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95-316)

  二百九十五、2012年5月—6月间,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刊《文明与社会》连续发表了黎明泽等三篇代表性的评论。这些评论认为:《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不仅具有三大突破,又具有三大特色,更具有三大价值。其中,作者特别强调的三大突破,不仅对于该新兴学科今后的完善有着路向性的指引和不断的追求,而且对现今中外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研究空间和研究方位的变革与关注等,均有可资借鉴的启示:

  《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突破》:最近,“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在素有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传统的南国鹏城隆重召开。广东社会学界和精神文明学界联合撰写的新著《海洋社会学》引起了国内150位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其中的焦点是该书的三大理论突破。

  大社会:应然回归的大社会学范式

  与会学者指出,当前海洋社会学乃至中外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小社会”范式。所谓“小社会”范式,是指在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处于并列地位的“社会”范畴内研究问题。近10年来已有代表性的海洋社会学研究成果,如杨国桢教授最先界定的“海洋社会”概念范畴,庞玉珍教授对海洋社会问题的探讨,崔凤教授研究海洋社会学的产生背景、核心概念、主要内容,以及相关学者对海洋社会学有关问题的探讨,大多是以“小社会”为研究范式的。这种研究范式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种研究范式无助于认识海洋社会整体的系统结构,难以对海洋社会全局问题作出宏观把握。所谓“大社会”范式,是范英先生首次明确提炼出来的全新概念,是指从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出发研究社会问题。许多学者认为,以范英为领衔的广东研究团队主张回归“大社会”的研究范式,即把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作为统帅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方法,不仅包含了“小社会”研究的问题,而且对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等“大社会”范畴内的问题也进行了专门和互动的探索,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以及中外社会学研究的深入拓展,具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和超越。

  大视野:人类社会研究的空间扩张

  有学者指出,一门学科越是具有解释力,它所能研究的领域就越宽广。换言之,一门学科的研究视野越开阔,能研究的领域越宽广,它的解释力就越强。相对于以往中外社会学仅研究陆地社会的局限性视野,《海洋社会学》则把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从传统的陆地社会扩展到了海洋社会。此举实现了重大的学科研究边际拓张。不少学者认为,该书虽重点研究海洋社会问题,但并不是顾此失彼、孤零零地研究海洋世界,而是运用马克思大社会的系统观,从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依存关联中把握海洋社会的特性,从而揭示了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之间兄弟缘分、唇齿相依及共同进退的互动关系。还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范畴,除业已成熟的陆地社会和日渐成型的海洋社会以外,将来还可能包括天空社会、太空社会。因此该书采取“大视野”的研究框架,将海洋社会置于人类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子系统来进行研究,既符合自然、社会和人三者统一的机理,又符合与时俱进、实践发展和战略需求,堪称科学思维的理论之花、智慧之花。

  大世界:学术研究价值的普适意义

  学者们一致认为,《海洋社会学》作为理论粤军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秉承了广东原创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的扎根实践、学用结合、开拓创新、独特自由的学术品性,展示了善为人先、开放兼容、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并以中华文化品质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视野、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实践使命和令人信服的恢宏气概,彰显了海洋社会学探索注重本土化,尝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而作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特别是一门世界性新兴学科的《海洋社会学》不仅是区域特色浓重的著述,它的世界性价值相当明显。这种世界性价值正是通过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来凸现的。学者们认为,该著作突破立足一省或一国视野框架的束缚,站在人类一般的方位来考察海洋社会及构建海洋社会学,决定了它的学术价值具有世界性高度。另有学者进一步明确指出,该书出版的世界性价值,还体现在由中国学者于海洋社会学研究上较西方先行先试,填补了西方社会学在海洋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缺口,体现了人类共有的精神价值和环球大同的孜孜追求。

  《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特色》:《海洋社会学》一书,最近在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上与读者见面。该书的独特创意和鲜明特色,引发了与会150位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研讨。综观学者们的观点,该书主要呈现三大特色。

  岭南风骨:彰显了创新特质

  与会学者认为,一个学术团队学术品格或风格的形成,与其生长环境、治学品位、实践理念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人素有敢为人先、敢闯敢冒、开放通达、博大兼容、善于冲破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束缚的精神特质,幷且言传身教代代相承。在这种精神特质的引领和驱动下,广东社会学界与精神文明学界在长期的理论耕耘中,不仅创设了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还在这一基础上再试创海洋社会学。这种既注重深厚的学术积累,又重视从实践中求取真知而形成经世致用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做文章的优良学风和创新精神深受与会者的高度褒扬。有学者指出,该书洋洋洒洒66万言,通过五大部分、四大层次、二十二章,拓延了社会学的学科边界,描绘了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界定了海洋社会学的系列概念,树立了海洋社会学的里程碑,对于海洋社会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还有学者指出,该书以宏观、中观、微观、综观等多层次相结合和多学科知识有机交叉的研究方法完成的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专著和实验教材,无疑是言人未言、胆识并美的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充分体现了岭南学术团体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特质。

  中国气派:突出了本土依托

  学者们一致认为,《海洋社会学》不仅是岭南风骨的一种典型展示,而且通过这一展示突出了以本土为依托的中国气派。例如,全书以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出发点,紧扣主轴的历史维度、重心维度、主体维度和实用维度所形成的18种互动关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地来构筑这门学科的总体框架,在原创性探索过程始终坚持化洋为中、洋为中用的中国情怀与中国表达来布局观点和行文用度,无疑洋溢着“中国式创造”的华夏风采。有学者指出,特别是该书写作风格的中式韵味,每章章前以“蓝色的奥秘”为主题的诗式“章引”,读来琅琅上口,寓意深刻,不但生动活泼,更能启迪心智、抓住本质和开阔视野。此举在崇尚以“洋味”多寡来衡量学术含量高低的当下破土而出,实为难能可贵、不可多得。有学者指出,该书善于把中国式、本土化的写作思维和写作形式颇为恰切地运用于这样的学科性著作之中,既体现了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胆略,更彰显了将民族文化薪火传承的底气和功力。还有学者认为,该书近40位横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文化学、精神文明学、哲学等众多学科作者的团队合作、协力攻关,也同样生动地表明瞭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群体和合的本土依托。

  世界精神:践行了普适追求

  许多学者指出,《海洋社会学》一书,不是立足于一省或者一国的实际而作的地域性文献,而是从世界普适性、人类一般性的角度入手进行构思、撰写的著作。该书在视角与视野、思路与行文、体系与架构、对象与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是人类共同拥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的折射与再现,深刻体现了以追求全球共举为目的的世界精神。例如该书第三章在专论《海洋社会学》研究意义时,便开宗明义地点出了“共创和谐”的要旨,即共创世界和谐的海洋社会,是该著作者们的一致追求。有学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该书的全球地位进行评价时指出,这一对世界海洋社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观照而建立了探讨世界海洋社会奥秘的体系性专著,填补了世界海洋学和西方社会学在海洋这一领域的研究缺口,不仅为世界海洋社会探索和中西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参考,还为世界海洋社会学教学者和研究者友好对话、正常沟通筑起了难得的平台。也有学者分析了该书的逻辑起点,认为该书力求寻找海洋世界的普遍规律,寻找海洋世界发展的普世取向,归根结底是以满足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旨向。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高歌人本”、“感恩海洋”,高度尊重人道的价值、高度关注生态的价值和高度倡导和谐的价值,体现出追求世界大同的文化学术思想和促进世界大同的不懈诉求,并断言该书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显其耀眼的世界普适的光芒。

  《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价值》: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范英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历经三年多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写作,一部承载着沉甸甸的时代使命的新著——《海洋社会学》,终于在“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上面世。出席论坛的150位国内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战略价值。

  学术价值:学科创新的纲领之作

  近十年来,有学者较早提出了建构海洋社会学的命题,也有些学者撰写论文探讨了海洋社会学学科构建的初步路径,因而在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股急切期望创建海洋社会学学科的热潮。期间有学者以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为目标,出版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文集或著作,然而,从总体上看尚缺乏学科意义的体系性以及作为一门学科著作应有的内在规定性。对此,学者们指出,开创海洋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无疑是《海洋社会学》这部著作最高的学术使命和最大的学术追求,因她是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性专著,是当今时代具有突破性学术创新的尝试。她具有了宽广的理论视野,界定了具体的研究对象,明确了整体的研究方法,表达了系统的学科主张,堪称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奠基石”、“教科书”,同时在海洋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学科母体”地位。特别是该书勾勒的海洋社会学子研究领域,为海洋社会一系列次级分支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预留了无限的空间。这些,都为海洋社会学今后的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和纵深研究、不断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地基,其学科创新的学术风范永驻,在海洋社会学学科史上的学术理念永存。

  实用价值:海洋强国的理论支撑

  与会学者指出,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相关国家和地区争相追求的强国方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不例外。它必然要求中国成为海洋强国;但海洋强国的实现必须有高度发达的海洋科学为支撑。而高度发达的海洋科学不仅只是高度发达的海洋自然科学,还要有高度发达的海洋社会科学。不过,我国在海洋社会科学方面的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和迅速发展的海洋自然科学相比,海洋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十分落后,亟待加大研究、开发和扶持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困境,促使我们的海洋文化学术研究急起直追,为现实的海洋强国、强省作出实用效应。而海洋社会学则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特色学科,是可以为国家、地区的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学者们指出,《海洋社会学》就是这样的著作,她不仅具有学术理论创新的重要价值,而且具有为世界、为中国、为广东的和谐海洋建设的重大实用价值。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紧密结合,正是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一向坚持的良好会风和学风。这种会风和学风都在《海洋社会学》这部著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特别是她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方面,无疑可为中国和广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提供经世致用的理论支撑。

  战略价值:海洋战略的文化推力

  许多学者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海洋的文章。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海洋的开发龢利用,纷纷推出海洋开发战略。对于中国来说,随着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越来越快,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刻,其海洋社会、海洋安全、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对于中国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学者们认为,《海洋社会学》一书从海洋社会的完整认识、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科学保护和总体建设等来论析海洋强球的战略内容和战略原则等,不仅具有较强的世界普适意义,在中国的海洋强国、省强中,还为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海洋战略的重大决策谘询提供重要参考,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化推力的战略价值。正如该书主编范英教授大声疾呼的,“海洋强国、强省必须有世界性的战略意识、战略理性、战略眼光、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效应,才能切实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让浩瀚的海洋成为国家富强龢民族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支撑。这就必须先有对海洋战略的文化学术自觉、文化学术自信和文化学术坚持,并使之成为引领海洋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战略文化学术推动力。”这既深刻体现了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引领广东文化学术团队对国家与地区富强龢民族复兴一种自觉责任的担当,也通过《海洋社会学》的著述而清晰地表明该书在海洋社会学方面文化学术的战略价值。

  二百九十六、2012年7月13—14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一批代表参加了在银川市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年会,提交了《呼唤海洋之回声》一书及近20篇论文。两会会长范英在论坛上对该书和他的个人论文《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作了重点讲演,其中的论文如下:

  引 语

  近10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对海洋社会学的研究经已有了一些眉目。2012年1月广东推出的《海洋社会学》该书由范英、江立平主编,刘小敏、董玉整副主编,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著作可说有点代表性。各地关心这一领域的同仁对她的相关评价,也较集中地反映在广东新近出版的《呼唤海洋之回声》该书由范英、江立平、刘小敏、董玉整主编,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一书之中。综观国内外海洋社会学研究的良好势头,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将该新兴学科加以逐步地完善。

  对此,笔者曾经讲过:海洋社会学今后无疑要以近10年研究的已有成果为基础。一是进一步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学既有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海洋社会学的创新探索,离开这一条,海洋社会学就可能变形走样;二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学之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借鉴其中有益的养分,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才能创新;三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与海洋社会学密切相关的海洋学科的各种研究进展,以便吸纳其中的精华所在,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才能丰满;四是进一步开展海洋社会学各种专题定性、定量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把握海洋社会的全局与变化,为形成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作出更加切实的支撑;五是要使现有较为成型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不断锤炼成为指导中国海洋社会建设或成为更具科学性、普适性的世界人类共有的新兴学科。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60~61页。]

  上述所引观点,一方面可说是笔者对今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较为粗略的总体看法,另方面也作为笔者比较集中地在本文阐析“大小社会”与“大小社会学”、“大小世界”与“大小世界本体”这两点思考的基本前提。

  一、关于“大小社会”与“大小社会学”的思考

  笔者认为,思考“大小社会”与“大小社会学”的问题,对促进海洋社会学的逐步完善具有特殊作用。

  先看“小社会”问题。有学者指出:当前海洋社会学乃至中外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小社会”范式。所谓“小社会”范式,是指在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共处于并列地位的“社会”范式内研究问题。近10年来已有代表性的海洋社会学研究成果,大多是以“小社会”为研究范式的。这种研究范式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初步探讨具有一定意义,但难于认识海洋社会整体的系统结构,难于对海洋社会的全局问题作出宏观把握。黎明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突破》,人民网,2012年4月26日。]

  再看“大社会”问题。该学者同时认为:所谓“大社会”范式,是范英先生首次明确提练出来的全新概念,是指从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出发研究海洋社会问题。以范英为领衔的广东研究团队主张回归“大社会”的研究范式,即把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作为统帅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方法。它不仅包含了“小社会”研究的问题,而且对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本属“大社会”范畴内的问题也进行了专门和互动的探索,对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以及中外社会学研究的深入拓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变革、突破和超越。黎明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突破》,人民网,2012年4月26日。

  该学者关于“小社会”与“大社会”方面的观点,原于笔者2009年初思考、设计《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时触及的基本问题之一。当是时,笔者意识到用现今中外社会学界流行的“小社会”范式来考察全新的海洋社会和海洋社会学,很难理清海洋社会和海洋社会学的总体范畴——本应属于海洋社会范畴内的东西进不了这一领域;结果必然是残缺不全的海洋社会,从而形成残缺不全的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有鉴于此,笔者便提出了“小社会”与“大社会”的概念以及“小社会学”和“大社会学”的相关命题。

  这也就是说,“小社会”对应的是“小社会学”,“大社会”对应的是“大社会学”,都主要根源于西方社会学,是西方社会学的主要产物。如果从“大社会”或“大社会学”上讲,马克思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社会观就是大社会观或社会系统观,认为社会是个大系统,有系列的、系统的结构。比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世称社会学经典的《资本论》,马克思就是运用其大社会系统观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法规等这些作为“社会”构成的应然领域及其互为交叉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包括陆地社会和海洋社会以及由它们互动运作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和规律。

  在西方,除了典型的马克思之外,还有不少社会学家都是坚持“大社会”或“大社会学”理念的。例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斯诺,仅从他关于“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697页。]这一界定来看,里面所讲的“社会”絶对不是“小社会”而是“大社会”即“人类社会”,是对这个“大社会”内部各个构成要素的互动关联进行“系统、客观研究”而成为“一门学科”即“大社会学”学科的。可见戴维·波斯诺与马克思在“大社会”与“大社会学”方面有许多一致性。

  如果以更加综观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与戴维·波斯诺等的“大社会”与“大社会学”,人类社会不仅以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军事、社会外交和社会法规等为主要系统组成,而且各主要系统内部还有系列的子系统结构;此外,人类社会应是由陆地社会、海洋社会和空中社会或太空社会等系统构成的。人们对于已成熟的陆地社会习惯成自然,但对正在形成的海洋社会却感到相当生疏,至于人类未来的空中社会或太空社会更谈不上几个ABC。不过,作为“大社会”与“大社会学”则要在关注陆地社会的同时关注海洋社会的进展以及天空社会或太空社会的未来趋向。这些,“小社会”与“小社会学”的眼光是几乎无法达到的。

  笔者受此理论观点的启发,在思考、设计《海洋社会学》体系的总体架构时,便将“大社会”与“大社会学”作为主要定位,幷力求使《海洋社会学》成为“大社会”与“大社会学”的一次尝试、一个缩影。当然,客观存在的“大社会”与“大社会学”、“小社会”与“小社会学”并非互不关联、互不为用。“大社会学”是由大社会观指引的社会学运作,“小社会学”则是以小社会观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站位,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对区别。但有这个区别不等于毫无沟通、毫无关系,也不是谁代替谁、谁否定谁。同时,一切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该用“小社会”与“小社会学”时,便用“小社会”与“小社会学”,该用“大社会”与“大社会学”时,便用“大社会”与“大社会学”,都能发挥社会学在描述、解释社会问题上各自的应有功用。笔者认为,在《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方面,运用“大社会”与“大社会学”更能描述、解释海洋社会现象的众多奥秘,这并不排斥“小社会”与“小社会学”方面在其中的配合与互成。

  问题在于,马克思等所倡导的“大社会”与“大社会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中西方社会学界的应有重视,幷且常被一直流行的“小社会”与“小社会学”所替代、所遗忘。这是相当遗憾的。尤其在中国,若缺少从“大社会”与“大社会学”着眼来审视全局整体的社会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无疑会层出不穷。比如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地摆在一起,看起来很重视社会建设,事实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把许多原属整体全局的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及这些内容之间的互动关联都排斥在外,便很容易走向片面性而难于从总体上关注社会建设的整体全局。因此,国人应多用“大社会”与“大社会学”以及马克思大社会观之后出现的“系统论”来考察人类社会与国内社会。作为海洋社会学研究工作者,若广泛而深入地运用它,对于海洋社会学的逐步完善则是不可或缺的武器。

  二、关于“大小世界”与“大小世界本体”的思考

  笔者认为,思考“大小世界”与“大小世界本体”的问题,对于如何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研究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这里所指的“大世界”,主要是讲全球共有、全球共举和全球共享的世界。在海洋社会学研究中所讲的“大世界”问题,则主要是指海洋社会学应有的“大世界本体”。这里所指的“小世界”,主要是讲某个国家或某地区内共有、共举和共享的世界,在这里则主要是指海洋社会学应有的“小世界本体”。本体即本身。海洋社会学本身应有不同的本体,即“大世界本体”和“小世界本体”。

  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广东推出的《海洋社会学》拟可归入“大世界”与“大世界本体”。这是有如下依据的:

  首先,她站在“大世界”的方位来构建全球性海洋社会学的相关体系、相关学说,内容涵盖海洋社会的历史演进、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依存关系、海洋社会的人类属性,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海洋社区、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和规律等全球性共有、共举和共享的东西。

  其次,她站在“大世界”的方位来贯彻“共创和谐”的全球海洋社会的根本宗旨,并设专章阐明这一根本宗旨及重大意义,即有利于在全球强化社会学对海洋社会领域的研究力度,有利于在全球充实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视野和海洋理论,有利于在全球深入探索海洋社会、发现海洋社会、把握海洋社会和建设海洋社会。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版,第55~85页。]这说明,该书不是出于某国某地的民族狭隘利益或地方主义利益,而是“从全人类整体利益角度来揭示海洋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合理开发、和平利用海洋提供理论指导”。范国强:《蓝色的奥秘,蓝色的新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3日。]总之,“崇尚世界海洋社会的和平;反对世界海洋社会的霸权;倡导世界海洋社会的互利”陈伟:《蓝色的奥秘,蓝色的新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3日。]是她的全部指向。

  再次,她站在“大世界”的方位来阐析全球性海洋社会的相关概念、相关命题,代表的是一般海洋社会学应有的行文用度,特别是在阐析相关概念、相关命题的个案时,不以“我国”、“我省”而是用“中国”、“广东”的称谓并贯穿全书始末,表明瞭她的本体属于“大世界”的海洋社会学,以区别于“小世界”与“小世界本体”的海洋社会学的固有特征。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一些学者推出的若干部关于海洋社会学的文集式、著作式研究成果,拟可归入“小世界”与“小世界本体”。这也是有如下依据的:

  她们多站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方位来构建全国性或地方性海洋社会学的相关体系、相关学说,内容涉及海洋社会的历史演进,海洋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海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以及海洋资源、生态和建设等许多方面,为建构“大世界”与“大世界本体”的海洋社会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养分。但从她们站立的总体方位来说,主要不是世界全球性,不是人类共有、共举和共享的意藴,而几乎是以“我国”或“我省”的角度来阐析问题,来揭示海洋社会的相关机理,并直接为“我国”或“我省”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社会服务。因此,笔者将这些文集性、著作性研究成果统归入“小世界”与“小世界本体”的海洋社会学范围。

  对上述目前国内研究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探索成果作出“大世界”与“大世界本体”以及“小世界”与“小世界本体”这两种类型大致的、相对的划分不一定准确、合理,应通过讨论来逐步取得共识。但笔者的用意是积极的:

  第一,近现代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罕有从世界通行、人类普适的自觉方位推出著述,所关心的多是本国、本地的东西,中华民族学术文化在这方面的萎缩或倒退现象令人担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文件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还要在这一基础上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叶佐英:《从精神文明学到海洋社会学的创建》,《呼唤海洋之回声》,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24页。]这种影响无疑是指全球性影响,无疑要为世界人类服务。就海洋权益方面而言,如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关于“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种霸权观念,以及当年美国著名学者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为美国的私利而大力鼓吹的“海权论”等虽有世界影响,但絶对不是站在人所共享、世界普适的方位来讲,而是为他们的一国、一地的霸权效命。因此,要真正站在世界方位来看全球性海洋社会的和谐建设,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断不可有。

  这就要藉助于“大世界”与“大世界本体”的海洋社会学学说来宣示中国人民的世界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出于上述看法,在今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自身学科的建设中,首先要尽量将已有的“大世界”与“大世界本体”的体系不断地深化、发展起来,使之成为世界性、国际性、全球性共有、共举和共享的理论学说,自觉地担当服务人类、造福人类的责任。其次要大力提倡写作出版更多的此类学术理论著作,以建立、提高和巩固中国学者于海洋社会学方面在国际学术理论界的应有地位和影响。

  第二,笔者认为,中国不仅要在海洋社会学体系建设上不断地深化、发展和完善能够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的、不同风格的一批著述即“大世界”与“大世界本体”的著述——这些著述在服务世界的同时虽然也兼有服务本国、本地的功效,但还要在立足本国、本地的主要是“小世界”与“小世界本体”的体系性著述上多下功夫,为繁荣发展中国海洋领域的学术文化理论,为国民进军海洋的伟大战略和党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切实的智力支持,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展示海洋社会学的应有作用。

  这就必须切实地筹集好经费、组织好队伍和培养好人才,以国内现实的各种海洋问题为对象,在开展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原有的一些文集性、著作性著述,挖掘现实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幷力求写出更加到位、更加对口、更加直接、更有深度、更能代表国内或地方水准的“小世界”与“小世界本体”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性著述,以形成国内或地方海洋社会学领域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结 论

  如果将笔者前述关于“大社会”与“小社会”、“大社会学”与“小社会学”的第一点思考,以及“大世界”与“小世界”、“大世界本体”与“小世界本体”的第二点思考交叉起来看,可以得出下面几种结论:

  (一)是“大社会”与“大世界”交叉的同一,会形成海洋社会学的“大社会学”与“大世界本体”模式。如广东推出的《海洋社会学》便是一例外,还可以生出此类模式的其他例别,但至今未见,有待开发。

  (二)是“大社会”与“小世界”交叉的同一,会形成海洋社会学的“大社会学”与“小世界本体”的模式。现有一些海洋社会学文集性、著作性成果虽然以“小世界本体”出现,但不是用“大社会学”来考察,所以目前尚无实例,有待开发。

  (三)是“小社会”与“大世界”交叉的同一,会形成海洋社会学的“小社会学”与“大世界本体”模式。但从现有的研究著作看,虽有“小社会学”的考察却无“大世界本体”的站位,目前也难找到例子,有待开发。

  (四)是“小社会”与“小世界”交叉的同一,会形成“小社会学”与“小世界本体”的模式。目前除广东推出的《海洋社会学》之外的其他几部文集或著述,比较明显地展示了这种模式。这一模式既可作深化探讨,也可将“小社会学”上升到“大社会学”,或从“小世界本体”上升到“大世界本体”。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对“大小社会”与“大小社会学”,以及“大小世界”与“大小世界本体”这些相互关联的概念与相互关联模式的探讨,是今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诸多问题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重视了这个问题,当会创制出不同模式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或更适应世界共同的要求,或更适应某个国家的要求,或更适应某个地区的要求,或更适应某个领域的要求,或更适应某个部门的要求等,而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大好势态。出于这一心意,不知深浅,写了这篇拙文以求教于同行方家,并寄厚望于有志于斯的中青年学者继往开来、潜心探索和执着前行。

  二百九十七、2012年8月2日,本会代表范英应邀参加省社科联召开的“社科界关于文化强国“为主题的座谈会并作了《论文化自觉自信的独特作用》的重点发言:

  胡锦涛同志在7.23的重要讲话中,重申和强调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这就是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与行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全面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要认识、理解和接触自己的文化,二要吸纳世界于我有益的文化并与之和平共处。(参阅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在今天,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进步文化的自觉性愈高和自信心愈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就愈牢靠、愈全面。在这里,文化的全盘西化或文化的复古主义倾向,都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天敌,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格格不入。但目前这两种现象都有明显的表露,值得高度警惕。

  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切实导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各个个人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可以是不同的,但它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体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必须有切实的指引。例如,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科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必须强化的问题,重温江泽民同志的许多论述,特别是关于“四个尊重”,关于“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四个同样重要”,应当做好“五个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两个不可替代”和“五个要求”等一系列真知灼见,今天更让人倍感亲切、到位。(参见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但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得到认真贯彻与落实,人们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才有切实的保证。

  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持续强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和杠杆是多方面的,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无疑是种重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正如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所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若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重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即使物质经济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也难于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勉强建起了也可能因文化动力孱弱、文化杠杆断裂而停滞不前甚至于倒退下来。

  如此看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作为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以及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等,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国人必须逐步养成的人格和品格、知性与德性。

  二百九十八、2012年8月17日,本会会长范英应省政法委等近10个厅局联办的“创建平安广东理论研讨会”并作了《创建平安广东 共识和力构成》为题的重点发言:

  要创建平安广东、形成平安祥和局面,须在明确“以人为本是宗旨、依法为据是准绳”的前提下,全面认识“以和为贵是追求”的“和力”构成。这种构成有许多要素,但相对地说:

  一、党委领导是“和力”中的引力要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在今天的社会建设特别是平安广东的创建过程中,党委领导就是引力要素。引力即引导力、吸引力,是“和力”构成要素中的关键所在、核心所在。因此,坚持和改善党委领导,使创建平安广东的引导力、吸引力不断提升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要提升这种引导力、吸引力即引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立党为民的根本宗旨,健全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克服精神懈怠与能力不足、官僚主义和腐败变质等危险。这也就是说,作为创建平安广东之引力的党委领导,必须敢于正视引力要素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善于化解这些弊端,充分发挥引力的关键作用和核心作用,把全省人民的各种“和力”要素引导过来、吸引过来和凝聚起来,是任重道远之举。

  二、政府负责是“和力”中的动力要素。我们的各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它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由政府负责社会建设特别是平安广东的创建,是责无旁贷的天职即责无贷贷的动力。因此,政府负责是“和力”中的动力要素。政府落实各项以人为本的工作等,依法行政、认真负责,就是动力充足的表现,反之则是动力欠缺、动力弱化或动力零化的明证。比如对一个社区流动人口、出租屋、机动车、公共场所、互联网或食品等问题依法治理抓得到位,老百姓觉得有安全感,该社区的管理无疑是动力生猛的结果、行政尽责的结果;如果该社区“贪、黑、偷、假、毒、赌、黄”泛滥成灾,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得不到基本保证,便说明该社区的管理乏力、软弱甚至于归零,老百姓哪有什么安全可言、平安可言?可见政府负责这一动力的强弱、大小,所引起的社会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三、人大监督是“和力”中的推力要素。我国各级人大均有宪法赋予监督“一府两院”的权力;省级和直辖市人大还有地方立法的权力。这两种权力不能游离于社会建设特别是平安创建之外,不能只讲党委领导的引力要素、政府负责的动力要素,而不讲人大监督的推力要素。轻视人大监督推力要素的认识和行为,只用党委领导的引力要素或以政府负责的动力要素取代人大监督推力要素的认识和行为,都于社会建设和平安广东的创建极为有碍。事实上,立法、执法和司法是综合交错的过程,破除“权治”与“人治”而形成“法治”局面以及良法、善法的推行等,都要靠人大敲定,人大对相关社会建设与平安创建的立法和监督推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也只有强化人大监督推力要素,社会建设与平安创建才有法制推力的保证。

  四、政协联动是“和力”中的助力要素。我国各级政协人才济济,在资政等各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建设、平安创建的“和力”要素中,如果说党委领导是引力,政府负责是动力,人大监督是推力,那么,政协联动则是助力。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言和人大代表一样,往往具有覆盖面广和调研性、针对性、策应性较强等特点,所论问题,各级政府都必须作出限期内的回应和落实,因而对各级政府工作的促进作用比较直接、比较有效。在社会建设与平安创建中,若将政协看成是一种摆设,是可有可无的机构而排斥在外是不可取的。因此,把各级政协的助力要素自觉地、主动地、长期地纳入“和力”之中,必将更大地帮助各级政府改善和提高行政能力,收到更好的行政效果,从而逐步达到政通人和、平安祥和、幸福欢乐、欣欣向荣的局面。

  五、军队支持是“和力”中的生力要素。我国人民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保家卫国。但并不是说,它同社会建设、平安创建毫无直接关系。须知,即使在和平时期,一有天灾人祸,最先出现在人们身边的,许多场合下都是军队的身影。几十年来的事实无疑是最好的见证。同样的,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平安创建,没有军队的支持,就没有了“和力”中的生力要素。军队支持作为社会建设与平安创建“和力”中的生力要素,主要表现为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他们生龙活虎的难忘形象、切实有力的解困行动、无微不致的爱心关切,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拥军、爱军,什么时候都不应忘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在今天,军民共建社会和谐与社会平安,人们要一如既往地把这种生力要素发扬光大、创新发展,让它发出更大的生力光芒,结出更多的生力硕果。

  六、大众参与是“和力”中的主力要素。说到底,社会建设、平安创建是大众之求、大众之事、大众之福,无疑要有大众参与、大众实践、大众认可。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时代的主人,因而也是参与社会建设、平安创建的主力要素。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执政前还是执政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丝毫不能动摇的。那种脱离群众、运动群众,视群众为仆人等不良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就在于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上述这一根本观点。我们的社会建设与平安创建,最终要落实到“以人为本”的宗旨上,也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和自觉实践,自己来解放自己。这正如“幸福不是党和政府的恩赐”一样,社会建设、平安创建也决非党和政府的恩赐。这一道理,也只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与平安创建的伟大实践所激发出来的主力要素和主人翁精神才能深入把握。

  七、社会协调是“和力”中的合力要素。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社会建设与平安创建固然需有政府负责的动力、人大监督的推力、政协联动的助力、军队支持的生力和大众参与的主力,但这些力各有各的侧重,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功用,同时也各有各的局限,都必须在引力即党委领导下协调发力;第二,包括这些主体之力在内的整个社会,即各行各业许多主体之力,例如企业事业(社科智力也包括在此)、工青妇以及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之类的主体之力等,都要在引力即党委领导下协调发力。没有统一的核心引力指挥,弹奏不出美妙动听的协调曲。也只有这样的社会协调才能形成社会协调的合力要素。这就不能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也不能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更不能抱残守缺、相互推诿,不思精进与创新。因此,社会协调作为社会建设、平安创建“和力”中的合力要素,是内容相当丰富的大学问。

  概而言之,创建平安广东、追求以和为贵的平安祥和,其“和力”主要由引力、动力、推力、助力、生力、主力和合力等要素构成,并分别立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联动、军队支持、大众参与和社会协调及其之间的依次互动。以上看法不一定靠谱,仅供参考。

  二百九十九、2012年8月,本会常务副会长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宁教授,副会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谢俊贵教授,分别撰写的书评如下:

  《海洋社会学》原创性之我见(王宁):

  本人认为,广东学者范英等集体撰写、于2012年1月出版的《海洋社会学》,是部洋洋66万言的大着,更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所能见到的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性著述和实验性教材交互相映的原创性作品。其原创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三大方面:

  一是全书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的原创性。该书的原创性,首先表现在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上所设的20章、五大部分中。

  第一部分主要从总体上指出时代呼唤使海洋社会学应运而生;海洋社会是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共创和谐是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意义;兼收并蓄是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从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第一层次即主轴的第一维度——历史维度,来考察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人类属性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规律。

  第三部分主要从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即主轴的第二维度——重心维度,来考察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规律。

  第四部分主要从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第三层次即主轴的第三维度——主体维度,来考察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海洋社区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规律。

  第五部分主要从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第四层次即主轴的第四维度——实用维度,来考察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海洋建设及其与海洋社会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规律。

  在论述全书五大部分和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四大层次与主轴四维的同时,还紧紧地扣住了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主轴四维之外的总体四性——海洋社会总体时空的无限性、总体领域的广袤性、总体人际的趋利性和总体平衡的根本性等及其生动状态,以贯彻全书的“感恩海洋”、“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从上可知,该书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的原创性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性、系统性是当下国内外同类著述中少有的。

  二是全书主要概念和主要命题的原创性。该书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的原创性,是通过全书主要概念和主要命题的原创性来突现的。翻开《海洋社会学》,各章出现的许多新概念和新命题入木三分、引人入胜,不愧为一家之言。

  (一)如对“海洋社会学”的界定,作者认为它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该书《前言》第2页—第4页及第二章第30页)这是既吸纳他着成果又不同于别人的创新概念并作为主体概念贯穿全书。

  (二)如对“海洋社会”的认知,作者主要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和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海洋社区与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海洋建设等各自的定义、各自的系列及这些定义、系列来综合考察的,既避免了以偏概全的片面性,又突现了这些主要要素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三)如一直以来,人们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这一类相近的概念等,从未有过比较严格、比较科学的界定,但该书则下了一些功夫,作出了必要的区分。

  (四)如对上述基本概念作出一一界定后,还提出海洋环境就是海洋社会的生力、海洋经济就是海洋社会的物力、海洋政治就是海洋社会的权力、海洋文化就是海洋社会的智力、海洋军事就是海洋社会的武力、海洋外交就是海洋社会的和力、海洋法规就是海洋社会的制力;海洋个体就是海洋社会的有机细胞、海洋群体就是海洋社会的天然主宰、海洋组织就是海洋社会的公共用器、海洋社区就是海洋社会的栖息家园等一系列命题,都以深入浅出的通俗词语来表述,既有一定的学理性,又让人倍感亲切有味。

  象这些概念与命题,全书比比皆是,不另多举。足见该书在这方面的原创性,对其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原创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是全书行文风格和论述特点的原创性。我国的社会学主要源于西方社会学,按西方社会学的行文风格和论述特点来研究世界或国内共有、共举和共享的社会课题无可非议。但与此同时,如何注重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坚守中国自己应有的行文风格和论述特点,以确立中国本土特色、本土风格和本土气派的社会学,除了费孝通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之外,现今的中国社会学在这方面似还存在一定差距。

  针对这种状况,该书作者试图广纳西方社会学优长之外并特别展示了中国的特色、中国的风格和中国的气派。从这一角度来讲,全书的行文风格和论述特点所具有的相对原创性是比较明显的。前述该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的原创性、主要概念和主要命题的原创性,无疑是用此法来充分表达的。

  (一)全书虽然以人类总体的视角来考察世界海洋社会的一般,但也充分展示了作者鲜明的中国立场、中国海权、中国利益和中国反对世界霸权与追求世界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的博大心胸。

  (二)特别是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对联等艺术形式,作为全书各章的开头,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和增加读趣的效果。例如第二章“海洋社会: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开头是:“俯察鱼龙,阔论水域,东南西北收眼底;细品珍奇,宏观海图,经纬纵横布全局”,第十八章“海洋社区:海洋社会的栖息家园”的开头是:“红日沉西,满船丰喜,渔翁戴月舞归途;炊烟漫户,鼎铛飘香,百鸟敛翅暖爱巢”,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诗词对联等艺术形式的运用,实实在在地使中国风格、中国特点和中国元素跃然纸上。

  (三)全书各章、节、目及子目严格地按1—3—4—4制的统一形式写作,各章、节、目及子目的对应标题形式均大致同一等,都不能不说是社会学的学术著作在写作风格上的一种尝试与创新。

  总而言之,该书在当今国内外海洋学中别开生面,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考,也使读者提高了对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和对海洋强球、海洋强国与海洋强省战略的认知基础,虽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理论问题等有待继续争鸣与完善,但作为一部原创性著作与教材,应是近年来十分难得的优秀成果。

  《海洋社会学》的八大优势(谢俊贵):

  作为最先看过《海洋社会学》样书,并应邀参加2012年3月下旬在粤召开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的一员,该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形成八大优势的归纳:

  一、从总体上说,她具体展示了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这一意识社会学在海洋社会中的有机运用和最新飞跃。20世纪80年代末,由广东学者范英等原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经过近30年的持续深化和完善,已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成为今后10年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我认为,《海洋社会学》就是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在全新的海洋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示,同时又根据海洋社会的特性与要求,对意识社会学的一批概念、命题和原理作了有机的伸展和创新。该着之所以成为范英等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3部著述的学理在此,渊源也在此。同时,对原有意识社会学即精神文明学的突破并非易事,但《海洋社会学》的问世则是这种突破的有力印证。

  二、从总体上说,她与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一起填补了中外海洋学和海洋社会学领域的空白。中外的海洋学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别,其现状是前强后弱。至今,要在海洋学中找到海洋社会学是不可能的,想在海洋社会科学中找到社会学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在海洋社会科学中找到海洋社会学这一全新的子学科。(参见《呼唤海洋之回声》,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66—67页)按理说,社会学高度发达的西方应有关于海洋社会学的专门研究,但它们的百密一疏却留下了该学科在中外海洋学和中外海洋社会科学领域的历史空白。针对这一历史空白,中国一些学者首次提出了“海洋社会学”概念和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一批重大课题,并开展了近10多年来的摸索,已出版了若干论文集或著作,这些成果当然包括该着在内,从而推进了21世纪的海洋世纪对高度重视和开发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重大作用的理性认知。

  三、从总体上说,她推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性专著和教科书同步的成果。该着在参与国内填补海洋社会学学科空白的研究进程中,历经3年之久,对以“海洋社会学”命名的学科体系作了反复的构思。国内近10年来的几部论文集或著作式成果,给该体系设计提供了借鉴性作用,但所有资讯表明:关于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都处于零散状态,要成为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科模式,必须进行原创性的探索。从这个角度看,《海洋社会学》现在的这个体系架构,我认为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可以名副其实地作为海洋社会学全新学科体系构建中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开创性成果。同时,她既有体系性专著自身较为严格的要求和创新内容,又有教科书那种较为适宜的设计与安排。这种体系性专著和教科书同步一体、交错互促的创新研究,是很具特色的尝试。

  四、从总体上说,她不仅是部体系性著作与教科书同步一体的学术性成果,也无疑是部适应全民海洋热、建设海洋社会的优秀科普读物。大家知道,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热”要求人们首先要逐步认识海洋社会;由此必须瞭解海洋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等这些领域及其各自的重要功用;同时还要了海洋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在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价值、保护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社会各有何相应权利和重要责任,对海洋强国的战略应作如何配合等。但国内在这些基本的海洋社会知识的宣传普及方面还很薄弱,还很不到位。对此,该书则煞费苦心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优势和艺术形式,使这些难懂的学理深入浅出地、生动活泼地表达清楚,尽量让初中程度的读者也能阅读。我认为,该书每章均以引人入胜的诗词、对联等艺术形式别开生面,书中古今中外许多有趣的海洋故事令人难忘。通过这些手法寓教于趣的科普宣传效果是明显的。这也说明:高深的学术理论的创新探索,与同时成为优秀科普读物的可能性并不相互排斥,关键在于把握深入的研究与浅出的表述,特别是易为人们接受的中国式表述。该著作在这方面给人以不少有益的启发。

  五、从总体上说,她归复了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和“大社会学”的研究,并成为统帅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方法。一直以来,中外流行的社会学中所指的“社会”,主要是“小社会”,即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并列的“社会”。这种“社会”即为“小社会”。用这种“小社会”为指导的社会学研究就是“小社会学”研究。近10多年来,我国对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那些基础性成果,都是以这样的“小社会”和“小社会学”来开展的。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和“大社会学”研究立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几乎被“小社会”和“小社会学”所替代、所遗忘。但《海洋社会学》则明显地改变了这种状态,在吸纳“小社会”、“小社会学”既有养分的同时,非常鲜明地归复了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及“大社会学”的研究定位。马克思认为,与自然界相区别的人类社会是个“大社会”,有其系统的结构,比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各个子系统还有孙系统等。用这一立场来考察人类社会的海洋社会,便形成“大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根据这样的思路,才能合理地将海洋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等这些主要的客体领域划入海洋社会,将海洋的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看成与客体领域相对存在和相互作用的海洋社会的主体,以及由海洋社会的主体和客体的有机互动去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价值、保护海洋生态和建设以人为本的海洋社会。《海洋社会学》这些创见,无疑证明她在坚持、运用马克思“大社会”系统观和“大社会学”研究立场上的全新突破,也无疑引起了中西方现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

  六、从总体上说,她站在了世界方位来考察崭新的海洋社会,为建设世界(包括中国、广东在内)和谐海洋社会作出了理论基石性的探索。我认为,该书不是立足于一省或者一国的实际而作的地域性文献,而是从世界普适性、人类一般性的方位入手进行构思、撰写的著作,所展示出来的是人类共同拥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的折射与再现,深刻体现了以追求全球共享为目的的世界精神。如书中第三章设专章讨论《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意义时,便开宗明义地点出了“共创和谐”的要旨,即共创世界和谐的海洋社会,是该着的一致追求。当然,追求共创世界和谐的海洋社会,也包括了追求共创中国和谐的海洋社会、广东和谐的海洋社会在内。该书主编明确指出:《海洋社会学》是写世界的《海洋社会学》,不是写中国的或广东的《海洋社会学》,凡中国的、什么国的,什么地区的,只能是个案,只能说明、证明世界的《海洋社会学》,而不是代替世界的《海洋社会学》;站在这样的方位来写全书、写各章,并不排斥各章相关方面可以突出一下“中国”,但不要用“我国”或“我们国家”等字眼与行文。(参见《呼唤海洋之回声》,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299页)这说明,该书所作的理论阐析,所作的理论基础,是以建设世界和谐海洋社会为主要方位,同时服务建设中国或广东的和谐海洋社会。这样的方位和这样的理论基础,在海洋社会学研究领域确属首例。

  七、从总体上说,她以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为写作的追求指向和努力目标,充分表明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宽阔心胸。有论者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文件在强调中国的社会科学不仅要继续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要逐步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的更高要求。该论者还指出,《海洋社会学》就是这样的学问,特别在及时地回应逐步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这一更高要求方面,该书的追求指向和努力目标值得充分肯定。(参见《呼唤海洋之回声》,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24页)我认为,近6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科学多以本国本地的事情为研究重点是对的,但在逐步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方面确实重视不够。为逐步改变后面这个问题,努力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文件首次提出的更高要求,透过该书的体系架构、概念命题、论述内涵、行文布局和方法方位等,的确如上述论者所言,是及时地回应了逐步打向世界、“产生世界影响”的实际行动,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阔心胸的明证。对这样的学术著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一种时代要求的重大责任。只有这样逐步来做,中国的社会科学才能在世界学术园地发出声音、争得话语权和占得应有的席位。

  八、从总体上说,她从2012年1月出版到现在已得到读者的好评、学界同仁的肯定和传媒单位的广泛推介,社会反响较强烈。该书在此前国家提出“海洋强国”宏伟战略和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建设宏伟战略的背景下出版,因有2012年3月下旬“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的举办。这一论坛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光明日报》评论部、求是《小康》杂志社、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等联合召开,来自省内省外150位代表与会。会后广东电视台、《人民网》、《光明网》、《南方网》、《广东社科联网》等10多家媒体作了报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曾以两大彩版重点推介全书并在该报网上广泛宣传。由这些资讯重点形成的文集《呼唤海洋之回声》(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共收进60多篇评论或报导。该文集出版后,即于2012年7月中旬在银川市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年会·中国第三届海洋社会学论坛”上首发及作专题报告,也得到好评。就是说,《海洋社会学》本身在广东的首发和对该书首发大会文集在全国社会学年会上的首发,其社会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反应逐步强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着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产生世界影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由于国内外海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只是近10多年的事,对此作出学科体系性的探索道路还较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逐步深入开展。这就决定了现有的《海洋社会学》一书也必然存在相对欠缺的东西,还有待进行相对完善。但从总体上来说,她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而具有领先于中外同行的前述八大优势。

  三百、2012年9月15日,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暨“农村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行政大楼召开。会议由广东社会学学会主办,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60多位专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分别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广东省农业厅、广州市农业局等政府部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社团组织。

  会议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常务副会长、“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兴杰教授主持,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参加会议并首先作了《三农兴,国家兴》的专题讲话。“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上届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史传林副教授全面总结了过去几年的工作,新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潘军副教授则对未来几年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会议选举张兴杰、潘军、刘洪盛、蓝宇藴、史传林、杜金沛等39人为“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新一届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及常务委员。

  会议的第二阶段,与会专家围遶“农村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广东省农业厅新农村建设指导处处长刘洪盛、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秦兆年、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廖杨、广州市民政局梁国勋等13位专家先后发言。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建平对研讨会作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会议一致认为:当前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会建设势在必行,社会工作可以而且应该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这次会议的召开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建设指明瞭方向、理清了思路。

  本次学术研讨会还由有关专家,本着“公平公正、质量为先”的原则,严格评出了21篇获奬论文,其中梁国勋、刘勤、马骏、杜金沛等人的4篇论文荣获特等奬;向安强、郭艳华、李保平、郭继民、梁绮惠等人的10篇论文荣获一等奬,另有7篇论文荣获二等奬。所有获奬论文均由广东社会学学会颁发证书,会后将公开出版论文集。同时,大会还发送给每位与会代表《喜看稻椒千层浪》、《回眸一笑百媚生》和《呼唤海洋之回声》等著述。

  三百零一、2012年9月15日,本会会长范英以《三农兴 国家兴》为题的讲话如下:

  各位专家、学者:

  秋高气爽,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换届会议暨“农村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将促进本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回顾上届工作的前提下,更加扎实地开展新一届的工作,更加扎实地为我省、我国的“三农”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作出新的努力与奉献。

  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是本会7个专业委员会之一。发起成立这一专委会的张兴杰教授和史传林副教授等都是广东社会学学会和华南农业大学的骨干,其成员大多数是省内院校、党政机关和研究部门中从事“三农”探讨的理论工作者与部分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者。上一届的工作充分表明,广东社会学学会把“三农”专委会设在华南农业大学这一百年名校内,并使之成为广东“三农”问题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是经得起实践验证的。我谨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表示衷心的敬意!

  我们知道,“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些年的第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方面的;现在要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农村的问题尤其重要。

  不讲别的,仅从中国耕地情况来说,死保18亿亩的底线、人均1.38亩的底线、仅为世界人均水平40%的底线;在广东,人均耕地仅占全国的29%,只有0.41亩。这是必须引起国人和粤人高度关注的大事。民盟广东省委的调研指出:我省每年的粮食需求3800万吨之多,但每年只产出1400万吨,缺口高达2400万吨。造成这一现象有许多原因,主要是耕地面积在近30年来几乎减少了一半。广东粮食缺口那么多,正如华南农业大学学者胡新艳所云,自给率只占35%,65%要靠外购(其中68%靠外省,32%靠国外进口)。上述广东两组数据虽不完全一致,但都说明我省面临耕地与粮食的严重问题,特别在世界粮食原本一直紧张的背景下,一旦天灾人祸,进口被卡、外购无路之时,广东1.05亿人口该怎么活法?这说明“三农”专委会对诸如此类重大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的重大责任,就是说,能为广东或全国留下“三农”探索的足迹是项值得称颂的功业。

  在广东,一批“三农”研究的老前辈己为我们树立了学术的榜样。其中有一位叫邓植仪(1888—1957),东莞人,于1935年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与彭家元先生合着的《土壤学》标志着我国土壤学学科体系的创立。

  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们衣食的源泉,我国早在《禹贡》一书中就将当时九洲的土壤类型、地理分布和土地分级作了记述。但近代以降,我国科学文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各国,就土壤科学而言,19世纪中后期国际学界已进入蓬勃的发展时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在我国,直到上世纪的20年代前后,随着一些农业专门学校的创建(如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广东的农业专门学校及中山大学农学院),近代土壤学才得以在我国开始传播。以邓植仪老前辈为代表的土壤学无疑是广东人的光彩、中华民族的光彩。他的事迹在2011年9月15日《南方日报》“广东老学人”专栏中作了长篇介绍,其人其事对“三农”研究的同仁大有鼓舞和启迪。

  借此机会,我还要讲一下“三农”研究的另一位先驱陆精治(1894—1986)。他是南海人,解放后一直任广东省政府参事,主要从事农书的日译。他早年与彭湃留学日本,都在早稻田大学就读,彭攻经济,陆攻农科,并成为好友,一起参加日本左派活动和国内“五四”运动。毕业后,前者成为轰动全国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的著名领袖,后者则从事基层农业方面的工作。

  因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党史办和省委党史办在专门研究彭湃历史中,缺少日本时段的史料而找到彭湃友人中唯一健在的老人陆精治,关于他与彭湃的结谊和一起参加“五四”运动的回忆就是在那时传开的。

  根据他的回忆与口述,我于1980年初便写成《彭湃同志在日本》的文章发表在《羊城晚报》,详细的则在多家刊物连载,后被收进广东省委党史办、中央党史办相关文献中。但包括这些文献采集时及前后许多岁月,陆精治老前辈却从未提及他写过重要影响著作之事。

  只是在他逝世后的24年即2010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美国和广州的亲属们才从网上看到至今还在销售这些著作的信息,便马上花上几百元,如获至宝地从上海三民书店和上海启智书局网购影印本。我认为,这些著作不仅于当时也于当今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中,约在1926年32岁时所写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一书,由上海三民书店出版发行。应该说,这是广东第一部关于改进全省农业状况的设计。约在1930年36岁时,又写出《中国民食论》即《粮食学》上下册的大部头,由上海启智书局出版发行。应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专论“民以食为天”的粮食学巨著。它的体系架构宏大,从古今中外的粮食问题讲起,涉及诸多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真实地反映了当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国情,从而提出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以及化解中国粮荒的对策。

  陆氏这两部代表性著述,先后引起广东和中国当局的极大反应,一批国民党高官包括戴季陶、于右任、胡汉民、王宠惠、焦易堂、谭延阁、黄霖生等,或为序,或题词,或捐资支持出版,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不过,也因有这些“反动派”高官的评价,解放后便成为作者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而一直未能公开的“秘事”,家人一直都不知这两部代表作问世已有80余年之久,今人更无从瞭解这些著作的情况,广东相关方面的史籍也根本没有提及此事。现在终于有了这些著作的影印本,很希望有热心者进行研究。范会长讲话后,即有数位学者表示非常愿意把这项研究做实做好。]

  今天也巧得很,正是邓植仪老前辈探索《土壤学》成就重新宣传的一周年,也是陆精治老前辈探索《粮食学》壮举重新发现的两周年。这两位老前辈分别在《土壤学》和《粮食学》上的率先创建,如同广东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一批老前辈一样,身上都秉有岭南文化敢于和善于天下先的优秀品质和学术精神,更是从事“三农”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我在这里所讲的上述旧事,是想说明:在“三农”领域作出过努力,不管你的文章或著作发表在哪里,名报名刊名社也好,平常报刊出版社也好,都不必介意,只要有用,历史是不会忘记的,迟早都会被他人或后人重视、发现而成为人类的知识财富之一,成为“造福乡梓”、“造福世人”的利器之一。因此衷心地祈愿广东社会学学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同仁,在新时期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方面,“路遥知马力”,“出水才看两腿泥”,不为一时之权势和名利所阻,不为一时之困境和冷遇所阻,不为一时之高低评价和获奬与否所阻,自觉自信地为“三农兴,国家兴”的“三农”(不光是农业)现代化而持续地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最后,祝换届会议和研讨会开得成功,祝大家国庆、中秋欢乐幸福!

  三百零二、2012年7月下旬—9月22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省社科联召开了四次“文化强国论研讨会”,与会主要骨干近90人次,对两会年初提出的“文化强国论”的重大课题进行了反复探讨。两会会长范英教授在主题讲演中指出,“文化强国论”是由十五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任务而引发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首次构想,基本结构共分6大部分约50个专题,这是两会同仁经过多次研讨活动之后厘定的成果,主要包括:(一)提出“文化强国”的国内外背景及若干条件;(二)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以及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等的互为关系;(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经纬分明的荣辱观念、文化服务的两为方向、繁荣文化的双百方针、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以及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等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主体内容的概貌;(四)“文化强国”的总体配套实施、专项配套实施、地方配套实施、行业配套实施、群体配套实施、家庭配套实施、个体配套实施、渐进配套实施、联动配套实施、求是配套实施;(五)党委领导工作机制体系、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体系、主体自律约束机制体系、社会他律监督机制体系、事业全民公益机制体系、产业组建经营机制体系、人才培育创新机制体系、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体系、开放交流合作机制体系、体制综合保障机制体系;(六)文化的创新力、文化的生产力、文化的竞争力、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辐射力和文化的综合力等。

  三百零三、2012年11月15日,两会部分主要骨干就十八大重要文件再次强调的“文化强国”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全新课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观点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两会近几年来一直关注的上述两大建设问题,必须持续地抓下去,并要抓出一批新的成果来。范会长认为,文化强国的研究,要特别重视六大力素的探讨,这是因为: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艰巨任务的重要意义、发展道路、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基本原则等均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无疑是对十五大提出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以及对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的再次强调与理论升华,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在“扎实”二字上下功夫。只有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才有文化的根基和文化的保障。这就要在六大重点力素上不懈地抓好:

  一、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创新力建设。我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之民族,更是富于创新精神之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有如川流不息的血液不断地注入人们的精神家园。同时在世界文化的交流济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用。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无疑要有高度的自觉自信,无疑要在传承其文化创新力中全面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之精华,扎扎实实地创新文化观念、文化理论、文化体制、文化机制、文化生产、文化分配、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文化生活和文化享受等,推进整个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生产力建设。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进行文化生产即精神生产所形成的力量。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力是其文化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但有了文化创新力这一先决条件却没有扎扎实实地把它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既可能窒息文化创新力的发育成长,又可能使文化生产力委靡不振。这种状况在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案例。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创新力,从而形成中华文化生产力的先决条件,同时还要扎扎实实地把这种文化创新力不断地转化为中华文化生产力,以形成文化软实力中的火车头,带动中华文化强国的列车持续运行。

  三、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竞争力建设。一般而言,文化竞争力是建立在文化创新力和文化生产力等基础之上的文化力,有其正能量与负能量之别。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竞争力就是正能量的文化力。在世界国家或民族的交往中,与经济、政治等一样,文化合作和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里面,各个地区、领域、部门,甚至于个人之间等的文化合作与竞争也同样如此。问题在于,要扎扎实实地抓好文化竞争力自身,如果离开扎扎实实地抓好文化创新力和文化生产力等便无从谈起。这叫做“堤内功夫堤外做”或叫做“功夫在诗外”。

  四、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凝聚力建设。我中华民族之万劫不磨在于民族的高度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中的文化凝聚力则是它的关键。关键失,人心散,何来凝聚力?关键在,人心聚,无坚而不摧。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制素质和审美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些强化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重大举措,也只有扎扎实实地做,才能把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中华文化凝聚力这一关键才能生效,才能如虎添翼。

  五、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辐射力建设。这有个“内辐射力”和“外辐射力”的相对性。中华文化内辐射力是很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中华内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辐射力、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辐射力和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相互辐射力等。中华文化外辐射力则主要包括中华文化对亚、欧、美、非等洲的辐射力。作上述大致的区分,才有利于把中华文化的内辐射力摆到应有的位置,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进行扎实的建设,也只有这样,才有底气和能力讲中华文化外辐射力的建设。谨就外文化辐射力而言,务必重视世界各洲、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实事求是地强化,有的放矢地运作。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辐射力的重大课题有待适度、广度、密度和深度的开发。

  六、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华文化综合力建设。前述中华文化的创新力、生产力、竞争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等,都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构成,便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综合。但这种软实力的综合还不能说是中华文化综合力的整体。从中华文化综合力的整体看,它不仅内含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还内含中华文化的硬实力即物化了的软实力。我们既不能把软实力等同于硬实力,也不能把硬实力等同于软实力。只有把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中华文化的硬实力有机地融合起来、和合起来,纔可称道中华文化的综合力。中华文化的这种综合力正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因此说明,在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文化综合力任重道远、前景无限,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它。

  三百零四、2012年11月16日—17日,本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学者资政议政、服务社会的功能,应邀与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风景名胜区管理升级”为主题的座谈会。

  学者们一致认为:现为4A级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越的区域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藴以及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管理升级、加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但由于在发展定位、文化提炼、宣传推介、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其拥有的资源不相称,它在丰富广东人民文化生活、加快美丽广东建设中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为此,与会专家主要从夯实文化内涵、擦亮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在管理角度提出风景名胜区管理升级的相应对策。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指出,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块内容,与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响亮口号,落实到这里就是要建设美丽罗浮。这为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浓厚氛围。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要实现管理升级,最关键的是要认清罗浮山本来的、真实的面目,然后再来思考哪些东西需要凸显张扬,哪些东西需要锦上添花。为此,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参考建议:

  一是定位要精准。范英研究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定位比较散、多、杂,中心不很突出,定位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他建议,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定位一定要围遶道教文化做文章,突出道教文化,整个风景名胜区乃至整个博罗县都要拿准道教文化这一定位。这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一风景名胜区要以道教文化来定位?为什么说它是这一风景名胜区管理升级的关键所在?

  二是品牌要响亮。定位决定品牌,定位准了,品牌就要过硬。他建议风景名胜区不要四面出击,要围遶中心打造品牌,围遶特色打造优势,在品牌战略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新,人新我特”。

  三是宣传要到位。要营造现代化、信息化、多媒体的宣传体系,没有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就很难上档次,因此要打一场持久的宣传战。当前,该风景名胜区吃亏就吃在宣传上,不敢宣传、不善宣传、没有能力宣传,这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投入要加强。范英研究员指出,博罗县和惠州市两级政府对罗浮山的重视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罗浮山这一风景名胜区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它对子孙后代的长远价值,从而在挖掘罗浮山资源方面显得气魄不大。实际上,博罗县有这样的山水、有这样的景观文化,非吃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饭不可,关键是各种力都要加强投入,要有高招、有点子,肯想办法,这样才能发展起来。

  五是管理要提升。提升管理水平是范英研究员重点强调的内容。他指出,定位清楚了,品牌有了,宣传有了,支持力度有了,关键就看管理了。为提升管理水平,他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具体思路:其一是观念管理。观念管理是前提。用什么样的理念去管理,是新观念,还是老观念,抑或创意观念,影响颇大。因而要树立改革创新向前闯的观念,要发展创意观念。其二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显境界,是比较科学、比较高端的管理,没有文化管理,就没有文化创意,就没有文化创业。其三是体制管理。体制管理是基础。只有理顺内外管理体制才能放开手脚干。其四是机制管理,机制管理是关键,机制失灵,通盘散乱。其五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保障,没有环境的管理,脏乱差便习以为常。其六是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是支撑,要推行精细化管理、行业化管理以及专家化管理。其七是人才管理。人才管理是关键,要学会求才、重才和长才。其八是总体管理。总体管理是归宿,是各项具体专项管理的有机合成。总之,这一风景名胜区管理升级任重而道远,要深挖内涵,扬长避短,要把它当成血肉相连的亲人一样全心全意来经营管理。

  海军兵种指挥学院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卢黄熙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一是要打造核心文化。他指出,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最迫切的问题是要搞清它的核心文化是什么,基本文化(基础文化)是什么。二是在生态景观方面要考虑如何整合周边景区,如何提炼特色景点和优势景点,从而增强其吸引力。三是在软件服务方面要提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亚太经济时报社社长庄伟光研究员表达了对罗浮山管理升级的充分信心和满怀期待,他指出,罗浮山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很多地方需要雕琢,尤其是赖以自豪的文化底藴十分深厚,但养在山上人未识,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因而要抓住十八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的契机,利用好汪书记的“生态旅游链”的旅游发展战略,着重提升风景名胜区的软件,挖掘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潜力的生态资源,提升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广州市白云山管理局规划处原处长、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欧阳荣基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建议开辟“仙道行踪游”的旅游线路。可以跟旅行社、大学历史系师生建立更好的联系,尝试建立从广州白云山到罗浮山相对接的旅游线路。把当地的文化老人找出来,整合资源编撰一本《罗浮山追古》的书籍,加大宣传力度。二是要有超前眼光和创造性思路。他举例说,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广东人口比例中超过12%,可以考虑在罗浮山周边建立“老人村”、“老人城”。英美国家在建立“老人村”方面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北京等大城市有这方面的现实需求,投资商也乐于投资,罗浮山可以好好规划一下,跟周边的村镇结合起来搞几个高级的老人村、老人镇。一方面是要敢想,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细节工作,健全相关手续,只要手续齐全,招商引资根本不成问题。三是要提升管理水平。要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细节化,譬如钟鼓楼的设计和牌匾的设计,要有气魄、要有美感、要人性化。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扬研究员提出了罗浮山打造四种特色文化的建议:一是凝练神仙文化。二是提升道教养生文化。道教是中国最本真的宗教,要让道教传统与现代结合,最关键是是要关心寿命与生活质量,关怀人的终极幸福,关注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的呼唤。三是发展中药文化。罗浮山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需要考虑怎样开发这些资源,弘扬中医药文化。四是诗歌文化。要把留下足迹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诗歌编撰起来,给现代人浮躁的心态以清凉的精神安慰。

  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学教研部副主任、广东省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霍秀媚教授建议,围遶“休闲养生、道教文化”打造一两句宣传口号,整合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资源,在宣传推介方面多下功夫。

  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吕志教授建议,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要突出三个特色:一是自然景观特色。需要发掘罗浮山的自然景观特色。二是红色遗址特色。考虑如何将东江纵队资源打造为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道教文化特色。在挖掘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生态之旅、红色之旅和神奇之旅(也即休闲养生之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社会学学会理事杨荷卿提出了利用文化节来打造旅游亮点的建议。

  广东警官学院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理事严考亮建议,可以考虑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要结合当地资源,着重开发枇杷、梅园等为代表的农业生态旅游。

  《探求》杂志副主编、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理事温朝霞教授建议,可以发挥小说、影视、流行音乐等文化传播渠道的优势,增强其宣传力度。

  海军特种兵指挥学院中校、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郭继民建议,最好把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制作成一面文化墙,开设以罗浮山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文化大讲堂”活动。

  广州大学程潮教授、广东省社会学学学会副秘书长提出,提升宣传的具体思路是:在宣传内容上,要突出“四仙”:一是宣传仙人。突出罗浮山作为道教发源地在时间上比较早。二是宣传仙境。突出自然美、山水美,是城市人最渴望的地方。三是宣传仙迹。四是宣传仙游(韵)、游仙诗。在宣传对象上,要把握学生、老年人、学者等不同身份游客的不同需求,加强宣传的针对性。

  学者们的发言和建议在罗浮山风景名胜管理区领导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罗浮山风景名胜管理区副书记许新辉一再表示,这次调研座谈会是一次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风景名胜区管理者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充分显示了专家学者的直言、智慧和专业精神,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功能,希望能够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借专家学者的智慧推动我们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升级。

  三百零五、2012年1—12月,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出版《海洋社会学》、《呼唤海洋之回声》两书,召开“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及多次中小型研讨会、座谈会之外,还组织三大重点课题的攻关:一是《文化强国论》专著,共设六大部分、50章,约60万字;二是依靠两会内部中青年骨干的自力更生,开展去年初出版的、66万字的《海洋社会学》专著的英译工作;三是撰写《海洋社会ABC》小丛书第一批共10部——《海洋历史ABC》、《海洋生态ABC》、《海洋经济ABC》、《海洋政治ABC》、《海洋文化ABC》、《海洋军事ABC》、《海洋外交ABC》、《海洋法规ABC》、《海洋建设ABC》、《海洋生活ABC》等科普丛书。这三大重点课题正在分别运作,计划于2013年年底前即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成立20周年前隆重推出一批。另,2012年1—12月,两会合刊《文明与社会》共编发了12期,约15万字,重点宣传两会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重要精神,突出“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两大主题,专注两会学科建设的理论创新和服务文明社会建设的办刊宗旨,向国内、省内相关部门及两会理事会员长期无偿地发放,社会效益显着,也得到省内外广泛好评。2012年1—12月,两会分别或联合召开了近15次不同层次的骨干会议,一批老中青年相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骨干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两会一应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百零六、2013年3月8日,两会会长范英对2012年度工作总结和对2013年度工作设想的报告如下: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社会学学会(简称两会)于2012年度内联合办会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2012年1月1—2日,两会等在广州举办了“新时期弘扬铁道兵精神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300多人,收到论文近40篇。会上,两会会长、大会主持人范英教授就“新时期铁道兵精神”的命题提出了三大理论研究新观点:一是关于“铁道兵精神”的四个形态说——即原生形态、再生形态、衍生形态和融生形态。二是关于“铁道兵精神”的四个层次说——即铁道兵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道兵为国为民吃大苦、耐大劳、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是新时期振兴中华、弘扬铁道兵精神的内在质素。三是关于“铁道兵精神”的四个内核说——即把艰苦留给自己、把青春献给祖国、把幸福带给人民,把爱心传给后代。本次大会的信息由省内外多家媒体持续报导。大会后还进行论文评奬和出版了论文集,收到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2012年1月8日,两会和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在东莞市联合举办“《特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新著首发座谈会”,与会代表100多人。该著作是两会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第42部,也是该丛书中连续探讨“文化强国”中之“文化强医”专题的第四部,即继《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概论》、《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广东省中医院的综合考察》、《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全国文明先进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改革巡礼》之后,重点总结、提升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实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全书36万字。与会的省卫生厅、东莞市人民政府、市卫生局及相关医院代表对该着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晚会上,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的员工还集体朗诵了该书以新三字经形式写成的《太医颂》。年初,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荣获“三甲”医院称号。该着总结的经验也成了省内医疗卫生行业参考借鉴的热门资讯。

  三、2012年1月17日,两会在广州召开“广东学术界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研讨会”,与会代表50多人。会议由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主持。两会会长范英教授指出:为配合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及推进广东关于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两会在去年多次举办“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研讨会”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强国论”的创新观点,同时把它嵌入“海洋强国”的理论研究之中,并于2012年1月及时出版了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3部——《海洋社会学》这部66万字的专著。本次研讨会就是再次形成两会主要骨干的共识,即以《海洋社会学》专著作主要抓手,为3月下旬在深圳市召开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做好一应筹备工作。两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在本次研讨会的小结中强调:深刻把握《海洋社会学》的精髓,切实理解它与“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紧密关系,应是即将召开的大型论坛的主旨精神。

  四、2012年3月23—24日,两会主办、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承办、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光明日报》、求是《小康》杂志社等协办的“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在深圳市召开,来自省内外代表150人,收到论文50多篇。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授发来贺件,海军原副政委范印华中将到会作重要讲话,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代表及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和论文作者代表近40人作了大会重点发言。两会会长、该着主编代表范英教授在《海洋社会学——文化海洋之新潮》的主题讲演中简介了该着的写作背景、写作宗旨、写作内容和写作感受,认为《海洋社会学》始终站在世界普适的方位,把广东学者共同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及其后近30年来通过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50多部的持续研究思路,明确而又清晰地从陆地社会推及今天的海洋社会,并构建起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的重大举措,不仅产生了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性著作和实验性教材,也自然地提升了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对人类社会(除空中社会之外)总体性的探索功用,是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在当今时代具有突破性理论学术创新的尝试,也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应打向世界的一种实际回应。会上对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颁发了奬金,会后出版了大会论文集。省内省外多家传媒作了广泛报导。

  五、2012年4月24日,两会联合撰着的《海洋社会学》及3月下旬深圳大会的盛况,以《蓝色的奥秘、蓝色的新潮——广东推出新著〈海洋社会学〉力促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为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了两大彩版的推介。该报编者按中引用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授关于“海洋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洋社会学》的完成展示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个很好的基础工作”的原话,指出该着是部善为人先、开放兼容的力作,是历时三年完成的鸿篇巨制,是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并有重大创新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专著和实验性教材,同时坚持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回归社会学原有“大社会”的研究范围,作出了推动“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的重要理论开拓。该报导分别以“时代新潮的重要贡献”、“历史使命的自觉肩负”、“拳拳之心的时代壮歌”、“范公精神的真实写照”、“海洋强国的有机契合”、“海洋强省的理论基石”、“理论前沿的又一巨著”、“南粤再涌的特色学科”、“佐证学科的解释之力”、“海洋学科的一朵奇葩”、“全新体系的四大特色”、“概念命题的透彻精新”、“言人未言的胆识并美”、“出奇制胜的运筹帷幄”、“章引联句的独特功用”、“专著教材的同步范式”、“中国气派的开拓尝试”、“学科建设的高铁之感”、“蓝史新开的一片天地”等近20个醒目标题,高度概括了该着多方面尝试性的贡献。其后,《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网》、《南方网》等近10家网站均有转发。

  六、2012年5月5日,两会在省社科联举行“关于建构南方学派专题座谈会”,与会代表近50人,会议由两会会长范英教授主持。他在讲话中指出:繁荣发展新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在策应方面努力成为决策者的“智囊团”、“思想库”,还要在这一任务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理论,努力创建可以称道的学说体系,乃至于创建以这些学说体系为支撑的相关学派——这是广东省内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们多年来反复提出的建议。秉承这些建议和“一个行动胜于一打宣言”的名教,我们两会带头自觉地开展学派方面的专题研究与培植,是项开拓性义务。近二、三十年来,两会吸吮着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乳汁,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在国内首创了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最近又将这一特色学科扩展到海洋社会,并推出国内外填补空白性的“海洋社会学”,因此,提出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大家一致认为,由两会率先尝试这一构建,对“文化强省”、“理论强省”、“学术强省”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别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海洋社会的认知,海洋意识观念薄弱,抓住这一关键来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意义尤为突出。与会者主要就这一学派建构的重要意义、基本条件和努力方向等作了首次的论析,这些论述比较集中地表现在陈伟教授所撰的《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几点初识》一文中。期后,两会严格挑选了一批中青年理论骨干作为这一新兴学派首批核心传人并为之颁发了相关证书。

  七、2012年6月,两会等联合编撰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44部——《呼唤海洋之回声》正式出版。该书30万字,主要收入2012年3月23—24日“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具有代表性讲话、评论、综述及报导等60多篇文献,比较集中地表明: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海洋社会学》,它持续地提升了上世纪80年代末首创的精神文明学,是精神文明学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崭新突破;它坚定地以马克思的“大社会”和“大社会学”观点为灵魂核心;它自觉地站在人类共有、人类共举和人类共享的环球方位与视角;它执着地追求世界(包括中国和广东)海洋社会和谐建设的共创与旨向;它努力地为迎接人类21世纪即海洋世纪的到来而探索蓝色奥秘、开启蓝色新潮的践行与呼唤,对普及全民海洋知识、提高全民海洋观念和从事海洋领域的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与党政决策部门均具有参考价值。该书出版后,即在2012年7月中旬于银川市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三届海洋社会学论坛上作了首发,引起国内社会学界同行的广泛兴趣与好评。

  八、2012年7月13—14日,两会等一批代表参加了在银川市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年会,提交了近20篇论文。其中,在海洋社会学论坛上,两会及广东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提交的多篇论文均在论坛作了简介。两会会长范英教授作为《呼唤海洋之回声》的主编之一和个人论文《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的作者,在论坛重点讲演中指出:国内外近10年来关于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的探索需要进行初步的回顾、总结与寻找其中的得失和规律,以便今后更好地推进该新兴学科的自身建设、国内基本队伍的建设和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海洋社会学今后无疑要以近10年来研究的已有成果为基础:一是进一步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学既有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海洋社会学的创新探索;二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学之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三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与海洋社会学密切相关的海洋学科的各种研究成果;四是进一步开展海洋社会学各种专题定性、定量的调查及研究;五是要使现有较为成型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不断锤炼成为指导中国海洋社会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的致用学科,使之成为更具科学性、普适性的世界人类共有的新兴学科。他特别强调,今后应重视可能引起国内社会学重大变革的“大小社会”、“大小社会学”及“大小世界”、“大小世界本位”这四大概念及其在社会学学科体系上的特别功用,同时要重视由这四大概念交叉而成的海洋社会学多种模式及其各自逐步开拓、完善的相关课题。

  九、2012年7月下旬—9月22日,两会在省社科联召开了四次“文化强国论研讨会”,与会主要骨干近90人次,对两会年初提出的“文化强国论”的重大课题进行了反复探讨。两会会长范英教授在主题讲演中指出,“文化强国论”是由十五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任务而引发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首次构想,基本结构共分6大部分约50个专题,这是两会同仁经过多次研讨活动之后厘定的成果,主要包括:(一)提出“文化强国”的国内外背景及若干条件;(二)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以及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等的互为关系;(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经纬分明的荣辱观念、文化服务的两为方向、繁荣文化的双百方针、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以及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等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主体内容的概貌;(四)“文化强国”的总体配套实施、专项配套实施、地方配套实施、行业配套实施、群体配套实施、家庭配套实施、个体配套实施、渐进配套实施、联动配套实施、求是配套实施;(五)党委领导工作机制体系、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体系、主体自律约束机制体系、社会他律监督机制体系、事业全民公益机制体系、产业组建经营机制体系、人才培育创新机制体系、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体系、开放交流合作机制体系、体制综合保障机制体系;(六)文化的创新力、文化的生产力、文化的竞争力、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辐射力和文化的综合力等。

  十、2012年7月下旬—10月12日,两会在省社科联召开了四次“海洋强国论研讨会”,主要骨干130人次与会。与会者一致认为:两会在年初推出的《海洋社会学》专著与教材,已经占领了国内外海洋社会学领域学术理论的制高点,同时还要占领该领域科普知识宣传推广的制高点。为此,于去年以来多次专题研讨之后,决定以海洋社会知识的广泛普及为重点开展科普活动。两会会长范英教授对此作了主题讲演。他认为:国内对于海洋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理论和科普宣传是比较重视的,但海洋社会科学这两个方面都显得相当落后。我国必须开展海洋社会学术理论研究的补课工作,也要开展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补课工作。两会的同仁担当起这一义务,充分展示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仅从写作海洋社会的科普知识而言,内容相当广泛、丰富、复杂而艰巨,必须从两会的实际出发,从已成书的《海洋社会学》出发,从紧密结合“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现实需要出发,选取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海洋社会知识,并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来体现。为此,范会长提出了10大重点题目:海洋社会的历史、海洋社会的生态、海洋社会的经济、海洋社会的政治、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社会的军事、海洋社会的外交、海洋社会的法规、海洋社会的建设、海洋社会的生活等。与会者就这10大重点题目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作了具体写作的分工。

  十一、2012年11月16—17日,两会与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罗浮山召开“学习十八大重要精神,加速风景名胜区管理升级座谈会”,两会20多位代表和该区管委会全体管理人员及博罗县旅游培训班全体学员近80多人与会。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两会代表在充分肯定该区所取得成就基础上,提出了对该区如何从四星级提升到五星级的一批参考建议。两会会长范英教授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提出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中,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问题,罗浮山要锦上添花,一是定位要精准;二是品牌要响亮;三是宣传要到位;四是投入要加强;五是管理要提升。就提升管理这一重点问题,范会长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具体思路:其一是观念管理要变革;其二是文化管理要突出;其三是体制管理要放开;其四是机制管理要灵活;其五是环境管理要到位;其六是技术管理要创新;其七是人才管理要实在;其八是总体管理要强化。该区的主要领导认为,这次主题座谈会既是一次双方共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两会理论结合实际,服务社会、服务基层优良会风和学风的生动体现。会后,《亚太经济时报》等作了及时报导。惠州市相关领导反应强烈。

  十二、2012年1—12月,两会在出版《海洋社会学》、《呼唤海洋之回声》两书,召开“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及多次中小型研讨会、座谈会之外,还组织三大重点课题的攻关:一是《文化强国论》专著,共设六大部分、50章,约50万字;二是依靠两会内部中青年骨干的自力更生,开展去年初出版的、66万字的《海洋社会学》专著的英译工作;三是《海洋社会ABC》小丛书第一批共10部——《海洋历史ABC》、《海洋生态ABC》、《海洋经济ABC》、《海洋政治ABC》、《海洋文化ABC》、《海洋军事ABC》、《海洋外交ABC》、《海洋法规ABC》、《海洋建设ABC》、《海洋生活ABC》等,约150万字。这三大重点课题正在分别运作,计划于2013年年底前即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成立20周年前隆重推出。另,2012年1—12月,两会合刊《文明与社会》共编发了12期,约15万字,重点宣传两会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重要精神,突出“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两大主题,专注两会学科建设的理论创新和服务文明社会建设的办刊宗旨,向国内、省内相关部门及两会理事会员长期无偿地发放,社会效益显着,也得到省内外广泛好评。2012年1—12月,两会分别或联合召开了近15次不同层次的骨干会议,一批老中青年相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骨干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两会一应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三、2012年1—12月,两会相关团体单位及各专业委员会,开展的独立活动或合作活动,拓展了两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其中,两会团体单位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广州市社科联等,在两会开展本年度工作的经费方面起到不同程度的支持作用;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志愿服务研究专委会、潜能开发研究专委会、海洋社会学专委会、健康研究专委会、三农研究专委会、殡改社会学专委会、体育社会学专委会等在开展相关活动方面正常活跃;拟于今年成立的低碳生活研究专委会的筹备工作认真负责;两会秘书处办公室、《文明与社会》会刊和负责两会网站建设的广州市委党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工作胜任周到。此外,两会一批主要学术团体及骨干在参加全国或省市的相关活动中,例如参加全国社会学年会、参加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会工作创新谘询委员会和省、市相关文化、社会公益等工作,均体现了两会会员的精神面貌和智慧学识。同时,两会历年度内的年检均符合要求,同时列入广东省民政厅发布的《广东省省本级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省级社会组织。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在取得2012年度的上述主要工作成就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会拥有1千多名理事、近12万会员,基本队伍较庞大,如何充分发挥副秘书长以上主要骨干、各团体单位理事及各专委会主要骨干的社会责任感和办会的自觉性,均有待切实加强;两会每年度面上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要正常、持续开展并不断取新的突破,在不能进行营利活动、又收不起会费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自力更生、争取外援以排解经费严重困惑的问题,仍未有善法。各专委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都要在今后不断探路。两会关于2013年的工作设想是:继续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继续抓好“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的两大主题。其中在4月前召开两会2012年度主题年会暨新专委会成立大会,表彰2012年度内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等。遥想当年,全国各地以精神文明建设命名的学会或研究会,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眼看当今,其跟风而起、热热闹闹、活跃一阵过后,却似落花流水春去也,再不见前时的无限风光。但愿仅剩下来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能成例外,因此任重道远,特别在年底筹备好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换届工作和20周年庆典活动意义尤大。当务之急是抓好、抓实面上组织的多部专著和首批10部海洋社会科普作品的写作、出版等,这是学会能否持续生存、发展、有为和创新的最好明证。同时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两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的独特功用和两会各相关主要团体单位及个人会员科研的创新性和服务的自觉性。

  三百零七、2013年4月8日,本会各专委会及部分团体单位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3年工作进行了规划。

  一、志愿服务研究专委会(简称愿专):

  1.2012年,愿专为配合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的战略,在省社工委、民政厅、团省委的支持下,积极筹备成立面向全省推进合作服务的“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12月注册)和深入基层试点服务的“荔湾区原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月注册)均受到社会各界重视。

  2.2012年,愿专为配合省社工委、民政厅、团省委推进“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已完成省《实施意见》初稿,并以中山市为试点推动市委办、市府办颁发联动机制建设《实施办法》,设立合作服务专项资金,建立合作服务社会组织。

  3.2012年,愿专为配合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广东省委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的研究与辅导工作,与社工系、专委会、促进会设立“朝阳行动”联合办公室,探索专家学者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途径。

  4.2012年,愿专配合民政部做好“自主型志愿组织发展专项课题研究”,参与全国社会工作师培训授课,担任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委员会专业总督导,传播社会工作知识与志愿服务知识。

  5.2012年,愿专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为试点开展“政府委托社会组织和公民力量促进和谐发展”的研究,出版《中国关爱》(中国社会出版社)一书。

  愿专2013年主要工作计划:愿专与“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共同开展工作,配合国家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及广东省社工委、民政厅、团省委的中心工作,适应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的需要,主要任务如下:1、配合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委员会、中国社工协会社工师委员会,联合举办社区志愿服务论坛与培训,推进社区发展与服务创新;2、创造品牌活动“社志沙龙”,每月第三周周末举办,联合专家学者、资深社工、志愿者领袖、热心公民,探讨社会工作发展与志愿服务创新的途径;3、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合作,开展“中国南方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以珠江三角洲志愿组织转型发展为例”的研究推广,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创新;4、继续推进市县社会创新与志愿服务,组织课题研究、培训辅导、策划谘询,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的服务能力;5、筹备研究《中国志愿服务理论》(人民出版社)专著的出版,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6、做好“社会工作教育实用丛书”、“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教育数据库”的出版工作,为广东省积累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原始材料,促进合作研究与教学的发展。

  二、海洋社会学专委会(简称海专):

  1.2012年1月,海专团队参着的《海洋社会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2.2012年3月,海专参与“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先论坛”的协办工作,海专部分代表提交多篇论文。

  3.2012年6月,海专部分会员参着的《呼唤海洋之回声》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4.2012年7月,海专的广东海洋大学代表张开城、盛清才、汪树民、陈青松、付海梅等远赴宁夏银川市参加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主办、海专等协办的“中国社会学学会2012年年会·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坛。海专学者充分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获得好评。

  6.2012年11月,海专盛清才、汪树民、任念文等参加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海专与会代表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7.2012年12月,海专巩建华副主任委员赴重庆参加由海洋大连舰艇学院等主办的“第九届海洋军事战略与发展论坛”,并在大会发表了主题演讲,其论文被论坛组委会评为优秀论文。

  2012年,海专骨干刘勤博士获批主持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

  2012年,海专主任委员张开城教授带头做好海洋社会学研究工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近期获批立项,他承担主持该项目中国海洋文化本体理论研究子课题,显示了海专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另,他承担的中国海洋文化丛书·广东卷等的编撰工作并在有序推进。

  海专2013年主要工作项目:1、出版相关研究著作2部左右,强化海专的理论话语;2、强化科研意识,进行学术交流,扩大海专影响。

  三、潜能开发研究专委会(简称潜专):

  潜专把科研作为活动的切入点,除组织会员撰写学术论文外,还组织了10位骨干撰写了《潜能开发指南》专著(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每月都举办一次交流活动,主要有:

  1.2月9日,到东莞亿科交通科设施科技公司参观交流:在合作中共进。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2.2月23日,组织《天普瑶功》交流授课活动。主讲者是湖南瑶族大山《天普瑶功》第三十一代继承人赵肝茗老师。

  3.2012年4月2日,请企业和个人成长导师谢宇峰老师讲授“历炼生命与成长智慧”讲座。

  4.4月7日、8日,举行了“笔迹分析学习培训班”的学习研究活动,主讲者刘少廷和赵宇航老师。

  5.5月22日,举办了公益家庭教育讲座:夫妻之道——夫妻和谐的秘笈,主讲嘉宾: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李察(Richard B Miller)博士。

  6.2012年7月14日,邀请许光明教授作了题为“追寻人类创新足迹——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活质量”的讲座。许教授是航空航天专家、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西南工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7.10月22日,由刘少廷老师在中山大学东校区教学楼C205,为中山大学博雅班120多名学生举办了“笔迹心理分析与笔迹修炼处方”的讲座。

  8.11月16日,特邀严国祥老师为潜专会会员举办了“呼吸养生,激发生命潜能”专题报告会。

  潜专2013年工作设想:1.继续搞好每月一次的学习交流活动;2.组织骨干撰写“笔迹心理分析研究”的专著,准备8月份出版;3.已组织会员撰写好了《2012年潜专会学术研究论文集》,准备近期出版。

  四、健康研究专委会(简称健专):

  2012年,健专组织专家教授、营养学教师分别到广州市各个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健康大讲堂活动,开出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心理保健和营养保健课程讲座约100场,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如:

  1.2012年5月,赴韶关始兴县,与当地相关部门联合主办“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急救知识”大型宣传活动。

  2.2012年,组织“5.17世界高血压日大型科普教育谘询义诊公益活动”。

  3.2012年8月,在芳村陆居星光之家,连续开展十多次高血压防治义诊公益活动。

  4.2012年9月,越华路星光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开展“骨关节防治月”宣传活动,持续两个月。

  5.2012年,在花都总工会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爱护你的眼睛”宣传周活动,500多人参与。

  6.2012年,到广东省青年自愿者协会举办《饮食管理讲座》;到广东省科协举办《四季养生讲座》;.到新塘老人活动中心主办“怎样防治糖尿病”专题讲座;在阳江市城东区开展“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专题讲座。

  7.2012年9月,到番禺老干部大学为离退休老干部举办养生学教育讲座。

  8.2012年10月,花都社区开展乳腺癌防治与宫颈癌防治专题讲座。

  9.2012年,在天誉花园定期举办《节气养生》讲座;通过番禺广播电台,播出《九大体质养生》节目;通过番禺电视台播出《常见便秘、血管硬化、骨质增生等治疗误区》节目;创办广东健专网站;创办公益性月刊报纸《社区健康报》。

  健专2013年工作设想:1.新增一个“专家讲师团”和“养生师讲师团”彰显健专委专业化;2.组建完善健康指导中心和健康推广中心,使健康指导与推广常态化;3.大力推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CETTIC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职业培训项目,力争健专委成为广东健康养生人才培训的“黄埔军校”。

  五、殡葬改革社会学专委会(简称殡专):

  1.2012年,本专委会的重点示范基地——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按各级政府相关要求开展殡葬行业的改革工作取得了显着成就,不断为本专委会科研的持续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实践素材。

  2.2012年,本专委会为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主题年会的一批论文等,作了具体切实的指导工作,并任该次主题年会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出优秀论文30多篇。

  3.2012年,本专委会部分委员曾分别到省内一些地、市参观考察殡葬工作的开展,并为当地提供了相应的谘询建议。

  4.2012年,本专委会特别留意一些地、市殡葬业中出现的问题,如广州市关于兴建“第二银河革命公墓”的问题,一直在跟踪研究。

  5.2012年,研讨会因故推迟在2013年1月26日举行,与会代表提交了近20篇发言。这次研讨会主要围遶广州市计划2013年在萝岗区新建第二革命公墓展开讨论,30多位代表就广州市民政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构建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现代大民政》的工作报告中透露的,广州将于2013年10月开工再建一个“银河革命公墓”——市福山“革命”公墓的信息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该报告介绍,该项目选址萝岗区九龙镇福山村,控制规划用地1300亩,投资6.2亿元,计划2014年底完工投入使用。早在2011年8月,省社科联顾问、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顾问范英教授就受邀参加广州新建第二革命公墓的专家论证会(此次会议共有国内10位专家参加,对开建第二革命公墓问题,范教授发表了慎建的意见,并于2012年底向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交了书面意见)。

  在本次研讨会上,范教授重点谈了自己对广州市开建第二革命公墓的看法,他认为,广州将要开建的第二革命公墓——福山“革命”公墓,要以广大民生为重,要充分考虑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公墓应定位为公益性、普惠性的墓园,而非仅仅是革命的、红色的公墓,不然会引起更多的社会矛盾,不利于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其他代表也纷纷就这一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主要观点认为,广州市新建的第二革命公墓,服务对象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特定范围的某一个群体,否则难以体现“公”字,更不要说社会公平;有代表认为,开建这么大型的民生项目,应该对广大市民征询意见和开展风险评估;代表们还提出,如果这个公墓一定要建,也应该进行改革,实现树葬的形式,达到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殡专2013年的工作设想:1、继续关注广州市第二革命公墓建设的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我们的意见;2、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以人为本的殡葬改革理念,通过观念引导群众逐步改变旧的殡葬习俗,一步步推动殡葬改革的发展。

  六、“三农”研究专委会(简称农专):

  “三农”专委会2012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以华农公共管理学院“三农”专委会成员为主):

  一是邀请郑杭生、蔡禾、黄日东等18位专家及厅局级领导干部来院做了社会学、社会工作方面的学术讲座。

  二是组织召开了四次全市、全省、全国性会议:1月召开了“广州社工机构建设研讨会”,80多人出席;9月召开了“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暨“农村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60多人出席;12月召开了“两岸四地智障人士服务发展趋势”大型研讨会,180多人出席;同月召开了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年会暨“改善残疾人民生论坛”,120多人出席。

  三是成功申请到了4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6项,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糯改籼’政策下西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龢民族文化危机的人类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基层治理重构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基于广东省探索实验的分析”,总经费189万元。另外还获得了横向委托课题17项,比如“广州市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广州市社会工作立法的可行性研究”等等,总经费865万元。

  四是在《光明日报》《政治学研究》《学术研究》《江海学刊》《中国行政管理》《浙江学刊》等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了《新时期农民教育与农民政治行为的关系研究》《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系的策略分析——以广东农村284户为例》等60多篇学术论文。

  五是在北大出版了《现代社会学新编》《学校社会工作》,在暨大出版了《社会保障学导论》,均为唯一主编或第一主编。

  2013年“三农”专委会仍将重点抓好专家讲座、学术讨论、课题申请、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七、体育社会学专委会(简称体专):

  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广州大学于2011年进行了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换届工作,本专委会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任委员、体育学院院长刘学谦教授因工作岗位调整,对体专委会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过去一年来主要工作回顾:

  1.2012年3月10日,体专委会在广州体育学院召开部分主任委员碰头会,研究体专委会主要领导调整及秘书处换址等事宜。会议提出了两个初步调整方案。体专委会主任委员吕树庭教授、常务副主任委员刘学谦教授、秘书长刘成教授参加了会议。

  2.2013年3月7日,体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刘学谦教授应邀参加了广州市体育工作会议。

  3.2013年3月7日傍晚,体专委会主要领导赴省社科联向“两会”会长范英教授汇报学会工作,对学会过去一年来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说明,并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初步的研讨。范会长对我会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谅解并对年底体专委会换届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体专委会吕树庭主任委员、刘学谦常务副主任委员分别发表了意见,研讨形成了一致意见。体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韩会君教授因公务学习请假,秘书长刘成教授和“两会”副秘书长李小雾参加了研讨会。

  体专2013年工作设想:1.根据广东社会学学会总部要求,重新调整本专委会领导班子;2.根据2012年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广东省体育局杨乃军局长报告精神,结合我会特点,围遶我省群众性体育工作,开展1-2项有较大影响的群众性体育工作;3.上半年召开体专委会常委会议,研究2013年年底换届工作有关事宜;4.2013年12月,召开体专委会全体大会年会及换届大会。

  八、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

  1.2012年2月7日,在番禺美丽华大酒店举行春茗活动。协会名誉会长、顾问、理事、广州市及番禺区的一些老领导共200多人参加了活动。梁国维会长、番禺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徐柳致辞。协会长青健身歌舞队表演了节目,并抽奬。

  2.2012年3月31日,在美丽华大酒店召开协会领导班子换届大会。范英会长、广州市原政协主席邬梦兆、广州市人大原副主任李碧娴、番禺区人大副主任苏治邦、副区长麦洁萍、番禺区部份离退休老领导及协会会员共350多人参加了大会。范英会长、邬梦兆主席、麦洁萍副区长在大会讲话。大会顺利完成一系列议程,梁国维连任会长。

  3.2012年5月7日,请全国著名营养学专家卢世琰教授在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大礼堂做营养健康讲座,协会会员及兄弟协会的会员约500人参加了听讲。

  4.2012年5月17日协会为首批5位特聘书画家颁发了聘书,他们利用书画艺术形式,为宣传养生保健知识,书画义卖敬老助残,抗震救灾等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5.2012年6月6日协会邀请北京301医院范晖博士在协会会员服务中心举办“干细胞疗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医学科普知识讲座,协会理事等骨干会员60多人参加听讲。

  6.2012年6月6日,协会与番禺桥南街陇枕社区卫生站合办的会员养生保健服务中心开业,有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磁疗等项目。

  7.2012年6月17日—9月17日,在服务中心举办中医养生大讲堂,由何常华中医师主讲,学员60多人参加了学习。

  8.2012年7月2日应广州市外事办及对外友好交流协会邀请,本会部分正副会长,名誉会长在沙湾镇敬老院和日本友好访问团一行交流养生保健经验。

  9.2012年9月26日,协会和区工商联联合主办中医养生讲座,在番禺区政府会议中心举行,请省中医院副院长邹旭教授主讲。协会部分会员,番禺部分企业家,招商银行部分高端客户共200多人参加听讲。

  10.2012年9月,和番禺日报合作五年的养生保健版,升级为“健康周刊”,协会讲师团专家发表文章或接受访问谈话共700余篇。

  11.2012年10月21日,协办番禺区重阳敬老活动,捐出8500元慰问品。

  12.2012年10月25日协会长青健身歌舞队慰问区福利院的老人。

  13.2012年12月21日,协会邀请罗庆安营养学高级讲师在番禺南奥社区主讲“饮食营养与健康”,南奥社区居民约60人参加听讲。

  14.12月23日—30日,由广州市政府主办,番禺区政府承办的广州国际美食节在番禺举行,应美食节组委会要求,协会派出三位专家在美食节现场举办三场《食出好人生》——美食与健康论坛。

  15.2012年1—12月,继续和区老干部大学合办养生保健班,全年上、下两个学期,学员300多人(次);继续和区广播电视台合作《养出好人生》节目,电台逢星期1、3、5播出,电视每周播出三次,先后共187位专家参加演播;协会100多人的长青健身歌舞队长年坚持活动,娱乐养生、情志养生,并在协会内外开展交友联谊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按照章程,全年召开1次全体会员大会、2次理事会、6次办公会议,体现了协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本协会2013年工作思路:1、举办年会;2、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书画展;3、讲座;4、办班等。

  九、《文明与社会》电子期刊:

  纸质版《文明与社会》是《精神文明学通讯》和《广东社会学通讯》合二为一、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秘书处、广东省社科联精神文明学研究室、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以及广东社会学学会秘书处联合主办的一份内部刊物,每月1—2期。从2010年第1期开始,电子版《文明与社会》改在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的门户网站上定期发布,截止2013年2月底已经发布了118期。

  在互联网上发布电子版《文明与社会》,与纸质版期刊相比,期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有效地弥补了纸质版发行范围和速度的局限。事实说明,电子版《文明与社会》同纸质版期刊相互取长补短,已成为学会会员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也成为广东精神文明学界、广东社社学界与关心文明与社会的省外社科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阵地、理论宣传研究的重要舞台。

  尤其要提的是,电子版《文明与社会》从上网到今天三年多来,一直得到广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领导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关注。学校将这项任务交由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负责,安排图书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一项岗位任务认真对待:一是认真对待,由于网络的传播特点以及网络安全要求,每期纸质版《文明与社会》的到来我们都要细细审校,不敢有丝毫懈怠;二是进行技术处理,两次格式转换,使之与校网平台兼容;三是及时上网,我们对技术人员要求是自期刊收到至上网时间不超过三天。三年多基本达到要求,做到没有错漏并及时上网。

  网络是期刊飞翔的翅膀,形象描述了电子期刊的特性和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仍继续做好两会电子期刊的发布工作,为热心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同仁尽份绵薄之力。

  三百零八、2013年9月20日,两会发布了《关于表彰2012年度重点创优、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

  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重要精神的2012年度内,两会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取得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新进展,与该年度包括重点创优单位和一批工作先进团体单位、工作先进部门、工作先进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先进个人的努力奉献密不可分。

  经两会常务会长联席会议研究、批准,对《海洋社会学》和《呼唤海洋之回声》两个课题组为两会2012年度重点创优课题组,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等10个单位为两会2012年度工作先进团体单位,两会秘书处办公室等3个单位为两会2012年度先进工作部门,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6个单位为两会2012年度工作先进专业委员会,万娟等120人为两会2012年度工作先进个人,特予表彰,以资鼓励。

  希望上述单位或个人再接再厉,在新的年度中为推进两会工作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作出更大的奉献。

  附:

  一、两会2012年度重点创优课题组名单(2个):

  1.《海洋社会学》课题组(特等奬)

  2.《呼唤海洋之回声》课题组(一等奬)

  二、两会2012年度工作先进团体单位名单(10个):

  1.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

  2.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

  3.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4.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5.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

  6.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

  8.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

  9.广州市委党校文献信息中心

  10.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

  三、两会2012年度工作先进部门名单(3个):

  1.两会秘书处办公室

  2.《文明与社会》编辑部

  3.《社区健康报》编辑部

  四、广东社会学学会2012年工作先进专业委员会名单(6个):

  1.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

  3.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

  4.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

  5.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

  6.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五、两会2012年度工作先进个人名单(120人,按姓氏笔划排列):

  万 娟 孔祥华 王 宁 王 娜 王丹怡 王心旺 王永平 

  王东辉 王雨磊 王家骥 丘育定 冯仿娅 卢黄熙 史传林 

  左伟清 刘 成 刘 涛 刘 勤 刘小龙 刘小敏 刘玉梅 

  刘明金 刘俊荣 刘歌德 吕 志 安 子 庄伟光 朱 云 

  江立平 许雁雁 严考亮 严建强 何 敏 何仕平 何国林 

  何起光 吴向红 吴建华 张 勇 张开城 张会永 张兴杰 

  张国玲 张建平 张彦霞 张德馨 李 扬 李小雾 李开文 

  李自坚 李国兴 李保平 杨 松 汪树民 肖鑫和 陆 红 

  陈 化 陈 伟 陈木朝 陈芳芳 陈家义 麦佑甜 冼美新 

  周 静 周永章 国俊明 尚图强 岳芳敏 招业斌 易松国 

  林宏力 林福益 林燕玉 欧 扬 武 晟 罗启文 范 英 

  范海泉 郑孟煊 娄君侠 柏 萍 段华明 洪旗歌 赵建平 

  唐孝祥 夏俊杰 徐创新 涂争鸣 袁 忠 郭 凡 郭伟民 

  郭丽云 郭继民 顾秀琴 顾涧清 高 俊 崔成江 梁仲佳 

  梁国维 梁幸枝 盛清才 萧新生 黄宏斌 黄紫华 戢斗勇 

  温朝霞 程 潮 童远忠 董书雷 董玉整 谢建社 谢俊贵 

  鲁 旭 窦畅宇 蔡婷玉 谭建光 谭昆智 潘 军 黎明泽 

  霍秀媚

  三百零九、2013年4月20日,广东社会学界、精神文明学界2013年理事代表大会暨低碳生活研究专委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麓湖畔山酒店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以下简称两会)主办,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南雄市力升新能源制造有限公司、广州市商典贸易有限公司、广州凯闽建筑科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等协办。

  本次大会得到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高度重视,黎建波副局长到会指导。两会会长范英,两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两会常务副会长江立平、夏俊杰,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宁、以及两会常务理事、理事代表和求是《小康》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羊城晚报》、南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代表近300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碳专)成立大会;第二阶段为广东社会学界、精神文明学界2013年理事代表大会。

  第一阶段的碳专成立大会,由夏俊杰教授主持。会上,范英会长作了题为《任重而道远,路遥知马力》的讲话。他在讲话中介绍了半年来碳专的筹备情况,并强调了该专委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希望专委会的全体同仁要依法依规、持之以恒地开展低碳生活的理论研究和科普宣传工作,加强和国内外有关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使专委会逐步建设成党政决策部门信得过的智囊团队,成为广东社会学学会的一张知名品牌,成为省内专门从事环保的企业家和热心环保者互促互进的共享平台和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过好低碳生活的良师益友。

  随后,刘小敏研究员宣读了关于批准成立碳专的文件,王宁教授宣读了该专委会第一届委员建议名单并获得一致通过。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永章教授当选为该专委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董书雷、欧阳荣基、何起光(兼秘书长)、赖子敖、骆福祥当选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刘发良、许自焕、李扬(女)、李谠生、杜秀芬(女)、杨卫晖、林燕玉(女)、胡国英、钟祥辉、敖卓海、郭艳华(女)、顾仁生、董文奎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省社科院、广州行政学院、广州市社科联、广州鑫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瑞星文化传播中心、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惠阳公司、南雄市力升新能源制造有限公司、广州凯闽建筑科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近80位低碳生活研究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当选为第一届专委会委员。

  周永章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让低碳生活托起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之梦》的富有激情的任职致辞。表示,将按照广东社会学学会的统一部署,坚持“依法办会、开放办会、民主办会”的办会理念,做到服务立会、能力强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增强碳专的凝聚力、向心力,办出自身特色和强会特色;全体委员将团结协作,加强信息沟通,加强业务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提供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低碳生活建议,让碳专成为服务会员和社会的大平台,托起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之梦。

  随后,黎建波副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碳专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本次大会的第二阶段即广东社会学界、精神文明学界2013年理事代表大会,由董玉整教授主持。

  首先,范英会长代表两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花情柳意凭谁问》的2012年度工作报告,并提出了2013年度的工作设想。他指出,2012年是学会全体同仁辛勤耕耘的一年,也是收获丰硕成果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两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是主办或和有关单位联合主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会,主要骨干近1200人次与会。2012年1月1—2日,两会等在广州举办了“新时期弘扬铁道兵精神理论研讨会”。范英会长就“新时期铁道兵精神”的命题提出了三大理论研究新观点:关于“铁道兵精神”的“四个形态说”、“四个层次说”和“四个内核说”,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2012年1月8日,两会和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在东莞市联合举办“《特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新著首发座谈会”。与会的省卫生厅、东莞市人民政府、市卫生局及相关医院代表对该着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2012年1月17日,两会在广州召开“广东学术界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研讨会”。范英会长指出,两会适时提出“文化强国论”的创新观点,并把它嵌入“海洋强国”的理论研究之中,是配合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及推进广东关于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自觉行动。2012年3月23—24日,两会与有关单位在深圳市联合主办“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该着主编代表范英教授在《海洋社会学——文化海洋之新潮》的主题讲演中简介了该着的写作背景、写作宗旨、写作内容和写作感受,认为《海洋社会学》始终站在世界普适的方位,构建起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是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性著作和实验性教材。2012年5月5日,两会在省社科联举行“关于建构南方学派专题座谈会”。会议认为,两会近二、三十年来,吸吮着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乳汁,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在国内首创了特色学科“精神文明学”,最近又推出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海洋社会学”,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条件已初步形成。期后严格挑选了一批中青年理论骨干作为这一新兴学派首批核心传人并颁发了证书。2012年7月下旬—9月22日,两会在省社科联召开了四次“文化强国论研讨会”。两会会长范英教授首次提出了“文化强国论”的构想,并进行了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启动《文化强国论》一书的写作,基本结构共分6大部分约50个专题。2012年7月下旬—10月12日,两会在省社科联召开了四次“海洋强国论研讨会”。范英教授指出,我国必须开展海洋社会学术理论研究的补课工作,也要开展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补课工作,并提出了撰写海洋社会普及读物的十大重点题目:海洋社会的历史、海洋社会的生态、海洋社会的经济、海洋社会的政治、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社会的军事、海洋社会的外交、海洋社会的法规、海洋社会的建设和海洋社会的生活等。2012年11月16—17日,两会与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罗浮山召开“学习十八大重要精神,加速风景名胜区管理升级座谈会”。范英教授代表学会对景区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定位要精准;二是品牌要响亮;三是宣传要到位;四是投入要加强;五是管理要提升。他还就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二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对广东率先研究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宣传。2012年4月24日,两会联合撰着的《海洋社会学》及3月下旬深圳大会的盛况,以《蓝色的奥秘、蓝色的新潮——广东推出新著〈海洋社会学〉力促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为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了两大彩版的推介。该报编者按中引用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教授关于“海洋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海洋社会学》的完成展示了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个很好的基础工作”的原话,指出该着是一部善为人先、开放兼容的力作,是历时三年完成的鸿篇巨制,是国内外首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并有重大创新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专著和实验性教材,同时坚持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回归社会学原有“大社会”的研究范围,作出了推动“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业的重要理论开拓。该报导分别以“时代新潮的重要贡献”、“历史使命的自觉肩负”、“拳拳之心的时代壮歌”、“范公精神的真实写照”、“海洋强国的有机契合”、“海洋强省的理论基石”、“理论前沿的又一巨著”、“南粤再涌的特色学科”、“佐证学科的解释之力”、“海洋学科的一朵奇葩”、“全新体系的四大特色”、“概念命题的透彻精新”、“言人未言的胆识并美”、“出奇制胜的运筹帷幄”、“章引联句的独特功用”、“专著教材的同步范式”、“中国气派的开拓尝试”、“学科建设的高铁之感”、“蓝史新开的一片天地”等近20个醒目标题,高度概括了该着多方面尝试性的贡献。2012年6月,两会等联合编撰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44部——《呼唤海洋之回声》正式出版。该书30万字,主要收入2012年3月23—24日“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暨〈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具有代表性讲话、评论、综述及报导等60多篇文献,比较集中地表明: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海洋社会学》,它持续地提升了上世纪80年代末首创的精神文明学,是精神文明学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崭新突破;它坚定地以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和“大社会学”理论为灵魂核心;它自觉地站在人类共有、人类共举和人类共享的环球方位与视角;它执着地追求世界(包括中国和广东)海洋社会和谐建设的共创与旨向;它努力地为迎接人类21世纪即海洋世纪的到来而探索蓝色奥秘、开启蓝色新潮的践行与呼唤,对普及全民海洋知识、提高全民海洋观念和从事海洋领域的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与党政决策部门均具有参考价值。

  三是学会骨干积极参加高层次理论研讨会。2012年7月13—14日,两会一批代表参加了在银川市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年会,提交了近20篇论文。其中,在海洋社会学论坛上,两会及广东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提交的多篇论文均在论坛作了简介。两会会长范英教授作为《呼唤海洋之回声》的主编之一和个人论文《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的作者,在论坛作了重点讲演。他认为:海洋社会学今后无疑要以近10年来研究的已有成果为基础。一是进一步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学既有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海洋社会学的创新探索;二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学之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三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与海洋社会学密切相关的海洋学科的各种研究成果;四是进一步开展海洋社会学各种专题定性、定量的调查及研究;五是要使现有较为成型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不断锤炼成为指导中国海洋社会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的致用学科,使之成为更具科学性、普适性的世界人类共有的新兴学科。他特别强调,今后应重视可能引起国内社会学重大变革的“大小社会”、“大小社会学”及“大小世界”、“大小世界本位”这四大概念及其在社会学学科体系上的特别功用,同时要重视由这四大概念交叉而成的海洋社会学多种模式及其各自逐步开拓、完善的相关课题。

  四是组织并启动了三大重点课题的攻关。一是《文化强国论》专著,共设六大部分、50章,约66万字;二是依靠两会内部中青年骨干的自力更生,开展去年初出版的、66万字的《海洋社会学》专著的英译工作;三是《海洋社会ABC》小丛书第一批共10部——《海洋历史ABC》、《海洋生态ABC》、《海洋经济ABC》、《海洋政治ABC》、《海洋文化ABC》、《海洋军事ABC》、《海洋外交ABC》、《海洋法规ABC》、《海洋建设ABC》、和《海洋生活ABC》等,约150万字。三大课题力争在年底前完成结项,并交付出版社出版。

  五是相关团体单位及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独立活动或合作活动,拓展了两会的社会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两会团体单位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广州市社科联等,在两会开展本年度工作的经费方面起到不同程度的支持作用;广州市番禺区养生保健协会、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志愿服务研究专委会、潜能开发研究专委会、海洋社会学专委会、健康研究专委会、三农研究专委会、殡改社会学专委会、体育社会学专委会等按计划正常开展活动,比较活跃。(详见《文明与社会》2012年12月)

  范英会长在肯定两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副秘书长以上主要骨干、各团体单位理事及各专委会主要骨干的社会责任感和办会的自觉性,均有待切实加强;如何进一步自力更生、争取外援以排解经费严重困惑的问题,仍未有善法。各专委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都要在今后不断探路。

  范英会长还提出了两会2013年的工作设想。他认为,2013年要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抓好“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的两大主题。特别是在年底筹备好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换届工作和20周年庆典活动。遥想当年,全国各地以精神文明建设命名的学会或研究会,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眼看当今,其跟风而起、热热闹闹、活跃一阵过后,却似落花流水春去也,再不见前时的无限风光。他希望,仅剩下来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能成例外,因为广东的人文素养表面上看起来不怎么的,血肉里实际上传承着岭南优秀文化的基因。加之以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首创、发展、深化和完善,不断推出与时俱进的大型丛书而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与辐射力。再就是一批老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形成的中坚分子甘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契而不舍,不计名利,作出了各自的奉献。这正是当代广东人精神的一种凸现。当然,任重而道远,无疑要再立新功。当务之急是抓好、抓实面上组织的多部专著和首批10部海洋社会科普作品的写作、出版。同时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两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的独特功用和两会各相关主要团体单位及个人会员科研的创新性和服务的自觉性。

  继之,学会专委会及有关单位代表分别就本单位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作了汇报,并提出了2013年的工作计划。

  会上,还对2012年度工作重点创优单位、工作先进团体、工作先进部门、工作先进专委会和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牌匾、证书。

  最后,刘小敏研究员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筹备的时间紧、任务多,但在范英会长的领导和亲自安排下,在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筹备工作进展很顺利。本次的会议,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简约而隆重,实在而高效,不仅成立了新的专委会,还回顾了学会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部署了2013年的工作设想,组织得很有序,开得非常成功。他认为,省民间组织管理局黎建波副局长到会指导,体现了民间组织管理部门对我们工作的高度重视;许多年事已高的老领导、老前辈出席大会,体现了他们对学会的深厚情感和关心呵护;众多学会同仁参会,体现了大家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他用一副对联对大会进行了精辟的总结,赢得满堂喝彩。上联:“大家聚力东成西就”;下联:“精英荟萃继往开来”;横批:“低碳高效”。

  本次大会还增补了中山大学教授、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永章以及中山大学副教授、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谭昆智为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王亚芳为副秘书长以及两会一批常务理事和理事。

  三百一十、2013年4月20日,在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范英会长以《任重而道远 路遥知马力》为题的讲话如下:

  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是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日子。我谨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向新成立的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去年十月,十八大强调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正是这一重要任务的提出,促进了广东社会学学会自觉行动起来,于2012年年底便投入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研究低碳生活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为筹备这一专业委员会,学会几位主要负责人与热心环保的学界人士、企业界人士等,近半年来,连续召开了多次碰头会,开展了从办会重要性与必要性,组织机构、办公地点、基本队伍、启动经费和批准等基本环节的工作。同时得到了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及时支持,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于2013年3月27日正式备案。

  借此机会,我再次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向半年来积极筹备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支持该专业委员会的各个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致谢!

  女士们、先生们,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其研究定位显然是以社会的“低碳生活”现象为重点,并从社会学视角为主来开展的。这一研究定位和学科方向的选择,由我们广东社会学界来启动,确属国内社会学领域开拓创新的首举。从这个角度上看,它作为广东社会学学会的第8个专业委员会,除了体育社会学和三农社会学不是本会独创的之外,如同潜能开发研究、殡葬改革研究、健康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和志愿服务研究等5个专业委员会一样,都是先于国内社会学界而建构起来的,无疑细化和深化了社会学对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的专门探究,使高高在上的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更加接触地气,更加接触民本与民生,更加扩展了社会学在新时期的解释力空间,也更加证明社会学在新时期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及其独特的社会功用。这正是广东社会学学会能否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和实用所在。就是说,多一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广东社会学学会就多一份根基支撑,就多一份实际的力量。

  因此,它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和许多热心人士肩负的社会责任。尤其在广东社会学界,我希望新成立起来的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同仁,既要依法依规地开好头,又要依法依规地持之以恒;既要不断地进行低碳生活的理论研究,又要开展低碳生活的科普宣传;既要相对独立地开展各项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又要与上述各具创新探索的专业委员会,包括三农研究和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开展横向联合与交流;既要与广东社会学学会之外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省内相关学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又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与国内和国际方面的有关活动。通过这些细水长流的工作,让这一新兴的专业委员会逐步建设成党政决策部门信得过的智囊团队,广东社会学学会的一张知名品牌,省内专门从事环保的企业家和热心环保者互促互进的共享平台和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过好低碳生活的良师益友。

  一句话,要炼成低碳生活征途上雄劲的尖刀连,关键在于这一新兴专业委员会主要骨干的定力、毅力、智力和凝聚力。这也是广东社会学学会内不以牌子小、名堂小而办得较出色的一些专业委员会能够坚持、发展、探索、创新的经验所在。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路遥知马力。我愿意同大家一道,共同来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环保工作和低碳生活的历史进程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一份奉献!

  三百一十一、2013年4月20日,在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新当选的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教授以《让低碳生活托起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之梦》为题的讲话如下:

  经过近半年的紧张、有序筹备,今天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碳专委)正式成立了。这是广东社会学学会和低碳领域的一件盛事,并必将顺应当今世界文明的潮流,推动广东社会学学会和低碳生活研究的创新发展。

  碳专委在筹备过程中,得到许多领导、同仁和热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高瞻远瞩,自始至终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高昂的热情,以极其专业的工作作风,指导碳专委的筹备工作,为碳专委定基调、定原则、定目标。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夏俊杰、王宁等学会领导都曾莅临筹备会指导工作。周观明、古菊云、董书雷、欧阳荣基、何起光、梁仲佳、李扬等同仁在碳专委筹备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李小雾、崔成江等筹备组成员毫无怨言地承担了筹备过程的事务性工作。再次,我谨代表筹备组及碳专委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低碳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源于对传统文明的批判。它着眼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与传统文明相比,低碳文明要求在生产和消费中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世界是一个大同的理想。在低碳时代,世界各国的全球政治共识是,要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某个适当的水平之内,这项世界级难题需要全世界每一个政府和每一个人的智慧、责任感与实际行动,需要能源科学与技术的革新与革命,需要国际、国内管理理念和体制的改造与创新,同样需要每一个人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的破旧立新。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肩负着“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和气候、环境压力较大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在低碳经济洪流中,广东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当然也面临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国家发改委把广东列为低碳经济发展试点省,对广东科学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广东社会学学会低碳生活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广东省社会学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低碳文明时代的要求。它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开展低碳生活研究,让低碳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广东人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给力广东生态文明、美丽广东及文化强省建设。在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力求充分反映低碳价值观和低碳生活理念,为国民践行低碳生活提供指导,包括人类个体和公众生活的主要方面,重点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更好地服务、指导个体和公众生活的行为,唤起社会上每一个人对低碳生活的热情,促进低碳文明传播。

  碳专委是新生组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按照广东社会学学会的统一部署,坚持“开放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的办会理念,做到服务立会、能力强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办出自身特色和强会特色。全体专委委员将团结协作,加强信息沟通,加强业务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提供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低碳生活建议,让碳专委成为服务会员和社会的大平台,托起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之梦。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

  三百一十二、2013年6月5-6日,本会范英会长应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特邀,参加殡葬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现代中国殡葬工作走向断想》的主体发言。他认为,国家殡葬法的制订和出台不能一拖再拖;依法治丧才是推行现代中国殡葬工作的关键;现代中国的殡葬工作有三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走全民公益化之路,二是走公益性为主、市场性为辅之路,三是走公民自费的市场化之路。与此同时,提出了今后在广大农村推行火化工作的破解之法。全文如下:

  一、关于现代中国殡葬工作的走向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我国60多年来的殡葬工作和现代殡葬工作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从国内各民族的共性要求来说,殡葬工作主要是针对“厚葬”的问题,即推行节约办丧事的问题;对汉人的要求来说,是以“推行火化、改革土葬”的问题为主,兼带节约办丧事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各少数民族的殡葬工作,按照宪法的相关原则,高度尊重其各自的传统风俗,特别是采取何种葬式,国家并不干预。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崇尚尸身入土,与汉人是相同的。但汉人的这种习俗必须强行改变,必须改为火化,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习俗一直还受尊重。从198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到1997年的《殡葬管理条例》,再到这些年来的修修补补,尽管有许多细节性的增减,但总的看来,上述关于殡葬工作的基本内容没有什么大改变,本质的要求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因此可以说,我国60多年来的殡葬工作,原系以国内节约办丧事为共同目的,重点是把汉人尸身入土的传统习俗变为火化新风。之所以要对汉人的这种习俗推行改革,盖因汉人人口最多而造成往生者占地最广的弊端所定。“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不得不在汉人中推行的火化改革,无疑是项重大的国策。

  二、问题在于,在推行这项重大国策的60多年来,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可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来护航。而是否依法治丧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近几十年来,我国依据宪法而制定了许多缺位的法案,就是不见殡葬法的出台。当然,1985年以来国务院所制订的相关规定,在某种意义上可说具有法规之力,但它并不能代替殡葬法律之功。国务院的相关规定毕竟还是规定,国家殡葬法毕竟是大法之一。何况现行的相关规定事实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理顺。如果说,过往的那些规定是旧时期的产物,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社会作用,但与新时期的要求已很不适应,亟需有比较可行的殡葬法来取而代之。这更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现代殡葬工作的必然。所谓现代殡葬工作,首要的就是依法改革、依法治丧、依法推行火化。其中的依法改革是任何改革的前提;依法治丧是殡葬工作的主旨;依法推行火化是殡葬工作的重点方向和目标,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依法改革的主体即执法单位或个人必须具备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制知识;依法治丧必须确立法律在殡葬工作中高于权治或人治的地位;依法推行火化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必须是汉人居住最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待条件成熟时逐步向广大农村扩散。

  三、现代中国的殡葬工作以比较可行的殡葬法为前提、为主旨和作为重点方向和目标,是区别于旧时期即60多年来推行殡葬工作的最主要标志。它可以吸纳旧时期相关规定中带有合法因素的成份,但不宜在原有规定上作修订、改造。旧的规定模式与新的法律架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例如旧规定断不讲管理体制自身的改革和管理主体的自身改革,更无约束管理体制和管理主体的条文等,而这些正是新法所要强化的内容。按照过去的做法,民政部门受权推行那些规定,是殡葬工作的当然管理者,但它同时又是经营者,经营殡葬事务、业务的馆所,等等。这种管理者与经营者合一的结果,造成政事、政企不分,裁判员与运动员不分的事实,不仅不能大力推进殡葬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不符合现代殡葬工作的内在要求。现代政府的职能只能是行政管理、宏观指导或调控,而不是代替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如果不从根本上铲除这一弊端,不触动旧规定的管理体制本身,即使表面上有了什么修订、改造,也可能换汤不换药,变来变去还是孙猴子。

  四、现代中国的殡葬工作,注定要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首义,就是要把殡葬事业、企业的经营权从民政部门解放出来、分离出来,以法律的规范手段,交回给民间有资质从事殡葬事业、企业的法人单位或个人。旧时的政府往往要做万能政府,在殡葬工作问题上往往舍不得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垄断经营便成了以往工作的顽症,不治好这一顽症,不还权于民,便谈不上现代的政府。在中国的今天,还权于民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来开展现代殡葬工作的重要体现。由民间社会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并按法律规定准入的经营者,一定能够把殡葬事业、企业做好。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府只管宏观调控,殡葬事业、企业一直都是由民间操作的,自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现有的民营殡葬事业、企业因无合法的地位,又往往附属于民政部门,其生存、发展受到诸多的卡压,原因也主要在于权属问题。再讲到利,是与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权则有利,无权则无利。民营单位或个人无合法之权,便无合法之利。然而,死抱着经营权不放,说到底就是利字当头、利字作怪。现代社会之法律重民权、重民利,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更应如此。这必须通过现代殡葬法来作回归性的实施。

  五、现代中国的殡葬工作,注定要以人为本、造福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工作都要把人当人。特别在现代,殡葬工作更要突出以人为本。这包括从人的问世到往生,从摇篮到坟墓,以人为本是贯彻于整个过程的。在旧社会,对于大多数劳苦群众来说,生不易死也不易,生死问题便成了两大难题,以人为本只能是个空想。然而,经过60多年变革的新中国,已经有条件来讲以人为本,有条件来逐步解决从人生到往生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这就有必要、有可能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中提取一定的份额来理顺往生问题,以保证现代殡葬工作的进一步推行。这在旧时期很难做到,但在今后必须重视、必须逐步落实。西方许多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化”的做法,有其利也有其弊,我们应取其有利的一面,改造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是未尝不可的。这种“社会福利制”体现在现代中国殡葬工作的法律上就是:(一)凡中国公民,逝后的主要费用或一切费用均按国家或地区的统一标准发放;(二)在人口聚居的城市中实行火化的主要费用或一切费用,可在(一)的基本上增加30—50%;(三)在广大农村中实行火化的主要费用或一切费用,可在(二)的基础上增加100%。当然,这种造福民生的福利基数是可以从实际出发、逐步提高的。

  六、现代中国殡葬工作的难点之一是在广大农村推行火化的问题。60多年来,许多问题都出在这里,有由风俗习惯的传统观念等造成,也有由许多实际困难造成,更有旧时期推行殡葬工作的政策缺位、殡葬设施缺位,或做法过“左”等原因造成。如果大多数农民的经济生活等改善了,殡葬工作法规等完善了,县级甚至于县级以下的殡葬设施等完善了,移风易俗观念等也一定会逐步完善的。因此,国家现代殡葬工作在广大农村的突破,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这是殡葬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文。其中关于县级或县级以下殡葬设施的完善,一定会给爬山越岭的农民提供较多的方便,加之有国家或地区统一标准的殡葬费用作后盾,这种后盾显然又比人口集中的城市强硬得多,相信今后农村殡葬工作的难题便可逐步化解之。不过,当上述相关条件还不具体时,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山、边、穷的地区则应采取灵活的措施。国务院根据《行政强制法》取消民政部门对违反火化规定等的强制执行,也主要是针对广大农村而言的,城市也有个别现象,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强求火化率百分百没有什么必要。

  七、看来,现代中国的殡葬工作有三条路径可供选择:第一条是实行全民公益化。即如前所说,实行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让殡葬公益化成为全民共享的福利。当然,这种共享是有不同层次的,既关照了无需火化的各少数民族的一般福利,也展示了在城市人群集中的、必须火化的汉人的重点福利,更突出了广大农村逐步推行火化的特殊福利。第二条是公益性为主,市场性为辅。这是指主要的殡葬费用由国家或地区统一支出,丧主则按市场需求负责次要费用。第三条是实行公民自费的市场化。即政府只负责宏观管理与调控,殡葬的一应设施和服务交由市场运作,公民自资、自负。国外许多地方大扺如是。在中国现阶段,把殡葬一应服务交由市场运作并由公民自费的路径不是不可走,但与国外不同,与土地所有制和推行火化的改革很不协调,会产生诸多社会矛盾,更会增加困难群众特别是城市贫民阶层、弱势群体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广大农村的这种改革阻力也难于排解。第二条路径比较适合现今国情,特别是在国家尚无能力完全包下来的情况下,走一个时期很有必要。第一条路径要马上走不切实际,但它是今后应当努力争取走好的路子。

  八、现代中国的殡葬工作不管走哪一条路径都要留有其地、地尽其利,都要有诚信化的服务与多样化的服务。在今后的国家殡葬法中,必须严伸诚信化服务之条文,对违反诚信的殡葬事业、企业或其法人等将按有关法条加以处理,对诚信从业者按相关法条加以褒奬。同时,多样化的服务也很重要,这里涉及到一些名词概念问题。比如1985年国务院强调“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中所讲的“火葬”,并非一些少数民族习俗中的那种火葬,而是指汉人尸身原来习惯于直接埋入土中的,需要推行尸身的“火化”,“火化”后的骨灰是否撒入江河湖海,是否放进墓地的土下、树下、花园、墙壁或骨灰楼等,因而有海葬、土葬、树葬、花葬、壁葬或楼葬等,则是允许作选择的。这就有个多样化服务的问题。尤其是除了骨灰撒入江河湖海的海葬之外,其他葬式无疑还要占地(只是占地的多少不同而已),都必须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必须作出规划、必须留足场所、必须让人选择和必须做好服务。其实,死人与活人总要争点地的,用地絶非可有可无之事——他(她)有这个法定权利;也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思念形式、一种孝道传统和一种人本文化。

  九、中国现代的殡葬用地等方面,也要根据具体国情作出规范。不管是走中国特色的“全民福利制”即公益化之路,还是走公益性为主、市场性为辅之路或公民自费的市场化之路,其中的墓地面积应有严格限制,决不允许特大墓、豪华墓(和天价墓)等现象存在。为了在公益化中引导少用墓地这类葬式,必须对选择海葬、树葬、花葬、壁葬或骨灰楼安置等这些占地更少的用户加以奬励。这种奬励是在享受公益化或公益性相关利益基础上的追加。同时,凡新开的公墓用地,包括所有可供选择的葬式用地,其冠名均应民众化,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公墓”之所。过往的“革命公墓”等是历史的存留,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但对以后为国为民的利益作出牺牲或重大贡献者的墓地不宜再与民众公墓分离,更不宜集中所有的这类逝者并打着“革命公墓”的招牌与广大民众的公墓相对立,使新时期的平等观、和谐观受到伤害。当然,为了管理的方便,在各地的民众公墓中专设一角,比较集中地展示这些逝者的事迹则是可行的。总之,现代殡葬用地等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这里只是点到为止。

  十、以上关于现代中国殡葬工作走向的九点断想,重点是强调国家殡葬法的及时出台是大势所趋;强调此法的一些关键问题不能或缺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参考。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许多不成熟的看法有待今后再议。此外,还想就立法的自身问题讲点意见——国家现行宪法和现有的《立法法》是制定殡葬法的重大原则,特别要贯彻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严限基层相关部门利益的干扰,是至关重要的。以往多次讲殡葬立法均无成效,原因虽然很多,但这种部门利益的干扰恐怕是主因之一。若因这个问题卡住殡葬法的产生是很不应该的,既不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言,也不合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更不合“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但愿这种状态已有根本改观。与此同时,广泛听取民众和专家的意见,集全国之力之智,是完全可以搞出一部殡葬法来的,以回应国人生死两大难之一的,合情、合理和合法的诉求。我认为,再经过旧规与新法之间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的交接阶段,便可见到现代中国殡葬工作的全新面貌。

  三百一十三、2013年7月初,本会范英会长在贵阳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上提交题为《海洋强国一要务:急补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论文并作了重点讲演。

  自从2009年7月中国社会学年会开始设立“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以来,范英会长为推动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极富针对性地分别提交了学科体系的三级提纲、体系构架的重点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层次、海洋社会的全面建设、学科完善的基本走向等五篇论文。他现在提供的本篇论文,从自觉服务海洋强国伟大战略的迫切需要出发,提出“必须在急补海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急补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观点,并以广东学者于2012年初出版的《海洋社会学》专著及时转化为《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丛书》为例,阐明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和“大社会学”的基本要求来开展海洋社会科普知识的研究与宣传,才能凸显海洋社会的总体面貌,增进国人对海洋社会的全新认知,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建设“海洋强国梦”的忧乐心态。

  三百一十四、2013年7月初,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联合编写的《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纪程》正式问梓。该书收録了近170篇报导、综述、讲话等,是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年间大批文献中挑选出来的。它从一个侧面大致地纪録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发展状态,所收的资料具有研究学会史价值,也无疑展示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对文明的自觉追求和攀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成立的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或学会,到今天却烟消云散了,仅剩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还在运转。这说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奈住了寂寞,没有当逃兵,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一直在坚守这一清贫的理论建设阵地。

  从此书可以看到,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以先于国内首创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这一新兴学科命名,集结了省内主要党政机关、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和基层单位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从1993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到现在,理事由80多人发展到近千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数从200多人发展到数万之众,是省内较大型的社会学术团体之一。

  从此书可以看到,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坚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总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经验,宣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典范,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理论,在首创精神文明学的进程中完善学科建设,开展省内外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党政机关和基层单位的谘询服务及与本会业务范围相关的各种活动,曾多次荣获省民政厅、省社科联的奬励,属全省先进民间组织、省内10家最具影响力的社团和10部最优秀的理论著作单位之一,还有近20多部著作被评为广东60年来百部优秀社科理论成果等,2010年7月,作为今后10年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从此书可以看到,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精神文明理论领域推出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仅就面上直接组织的著述成果已近80部约4000万字。其中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1年间,已细水长流地出版了(包括部分未列入的)近60部约3000万字著述。从2012年到现在,还有拟出版的国内首部研究文化强国总体理论的《文化强国论》(约50万字)、促进文明社会全面建设的文明与社会丛书(6部约240万字)和急补国内海洋社会科普宣传的海洋社会ABC丛书(首批10部约140万字)等共16部、约380万字。这些最新成果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专门为20周年庆典活动而筹备的主要作品,将在此前或此后陆续推出。

  从此书可以看到,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精神文明理论领域所推出的上述成果,与持续地、广泛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研讨会、座谈会、调研会、讲演会、总结会等活动密不可分。通过这些精神文明建设热点、重点和难点的各类学术活动,不仅催生了许多理论创新的观点,丰富、完善和提升了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体系的理论,而且也直接间接地为推进广东和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伟业提供了应有的决策谘询服务与基层工作服务,为国人现代文明综合素质的全面改善作出了一份奉献。

  从此书可以看到,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全体同仁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及相关活动的长期组织、长期参与和长期坚持。如果没有这种长期的组织、参与和坚持,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就不会到今天还在运转。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近20年来毫无报酬地纪録这些资讯的一批骨干,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奉献的精神,此书便没有如此丰实的史料积累。同时还要感谢此书的编者、工作人员和出版社的相关同志,他们花了许多时间收集、整理这些资讯,如果没有这一重要环节的工作,此书的及时出版也是个问题。

  总而言之,映写在《文明自觉的攀越》一书中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全体同仁对文明的自觉攀越,一批骨干和工作人员对文明的自觉攀越,正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前证和后望。也借此机会,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致谢,并祈在文明自觉攀越的征途上守住净土、心不旁骛;自力更生、争取外援;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向更高的目标行进!

  三百一十五、2013年7月13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共同举办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文化强省调研活动暨20周年庆典首次筹备会议”在广州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举行。本会代表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等30余人与会。由两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主持。会议内容分为两大块:

  其一是在对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科学中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为文化强省献计献策。其二是筹划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暨换届选举活动,。

  首先,学会会长范英研究员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学会成立20周年来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并对今年下半年将要举办的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暨换届选举活动进行了整体部署。

  范会长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成立的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或学会,到今天却烟消云散了,仅剩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还在运转。这说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奈住了寂寞,没有当逃兵,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一直在坚守这一清贫的理论建设阵地。

  他说,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以先于国内首创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这一新兴学科命名,集结了省内主要党政机关、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和基层单位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从1993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到现在,理事由80多人发展到近千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从200多人发展到数万之众,是省内较大型的社会学术团体之一。

  范会长指出,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坚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总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经验,宣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典范,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理论,在首创精神文明学的进程中完善学科建设,开展省内外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党政机关和基层单位的谘询服务及与本会业务范围相关的各种活动,曾多次荣获省民政厅、省社科联的奬励,属全省先进民间组织、省内10家最具影响力的社团和10部最优秀的理论著作单位之一,还有近20多部著作被评为广东60年来百部优秀社科理论成果等,2010年7月,作为今后10年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他说,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精神文明理论领域推出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仅就面上直接组织的著述成果已近80部约4000万字。其中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1年间,已细水长流地出版了(包括部分未列入的)近60部约3000万字著述。从2012年到现在,还有拟出版的国内首部研究文化强国总体理论的《文化强国论》(约50万字)、促进文明社会全面建设的文明与社会丛书(6部约240万字)和急补国内海洋社会科普宣传的海洋社会ABC丛书(首批10部约140万字)等共16部、约380万字。这些最新成果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专门为20周年庆典活动而筹备的主要作品,将在此前或此后陆续推出。

  范会长认为,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精神文明理论领域所推出的上述成果,与持续地、广泛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研讨会、座谈会、调研会、讲演会、总结会等活动密不可分。通过这些精神文明建设热点、重点和难点的各类学术活动,不仅催生了许多理论创新的观点,丰富、完善和提升了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体系的理论,而且也直接间接地为推进广东和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伟业提供了应有的决策谘询服务与基层工作服务,为国人现代文明综合素质的全面改善作出了一份奉献。

  从上可以看到,近20年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全体同仁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及相关活动的长期组织、长期参与和长期坚持。如果没有这种长期的组织、参与和坚持,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就不会到今天还在运转。

  面向未来,学会20周年庆典活动和换届选举是学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与时俱进地保持学会的生机和活力,范会长提出了在学会会长人选,学会人员队伍调整和20周年庆典活动经费筹措以数百万字的著作出版为主、其他一切活动从简等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征求与会者的意见。

  与会代表就范会长的主题报告纷纷发言。

  首先,会长人选是学会发展的关键。与会代表对范英研究员提出在新一届不再担任会长的意见都表示不能接纳。因他在20年来为学会的开启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学会持续前进的旗手,多年来的任职工作虽然劳累,但学会今后的持续发展十分需要他继续领导学会不断前进,因而在确定范英研究员继续担任会长人选问题时获得一致通过。

  其次,人员调整是学会发展的急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精简和优化学会主要成员是学会发展的重点,有能力、有贡献的学会主要成员必需留住,有意愿、有贡献的新成员要大力吸纳;团体会员则要有出有入、大减小增和总量严控。

  再次,经费问题是学会发展的基础。与会代表对如何筹措经费重点是当前庆典和换届经费问题作了初步讨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夏俊杰教授与广州市旅游局党委原副书记梁国维同志均主动承诺为庆典活动筹措部分资金。夏俊杰、梁国维和广东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吴少瑜、广州市大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仲佳、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国兴教授等还对学会今后开展长期活动的资金筹集与庆典及换届大会的具体问题,分别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建议。

  下午4时,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做了会议小结。他认为本次大会有三大收获:一是坚定了学会发展信心,开拓了学会创新视野;二是明确了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与暨换届时以数百万字的著作出版为主、其他一切活动从简的基本思路;三是对庆典与换届经费问题作了初步的考虑,对换届人选进行了初步酝酿,都有待下次再议。

  最后,范会长代表学会对承办本次会议的广东科学中心的领导和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致谢,同时希望今后保持双方的经常联系,共同为文化强省的工作服务。

  三百一十六、2013年8月24、25日,本会的盟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八楼会议室分别召开换届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候选人会议。为进一步做好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换届会议筹备工作,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候选人代表近60人与会。会议由范英会长主持。在两个会议上,与会代表对学会换届及未来发展等重大事宜展开研究和讨论。

  与会者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精神文明学会(研究会)遍地开花,到今天本会成为仅存的一家,一路风风雨雨很不容易,但范英同志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任劳任怨地为学会发展谋思路、抓特色、聚良才、重服务,带领学会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累累硕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学会多年来长盛不衰并在全省、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代表们还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后,学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担负的使命重大,更需要一位有思想、有才华、有魄力的领军人物带领学会继续前进。大家一致认为,范英同志虽近古稀之年,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以身作则、笔耕不辍,而且对学会工作高度热爱、高度负责,是学会新一届会长最合适的人选。

  会上,大家还就换届会议的相关文件、场地、经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换届工作十分重要,将根据各人的实际可能,为换届会议的顺利召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