隆重的接待。在放鞭炮声中,舞龙队串寺庙、拜祠堂等,然后到各座楼进行表演,穿龙、盘龙、跳龙等精彩节目赢得观众一阵阵喝彩声。

  高头乡元宵舞龙灯最具特色。一般舞龙队仅有1~2条龙出场,而高头乡的舞龙队有数十条龙同时出场。高头乡近万人口,多为同宗共祖的江姓。每年在祖祠闹元宵,节目丰富,如舞狮、表演武术、装古事、射灯谜、搭架放烟火、竖杆燃鞭炮……但最吸引人的是舞龙灯。

  每逢元宵节,全乡30多个较大的自然村,都不甘落后,都要制作一至两条足以自豪的龙灯到祖祠参拜,并表演各种舞技,以增加祖祠元宵夜的热闹气氛,用意在于祈求祖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财源茂盛。高头舞龙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第一天在各自村子活动,包括把龙灯持到豀边举行“请水”仪式,设有祖祠的村子参拜本村的祖祠,到民主公王、妈祖庙、伯公坛等神坛去“参神”,参拜设在各楼的观音;第二天各村龙灯集中到高头江氏总祠闹元宵;第三天各村舞龙活动结束,仅高东村的仍继续进行。

  二、高头舞龙灯

  江 城

  高头龙灯有悠久历史。高头五个村近万人口,几乎都是同宗共祖的江姓人。每年祖祠闹元宵,最有特色的是舞龙灯,俗称“迎龙”。全乡三十多个较大的自然村,每村都不肯屈居人下,要制作一条至两条足以自豪的龙灯,到祖祠参拜,并表演各种舞技,以增加祖祠元宵夜晚的热闹气氛。汉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客家话“灯”与“丁”谐音,又素有“闹丁闹财”之说,元宵节祖祠大闹龙灯,便具有祈求祖灵庇佑风调雨顺,财丁兴旺的意义,因此,高头乡江姓人每当元宵节临近,都要不遗余力地张罗舞龙灯事宜。如今,它已演化为一桩民俗文化娱乐盛事。

  龙灯一般用竹、木、纸、布作材料扎成,龙身节数为单数,有9节、11节、13节不等。高头的龙灯多为9节,外加一颗篮球大小的戏龙彩珠。龙灯用竹篾条扎成“骨架”,覆以棉弹纸,再用红緑颜色画上龙鳞图案。为便于龙灯舞起来能够上下左右灵活摆动,节与节之间要保持约1.6米的距离,并用一个个贴满彩色纸片的篾环串接。节内一般点上两支红烛,如今代之以电池作能源的灯泡,舞弄幅度再大也不致熄灭。龙头的两角间挂一条红绸子,下巴则贴着密密麻麻的彩色细长纸条,为龙须。

  正月初五“开小正”后,龙灯制成,便开始练习打“龙鼓”。打“龙鼓”是舞龙灯时的鼓乐伴奏。“龙鼓乐队”以一面两人抬着打的大鼓(俗称“龙鼓”)为主,配两面铜锣、两副钹、一副铜钟。伴奏与舞龙灯的动作紧密配合,鼓点节奏强烈,鼓声凝重洪亮,欢快有力,与锣、钟、钹一起合奏,金鼓齐鸣,震天动地,排山倒海。

  舞龙灯的时间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共三天。十四晚上,一般是持龙灯到有水潭的豀边举行“请水”仪式——紧锣密鼓敲着《请水谱》,烧香放鞭炮后,龙头对着水潭舞三下象征潜水的动作。请了水,龙灯就有了真龙的灵性,舞起来有意想不到的得心应手。接着,龙灯率先去祖祠参拜列祖列宗牌位,再到各神坛如民主公王、妈祖庙等处参神,然后到本自然村中的各楼各屋去参拜设在大厅里的观音。在高头,每一座楼都欢迎别村龙灯到楼里来舞弄,多多益善,一为喜庆热闹,二为增强楼的“龙势”。

  十五元宵之夜,龙灯都要集中到祖祠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单龙戏珠舞姿活泼,变化多端;双龙戏珠欢腾热烈,妙趣横生。短(9节)龙灯侧重表演花样技巧,长(11节以上)龙灯侧重表演翻腾旋转。高东、高北、高南江姓上祖添澄、添侑、添满是三兄弟,各建有祖祠,当地有尊长的习俗,全乡的龙灯从七点半开始集中,先到高东祖祠表演,然后依次到高北、高南祖祠表演,约到十点半才结束。表演结束后,龙灯便有选择地到乡中有名望的长辈楼里,近年则兴到港澳台侨胞楼里参拜。楼主为答谢盛情,燃放的鞭炮特别长,还外加一个丰厚的红包。

  十六晚上,惟有高东的龙灯仍在如火如荼地舞弄。高东村有两大坊,江宏海裔众称“上六家坊”,江孟策裔众称“下四家坊”,都人丁兴旺。十五夜由“上六家坊”主持,叫“庆赏元宵”;十六夜由“下四家坊”主持,叫“重赏元宵”。双方争强好胜,除在舞龙灯上下功夫外,还都要投入一大笔资金购买鞭炮和烟花,在比热闹上“决一雌雄”。这一夜,火树银花,群龙欢腾,直闹到大家精疲力竭,才尽兴而散。

  舞龙结束,龙灯又要擎到原来“请水”的豀边,同样举行简短的仪式,象征送“龙”回归水府,然后才把龙灯收起来,留待来年再用。

  三、舞狮

  舞狮队至少有5人,一人装狮子舞狮头,2人装大脸,2人装猴子。较大型的舞狮队约有20人,其中舞狮头、狮尾各一人(双狮),扮大脸妈1人、猴子1人,拳术表演4~6人,棍术4人,耍叉2人,乐队6人。春节期间,舞狮队先在本地给家家户户拜年,然后邻近村子逐楼逐户给村民拜年,村民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鞭炮迎接,最后会到学校操场表演一番。狮子腾跃翻滚勇猛有力,纵跳奔跑灵活敏捷,模仿神态逼真生动,武术表演亦各有特色。狮、猴、大脸互相打闹嬉戏,妙趣横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龙潭镇岭下村以前有“岭下狮馆”。狮馆教习各种武术,包括刀、抢、剑、棍棒等。历代传人中以阙桂基最为出色,他不仅舞狮技术好还武艺高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时期。岭下狮队一般只有在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向大家拜年和舞狮表演,所以又叫“游春狮”。

  岭下村的舞狮队每次外出表演最少有12人以上,大多舞狮者会各种武术表演,外出表演过程为:领头者先到各村庄去发帖,对方答应后,舞狮队才进村,要先拜公王、祠堂,然后向各家各户拜年。大家都要燃鞭炮迎接。每到一个村庄都应大家的要求表演几场,表演时锣鼓乐队也非常重要,舞狮者要听锣鼓乐队来表演各个套路。岭下狮灵活敏捷,腾跃翻滚勇猛有力,模仿神态逼真。舞狮完毕接下来时武术表演。各种拳术如:十三太保、十四步半、七步头、蜈蚣咬蛇等非常出名。还有刀、抢、剑、棍棒等表演都非常精彩。

  湖坑镇等地还有五鬼弄金狮的习俗(俗称弄狮)。弄狮是一种用于祀神、出煞、喜庆、拜年的武哑戏。传约有800多年历史,创始人无考。一般以拳派创始人为祖狮。如:弄狮人所学的拳术是太祖拳。那么,祖狮爷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由石头精:大面;猴哥精:猴子;蛤蟆精:金全子老仙;狐狸精:九尾仙姑;黄狮精表演—跋江涉水,翻山越岭。用二至三张八仙桌喻悬崖峭壁,五鬼和狮子一一跳或穿过大山(八仙桌)。围场表演、司鼓坐南朝北;出场由西而东;拳脚请庄,“五湖四海”庄式,先向背请,后向当地观众请。“五湖四海”为主鼓板,入村锣鼓不能敲太响;先拜当地神庙、祖祠。狮头、狮被、汉式练功服;面具;器械;耙头(叉)、勾刀、铁尺、双刀、棍;青竹枝、棕扇、破铁伞等。客家特有的锣鼓音乐。乐律五个(即鼓板)。

  下洋镇下洋村下墟的舞狮队远近闻名。该狮队由20人组成,其中舞狮队有7人,2人舞狮,1人扮大脸妈,4人扮猴子,其余13人为锣鼓队。舞狮时,舞狮人听到鞭炮声,紧随而上,不停蹦跳,翻桌而跃,前滚后翻,步调一致。舞蹈节奏以锣鼓声为指令。

  舞狮也讲究礼节:①如果两个狮队在路上相遇,双方的武师都必须将自家的狮头压低,如果有一方不相让,则会引起纠纷。②狮队过人村也如此,若狮头高迎着走、则意味是挑衅,也会引起是非。③如果应邀去人村打狮、入村要拜水口公王、伯公。再由东家指派人带狮队去拜人家的祖祠、家神,每家每户拜灶君老爷。这样如果漏拜人家也不会生意见。④打狮开始时狮头要向四向观众敬礼,完后又要四边观众致谢。结束时东家给予赏钱,拜灶每家都有个利是红包。拜人家祖祠时,主家会给你的狮头上着红,以示敬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