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317-335)

  三百一十七、2013年8月26日,本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举行揭牌仪式。广东社会学学会的第8个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初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并由省民政厅正式备案成立以来,开展了多项活动,并决定将专委会办公地点设在广州白云大道南345号“广州凯闽建筑科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内,专委会和专委会主办的“低碳生活通全球网”的两副招牌也挂在这里。

  参加揭牌仪式和会议的代表近30人,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陈泰记集团(香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佳佳美木业有限公司等分别赠送了喜庆花篮。揭牌仪式和会议由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欧阳荣基主持。

  广东省社会学会会长范英教授在会上首先讲话。他指出:低碳生活研究是项伟大的事业,这一专委会又是在全国社会学领域第一家研究低碳生活的,可见创意不落后、任重而道远。因而即席赋诗两首:

  低碳生活好,识者共先导;精研重实用,推广宜周到。
  低碳生活好,千家接福早;文明添锦绣,生态倍妖娆。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该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教授接着致词。他说,习近平访美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低碳环保”。我们所从事的这方面研究,应当与我国的企业密切结合起来,使中国节能环保的产品,能够尽可能多地打入国际市场。为此,要积极发挥我会在中大培训基地的作用,为开展环保节能认证工作、人才工作等贡献力量。

  三百一十八、2013年9月上旬,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联合撰着的《文化强国论》即将出版,由两会会长范英等撰写的前言如下:

  从2011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以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就“文化强国”这一重大的课题开展了系列调研、写作活动,新著《文化强国论》便是其中一项成果,被列为范英等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6部。

  本书除前言、后记外,专设开篇论、互为论、核心论、机制论、实施论和归结论等共50章、约66万字,旨在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

  一

  本书开篇论之一即全书的第一章,以“文化强国的外在趋向”为题,认为文化是大国崛起的引擎、强国争霸的利器、世界纷扰的致因。综观发达国家强国的要诀,考量它们强国的文化直接指标,把握文化在强国中的战略定位,比较中国和它们在文化上的势差,看清作为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将对文化强国外在趋势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说“文化化人寰,先知即先赢,潮流逐世界,吾侪应速行”。

  本书开篇论之二即全书的第二章,以“文化强国的内在自觉”为题,专门阐介古代中国的文化辉煌、明清以降的文化渐衰、近代贤达的文化反思、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声、新中国的文化成就、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弯路和新时期的文化呼唤,着重强调30多年的经济腾飞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为文化强国的内在自觉提供了宏观现实的可能。这一切展示着如下的机理:“文化国之要,奥秘在自觉,坎坷旧时梦,复兴看今朝。”

  本书开篇论之三即全书的第三章,以“文化强国的决策自信”为题,重点论述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充分体现出决策的自信,无疑也体现在对文化强国的决策之上。其中关于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文化产业与文化改革,特别是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决定》中关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战略的决策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正所谓“文化强国路,决策展鸿图,自信虎添翼,回应亿兆呼”。

  本书开篇论之四即全书的第四章,以“文化强国的知行求索”为题,首先,阐明文化强国的中国特色主要在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二为”服务为指导方向,以“双百”方针为统摄政策,同时注重承继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索文化发展的独特道路,坚持文化的文明、民主与和谐;其次,阐明文化强国的路径选择,把文化体制、机制和管理的改革,文化创新和文化服务等看成是文化强国的动力和保证;再次,以阐明中华儿女知行互动的艰巨使命来理解“文化可强国,知行互协作,天下无难事,全靠多求索”。

  本书上述开篇论作为全书的第一至第四章,分别对文化强国的外在趋势、内在自觉、决策自信和知行求索等所展开的扫描式概说,是作为本书后面的文化互为论、核心论、机制论、实施论和归结论的引子或前奏,里面提出文化强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在如下的篇章中进行逐一的、具体的论述。

  二

  本书互为论之一即全书的第五章,重点探讨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互强。这里必然涉及前人对文化的广义、中义和狭义的解释,也必然要对本书所用的文化概念作出己见。本书作者认为,文化强国中所讲的文化,就是中共十五大强调的,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那个文化。从这一文化界定出发,文化可细分为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其中的基础文化、核心文化、审美文化就是软件文化,其中的设施文化则是硬件文化。在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互为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些互为关系,才能强化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一句话:“文化若细辨,可分软硬件,强化软与硬,互为是关键。”

  本书互为论之二即全书的第六章,重点探讨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为互强。本书所指的文化,也可分为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所谓事业文化,是指由国家或社会兴办的,为全体公民或社会某一部分人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非营利为模式的文化组织及其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产业文化则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邓百灵、周萌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当代财经》2002年第9期。]从一定意义上讲,事业文化便是文化事业的另一面,产业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另一面,两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研究它们的互为互强自有许多奥秘所在。一句话:“事业文化旺,产业文化长,二者互强化,锦绣堆满堂。”

  本书互为论之三即全书的第七章,重点探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为互强。文化的互为互强不能少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一对关系。本书作者认为,精英文化是一种与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对应而产生的,是相对“从众心理”的大众文化而言的文化现象。而大众文化则是广大民众所能普遍接受并与精英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的文化现象。研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对文化现象之间的互为互强关系,同研究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样重要,它们各自的功能作用是不能互代的。一句话:“精英文化果,大众文化根,互强两相悦,交合顺人心。”

  本书互为论之四即全书的第八章,重点探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为互强。从地域角度看,本书作者认为,文化还可以分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城市文化是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而产生的,一种比乡村文化更为集中、更为全面、更为高级的文化形态。乡村文化则是种较为原始、较为薄弱的,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里,中国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距在城市乡村差别、体力脑力劳动差别逐步消失前,它们之间互为互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一句话:“城乡有文化,浓淡却不同,互为重弱势,应作大旨宗。”

  本书互为论之五即本书的第九章,重点探讨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为互强。所谓文化,不能没有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陆地文化显然是生长在陆地上的文化,如平原、丘陵地区的农业文化,草原、高原和森林地区的牧猎文化等,人们一般比较熟悉。而本书所指的海洋文化则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龢利用海洋,在调整人海关系中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人们对此却比较生疏。其实它与陆地文化是互为的一对文化现象,在海洋强国、文化强国中必须认识它们之间的互为互强,才能特别重视起海洋文化的建设。一句话:“陆地与海洋,文化双呈祥,厚此不薄彼,方能同步上。”

  本书互为论之六即全书的第十章,重点探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为互强。人们一讲起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频率最高,研究也最多,所谓现代文化是工业生产力提升之后,既是对时代的理性判断,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所谓传统文化,则是人类文明演化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物质和风貌的文化现象,它对现代文化具有源由的基础作用。审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为互强关系,是任何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和持续课题,自然也是研究文化强国的重大课题和持续课题。一句话:“现代文化流,传统是源由,开源益今日,启智倍丰收。”

  本书互为论之七即全书的第十一章,重点探讨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互为互强。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中可看到,个体修养包括文化修养是最起码的修养。所谓个体文化就是以个人为主的文化修养,所谓合作文化则是由两个个体以上倡导集体精神、注重和合共事的文化形态。在文化强国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个体文化的特有功能,又要努力开展合作文化的攻坚作用,它们的互为互强关系是个体全面自由发展与合作推进文化强国的支撑点。一句话:“文化强个体,共事意可祈,单枪固难得,众志成城易。”

  本书互为论之八即全书的第十二章,重点探讨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互为互强。开放时代形成开放文化,也引出安全文化的产生。这里所讲的开放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的、对内对外开放的文化现象。所谓安全文化,总的来说就是开放文化过程中把安全摆在重要地位的文化现象。本书对开放文化和安全文化的界定均有更细一些的论述,对于开放文化和安全文化的互为互强也作了初步的探讨。必须指出,越是开展文化的开放,越要重视文化的安全。一句话:“文化开放好,安全毋宁少,身心筑防线,风云任逍遥。”

  本书互为论之九即全书的第十三章,重点探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为互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织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谓民族文化,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度内、有相近信仰的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精神成果。世界文化则是指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由许多民族文化交织而成的人类共同的精神成果。民族文化要发展,不能不吸取世界文化的营养,世界文化的积累也不能离开民族文化的哺育。一句话:“民族文化煌,世界文化彰,互济共繁荣,血肉原相傍。”

  本书互为论之十即全书的第十四章,重点探讨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为互强。如同前面九对互为文化一样,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特质表现。简而言之,以人为价值本位的文化就是人本文化,以社会为价值本位的文化就是社会文化。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各对互为的特质文化以及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无疑要全面互强发展,但归根到底都要落脚在人本文化之上,只有把以人为本看成是文化的终极指向,文化强国才有终极的意义。一句话:“人本与社会,文化固有类,双强朝何处?为人作依归。”

  本书前述互为论作为全书的第五至第十四章,主要从与经济、政治等并列地位的文化视角出发,把文化归结为一组全新的特质文化结构。这组全新的特质文化结构起码应由十对特质文化——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以及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等各自的互为构成。文化强国必须在较为全面地厘清这十对互为的特质文化的基础上逐一地强化它们,才有可能使文化自身整体得到强化,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本书文化核心论中所要强调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三

  本书核心论之一即全书的第十五章,首先论证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强国的灵魂。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才能确保文化强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因此,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文化强国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其灵魂作用,是决定中国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正所谓“文化灵魂真,强国更有成,马克思主义,舍此其谁任?!”

  本书核心论之二即全书的第十六章,着重论证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是文化强国的旗帜。让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认识、理解、认同、融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文化担当的责任重大。因此,从理论上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共同理想是文化强国的重大主题,从实践上分析当前中国建设共同理想存在的问题、原因并从对策上探讨如何推进这一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这面文化强国的旗帜,顺乎时势、顺乎民心。正所谓:“文化旗帜扬,山河俱欢畅,风正接瑞气,力合奔理想。”

  本书核心论之三即全书的第十七章,着重论证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是文化强国的精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这在文化强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强国中不讲民族精神,不讲爱国主义,何以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或国家及其广大民众身躯骨胳的真正强健可以有许多原因养成,但文化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主流精神,这是千百年来的真理。正所谓:“民族精神强,爱国爱家乡,文化精髓足,举国腰身壮。”

  本书核心论之四即全书的第十八章,着重论证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是文化强国的动力。时代精神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发展性是引领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的精神力量。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紧紧抓住改革与创新的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并引入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树立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的理念、机制和氛围,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并取得优胜的成果。正所谓:“时代精神兴,改革与创新,动力推文化,爱赢会打拼。”

  本书核心论之五即全书的第十九章,着重论证泾渭分明的荣辱观是文化强国的基石。人无德不立。知辱近乎勇。知荣明辱是思想道德建设一项长期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养成泾渭分明的荣辱观,强化这一荣辱观建设,文化强国才有坚固的道德基石。因此,它在文化强国中的强化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正所谓:“文化基石固,荣辱泾渭清,林间少杂草,遍地柏森森。”

  本书核心论之六即全书的第二十章,着重论证文化服务的“两为”方向就是文化强国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的这一观点,就是指文化服务于文化强国的“两为”方向。文化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是它的天性;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强化无疑要服务强化它的社会,这也是它的秉赋。正所谓:“文化服务详,两为作方向,人民增福祉,社会添安康。”

  本书核心论之七即全书的第二十一章,着重论证文化繁荣的“双百”方针就是文化强国的方针。这里所说的“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的转折关头,为适应科学与文化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提出来的“双百”方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经历磨难而愈有生命活力,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坚持和强化“双百”方针为中共十八大一再强调。正所谓:“一花不成春,孤掌独难鸣,文化齐飞跃,双百定方针。”

  本书核心论之八即全书的第二十二章,着重论证社会科学是文化强国的助推器。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是生产力。在文化强国中,要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真正成为文化强国的助推器,就必须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在自身强化的基础上,以科学、务实、管用、有效的优秀成果为文化强国提供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同时打向世界,在世界上逐步展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气派。正所谓:“社科门类全,整装待争先,放眼观环宇,中国气派增。”

  本书核心论之九即全书的第二十三章,着重论证新闻传媒在文化强国的舆论导引。现代新闻传媒以惊人的成熟和发达并以其快速、高效、多样、广泛的方式传播信息,对人们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地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在新闻传媒中强化其舆论导引的正能量,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文化强国复杂链条中重要一环。正所谓:“大千世界宏,信息数无穷,传媒与导引,着力为民用。”

  本书核心论之十即全书的第二十四章,着重论述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在文化强国中的作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推进文化强国的先进文化,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形象,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多样需求。而网络文化的蓬勃兴起向人们提出的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必须面对,必须寻求导引之路。因此,只有加强网络社会的管理,推进网络文化依法规范、有序健康地运行,才能使之发挥独特的功能,与文学艺术一样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正所谓:“文艺贵有品,网络务近真,向善又向美,文化乘风腾。”

  本书前述文化核心论作为全书的第十五至第二十四章,着重从与经济、政治等并列地位的文化视角出发,分别论证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强国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文化强国的旗帜,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是文化强国的精髓,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是文化强国的动力,泾渭分明的荣辱观念是文化强国的基石,服务“两为”是文化强国的方向,繁荣“双百”是文化强国的方针,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强国的助推器,新闻传媒是文化强国的舆论导引,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大众需求。对这些文化强国方方面面核心问题的强化絶对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文化强国起码十对互为互强关系和本书以下将要论述的相关运转机制及配套实施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其自身的强化及其各种核心作用方能充分凸现。

  四

  本书机制论之一即全书的第二十五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党委领导工作机制的强化。“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系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引申为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或方式。文化强国进程中所说的党委领导工作机制,则是指在文化强国实践中的整个领导工作系统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强化党委在文化强国实践中的政治责任、组织建设和社会动力是强化党委领导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简而言之:“党委抓文化,工作在机制,政治明责任,组织强体系。”

  本书机制论之二即全书的第二十六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政府管理服务机制的强化。本书认为,强化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强化个体参与向公众参与的演进,强化行政垄断向长效共享的飞跃,是现代政府管理服务机制得以强化的主要内容。在文化强国进程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首要目标,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决策的重大变革,各级政府都必须循此而行。简而言之:“政府管文化,服务在机制,转变旧思路,闯出新天地。”

  本书机制论之三即全书的第二十七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主体自律约束机制的强化。这里所说的主体即人,包括个体、群体在内。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即个体或群体各对言行作出自省自警的过程或方式,也是主体内心清明、言行端正、接近文明的过程或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主体自律约束机制尤其显得重要。个人或行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个人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涵养,道德的自我约束和自尊自爱的价值取向是重点所在。简而言之:“主体办文化,约束在机制,百业重诚信,自律利必致。”

  本书机制论之四即全书的第二十八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社会他律监督机制的强化。与主体自律约束机制相对应,即个体、群体所处的制约、监督他们的各种社会手段的总和,就是社会他律监督机制。这种社会他律监督机制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实效性和强迫性。它既要不断发挥监督作用,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必须在法规上作出更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他律监督机制,并一一强化之,充分发挥社会他律监督机制的强大功能。简而言之:“社会促文化,监督在机制,法治尤先行,功力大无比。”

  本书机制论之五即全书的第二十九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事业全民公益机制的强化。国家兴办的各类文化事业因属全民公益事业而形成的机制,是为文化事业全民公益机制。它与文化产业组建经营机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之处关键在于前者是全民公益性,后者属组建的经营性。若把文化的全民公益事业变成文化的组建经营产业将会产生怎样的恶果是可以想像的。因此,强化引领时代的导向功能、强化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和强化其全民公益的服务功能,这在文化强国中是重中之重。简而言之:“事业事文化,全民得共享,机制若完善,公益益四方。”

  本书机制论之六即全书的第三十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产业组建经营机制的强化。文化产业本质上是经济性和盈利性产业。文化产业的组建和发展必须按照市场运作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生共长的所有制结构,使文化各种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生产规模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将这些要素有机连通起来的经营机制,便是文化产业组建的经营机制。简而言之:“产业做文化,经营应得当,机制运转勤,捷报遍城乡。”

  本书机制论之七即全书的第三十一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人才培育创新机制的强化。无论是事业文化还是产业文化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人才的培养创新及其机制的运作。文化强国需要更多文化人才的涌现。高度重视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高度重视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高度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决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人才是关键”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才能逐步实现。简而言之:“人才兴文化,培育作根本,运转强机制,万马竞争奔。”

  本书机制论之八即全书的第三十二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文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的强化。文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是对业绩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估并给予奬励的一整套方法和手段。强化文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首先需要构建起客观的文化评价激励标准,在文化绩效评价激励过程中保证评价激励的合理性和维护这一绩效评价激励结果及目标的正义性。用这些主要内容构成的文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以促进文化人才辈出、文化成果轶出,是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之一。简而言之:“绩效验文化,评价决尺寸,若无好机制,优劣自难分。”

  本书机制论之九即全书的第三十三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文化开放交流合作机制的强化。任何组织或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与其他组织系统相互发生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以此来增加自身适应能力及生存活力。文化强国中的文化组织或系统的情况也如此。其交流合作的过程或方式而形成的机制便是文化合作交流机制。这种机制要求培育包容开放的理念,达成互信合作的共识,构建理性的交流平台和通畅渠道以达到共赢的成效。简而言之:“合作举文化,交流不误工,机制运转好,联手蔚成风。”

  本书机制论之十即全书的第三十四章,专论文化强国进程中文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的强化。文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整个文化体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法制等,尤其是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财力等的保障基础和条件的综合调配。因此,着力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文化法制建设、正确引领文化理论创新和提供足够的物力财力支持至关重要。当然,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是首要的任务。简而言之:“体制统文化,综合重之重,有赖机制灵,保障永无穷。”

  本书前述机制论作为全书的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四章,专从与经济、政治并列地位的文化视角出发,对文化强国进程中党委领导工作机制、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主体自律约束机制、社会他律监督机制、事业全民公益机制、产业组建经营机制、人才培育创新机制、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和体制综合保障机制所作的初步阐析,是在文化互为和文化核心基础上的进一步展开,尤其是文化关系的互为和文化核心的互强为文化机制的运行开启了广阔的道路,也为文化强国的实施配套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五

  本书实施论之一即全书的第三十五章,主要从与经济、政治等并列地位的文化视角出发,首先提出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强化总体配套实施的问题。所谓强化总体的配套实施,大致包括强化国际视野下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强化国家层面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和强化弥补短板中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三大方面。本书作者就这三大方面分别作了初步的阐析,以揭示文化总体配套设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突出地位、重要价值和具体要求,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实施见行动,总体严配套,上下一条龙。”

  本书实施论之二即全书的第三十六章,主要论析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强化文化专项的配套实施。这是指在文化强国总体配套实施的框架下,务必抓好条条块块的各个文化专项的配套实施,把总体的配套实施落实在这些专项的配套实施之中。本书作者认为,强化文化专项配套实施在于怀抱文化精神、坚持价值引领;提升发展目标、优化发展品质;尊重发展规律、激励创新精神;用好专项资金、实实在在为人民,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专项紧不松,条块结合抓,配套则易攻”。

  本书实施论之三即全书的第三十七章,主要论析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强化地方的配套实施。地方是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专项相关联,但它作为广阔的阵地,自有文化共性之外的特性,都必须专注其文化的配套实施,文化强国的效应方能充分展示并落在实处为民造福。本书作者初步论述了强化地方配套实施的关键、重点和动力,尤为强调把握地方文化精髓、制定地方文化战略、增强地方文化自觉,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地方置前锋,各级重配套,特色映华容”。

  本书实施论之四即全书的第三十八章,主要论析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强化行业的配套实施。行业文化是人类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注重各行各业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责任。本书作者认为,打造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建设,培育行业文化软实力的制度建设,助推行业持续发展力的精神文明建设等,都需要行业自身作出配套实施,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行业靠自重,配套为实施,战果自然丰”。

  本书实施论之五即全书的第三十九章,主要论析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强化群体的配套实施。群体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在文化强国进程中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广泛享受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就必须强化群体文化的配套实施。本书作者探讨了群体文化建设的新定位、新形势和新思路,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作为文化的群体应有的责任,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群体各用功,实施配套事,都作主人翁”。

  本书实施论之六即全书的第四十章,主要论析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强化家庭的配套实施。家庭文化既是一定社会的文化在家庭这一社会细胞中的浓缩与反映,又是家庭成员的意识和修养的体现。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广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让千家万户朝向文明、和谐、幸福的小康社会,其新要求、新目标、新途径的运作必须注重家庭文化建设的配套实施。家庭文化建设当然要有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社会各项配套实施的配合,但由家庭自主地建设则是主要的方面。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家庭梦相逢,户户勤劳作,家家乐融融”。

  本书实施论之七即全书的第四十一章,主要论析在文化强国进程中个体的配套实施。中国今天的个体应是具有文化的个体。提高个体素质和强化个体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的基础与最终着力点。这就必须从求真的科学素质培育、求善的理想道德追求和求美的审美情趣建构三大主要方面入手,以社会总体配套实施和家庭配套实施为前提,注重个体文化的配套实施是应有之义。但个体的文化自觉自信毕竟是立人立业的内在动力,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个体梦相拥,人人攻文化,个个事业隆”。

  本书实施论之八即全书的第四十二章,主要论析在文化强国中渐进的配套实施。总体的、专项的、地方的、行业的、群体的、家庭的和个体的配套实施都是个渐进认识、渐进完善和渐进提升的过程,决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在各个方面强化数量上的积累、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理念上的演进。记住60多年来许多口号、规划、战略等等曾经让人兴奋不已,但在实施过程中常犯冒进错误而有花无果的深刻教训,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渐进莫乱冲,实施防急躁,凡事宜适中”。

  本书实施论之九即全书的第四十三章,主要论析文化强国进程中联动的配套实施。文化强国建设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必然引起各个层面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它的每一配套实施本身和其他配套实施都会发生联动效应,哪个环节没有理顺都有可能使该项实施配套前功尽弃。这就要求在方法论上不仅要注意渐进性的把握,还要注意联动性的机理和联动性的手段。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联动莫孤军,实施防断链,统筹万事通”。

  本书实施论之十即全书的第四十四章,主要论析文化强国进程中求是的配套实施。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是落实文化强国伟大战略配套实施、完成既定目标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从根本上来讲,文化强国的所有配套实施及其既定目标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上。头脑发热、脱离实际,贻害无穷,反之才能结出科学性、可行性和可见性的果实为民所享。因此强调“文化强国梦,求是莫晕昏,实施讲科学,严防假大空”。

  本书前述实施论作为全书的第三十五至第四十四章,分别从总体、专项、地方、行业、群体、家庭和个体的不同方位及其渐进、联动与求是的主要方法,对文化强国进程中的配套实施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如果说,本书开篇论、互为论、核心论和机制论是对认识文化强国的相关理论为主所作的粗略探索,那么,本书的实施论则对践行文化强国建设为主的粗略研讨。也就是说,寻求文化强国的知行合一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也是寻求文化强国知行合一在于强化中华文化力的归结所在。

  六

  本书最后的归结论之一即全书的第四十五章,特对中华文化创新力的强化作了阐述。文化创新力是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以及文化在创新过程中所体现的对社会其他层面的重大影响。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强化中华文化的创新力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书作者初步分析了中华文化创新力的理论内涵、核心作用和强化途径,点明“文化创新力,力强文化强,强此为首务,活力尽开张”。

  本书归结论之二即全书的第四十六章,特对中华文化生产力的强化作了阐述。文化产生力是相对于物质生产力而言的生产力形态,主要由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和中介性要素构成。其特点是文化成为生产过程的最重要因素、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求和促进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来源。审视中华文化生产力的现状,自有许多问题亟需面对、逐步解决。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强化中华文化生产力生产出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是重大的文化任务,点明“文化生产力,力强文化强,品类多且优,百姓争分享”。

  本书归结论之三即全书的第四十七章,特对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强化作了阐述。这里所讲的文化竞争力,着重指一国文化产业产品或一国区域的文化产业产品及其服务国内外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和获得利润的能力。从文化竞争力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文化的创新力、文化的科技含量和高素质人才需求三大方面。当务之急是,要从文化市场体系不完善、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文化品牌意识不强烈、文化科技含量不理想和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不适应等方面入手强化中华文化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竞争力,力强文化强,抢占制高点,内外拓市场”。

  本书归结论之四即全书的第四十八章,特对中华文化的辐射力的强化作了阐述。这里所指的中华文化辐射力,着重指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与其他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往,对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全人类的文化发展曾经做出重要的贡献。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对外的辐射力历时久远、面广度深,这是近代以前的盛况。今天要建设文化强国,需要点明“文化辐射力,力强文化强,战略连世界,传谊天下往”。

  本书归结论之五即全书的第四十九章,特对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强化作了阐述。文化凝聚力是指文化所具有的对身处其中的文化成员的感召力。中华文化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全体文化成员共有的文化认同,体现着中华文化强大的思想整合力。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迫切需要,又是提升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强大精神动力。本书作者初步阐明瞭中华文化凝聚力的理论内涵、现实功能和提升路径,点明“文化凝聚力,力强文化强,利刀难断水,世代续流芳”。

  本书归结论之六即全书的第五十章,特以中华文化综合力的强化作为全书的结束。中华文化综合力乃是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硬实力的有机和合。前者具体表现在文化创新力、文化产生力、文化竞争力、文化辐射力和文化凝聚力这五大方面;后者则是指物化了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内合的文化要素与物质生产、物质交流、物质传播、物质消费等环节联系起来,让文化软实力变为现实的与物质相结合的硬实力。中华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交融,可谓“文化综合力,力强文化强,强力发中华,满天飞凤凰”。

  以上是本书开篇论、互为论、核心论、机制论、实施论和归结论形成全书50章构架的基本思路和简约之见。由于文化强国伟大战略的理论认识和概括有待文化强国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本书的基本思路和简约之见只是抛砖引玉的习作,诚盼方家批评指正。

  三百一十九、2013年10月中,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精神文明学会会长范英撰着的《文明与社会漫议(1980-1989)》出版,另三书即《文明与社会漫论(1990—1999)》、《文明与社会漫讲(2000—2009)》和《文明与社会漫话(2010—2013)》则于其后陆续问梓。作者为此四书写了自序与后记。

  自序如下:

  一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笔者在承继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参与发起和参与推进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30多年间,大部分工作都与这些研究会或学会相关的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所思所想所写所编的文字也大扺离不开这些领域及其必要的延伸。除个人或与合作者共着,或个人与合作者主编的60多部约3000万字的作品外,还有一批散杂无章的文献——包括学术观点的报导、学术研讨的发言、学术会议的讲话、学术探索的论文、学术传播的访谈、学术有感的心声和其他方面的文献,小部分曾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于2009年7月以《社会与文明漫说(1981—2000)》和《社会与文明漫谭(2001—2008)》两书正式出版,而这两书尚未选入的其他大部分包括编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出版的《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纪程》一书外的文献,则放入该社2013年出版的《文明与社会漫议(1980—1989)》与备于2013年以后出版的《文明与社会漫论(1990—1999)》、《文明与社会漫讲(2000—2009)》和《文明与社会漫话(2010—2013)》四书之中。

  在2009年7月出版两书时笔者已写了自序,讲述已出版的两书和待出版的几书之总体用意何在。由于前两书是在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时所编,其书名因有“社会与文明”的“漫说”与“漫谭”,自序的介绍便以两书为主;现在或待陆续出版的四书则是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前后推出的,其书名也因有“文明与社会”的“漫议”、“漫论”、“漫讲”与“漫话”,自然地,在这一自序中需要对四书作些简介和谈些感想。

  二

  《文明与社会漫议(1980—1989)》是四书之一,共选了近80篇文献。它记録了笔者时任《学术研究》杂志哲学与社会学编辑在该领域内个人写作或与友人合作的主要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20世纪的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逐步繁荣与发展,尤其是哲学界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变”研讨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的研究,更为笔者原创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做了方方面面的铺垫。其中笔者较早提出了一批全新的观点,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个完整体系”的观点,“质层结构”的观点、“中间矛盾”的观点,城乡社区、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企业事业、家庭个人等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生产、精神产品及其转让等观点,直到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等一系列主要观点,都成为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构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支撑。

  《文明与社会漫论(1990—1999)》是四书之二,共选了近108篇文献。这一时期是全国各地最为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主编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的专著《精神文明学论纲》于1990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接着,中共广东省委等主办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于1992年7月正式成立;紧接着,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省社科联等联合主办并以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命名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也于1993年12月宣告问世。这三件事合而为一,配合省委和学会组织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便成了笔者的主要工作。在此期间,出于不断深化和完善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研究的需要,笔者提出的一批全新观点,如人类公德体系的观点、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的观点、在市场经济中锤炼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和养成健康人格风范的观点、家庭文化全面发展龢民族凝聚17个子系统的观点,以及精神文明学三大本体层次的观点等,多在四书之二里有较为集中的展示。

  《文明与社会漫讲(2000—2009)》是四书之三,共选了近72篇文献。本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笔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字,还是咬住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这一主题的深化与完善不放,同时运用精神文明学的基本原理来阐发以德治国论、先进文化论、广东人精神论、社会和谐与文化和谐论等以强化精神文明学的理论建设。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回顾、总结从1979年以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尤其是广东率先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创精神文明学的时代背景、漫长历程、主要成果、学术奉献和存在问题,以便寻求新的突破与新的飞跃。范英:《岭南红梅报春开--评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23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范英、刘小敏、江立平主编,董玉整、李振连、吕志、陈伟副主编:《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78万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在这一时期,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如前两个时期一样,开展的研讨会、调研会、座谈会、讲演会等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以及推出的所有学术著作或论文,都是围遶上述宗旨来践行的。因此,四书之三的内容也较丰富多样。

  《文明与社会漫话(2010—2013)》是四书之四,共选了近76篇文献。如果说,四书之一是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对精神文明学孕育和形成的部分记録,四书之二和之三是笔者于20世纪最后10年和21世纪前10年对精神文明学深化和完善时期的部分展示,那么,四书之四则是笔者近几年来寻求精神文明学的突破和飞跃时期。固然,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和21世纪前10年,笔者曾以家庭文化学、范英:《社会与文明漫说》,30万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205页。]民族凝聚学范英、丁富华主编:《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110万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9月版。]和市场人本学范英主编:《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134万字,红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作为精神文明学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层次幷发表了一批文章,可说是寻求精神文明学的突破和飞跃的尝试,但因多种缘由而未能如愿地完成既有的设想。直到最近几年,在文化强国梦、海洋强国梦的感召下,笔者也随之把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这两大主题有机地放进精神文明学中交互起来研究,既形成了文化强国、强省、强医、强会和强海的一批文章,更寻找到了精神文明学在新时期如何突破和飞跃的新契机——依据钱学森教授关于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重要观点,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64万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11月版。]便将精神文明学从陆地社会引向海洋社会,并运用精神文明学的基本原理来构建国内外空缺的海洋社会学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海洋社会学》,66万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的全新体系。这在四书之四中均有所体现。

  三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四书的编排形式与2009年7月出版的《社会与文明漫说(1981—2000)》和《社会与文明漫谭(2001—2008)》相近,大扺按年份先后逐次展开;这两书已收进有关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方面的文献不再选入四书之中;四书收进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方面的文献凡在两书中已有的不另,未收的则选取若干主要的,其他大部分有待广东省社会学学会30周年(1985—2015)庆典时才作安排;仅因四书篇幅过长,故把絶大部分专门记録精神文明学会活动的相关报导等单独编成《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纪程》该书由范英主编,刘小敏、董玉整、李振连副主编,70万字,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2013年12月版。]作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庆典的专项用书。总而言之,前两书和现在四书与《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纪程》一书,起码可以当作研究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首创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和海洋社会学的史料积累来看,它们不仅是笔者个人散杂文字的罗列,也是许多同仁共同推进两个学会和两大新兴学科发展历程的部分史记。

  需要说明的是,四书主要讲精神文明学创设前的理论准备、创设后的理论完善和21世纪现今的理论突破,是历经30多年漫长岁月的。这使笔者产生了许多感慨。仅从做人的角度看,感慨之一是要尽量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二是要尽量养成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公心,己欲达则达人;之三是要尽量发挥一技之长或兴趣爱好,办些实事和留下一点文化足印,做个纯粹的文化人。从做学问的角度看,一要学有专注,心不旁鹜,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二要甘于寂寞,勤于思考,言必有据才能自立于学林之中;三要经世致用,敢于开拓,善于创新才能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以上关于做人和做学问的几点感慨,是笔者对30多年文字生涯的反复自省和致力追求,也可说是四书中字里行间后面的潜台词,但愿有心的读者能够体味与共享。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化强国梦和海洋强国梦还刚刚开始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尚有大量的障碍未曾破除的情况下,既与文化强国梦、海洋强国梦联系在一起,又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和海洋社会学的命运无疑还要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对此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十分艰辛的奋斗。但无论如何,坚持就有前景。因此寄厚望于后来者能够执着行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之一的两大新兴学科持续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闯出更新的天地。这便是四书自序的归结所在和托付所在。

  后记如下:

  笔者的《文明与社会漫议(1980—1989)》和《文明与社会漫论(1990—1999)》两书分别安排在2013年12月及2014年5月出版、《文明与社会漫讲(2000—2009)》和《文明与社会漫话(2010—2013)》则于2015年5月问梓。

  这四书分别列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57部、第58部、第59部和第60部,共收入笔者从1980年到2013年中约共320篇文献。

  这些文献不包括笔者在2009年出版的《社会与文明漫说(1981—2000)》和《社会与文明漫谭(2001—2008)》两书的130多篇文章,也大都不包括2013年出版的《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年)纪程》一书中笔者所写的那些文字。

  如果说,笔者在2009年出版的两书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为站立点,因有“社会与文明”的用语,那么,笔者在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出版的四书则是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为站立点的,故有“文明与社会”的用语。但不管“社会与文明”还是“文明与社会”,都是笔者脑海中日夜缠绕、挥之不去的字眼,其实是一致的。

  这四书与前两书一样,没有按论文、调报、书序、书评、书介、纪要、报导或发言等文体加以分类,而是围遶笔者参与发起和参与推进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于1993年12月成立前期以及成立以来的发文时间顺序编排的,并在各文的题记中标明具体写作或发表时地等。

  这四书与前两书一样,在一批原文中也分别使用过“方殷”、“朝迅”、“一凡”、“哲夫”、“丘君”、“庆子”、“春潮”或“评论员”等10多个笔名,在成书时均删去了,特此言知,免致被误为“文钞公”。

  需要说明的,这四书里的许多篇文章是与他人合作的产物、“借光”的产物,已分别在相关题记中特别列出了他们的姓名或笔名。在这些合作者中,有笔者的前辈、平辈或晚辈,有笔者的省内外亲人、故交或新识,因了30多年的各种机缘汇聚,不仅增进了笔者的文品与文思,更展现了他们独到与精明的智慧,笔者认为与他们之间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亲或疏的交往情谊很值得留记。

  还需要说明的,李小雾、陆红等同志花了近4年之久的休息时间多方收拢笔者30多年来散见于各处的稿子并打印成集;冼美新、张建平、黎明泽等同志花了不下半年的休息时间对四书稿子作了多次校对;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一批骨干、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核心成员,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领导、编辑与设计人员等,均为四书的出版付出了切实的支持。

  借此机会,特向前述合作者、收集者、编校者、支持者及相关单位表示最为真诚的致谢。

  由于四书所及年代跨度较大,难免不确不周之误,恳请方家批评指正,也有待以后可能总编时再行理顺。

  三百二十、2013年12月28日,本会主要骨干应邀参加在广州清华科技园隆重召开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换届暨20周年(1993—2013)庆典大会”。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常务副会长夏俊杰,上届到会的副会长卢黄熙、刘卓红、吴灿新、杨松、林伟健、顾涧清、戢斗勇,以及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候选人、部分会员代表等约300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珍贵的时刻,共同分享了节日的喜悦。作为的特邀代表的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丁晋清处长到会表示祝贺。

  本次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换届活动;第二阶段主要围遶《文化强国论》、《文明与社会漫议》和《文明自觉的攀越》等三部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庆典献礼的新著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第一阶段由董玉整教授主持。

  会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上届会长范英研究员作了上届理事会工作简报。他指出,5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持续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持续总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经验,持续宣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典范,持续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理论,持续开展学术交流及谘询服务等各种活动,学会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理论成果不断出新。从本会成立到目前为止,仅由学会面上组织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学会)大型丛书已出版了近60部约3000万字,还有10多部、近400万字著作即将出版。在已出版的著作中,多部被列入广东60年来百部优秀社科理论成果范围;学会也先后获得了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社科联颁发的“全省先进民间组织奬”、“理论创新贡献奬”和“最具影响力学术社团奬”等多项荣誉,本会首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作为今后10年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之一。

  范英会长在回顾5年来学会的各项工作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住了海洋强国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两大新的重点研究领域,形成了海洋社会学系列研究成果,创设了新的学科体系,将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立的意识社会学即精神文明学扩展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二是在着力探索意识社会学即精神文明学和海洋社会学的同时、自觉关注社会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深入基层单位,坚持调查研究,提出多项决策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好评。三是组建了以精神文明学和海洋社会学两大特色学科为综合效应的岭南新学派,把一批颇有建树的老中青年等不同领域的精英凝聚成团,以巩固和完善广东首创的意识社会学即精神文明学和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四是塑造了独立思考、学术为本,敢为人先、善于创新,自力更生、精诚合作的学会精神,为本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此外,范会长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本会存在的办会经费短缺、部分骨干潜能有待发挥、队伍过于庞大不易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并希望学会今后能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化解这些难题,继续坚守阵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两大新兴学科的持续发展和服务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关于本会上届理事会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成立20周年(1993—2013)纪程》一书的第677页至第1024页)。

  随后,上届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作了换届筹备工作和章程修改等说明,会上审议通过了学会新章程。上届常务副会长夏俊杰教授宣读了新一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候选人名单并经举手表决产生了442名理事、118名常务理事。之后,夏教授宣读了新一届理事会正副会长、秘书长候选人名单,并经一致投票选举上届会长、著名学者范英研究员续任新一届会长。刘小敏、董玉整(兼秘书长)、夏俊杰、黄紫华(女)、江立平、陈杭(女)、谭艳娟(女)、刘卫东当选为常务副会长;王永平、卢黄熙、叶峥嵘、刘卓红(女)、刘俊荣、吕志、吴灿新、李国兴、李宗桂、李振连、杨松(女)、杨哲(女)、肖新生、邹建军、陈伟、陈芳芳(女)、陈鋭军、陈镇宏、林伟健、郭凡、顾涧清、梁仲佳、梁国维、戢斗勇、谢俊贵、解丽霞(女)当选为副会长。万娟等36人被任命为副秘书长。

  本次大会的第二阶段主要围遶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庆典献礼的《文化强国论》、《文明自觉的攀越》和《文明与社会漫议》三部近200万字的新著人手一套地开展初步交流,由新当选的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刘卫东副书记主持。

  首先,常务副会长夏俊杰教授代表《文化强国论》一书作者讲话。他说,本次20周年庆典活动一切从简,主要以三本书的推出为重点。由范英会长领衔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6部——《文化强国论》,近40位作者历经两年之久而成,于2013年12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试为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为目标,以中共十五大提出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为依据,分设6大论、50章,约66万字,展示了生长在岭南文化氛围中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和“文化强会”方面的进取风貌和创新精神,是学会20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又一大着,必将为文化强国伟大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为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和加深对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认识,本会与广东省文化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拟于2014年初适当时机,联合举办本书的首发座谈会,希望各位同仁踊跃参与研讨。

  接着,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代表《文明自觉的攀越》一书作者讲话。他指出,该书是范英会长为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5部,分上下册,约80万字,选録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1993—2013年的相关报导、讲话、综述等,真实地反映了学会20年来一步步走过的历程和足迹,展示了学会同仁对文明的自觉追求和攀越。同时,董教授还从“什么是自觉”以及“怎么自觉”两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20年来参与学会活动的深切感受。他认为,自觉是一种态度、一种认识、一种反思、一种实践、一种创新、一种攀越。20年来,以范英会长为首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正是本着对文明自觉的深刻认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组织自觉、活动自觉、理论自觉、学科自觉、阵地自觉、队伍自觉以及核心自觉,体现了学会广大同仁对文明无悔的追求和不断攀越的气魄。这种文明自觉既是20年来学会精神的根本内核,更是学会未来再攀文明高峰的内生动力。

  随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丁晋清处长发表了讲话。他指出,由范英先生等领引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紧紧围遶和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扎实工作,在学术研究、决策谘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的研究成果既具有深厚的学术理论作基础,又立足广东扎根实践,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社会反响好评如潮。特别是具有时代特色和广东特质的“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的创立和不断完善、不断飞跃,有力地促进了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讲话中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观点。这为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提供了新的契机,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丁处长指出,为推动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全省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已将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列入了广东今后要巩固和发展的六大特色学科之一。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也一直都非常关注我省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将继续深入推进“理论粤军”系列精品工程,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开展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开展10个重大现实问题、10个重点基础理论问题、10个优长学科和特长学科课题研究,评选10部社会科学精品,翻译出版10本优秀社科著作,扶持资助省内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等途径,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包括精神文明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会上,新当选的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文化厅陈杭副厅长作了讲话。她指出,以范英会长为核心的省精神文明学会多年来坚守在这片阵地上,对学会的发展尽心、尽力、尽情,让人感动和钦佩。她还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等改革举措为精神文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省文化厅将携手省精神文明学会在推动全省文明和文化建设、做好政府转移职能与社会组织资质提升等方面作出更积极、更有益的探索和努力。

  随后,新当选的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谭艳娟副主任也作了讲话。她认为,多年来,以范英会长为首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了精神文明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是难能可贵的。今后我们要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在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继往开来,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各尽所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副会长、广州市社科联主席顾涧清研究员在充分估计本会20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重点对学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有益的建议。他认为,省、市应加强联手,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在持续研究精神文明时可共同解决经费等相关困难。例如利用举办广州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的契机,在广州市图书馆人文馆联合布展,全面展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研究成果,应是可行的办法。

  此外,新当选的副会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杨哲编审作了讲话。她表示,感谢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感谢学会与省内众多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出版社的信任、支持,以及为出版社带来的诸多荣誉。她表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将进一步与学会、与各理事成员单位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紧跟研究步伐,力争出版更多优秀的成果。

  紧接着,会长范英研究员满怀激情地作了“精神文明学30年回顾与展望”的专题学术讲演。

  首先,他指出,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以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之所以能够跨越两个世纪、分别走过30年和20年历程,特别是在全国絶大部分精神文明学会烟消云散时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依然能够坚守阵地,靠的就是国家、省、市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靠的就是全体同仁的群策群力,靠的就是老中青年的薪火相传。此外,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得益于岭南文化的长期浸染,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

  其次,他认为,精神文明学创建之初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学科体系,并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特别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秉承岭南文化善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扩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完善新的学科体系,将学科建设从陆地社会推向海洋社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一起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并从马克思原原本本的“大社会系统观”出发提炼出“大社会学”的崭新概念,以区别于长期流行于中西方学界的“小社会学”概念,率先将国内外空白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推动精神文明学和海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联动的、跨越式的飞跃,充分展示了广东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学术胆识、理论底气和良苦用心。

  再次,范会长指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还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形成了国内到目前为止比较全面、系统和有序的《文化强国论》新著,为文化强国梦建言献策。他认为,该书提出十对主要的文化形态、十大方面必须切实强化的文化核心任务、十大系统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十大文化建设的配套实施和六大中华文化力等的初步论析,尽管还很不完善,,还要作艰苦的探索,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能为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战略的逐步落实尽点微力,这是本会同仁的共同心愿,也是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在新时期持续深化和完善的重大环节,更如《文化强国颂·50首》所云,是对“文化化人寰,先知即先赢”的一种感应,对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战略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片面、急躁、断链或假大空等现象的一种预警,以及对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战略实施必将迎来“满天飞凤凰”的一种祈盼。

  又次,范会长认为,对学科建设和学会工作要重视文献的积累,要不断总结、提升学科建设和办会工作经验。近20年来,本会对学科建设的总结先后有过三次比较集中的探讨,并形成三部学科性总结的著作。在这次大会上,本会又对办会20周年的历程做了相应的回顾,并以“文明自觉的攀越”为题,精选了80万字的文献,同时又以文明与社会漫议、漫论、漫讲、漫话的形式,陆续推出与学科建设和办会工作相结合的著述。这些举措说明本会在学科建设和办会工作等方面的执着追求。

  最后,范会长强调,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发展、深化和完善的关键就在于凝聚了一大批不计名利及甘坐冷板凳、乐于做文化义工、具有担当精神的老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今后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做有良知的文化人,进一步发挥学会及各相关主要团体单位及个人会员科研的创新性和服务的自觉性,不断推出与时俱进、细水长流的大型丛书,确保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海洋社会学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文化品牌长盛不衰,确保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海洋社会学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文化旗帜持续飘扬!

  在范会长精彩讲演结束时的阵阵掌声中,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有三个特点:一是“三喜交织”——适逢新年临近、学会换届及成立20周年,大家精神焕发,整个会议的气氛热烈喜庆。二是主题鲜明——大会修改了学会章程,顺利完成了换届工作,并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学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三是群英荟萃——会议得到了相关领导、企业单位、理事单位等多方面的支持,秘书处各成员也为会议的召开做了积极的贡献。正是由于集聚了众多精英,会议才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间,代表们举行了合影留念,会后开展了晚餐活动。

  大会还为承办单位广州市精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支持单位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雄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活网)、广州洪翔音响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等赠送了纪念牌以示真诚致谢。

  三百二十一、2014年3月9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广东省社科联八楼学术报告厅召开“广东两会持续落实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大战略研讨会”。两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夏俊杰、谭艳娟,副会长王永平、刘卓红、刘俊荣、吴灿新、杨松、肖新生、邹建军、陈伟、陈芳芳、陈鋭军、林伟健、郭凡、顾涧清、梁国维、戢斗勇、谢俊贵以及部分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代表近60人与会。会议由范英会长主持。

  会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持续落实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大战略”进行研讨;第二阶段研究、部署学会年度工作及其他有关问题。

  范英会长指出,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是中央正在着力推进的两大战略任务,两会近年来克服经费等困难,致力于文化强国、海洋强国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海洋社会学》和《文化强国论》两部代表性著作,为推进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范会长还对海洋社会学的发展重申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海洋社会学是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如果死守原有社会学的观念,没有视角、范畴、方法论的变通,没有创新,没有突破,不敢在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特别是不敢用马克思的“大社会观”来改造、改变、扩展现有的社会学,是不可能写出《海洋社会学》这一著作的。该书既坚守了一般社会学的知识,同时改变、扩展了现有“小社会学”的视角、范畴和方法论束缚,站在马克思“大社会观”的角度来研究海洋社会学问题,打出了广东的创新品牌,充分展示了岭南人的开拓精神。

  范会长指出,今年学会将在已有海洋社会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10部近200万字的《海洋社会ABC》这项推进海洋社会知识的科普著作搞好。他认为,目前许多人更多的是关注海洋经济、海洋军事、海洋法规,但对海洋社会知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到位,要把它作为一种和陆地社会并行的基本社会类型之一,才能使人们对海洋社会的状况有整体的基本认知。这就必须向广大民众开展海洋社会ABC的普及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将《海洋社会学》的英译本搞好。这两项科研项目都搞好了,争取明年或适当时机在广州或深圳召开一次“国际海洋社会学论坛”,希望大家想办法做好一应筹备事务。

  范会长还讲到,两会对文化强国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包括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广东人精神建设与社会和谐建设等,都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丰实的研究基础上,去年底推出的《文化强国论》,是试图为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提供较为全面、系统、有序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而写的,更是两会对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在新形势下的持续深化与完善,并对文化强国、强省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片面、急躁、断链或假大空等现象作出某些预警。尽管它还有不少需要厘正的地方,但作为两会持续落实文化强国的研究和宣传的抓手或靶子,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今年5月前举办“广东新著《文化强国论》首发论坛”的筹备工作也必须做好。

  会间,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夏俊杰,副会长顾涧清、郭凡、周永章、杨松、肖新生、谢俊贵、戢斗勇、张开城、梁国维,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原副主席陈康候等在发言中一致认为,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是中央和广东今后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持续深入开展研究;认为范会长的前述工作设想主旨明确,重点突出,两会必须争取落实;认为学会没有财政资金投入,这种情况今年尤其突出,经费困难的难题需要全体同仁特别是主要骨干各尽所能、携手解决;认为各专委会也要围遶一两个有亮点的主题开展工作,同时注重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争取多出有价值的成果和有实际效用的公益活动。

  会议还补选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原副主席陈康候为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陈木朝、史璞为副秘书长。

  三百二十二、2014年3月14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高端社会产品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于在深圳市南山区政府会议室正式举行。

  本次活动的上半段,是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组织总会的成立大会。会议由南山区副区长王东、南山区民政局局长张建平分别主持。南山区社会组织总会候选代表等约百人,在听取了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南山区政协原副主席陈康候对该区社会组织总会的筹备报告后,南山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社工委主任胡锦,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凌冲,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赵庆刚,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以及该会精英代表分别作了讲话。会议选举了陈康候先生为会长、傅国河先生等11位代表为副会长、杨子江先生为监事会监事长等。

  记者获悉,南山区建区以来,一方面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高科技成了主要动力,2013年生产总值超过3200亿元,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每平方公里创税2.7亿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8%。另一方面,该区的社会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实质性进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该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成效显着,一批社会建设服务项目曾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奬、广东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奬、深圳市改革开放30年十大优秀案例等奬项。在这一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南山区社会组织总会,不仅能直接促进该区经济、科技等的持续发展,更能对该区社会建设工作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便是广东社会学学会与该区共创高端社会产品实践基地的客观条件。

  在本次活动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南山区区委、区政府对新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开展的信心、决心和雄心,也深深地感受到南山区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对新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的高度热忱与敢闯、敢试和敢干的创新精神。他们认为,新时期社会组织要有活力,不仅需要大大增加数量,更需要提高质量,不仅要体现在服务能力之上,还必须体现为创新能力、体现为基于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建设高端产品之上。这就必然要遵循经济学规律与社会学规律等,才能不断深化社会建设工作。基于对这种主观条件的自觉认知,该区与广东社会学学会共创高端社会产品实践基地的运作终于扬帆启航。

  记者瞭解到,广东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在共创高端社会产品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及他与南山区相关人士的交谈中,特别强调瞭如下几方面:南山区的社会组织总会,有别于目今流行的一批“社会组织总会”,即不是“由上到下”的行政式结构,而是“由下到上”的民间式结构;不是由民政部门在职或退休的各级领导组成班子,而是由民间社会组织自愿联合、委派代表、经过合法选举产生的班子;③不是以在职的公务员为会长、副会长或监事长,而是以民间社会组织中符合相关条件的贤达人士并通过合法选举分别担任;④不是民政部门与社会组织总会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那种以政代事、以事代政、政事连体的运作机制,而是政事分开,充分展示社会组织总会在社工委龢民政部门指导下,独立自主、开展民间组织自治服务与社会公益的特性;不是谁出钱最多就可以当会长、副会长或监事长等,没有钱的民间社会组织代表只能当一般会员的那种情况,而是严格按有关章程和要求,公推正派有为、众望所归的领头人,公平、公正地行使各团体成员的义务与权利;⑥不是只对成员中的“协会”或“商会”等类似的团体开放社会组织购买政府项目,那些从事理论、学术研究和宣传的许多民间社团只能望“洋”兴叹的现状,而是一视同仁地在一个平台上通过合理竞争取得购买服务;⑦不是只抓服务项目、服务活动,而是把项目、活动与科研实践、理论提升和学术突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建设的实践基地逐步办成高端产品的实践基地。

  记者认为,南山区社会建设高端产品实践基地的上述做法与广东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的社会建设理念和关于名副其实的社会组织总会的认识完全一致。同时,通过双方的合作共创,将可能为目前一批变形走样的“社会组织总会”提供某些参考,为今后持续开展的社会建设工作增添一条理论与实践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和互相促进的新路。

  参加本次活动的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副会长陈康候、副秘书长李小雾、史璞,常务理事朱胜良和南山区委、区政府等近百位代表共同见证了“广东社会学学会高端社会产品实践基地”的揭牌仪式,并由范英会长向在深圳的本会常务副会长夏俊杰、江立平等即时通报了相关信息。

  三百二十三、2014年4月12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以下简称两会)和湛江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湛江市师范学院思政部等联合主办的“广东(湛江)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湛江市委党校召开。

  广东省社科联顾问、两会会长范英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两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广东海洋大学张开城教授,两会副秘书长李小雾同志,两会常务理事、广东海洋大学刘勤副教授和两会一批在湛江的理事会员,以及湛江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社科联、市普法办、市关工委、市委党校、市师范学院、市新闻传媒和各相关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近百名代表与会。

  两会代表范英、刘小敏、董玉整分别就《要凸显湛江地区海洋社会文明建设的全局》、《湛江人民团体率先融入地方治理现代化建言》和《诚信是持久的竞争力》的专题开展讲演。随之,湛江地区各行业的代表就该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文明守法的经验开展了会内交流。

  两会会长范英教授在专题讲演中指出,面临21世纪海洋社会前沿地区的湛江市,必须凸显海洋社会文明建设的全局。这包括该地区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法制文明建设、人种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管是沿海各省或各地区,如果只顾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只顾海洋经济GDP,或者把物质文明建设之外的其他文明建设当作是经济发展的配角,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必然会产生各种片面的行为,最终不能发展社会经济,更可能使其他方面的社会文明建设处于残弱的状态。

  因此,他建议,湛江地区在抓好陆地社会各项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按习近平2013年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关于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精神,加倍凸显“海陆统筹、依海富市、依海强市、人海和谐、全面文明”的海洋战略大思路,湛江地区一定会更具制人于后发之妙,造福于湛江民众,雄起于南粤大地,增荣于中华海疆。

  两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在专题讲演中,主要就湛江人民团体融入地方自治中的内在逻辑、湛江人民团体融入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理性定位和地方人民团体融入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路径等三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论说。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则就诚信这一持久竞争力的专题谈了自己的精彩见解。

  为本次大会提供主体研究报告的,还有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张玉梅副教授、柯利副教授和湛江市师范学院的王洪东博士等。一批关于该市文明守法企事业单位的经验汇编也在大会上发放。两会会长范英等还代表两会分别向该市人大、政府、政协、社科联、关工委、普法办等赠送了《海洋社会学》、《文化强国论》、《文明与社会漫议》和《文明自觉的攀越》等一批著述和一批会刊资讯,这也是两会长期以来坚持下基层传播和普及学术文化的一种义务和举措。

  本次大会是两会与地方社会组织等合作的又一次盛会,既以一个地区的具体实践经验为基础,又把相关理论因素界入其中,对于进一步认识湛江地区海洋社会全面文明建设的战略大思路及该地区社会建设和诚信建设等均具有参考价值。

  三百二十四、2014年4月12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范英会长在当次研讨会上的讲演如下:

  今天,于汉代便是海上丝绸之路要塞的徐闻县所在的湛江市举办“广东(湛江)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湛江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湛江市师范学院思政部等联合主办的一次盛会,来自湛江地区的党政领导、各界精英代表约百人,共同就湛江地区社会经济崛起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的课题开展探讨,并有多家传媒热情参与。我谨代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向为本次盛会的筹备工作单位和工作人员,以及今天与会的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致谢!

  刚才听了湛江市相关主题报告,让我本人对湛江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成就有了多一些的认识与瞭解。湛江的确是个好地方。湛江地区得天独厚,她不仅是我国和广东陆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和广东海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尤其要更加凸显湛江地区作为海洋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色,要特别重视这一特色,在“蓝色国土”上做好文章,大力挖掘“蓝色奥秘”,持续掀起“蓝色新潮”。

  要这样运作,自有许多方略可以施行,但我认为,在实施各种方略的过程中,清晰地、自觉地树立起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特别是海洋社会以及海洋社会文明建设的全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是很重要的问题。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人们所讲的“社会”,不仅仅是指“陆地社会”,还应包括“海洋社会”和“太空社会”。也就是说“社会”起码由“陆地社会”、“海洋社会”和“太空社会”等组成。过去我们只认识陆地社会,只讲陆地社会,这是很不完整的。现代人、当代人,已逐步有了“海洋社会”的基本认识,也有了对“太空社会”的开始向往,这是时代的进步、时代的飞跃和时代的需求,不跟上就会落后捱打,甚至会被开除出“球籍”。

  当然,在这里谈“太空社会”不太适宜,仅就“海洋社会”这一湛江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简说一下海洋社会文明建设的全局构成。具体到湛江地区海洋社会文明建设的全局,我认为主要包括六大方面:

  一是指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湛江地区陆地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在抓好该地区陆地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如何把海洋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作为湛江地区社会经济崛起的重头戏?现有的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各项规划是否都凸显了当地的机理和规律?从国内外海洋社区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经验看,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湛江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大做强海洋社会经济的龙头产业和系列产业?

  二是指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同湛江地区陆地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群众文化方面,在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以及在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和环境美方面,包括今天荣获优秀企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在内的广大湛江地区的民众,都作出了应有的努力。但如何凸显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如何提升该地区海洋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普遍水平?如何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思想品牌和审美品牌?这只有念透“海洋经”、尝遍“海洋饭”才能逐步摸出适合的门道,激活更大的社会正能量。

  三是指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就湛江地区的具体情况而言,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政治体制、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尤其要抓好党风兼政建设、民主和谐与社会治理建设等,都要在原有的陆地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所处海洋社会的特殊现实来凸显海洋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为各项海洋社会文明建设作出坚实的政治保证,各项海洋社会文明建设才能如日东升,光芒四射。

  四是指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法制文明建设。法制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和“政治学”与“法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样,但“政治学”不能代替“法学”,政治文明也不能代替法制文明。反之亦然。湛江地区的命运与海洋社会的兴衰息息相联,与海洋法制的方方面面休戚与共,凸显海洋社会法制文明的建设,开展全民海洋社会法制的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只有学法、知法、守法、执法、护法的法制文明才是“依法治海”的护航宝剑。

  五是指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人种文明建设。人种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要求,只是还未引起高度重视罢了。特别是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从优婚、优孕、优生、优育、优教、优业、优乐、优病、优老到优死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都有人种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无论是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凸显人种文明的建设都必然变成“目中无人”的蠢行,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呢?因此,在湛江地区的海洋社会建设中,高度重视培育海洋社会的人种文明既是人自身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六是指湛江地区海洋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社会的生态好坏是决定海洋社会一切人与物生死存亡的关键。例如湛江的罗斗沙岛,位于徐闻县前山镇东南海域,长达8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由于多年来的非法采砂,其面积已缩小过半。当地居民挡台风、海浪和海潮侵袭的天然屏障正在渐渐丢失,如不切实改进,那里父老乡亲的身家性命将何与堪?又如一些海岛要是被开发成旅游区后遭到填埋,那里的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等便会走向别处,许多海洋生物如沙虫及贝类也都会大大减产,各处无人居住的海岛都这么搞的话,“湛江”将可能变成“甚工”。因此,湛江地区海洋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尤其要凸显海洋生态的保护。不然,其他一切文明建设都会败落与变态。

  上面关于湛江地区海洋社会建设全局六大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不管是沿海各省或各地区,如果只顾海洋物质文明建设,只顾海洋经济GDP,或者把物质文明建设之外的其他文明建设当作是经济发展的配角,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都会产生各种片面的行为,最终不能发展社会经济,更使其他方面的社会文明建设处于残弱的状态。这便是我着重讲湛江地区海洋社会为什么要凸显全局文明建设的主旨所在。不过,这些观点讲得很简单,也不一定对头,仅供有关方面参考。

  总之,湛江地区在抓好陆地社会各项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按照习近平2013年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精神,凸显“陆海统筹、依海富市、依海强市、人海和谐、全面文明”的海洋战略大思路,以海为根、以水为本的湛江地区必具制人于后发之妙,造福于湛江民众,雄起于南粤大地,增荣于中华海疆!

  三百二十五、2014年5月18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新著“《文化强国论》首发论坛”在山清水秀的民办名校广东培正学院召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来自两会、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培正学院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传媒单位代表约60人欢聚一堂,就广东新著《文化强国论》的出版、发行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本次大会分为两个阶段:当天上午参观广东培正学院;当天下午围遶《文化强国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第一阶段由两会会长范英研究员主持。

  会上,广东培正学院党委书记杨松教授代表广东培正学院致欢迎词。她表示,《文化强国论》首发论坛在广东培正学院举行,让学院荣幸之至;60名专家学者亲临此地,让学院蓬荜生辉。接着,杨松教授还简要介绍了该院20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详见本刊附録)。范会长指出,广东培正学院“培智、正德、尚行、立新”的校训与两会的宗旨息息相通,希望两会能与广东培正学院结成联盟,共同为文化强国、强省、教育强国、强省的万里长征做铺垫、打基础。随后,与会代表参观了该院的重点建筑、内部设施和美丽的校园,一致认为广东培正学院不愧为广东著名的民办高校,印象深刻。

  第二阶段由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主持。

  首先,两会会长范英研究员代表《文化强国论》一书作者讲话。他说,《文化强国论》是范英等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持续撰着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6部,近40位作者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公精神,耕耘两年之久才最终完成,并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发行。

  该着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相关要求为依据,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地解析文化强国战略,试为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全书除前言、后记和“文化强国颂·50首”外,共设六大论50章,66万字:

  “开篇论”分别探讨了文化强国的外在趋向、内在自觉、决策自信和知行求索。

  “互为论”逐一论述了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等10对主要的文化形态及其互为互强的辩证关系。

  “核心论”重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泾渭分明的荣辱观念、文化服务的“两为”方向、文化繁荣的“双百”方针、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引、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等10大方面必须切实强化的核心任务。

  “机制论”主要阐明瞭前述10对文化形态和10大方面的核心任务得以强化而必须强化党委领导工作机制、政府治理服务机制、主体自律约束机制、社会他律监督机制、事业全民公益机制、产业组建经营机制、人才培育创新机制、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和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等10大机制体制系统。

  “实施论”着力论证了对10大文化形态、10大核心任务和10大机制体制的强化,必须有总体的、专项的、地方的、行业的、群体的、家庭的、个体的配套实施,以及对这些套配实施渐进的、联动的、求是的鲜明特点,并强调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与有序的强化,文化强国梦才能逐步成真。

  “归结论”则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力、生产力、竞争力、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力的全面、系统、有序的强化之日,便是中华文化强国梦成真之时。

  接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杨哲编审表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直秉承出版优秀的、反映广东特色的著作、教材这一传统。她认为,从出版业的角度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文化强国论》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力求设计精美、排版精良、印刷精湛,为《文化强国论》的出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实际行动对支持文化发展。

  与会专家踊跃发言,有30多位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大家一致认为:这样一部专论文化强国的新著,是岭南学派老中青三代共同浇灌而成的,体现了理论成果和人才队伍的双丰收;是两会及时回应文化强国伟大战略的自觉行动和理论奉献,凸现了主编和作者的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是两会近30多年来持续致力于社会文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交出的与时俱进的答卷,展现了岭南学人在新时期勇于并善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是对广东创设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的有机运作和崭新突破,展示了岭南文化与时俱进的磅礴大气。

  与会学者同时指出:这样一部专论文化强国的新著,在当前该领域中代表了省内外的研究水准和研究状态。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值得进行学术商榷之处,但它在中华民族建设文化强国的史册上,在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史册上,无疑会留下一双坚实的足印,一份宝贵的文化财产。

  为配合这次论坛的召开以及新近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宣传,大会还向与会者和广东培正学院赠送了著名学者范英撰着的《文明与社会漫议》、《文明与社会漫论》两书和由范英等主编的《海洋社会学》、《文明自觉的攀越》等一批作品。这些作品进一步充分展示了长期处于国家和省级现行科研体制之外的民间学术社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力发新声的执着追求和奉献品貌。

  三百二十六、2014年6月14日,“2014年广东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体育社会学学术论坛”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刘学谦教授为主任委员的第四届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等省内20余所高校、中学的代表60余人参加了本届大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李小雾女士到会祝贺,刘小敏常务副会长代表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换届结束后,大会还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新一届体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杨晓生教授作了题为《体育慈善,打造体育品牌的新动力》的学术报告。

  三百二十七、2014年7月11-12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等参加第五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2014.7.武汉)会议并向会议提交论文。范英的《陆海统筹“三观”联动─浅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理念》。论文运用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论”即“大社会学”的思想,试对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方略进行总体把握而提出并论述陆海统筹的社会观、陆海统筹的文明观和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及其各自的系列构成和相互之间内在联动的全局理念。该论文是范英会长与会的第6篇习作,旨在运用海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阐发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热门话题相关的理念。全文如下:

  在海洋强国进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任务,既回应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时代呼唤,更开启了中华民族对海洋强国梦的切实追求。

  第五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旋即抓住了这一热门话题开展海洋社会建设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这一论坛的召开,将会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提供应有的决策借鉴和理论参考。

  据专家考证,在127年前即1887年,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托芬在其《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中外学者都在不断研究。其中季羡林和饶宗熙这两位著名学者分别在1954年和1974年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再后来,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探讨均作过大量的工作,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的工作在内。黄启臣、顾涧清:《北季南饶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南方日报》2014年4月13日。]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证与研究简况,于我们今天在海洋强国进程中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大有启迪。但要搞好这种运作,自有许多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有人说,“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丝绸”这一类的物质性东西,纯粹是海上的经济行为、经济之路。此论不全矣。也有人认为,顾名思义,“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指海上的路,与陆地没有什么关系,等等。此论也不全矣。

  有鉴如此,本文因而提出“陆海统筹、‘三观’联动”的理念。所谓“陆海统筹、‘三观’联动”的理念,是指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社会观、陆海统筹的文明观和陆海统筹的建设观等联动的理念。

  一、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

  1858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个大系统,大系统里面还有子系统和孙系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人们用这种思想来观察社会便有“大社会学”的称谓。从马克思主义的“大社会系统论”和“大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社会便可相对地区分为“太空社会”、“陆地社会”和“海洋社会”等主要领域。在这里,除了“太空社会”还未引起人类普遍重视外,“陆地社会”则是大家身处其中、比较熟悉的社会领域,而“海洋社会”也在近代以来特别是现在已越来越被世人所逐步认同、逐步接受。在海洋强国进程中运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主要是“海洋社会”中的事,但与“陆地社会”的血肉关系斩不断理还乱:

  (一)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划分具有相对性。许多地方是重合的、交叉的。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这无疑是陆地社会领域了;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这无疑是海洋社会领域了,但它的领域还不止这些,还应包括沿海各省、各地区在内的那些陆地领域。因此,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不能或缺。

  (二)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运作具有互为性。许多事情是联动的、合体的。如设在海洋社会领域中的港口,其建筑的设计或施工是不分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其人流的出入是不分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其物流的集散也是不分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等等。

  (三)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命运具有一致性。许多时候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近代以前我国曾是文明古国、海洋大国,后来成了受人欺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亚病夫”和海洋弱国;今天如果没有陆地社会的强力崛起便无从谈论海洋强国的美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

  从上可知,在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首先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也就是说,既要在海洋社会中做好海洋强国自身的工作,又要与陆地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搞好“陆海统筹”的工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行进才能顺利开展。在这里,或把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等同起来是不对的;或只搞海洋社会的工作而不与陆地社会的工作结合起来是不对的;或干脆用陆地社会的工作去代替海洋社会的工作也是不对的。因此,在理念上认识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以及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中把握这种区别与联系,便是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所强调的要义。

  二、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文明观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大社会系统论”和“大社会学”告诉人们,社会的整体不仅有陆地社会和海洋社会,这两种社会的文明整体也各有多样化的分类。例如历史社会性、阶级性的分类,便有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等;又如社会地域性、民族性的分类,便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等。在我国大陆,现在通常讲的社会文明,无论是海洋社会的文明还是陆地社会的文明,都称社会主义文明,都包括如下六大方面:

  其一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物质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今天的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也都是这样。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物质文明观理念。

  其二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精神文明。它是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中产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及其生产等的进步状态和水平。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最初与物质文明浑然一体,随着历史的前进和人类的发展,它才逐步与物质文明相对地分离并相对地存在。其主要包括文化、思想和审美这三大块:文化是指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群众文艺等;思想是指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审美是指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和审美践行等。其中的文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思想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审美是精神文明中文化与思想的交合与升华。现在我们讲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文明,都有精神文明在内。在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精神文明观理念。

  其三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马克思早在1844年11月《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案》中提出来的。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政治体制、政治形式和政治生活等的进步状态与发展水平,即人们改造社会政治的积极成果。它不像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从物质文明中直接分离出来那样,而主要是从精神文明里头相对地分离出来的,而且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中介”,即一头连着精神文明,另一头连着物质文明。从上世纪80年代中,广东部分学者就马克思所说的政治文明开展了研究,到2002年初中共中央的正式使用,现在成了举国上下的贯常术语,这说明,从马克思首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包涵的真理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70年之久,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无论是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政治文明的存在都是不能无视的。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政治文明观理念。

  其四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法制文明。大法家董必武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虽不是唯一的一项,但也是主要的一顶。”《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0~451页。]这里所说的法制文明是指人类改造法制理论、进行法制实践的积极成果,是从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里面逐步分化出专门研究“人治”如何走向“法治”的进步状态与水平的。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流行的习惯还是将它置于政治文明之中而无相对独立的地位。这有待人们大力推进。其实政治文明与法制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和“政治学”与“法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样,但“政治学”不能代替“法学”,政治文明也不能代替法制文明。反之亦然。因此,要依法治国、依法治海,对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呼唤法制文明的出台是历史的必然。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法制文明观理念。

  其五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人种文明。恩格斯指出,人的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而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人自身的生产”就是人口生产,它所引起人自身的进步状态与水平便是人种文明。尤其是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从优婚、优孕、优生、优育、优教、优业、优乐、优病、优老到优死各个环节和阶段,都是人种文明应有之义。完全可以想象,无论在海洋社会还是陆地社会,若无人种文明的存在,不以人为根为本,精神文明便无依附之所,其他文明也无从做起。但是直到现在,人们只忙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却不肯用点精力来认识和改造自身,把人种文明突现出来。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人种文明观理念。

  其六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以求得人与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平等、协调、和谐地生存与发展。现代自然生态学及社会生态学的普遍应用,实际上揭示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总体观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弥补了人类文明总体构成的缺陷。可见,这里所指的生态文明既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也与社会生态环境有关。所谓优化生态环境,不仅要优化自然的生态环境,还要优化社会的生态环境。人们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天灾”;人们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可以减少“人祸”。在我国,近几年来已开始重视生态文明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请注意,人们的精力还较多地集中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上,而人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优化却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这是不全面的。所谓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该社会中的人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等之间的生态平衡、协调与和谐。没有这几大社会文明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的运作,人类的社会生态环境便会乱成一锅粥,更勿论优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并在总体上优化这里所说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观理念。

  三、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建设观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大社会系统论”和“大社会学”告诉人们,社会中的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不仅同时存在六大文明的类别,还同时存在社会文明的建设问题。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观就是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它要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如下主要方面:

  (一)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环境建设。从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观来看,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环境建设既是陆海统筹的社会生态的环境建设,也包括陆海统筹的自然生态的环境建设。这种建设着重于合法、合理与合情的使用与保护。以广东这一海洋大省为例:其海岸线长达4114公里,仅海域面积就有4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再加上沿海29个县市海岸带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共有海洋社会领域内的面积为48万平方公里,其社会的和自然的生态环境远比其陆地社会领域内社会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建设艰难得多,如果只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海洋强省进程中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很难达到陆海统筹的环境建设观理念的要求。

  (二)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不管在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都是不能动摇的。我国陆地社会的经济建设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在已由“经济穷国”向“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奋进的同时,海洋社会的经济建设也正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成功转变,已处于拓展海洋开发领域、扩大海洋产业规模为特点的成长阶段。这就要保证主要海洋产业、尤其涉及企业及代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高科技企业稳定的增长。当然,目前我国陆地社会的经济建设无疑是海洋社会经济建设的坚强支撑,但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或融为一体的粘合作用不能低估。如果陆海统筹的经济建设观把握得好,陆海分离的现象便会减少,在海洋强国进程中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统筹的经济建设观理念便会发挥更大的效应。

  (三)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政治建设。从陆海统筹的政治文明观来看,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指其政治体制、政治机制、政治治理、政治运行、政治监督、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文明、平等、和谐、公平、公正与民主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的政治体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便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民主和政治生活的权利与义务。在今天,我国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包涵了全面深化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的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能说,只有陆地社会才要这么做,在海洋社会就可以不做。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硬任务是不能逥避的。尤其党风廉政的建设、民主和谐与社会治理的建设等,对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各项建设保证作用的导引与发挥,都是陆海统筹的政治建设观的要求,可见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统筹的政治建设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四)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文化建设。从陆海统筹的精神文明观来说,这里所讲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必有先进的思想作核心并与这一核心融为一体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在今后的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党的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贯彻“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大胆吸纳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改善和提高国民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的综合素质,为振兴中华而发出光热。这样,陆海统筹的文化建设观必定会在海洋强国进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开辟出广阔的天地和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法规建设。从陆海统筹的法制文明观上讲,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就必须进行各个方面的法规建设。做到有法依法,有规依规,守法遵规。凡不完善的或缺位的相关法规必须努力完善或努力补足;凡非良法良规的东西都应在革除之列。我国的现实情况告诉人们,陆地社会方面的相关法规相对比较健全,海洋社会方面的相关法规则有许多空白,与海洋强国的进程很不适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很不合拍。与此同时,特别是我们对国际海洋社会的相应法规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与把握。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陆海统筹的法规建设观是非常迫切的理念。

  (六)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军事建设。我曾经在《海洋军事: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一章的开头写过几句话:“曾几何时,逞强凌弱,血战原本争是非;如今备武,应作后盾,唯和才算真本心。”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34页。]保卫自己的领空、领土和领海是我国军事建设的神圣任务,其主旨和本心在于维护和平,而不是搞军事的世界霸权主义,到处欺凌别国人民。我国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军事建设是我国人民争得安全与和平的强大后盾。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陆海统筹的军事建设观理念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七)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外交建设。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特别活跃,包括经济外交、政治外交、文化外交、法规外交、军事外交,等等,五花八门,多不胜数。而和平的外交则代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旨向。但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我们尝够了“弱国无外交”的苦楚,现在却今非昔比了。我们无论在海洋社会还是陆地社会的外交活动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也赢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各种赞誉。足见我国外交建设如日东升。因此,在海洋强国进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作中,坚持陆海统筹的外交建设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大理念。

  (八)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生活建设。正常的、幸福的、和谐的生活建设,包涵与环境相联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法规生活、军事生活、外交生活、旅游生活、休闲生活、宗教生活以及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生活建设,无论是海洋社会或是陆地社会都同人们休戚与共、密不可分。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要建设国内人民正常的、幸福的、和谐的生活,还要为这条路上的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平等互惠的美好生活。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只有这样的陆海统筹的生活建设观才是人们真正认同与向往的理念。

  总而言之,在海洋强国进程中,必须树立的陆海统筹的社会观、陆海统筹的文明观和陆海统筹的建设观三种理念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其中陆海统筹的社会观是陆海统筹的文明观与建设观的基础理念,陆海统筹的文明观是前者的必然结果,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则是陆海统筹的社会观与文明观的具体表现和具体形态。固而可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本身内涵着无限丰富的理念,表明不是单打一地而是要尽量立体式地来思考它,纔可能少些片面性。但由于水平所限,权作班门弄斧之见,谨此就教于方家。

  三百二十八、2014年8月,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40多位作者、编务人员合作的《海洋社会学》于2012年初推出后,接着由20多位作者与编务人员合作的《海洋社会ABC》科普丛书即将问世。范英主编在丛书的总概说中写道:

  我们这套历时两年之久的《海洋社会ABC》,包括《海洋历史ABC》、《海洋生态ABC》、《海洋经济ABC》、《海洋政治ABC》、《海洋文化ABC》、《海洋军事ABC》、《海洋外交ABC》、《海洋法规ABC》、《海洋建设ABC》和《海洋生活ABC》等十部科普读物,共设80章、近千个问答外,还配置了数百幅插图,各章附有主要的参考文献,总约220万字,分别列为范英等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7至第56部。

  这是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专家学者、热心人士致力于普及海洋社会基本知识,提高广大国民的海洋意识、海防观念、海权理性,服务海洋强国伟大战略的习作。

  为使广大读者能在全局上较快地把握各书的精要所在,我们试以每书一诗并其浅析和点明章名等法,作为各书总概说如下:

  第47部:海洋历史ABC

  海洋成社会,与人分不开;
  蓝史含人史,继往与开来。
  史中多奇趣,人海相依归。
  愿君开卷笑,有闲看一回。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历史。浩瀚的海洋世界若没有人类的存在,自然成不了社会。这说明,海洋社会的形成与人类的存在密不可分;也可以讲,蓝色的海洋史内含着人类史,这是自古至今的客观现象。探究这种客观现象里面的许多奇闻趣事,便知人类与海洋必然是相互依归的,但愿读者们不妨在闲愉之时开卷浏览一回。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海洋印记、海洋初识、海上人家、涉海生计、越轨生存、漂泊航业、越洋扎根,海神信仰和海国图强等共九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48部:海洋生态ABC

  海洋社会中,生态藴无穷,
  好坏虽天力,人事决枯荣。
  若盼藴力盛,奥秘古今通:
  用海先护海,护海人更隆!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生态。这种生态是变化无穷、内藴无穷的。它的好与坏、枯与荣,虽与天力即自然力、自然规律有很大关系,但人们的主观认知和行为却有决定性作用。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海洋社会的生态与已协调和谐,这就只有非常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用海先护海,护海人更隆”的奥秘。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海洋生态的昨天与明天、弥足珍贵的海洋生态资源、神奇壮观的海洋自然现象、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常识、美丽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循环不息的海洋生态系统、人海共存的海洋生态责任、尚待完善的海洋生态保护、从我做起的海洋保护行动和永续发展的海洋生态文明等共十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49部:海洋经济ABC

  海洋社会兴,经济如命根:
  求财务有道,百业事可成;
  物产丰又足,岁岁佑民亲,
  沧海养天下,圆梦享太平。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经济。这种经济是海洋社会和海洋人生存与发展的命根。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百业方能有所成功,物产方能丰足多样,百姓方能受其护佑,茫茫沧海方能供养天下民需、圆梦中华、共享太平。可见海洋社会中的经济是海洋社会关键性的物质基础。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海洋经济概要、世界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地位和海洋经济战略等共六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50部:海洋政治ABC

  海洋社会强,政治主国张,
  国运昌盛日,华夏正气刚:
  航道树特色,破浪驰理想;
  放眼新中国,前程益辉煌。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政治。这种政治的形成、核心和争斗是幅复杂纷纭的图景。中国海洋社会的政治具有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它使国运昌盛,华夏刚正,有如乘风破浪的航船引领全国人民奔向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共同理想。屹立于这艘历史前进的航船上,放眼新中国的如日东升,其灿烂辉煌的远景愈来愈清晰。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关于海洋社会的政治、简介几位海洋政治家、例说海洋政治之争斗、探海者的政治得与失、近代中国与海洋政治、当代逞强海洋的国家、海洋政治的几件趣事、海洋强国面临的挑战、中国梦与海洋政治梦以及世界海洋政治新动向等共十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51部:海洋文化ABC

  海洋社会里,文化处高地,
  人智皆弘扬,同铸真善美:
  奇葩浪接浪,硕果香四夷。
  古国新貌现,文明正开启。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智力聚焦。海洋人的智力若充分发扬光大,同铸海洋文化真善美的奇葩便如簇簇浪花,更让中华古国的旧貌焕发新颜,结出芳香四海的文明之果。是的,用文化来引动中国海洋社会全面文明与进步的长征不正在逐步地开启吗?!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众说纷纭的海洋文化、冒险扩张的西方海洋文化、厚德载物的中国海洋文化、日新月异的海洋科技教育、精彩纷呈的海洋旅游等项、潜力无限的海洋文化产业、赏心悦目的海洋文学艺术和锺情海洋的中华岭南文化等共八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52部:海洋军事ABC

  海洋社会间,军事非等闲:
  树静风难止,维和镇邪顽;
  蓝疆必自保,岂容恶浪翻?!
  后盾坚且固,瀚海远狼烟。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军事。这种军事具有相当特殊的作用,不能等闲视之。树欲静而风不止。国际上浊浪排空、狼烟四起,排华、反华、侵华的把戏轮番表演,其亡我之心路人皆知。若无强大的现代化军事装备作坚固后盾来驱赶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保卫神圣的领土、领空和领海,那是相当危险的情状呵。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海洋军事基础知识、世界海军发展历程、中国海军发展简况、著名海上战争例案、著名海军人物扫描、当代海洋军事强国、当代海军兵种诸要、现实中的海权海防等共八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53部:海洋外交ABC

  海洋社会广,外交连四方,
  四方和为贵,友谊天地长:
  逞强必败北,凌弱浸祸殃;
  中华气度大,海纳天下香!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外交。这种外交极其广阔,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个领域和行业。但只有平等互利、以和为贵的交往,才能产生天长地久的友谊。那些在海洋外交中的逞强凌弱者,到头来必然大失人心、苦尝祸害他人的恶果。多年来,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巨大气度,无疑引来了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认同。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海洋外交的基本理论、海洋外交的类型特征、不可或缺的海洋外交、蓝色外交的璀璨历史、古与今的海洋外交大国、当代的海洋外交格局、海洋外交的重要案例、海洋外交的风云人物、海洋外交的礼仪风俗和中国的海洋外交纵览等共十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54部:海洋法规ABC

  海洋社会清,法规胜神针:
  无法事事乱,缺规业业沉;
  循矩尊良法,家国常温馨。
  天崖共此识,沙海畅淘金。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法规。这种法规的逐步健全是海洋社会祥和清明的要诀,它比任何神话传说中的定海神针更为实在可靠。设若此等法规残缺不全,从事海上各项实践活动的许多事业难免乱套或沉没,更谈何成就一切。普天之下,要是有了循规蹈矩、尊崇良法的共识,在沙海浪底中则能欢畅地获得金子般的文明成果。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海洋法及其发展、海域的法律划分、繁杂的海域制度、我国的海洋治理、独特的海运规则、严格的船舶管制、复杂的海事纠纷和神圣的海洋权益等共八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55部:海洋建设ABC

  海洋社会宏,建设求精工,
  文明六大类,恰似一条龙;
  龙腾碧波涌,气势冲天雄,
  神州添锦绣,云海尽彩虹。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建设。这种建设决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建设,而是通盘实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种文明一条龙的、配套精工的建设,这条猛龙在浩荡无涯的碧波间飞舞腾涌,其冲天气势、英发雄姿,形成云海交相辉映的满眼彩虹,这是多么叹为观止的神州画卷呵!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蓝色社会需要全面建设、建设蓝色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蓝色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蓝色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蓝色社会法制文明、建设蓝色社会生态文明和建设蓝色社会人种文明等共七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

  第56部:海洋生活ABC

  海洋社会好,生活近美妙:
  风雨消散后,苦难始渐少;
  耕海强保障,何只求温饱?
  情趣随时起,缤纷争妖娆!

  本书主要简说海洋社会的生活。归根到底,以海为家、以人为本的宗旨就是要落脚在海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在我国,世代历经风雨沧桑的海洋人因了六大文明建设等的努力奋斗而夯实了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之后,已逐步摆脱了许多苦难,摆脱了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窘态,激发出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和享受活色生香的时光。这当然是难得的巨变呵。

  为此,本书分别编写了海洋生活览胜、海洋人群生活、海洋社区生活、海洋组织生活、海洋风俗生活、海洋旅游生活、海洋美食生活、海洋休闲生活、海洋体育生活和海洋探险生活等共十章,100个问答,约20万字,为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的最后一书,并祝各位热心的读者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百二十九、2014年9月6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主办的“广东学界推进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理论与科普工作座谈会”在番禺召开。

  两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王宁,部分副会长刘俊荣、吕志、李国兴、肖新生、陈伟、陈芳芳、郭凡、梁国维、戢斗勇、谢俊贵,部分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和省社科联社团联络部代表等60多人与会。会议由董玉整教授主持。

  本次座谈会开始时,两会范英会长作了主题讲话。他指出,两会对党中央提出“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两个伟大战略认真学习、高度重视,并全力以赴地组织写作队伍,进行相关理论与科普工作的攻关探索,不仅及时出版了国内首部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地论述“文化强国”的66万字的《文化强国论》专著,而且及时地出版了国内外首部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地论述的66万字的《海洋社会学》专著,同时,还分别召开了上述两部著作的首发论坛,得到国内、省内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充分说明两会对“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这两个伟大战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开拓具有先行一步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也充分说明两会的面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咬住“文明与社会”的重大主题,开展不同时期近70个具体课题的持续探索,才有可能在“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两个伟大战略实施进程中作出得心应手的努力,从这一角度上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因此两会同仁长期以来的志同道合、真诚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疑要不断地发扬光大。

  范会长强调两会今后不仅要在“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这两个伟大战略的理论研究方面继续作出探索,还要在“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这两个伟大战略的科普方面作出奉献。社科普及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但从两会的实际出发,在过去的30年间,是很重视社会科学理论的科普工作的,同时认为开展社科理论的普及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东西。许多科普活动固然需要,但能留得住幷发生久远一些社会影响的,要数社科理论本身的转化与普及。比如一部书的几十个新观点,都可以开几十场论坛、讲演,也还可以结合新的进展,变成其他什么形式的科普谘询活动等。这都要有基本理论作底气呵。没有这个基本理论,到处乱讲就是骗人的,我们不能跟着这种学风走下去,宁愿留下文字的东西,冷静下来,总会有人明白的。因此,两会在许多时候,都是在研究相关的理论课题之后即着手这方面理论课题的科普写作。这有不少例子可以证明。也因此形成了两会的理论工作与科普工作“两手抓”的鲜明特色。近几年来,两会在完成《海洋社会学》的著作与教材之后,又马上开始了宣传海洋社会基本知识的《海洋社会ABC》1—10部、约200万字的科普作品的编写工作(这10部科普作品的大致内容可参见2014年8月20日的《文明与社会》)。这10部作品已基本搞好了,正待及时出版。

  范会长在讲话中特别郑重地讲到了新近由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他说,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国内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草拟的这一条例,得到省人大的批准并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它具有地方立法的权威与效应,必将大力地推进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展开。当然,这个条例还是初步的,有待今后逐步完善,也更有待真正贯彻、落实。今天人手一册,希望各位代表重点就这个条例的出台并结合两会的理论与科普工作,尤其是《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读物正待出版等问题发表意见,看能否得到相关领导部门切实有效的支持。

  紧接着,与会代表王宁、郭凡、陈之明、崔成江、万庆涛、陈芳芳、陈家义、梁国维、谢俊贵、黄启光、刘歌德、杨力军、戢斗勇等先后踊跃发言。他们对范会长关于两会在理论与科普上长期开展的“两手抓”,特别对“文化强国”、“海洋强国”这两个伟大战略的理论工作和科普工作“两手抓”的做法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等的事实表示完全认同,纷纷指出:

  一、两会根据学会或研究会的自身特点所取得的“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理论成果与科普成果来之不易,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平台尽力扩大其社会影响。特别在当前,要对国人进行海洋意识、海防观念、海权理性等科普工作的宣传。这种科普工作在许多方面比海洋自然科学知识还更重要、紧迫,比只讲海洋经济还更重要、紧迫。两会即将出版的《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读物要认真地抓好推广工作。同时希望有关上级部门给予大力的、切实的支持。这絶对不是两会的小事,而是有关全局的大事。

  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基础。两会长期重视“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开展“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科普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从这里可以看出,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普读物或不把理论研究及时转化为科普成果的做法都不可取。同时,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必须讲科学性,没有科学性的“科普”宣传也不可取。而社会科学的普及不能只讲思想政治工作,对里面的许多领域和丰富的内涵必须进行全面的把握,才能在总体上推进社会科学的全面普及与提高。两会最近即将出版的《海洋社会ABC》1—10部所包涵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它让人们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和有序地认识有别于“太空社会”和“陆地社会”的“海洋社会”的基本面貌,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新出台的《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尽管还不完善,需要不断理顺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拿出许多对应的具体措施,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对于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个鼓励与促进,这也表明广东对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科普工作摆到了议事日程之上。希望广东省社科联和上级有关领导,要像抓自然科学理论与科普工作那样,在认识上、经费上、安排上和许多环节上真抓实干,干出成效。特别要注意发现典型、培植典型、支持典型、推广典型,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上有典型”才能避免假大空,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一般号召,避免瞎忙乎,在社会科学理论与科普上有所推陈出新。

  四、在社会科学普及方面,关键的问题是认识的不足,经费的奇缺,队伍的薄弱。特别是经费投入问题,一直是困扰社科普及工作的一大难题,根本不能与自然科学方面科普工作的投入作比较。这种现象必须逐步改变才行。

  五、尤其是省内从事社科理论与科普工作的学会或研究会这一类社会组织,既无财政拨款,又无正常经费收入,也比不得高校、党校等研究单位和部门自身有高教部、中宣部、高教厅和省委宣传部等体制内的计划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评奬等权益的长期保护,因而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不求“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的经费支持,这应该是作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必须重点扶助的责任所在。不然,推进社会科学理论与科普工作,仅靠体制内那些单位与部门而让一大批弱势群体自生自灭是很不理智之举。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广东省社科联社团联络部主任杨小蓉针对与会者的建议作了一些回应。她认为,两会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科普工作方面均作出很有影响力的奉献,特别是对《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出台及时地联系两会实际开展了座谈活动。就这个条例而言,它只是广东社科普及工作的一个开始,今后的落实还有赖于在座各位乃至广东社科界的共同努力。为了落实这个条例,省社科联将投入200万元的配套资金,其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重点扶持那些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今后,省社科联还会有更多更完善的科普配套政策出台,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促进我省社科普及工作走向大繁荣、大发展。

  最后,两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说,这次主题座谈会开得及时,到会的许多代表均作了发言,不仅增强了两会同仁对“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理论研究的自信,也增强了两会同仁对“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科普工作的自觉。特别是对新出台的《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发表了一些意见与建议,以及杨小蓉同志代表省社科联所讲的对实施条例的一些设想,都对今后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个条例有所希望。他在总结时还用瞭如下一副对联——上联:“中秋聚首未说老少团圆,共论强我中国”;下联:“市桥驻足不话男女连理,专谈普及社科”。横披:“别样两会”——作为结束。 

  三百三十、2014年9月—10月初,在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合着的《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丛书即将成书时,范英等在总前言中回答了为何要写作这些科普读物、写作时为何要以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即“大社会学”和“人类文明总体观”即“大文明观》为指导、以《海洋社会学》专著与教材为依据,以及有何编写特点等:

  在海洋强国伟大战略实施的进程中,我们策划、设计、编写的《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及时问世了,这需要在各书总前言里讲讲若干主要问题和相关事项。

  一

  我国是滨海国家,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明代以前是海洋强国,清末以来的百年间落后捱打。现在的国力虽然逐步强大,但在当前世界各国加大海洋开发和海洋社会建设力度之下,我们只有陆地意识、观念、视野和相关理论等已不适应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时代急需。同时,世界上的强国大都是海洋强国,我国要建成世界强国,也絶对离不开海洋强国的建设。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战略已在逐步形成、完善并付诸实施,这种现实要求无疑迫切需要海洋社会的科学理论和海洋社会的科普知识。

  但在我国,一般来讲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理论及其科普知识;对海洋自然科学的认知也大致如此。这就很容易使一般社会科学尤其是海洋社会科学都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首要的是急补海洋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要急补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急补海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面,近10多年来,我国虽有海洋经济学、海洋史学和海洋社会学等的相继问世,但这远非是急补海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任务的基本完成,更不等于急补海洋社会科普知识任务的基本到位。看来,这种双肩挑的急补任务既复杂又繁重地摆在了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面前。

  在这里,关于急补海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这一复杂而又繁重的任务暂不多赘,仅就急补海洋社会科普知识这一既复杂又繁重的任务试作皮毛性的思考。其中要讲的是,关于海洋“社会”的科普知识,既是相对于海洋“自然”的科普知识而言的,也必会涉及海洋“自然”的许多科普知识,但如何重点突出海洋“社会”的科普知识而不是海洋“自然”的科普知识,便成了我们广东社会学界和精神文明学界等一项重要的、自觉的追求。自从2009年7月中国社会学年会开始设立“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以来,广东学者范英为持续推动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分别提交了学科体系构架的三级提纲、体系构架的重点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层次、海洋社会的全面建设、学科完善的基本走向和急补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等6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广东学者范英等便把2012年初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66万字的《海洋社会学》专著逐步转化成这套科普读物《海洋社会ABC》,阐明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即“大社会学”和“人类文明总体观”的基本要求等来开展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研究与宣传,才能凸显海洋社会的总体面貌,增进国人对海洋社会的全新认知。]

  多年来,广东从事海洋社会学学科理论的研究者,先于2007年开始筹备“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到2009年初获准成立,再到2012年之前这段时间,经过充分的酝酿已形成了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构架。它不是以“小社会观”即“小社会学”为教条,而是以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即“大社会学”作指导。也就是说,从人类社会的大系统来看,除陆地社会之外,还有太空社会和海洋社会;从海洋社会的子系统来说,起码有海洋历史、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主要的客体性领域,以及处于这些领域中的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等这些主体性的存在,而且只有在这种海洋客体领域中,海洋主体性的存在才不是孤立的、超越的,它与海洋社会客体性之间的整合,乃至于对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的认知才是真实的海洋社会的状态。

  以上所论是《海洋社会学》该专著由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66万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后,于同年3月下旬在深圳市召开了150位国内专家学者参加的首发论坛,同年4月24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两大彩版的报导,近10家网站作了转发,同年7月中,专门评论该专著的《呼唤海洋之回声》一书27万字,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上首发。]探索的机理所在。用这样的机理来开展海洋社会的科普知识当然不是件容易之事,仅靠一些海洋自然科学知识丛书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从海洋社会的总体和全局出发,有意识地选取其中最需要告诉普通读者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大体能够反映海洋社会总体的、全局的基本面貌,则是可以自觉尝试的路径——我们便把这样的海洋社会科普知识读物定名为《海洋社会ABC》。

  二

  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是在吸纳国内外关于海洋自然科普知识特别是10多年来对海洋社会基本知识成果的基础上,明确地站立在海洋社会的全方位,来审视海洋社会的全局及全局系统中的主要领域,以急补过往对海洋社会整体性的科普知识的严重缺失。这似是海洋社会科普知识写作的一种全新趋势和一项全新任务。

  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是相当重视海洋社会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的科普探索的。所谓海洋强国建设,絶对离不开海洋社会建设。而海洋社会的建设主要是指海洋社会主体对自己所处的整个海洋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文明状态进行不断更新、促进海洋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海洋社会学》,659页,广州·上海·西安·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这就必然涉及海洋社会建设的六大子系统建设——海洋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 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之第十章《精神文明与法制文明》,290~312页,之第十一章《精神文明与人种文明》,318~34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和生态文明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广东学者范英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提出并作了研究,原系作为其主编的《精神文明学论纲》中的单独一章,但出版前因故砍去了,其后的持续研究则散见于范英等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一批论著中。自从数年前中共中央正式使用"生态文明"的概念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国家大战略之一而得到高度重视。]等的建设(这六大子系统的建设又各有自己的孙系统的建设)。但现在人们只讲海洋社会物质(经济发展)文明的建设、政治(还包括军事、外交)文明的建设、精神(主要指思想、文化与审美)文明的建设和生态(重点是自然环境)文明的建设,却不讲或少讲法制文明和人种文明的建设。这是欠全面、欠科学的认识,亟待加以完善。

  其实,从既有理论来看,经典作家已经讲得很明白。关于法制文明,大法家董必武早就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虽不是唯一的一项,但也是主要的一项。”《董必武选集》,450~4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关于人种文明,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的生产本身有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而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人自身的生产就是人口生产,它所引起的人自身的进步与水平便是人种文明。

  再从现实需要来看,政治与法制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政治学与法学不能互代便是重大区别的明证;同时,相对文明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只有朝着法制文明之路迈进才有可能扫除人治残局。因此,正如当年我们把政治文明 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之第九章《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261~286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从精神文明里头分离出来一样,把法制文明从政治文明里头分离出来作为相对独立的文明子系统之一,应是人类文明总体观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洋社会不能或缺的重要领域。同样的道理,我们在1990年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而提炼出来的“人种文明”的概念,除了与英国一批自然科学家于1996年的认识先后不谋而合外,在国内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很遗憾。不过,就海洋社会建设而言,海洋人从摇篮到坟墓,其优家、优婚、优生、优育、优教、优业、优身、优病、优老直到优死,哪一件与“人种文明”无关?“优”了就有文明,人的生产和种的繁衍才有保证,精神文明才有载体与化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才有高素质的人去做,生态文明才有必要建设并使人类得以世代相传下去的可能。不要认为希特勒讲过“优化”人种的词句,就把应该重视的人种文明建设丢在脑后或打入冷宫,使人类文明的总体变得残缺不全,使海洋社会建设也即海洋强国建设变成跛脚的“实践”、目中无人存在的“实践”。

  出于上述思考,在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的总前言中,特别地反复强调和反复申明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法制文明与人种文明的地位和作用,以推动我国海洋社会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建设朝着更完全、更科学的目标向前行进。

  因此,希望中国社会学界、精神文明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同仁们,在向海洋社会进军、急补海洋社会科学理论的艰难探索过程中,高度重视和急补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研究与宣传,随时把这种理论探索转化为科普作品,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即“大社会学”的基本思路以及“人类文明总体观”的基本思想来创新理论成果及科普读物。而我们广东在推出《海洋社会学》专著之后所编写的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则仅仅是次尝试。

  三

  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每部均以《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采用问答形式推进。在全面把握各书领域对口方面总体资讯的基础上,提炼出百个内连续性、关键性和焦点性的问题,每题千把字,注意通俗易懂、浅明扼要、生动活泼的回答,尽量让初中水平的读者都能读懂,都能产生兴趣,从而增加海洋社会那些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出题和答题中,注意既讲清楚基本观点,又避免生硬的理论说教,尽量用古今中外关于海洋社会方方面面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天文地理,一些名言、相关名人、典型案例、准确数据或当下情状来构思行文。全套各部均配与一批插图,并标明所引材料、资讯的出处。同时尽量使每部作品自身既相对独立又与各部作品相互连接,在体例上保持基本一致,在质量上力达科普方面的相关要求。

  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共十部,分别是《海洋历史ABC》(刘勤、周静编着)、《海洋生态ABC》(冯仿娅、陈丽冰、黎明泽编着)、《海洋经济ABC》(尚图强、夏俊杰编着)、《海洋政治ABC》(汪树民、夏俊杰编着)、《海洋文化ABC》(程潮、范英编着)、《海洋军事ABC》(周月英、郭继民、卢黄熙编着)、《海洋外交ABC》(蔡婷玉、高俊编着)、《海洋法规ABC》(张会永、范英编着)、《海洋建设ABC》(严考亮、范英编着)、《海洋生活ABC》(何仕平、蒋蓉编着)。

  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列为范英等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编的品牌丛书——中国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大型丛书之第47部至第56部,分别由范英、夏俊杰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范英负责总体策划。范英、夏俊杰负责总体及各书设计。各书第一、二稿由范英初改,刘小敏、夏俊杰、董玉整分别修改各书第三、四稿,最后由范英总定。各书总前言由正副主编撰写,各书总概说等由范英撰写。各书打印等由李小雾负责。各书校对人员是李小雾、陆红、冼美新、张建平、万娟、陈木朝等。

  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编委会成员如下:主任:范英(广东省社科联顾问,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研究员);副主任:刘小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董玉整(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夏俊杰(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各书作者和工作人员均为编委。

  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之所以能及时编写和出版,首先与各位作者、工作人员及其所在的单位,包括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市委党校、湛江市委党校、广州大学、海军陆战学院、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广东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广东警官学院、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文明与社会》编辑部、报导过写作信息的多家报刊、网站、电视台以及在各个方面给予的支持密不可分。借此机会,我们特向上述作者、工作人员及其单位(包括这套科普读物的总顾问和出版社待定人员和单位)特表衷心的致谢!

  说实话,我们这套《海洋社会ABC》科普读物工程比较浩繁,但编写水平等有限,诚盼广大读者对其存在的不足或谬误之处提出批评或建议,以便在重版时再行改进。

  三百三十一、2014年10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政委、《解放军报》原社长范印华中将,特为《海洋社会ABC》科普丛书写序如下:

  2012年3月下旬,我应邀参加著名学者范英等撰写的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海洋社会学》该书由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66万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专著的首发论坛,曾就他们的治学志向和善于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表达过由衷的敬意。

  事隔两年多,由范英先生领衔主编的《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知识丛书的相关资讯又摆在了我的案头,略读之后,便觉这是他们继攻克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制高点之后,以敏鋭的学术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马不停蹄地及时攻克海洋社会科普知识制高点的又一精品力作。

  历史与现实告诉人们,只有把海洋社会看成如同陆地社会一样是人类栖息的家园,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成、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自觉提升海洋社会的意识,自觉确立海洋社会的观念,自觉把握海洋社会的理性,自觉建设和谐的海洋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的中国梦。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一般认为,“海洋强国”主要体现在强大的海洋军事实力、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综合治理能力以及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但“海洋强国”是整体意义上的“强国”。没有国民强烈的海洋社会意识、观念等作支撑,没有国民普遍较高的海洋社会知识水平作基础,“海洋强国”要么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要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确实要在提升海洋军事实力、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综合治理能力以及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等上下大力气,但也絶不能忽视向国民普及海洋社会知识,提高国民海洋社会素养。很难想象,在一个国民海洋社会意识、观念等薄弱、海洋社会知识贫乏的国度中,能建设高水准的“海洋强国”。

  问题在于,人类对海洋社会无论在认知程度方面还是在开发、保护程度方面,都远远滞后于陆地社会。尤其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的海洋社会意识和观念不强、海洋社会基本知识贫乏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国人对海洋社会的认识虽有所提高,但据国家海洋局2010年起连续三年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海洋社会意识、海洋社会观念和海洋社会理性仍较薄弱。范传贵:《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海洋知识匮乏,全民海洋意识应如何提升》,《法制日报》,2014年6月13日。]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陆轻海”的旧观念还普遍存在。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龢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也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海洋文明,出现过郑和下西洋这一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但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的是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陆地经济形态,不可避免地导致统治者和老百姓产生“重陆轻海”的观念。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捱打的重要原因。这种“重陆轻海”的旧观念,在许多国人中至今仍然存在,并直接导致对我国海洋大国地位认知的模糊,以及海洋社会知识的贫乏。

  二是海洋社会知识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在中小学阶段,海洋社会知识教育一般只涵盖于地理课程中,但地理课程普遍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在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当中,“副科”常常让位于数理化英等“主科”,导致中小学生难以接受系统的海洋社会知识的教育。上大学之后,由于更重视专业学习,海洋社会知识也就更难进入学校的日程和学生的脑中。

  三是对海洋社会的理论与科普的研究还很不力。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人海洋社会知识贫乏和海洋社会意识、观念等澹薄的重要原因。固然,以往关于海洋自然的理论研究与科普知识的书籍还是较多的,但由于不太重视海洋社会的理论研究与科普知识的研究,海洋社会的理论著作与科普知识的基本读物少之又少,特别是有意识地把海洋社会的理论知识加以系统地普及的书籍更加虚缺。因此,如何在加强海洋社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好、编写好和宣传好比较通俗易懂、比较全面系统的海洋社会的科普性书籍,是海洋社会知识普及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讲到海洋社会的理论研究方面,无疑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基本构成。关于海洋社会基本构成的理论问题,范英先生等在《海洋社会学》一书中已作了透彻的论述。他们以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为科学依据,指出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都有类似的系统结构,主要由海洋社会历史、海洋社会生态、海洋社会经济、海洋社会政治、海洋社会文化、海洋社会军事、海洋社会外交和海洋社会法规等组成。其中任何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缺失,或只重视其中某个主要领域的观点,都不能说是对海洋社会比较全面、系统的认知,更不能全面、系统地建设好海洋社会和“海洋强国”。

  应该说,作为海洋社会科普知识读物的《海洋社会ABC》这套丛书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作者们把前述海洋社会基本构成的系统理论转化为《海洋历史ABC》、《海洋生态ABC》、《海洋经济ABC》、《海洋政治ABC》、《海洋文化ABC》、《海洋军事ABC》、《海洋外交ABC》、《海洋法规ABC》、《海洋建设ABC》和《海洋生活ABC》等十大主要专题。这种把海洋社会基本构成的系统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海洋社会科普知识读物丛书1—10部的尝试是很值得赞许的。这是因为,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写作必须有理论研究的深厚功力作基础,才能避免乱打乱撞的盲目性、东拉西扯的随意性和无根无本的肤浅性,才能体现科普知识应有的较为坚实的科学性。

  再从这套《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读物的体例行文等方面来看,各部均以百个问答形式写作,均有数十幅彩色插图的安排,均有详实史料、生动故事的引用,均有联系现实、增强共识的回应,均有主要文献的参考,尤其是各部均有一首画龙点睛的小诗为开头,并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充分凸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并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从而增强了各书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同时,各部著作的行文基本上是“大白话”,少有故弄高深的词句和难懂的用语,很适合阅读对象的大众化。我认为,对书中涉及的有关海洋社会的历史、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建设和生活等方面的原则性问题,作者们均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说明这套丛书从主体布局到各个具体环节,都值得充分肯定。

  进一步而言,这套《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知识读物的及时推出,无疑是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必然接续和跨越。《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知识读物之所以被分别列为该大型丛书的第47部至56部,说明瞭这套小丛书与大丛书之间的血肉关联。我认为,范英先生把改革开放初期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以及持续20多年之久的大型丛书的研究思路和精华很自然地融化到了这套小丛书之中,因而在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基础上,随处可见“人类文明总体观”机理的闪耀——将主要的研究领域从陆地社会文明的建设推及、扩展到海洋社会并考察海洋社会文明的建设。这便是精神文明学及其大型丛书的又一次飞跃而形成的最为鲜明的特点。

  总而言之,在加快实现“海洋强国”伟大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范英先生等主编、写作的《海洋社会ABC》这套科普知识丛书的及时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必然会对海洋社会知识的科普工作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我衷心期待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海洋社会基本理论与科普知识的研究与宣传,期待有更多的海洋社会基本理论与科普知识的作品问世,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添砖加瓦。

  我深信,随着海洋社会意识、海洋社会观念、海洋社会理性的日益增强,“海洋强国”一定会取得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海洋强国”一定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佐证。是以为序。

  三百三十二、2014年10月间,两会会长范英为《海洋社会学ABC》科普丛书总顾问范印华中将所赠墨宝而回写的《喜读将军书艺》诗一首如下:

  戎马数十春,护海留奇勋;
  书艺铸忧乐,银发绕将军。
  笔正天地气,神完古今风。
  案上品惠宝,见字如见君。 

  三百三十三、2014年10月17—19日,广东省社会学会会长、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英教授出席“第五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大会”,并主持了分组研讨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范氏宗亲代表约200人,共同探讨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和“担当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会中,代表们参观了著名的景范中学和苏州中学。其中景范中学的前身是范仲淹用自己积蓄创办的“义庄”即供范氏子孙读书的私校,苏州中学的前身则是范仲淹首促政府创办的公学。此外,代表们还参观了设在苏州天平山上的范仲淹纪念馆等。 

  三百三十四、2014年10月19日,本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近30位专家学者于天河区广州市天河北华标广场荟华阁举行“潜能开发原理与实务”课程进入高校的研讨和试讲活动。大家谈科学精神,谈人文情怀,谈潜能理念,谈潜能应用,潜能开发与人文精神相映生辉,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尤其是吴建华、钟炳南、陈阿理、刘少廷、罗述智、杨斌、黄海涛和梁立士等骨干的试讲与发言体现了时代性、专业性、知识性和可行性,并与现场的潜能爱好者展开了互动,使交流“开天窗,接地气”。

  为让潜能开发课题亮剑于高校,在此后的2014年12月4日,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部分专家和骨干共15人又于中山大学聚会,在谭昆智主任的带动下,组织了潜能开发课程团队,专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管理学系12级公共关系学专业2015年上半年“潜能开发原理与实务”课程作出了具体安排并确定了第一批课题,内容主要包括潜能概述、健康潜能、创造潜能、心理潜能、艺术潜能、声音潜能。谭昆智主任特别强调培养和锻炼年富力强的潜专会骨干,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认识到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加上老中青相结合,争取做成精品课程。

  最后,由专委会陈月明顾问和谭昆智主任作了总结,寄语大家上好第一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潜专会一批培养精英骨干,通过教学可以对自己的研究做一个总结、提炼并整理成论文,而教学课程材料的整理,又可以为潜专会的第二本专著《现代创新潜能开发研究》打下基础。 

  三百三十五、2014年10月24—26日,两会范英会长参加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南京政治学院等联办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进展理论研讨会”,全国相关省、市的代表近百人与会,其中广东代表4人,分别提交了范英的《中国首部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原创》、董玉整的《中国首部海洋社会学的立体透视》和刘小敏的《中国首部文化强国论的诗意构想》等6篇论文及资讯。这些论文及资讯反映了广东部分学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如何接续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要求,从正面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正面开拓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尝试,得到与会者的广泛好评。在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当天,大会首场主题报告人系国防大学原副校长许志功中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教授等四位著名专家学者。范英主持了大会首场主题报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