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家园

  两岸交流自1978年开启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回首三十多年来,两岸关系风云变幻、波澜起伏,两岸交流也多次受政治因素干扰而受阻,但文化交流作为两岸交流大潮中的主流之一,不断向“高、大、广、深”提升,并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始终在两岸间发挥着粘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中共十九大以来,祖国大陆积极推动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全面落实“两岸一家亲”,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共同文化基因与精神家园,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过程中,发挥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一、追求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系与思想精髓,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凝聚了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在传统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追求并维护国家统一。千百年来的中华历史,就是不断追求统一的政治实践,同时也不断印证着统一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每个大一统的时代同时也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期,这更一步深化了“统一”意识在中国文化中的份量,并在文化的传承中这一信念能够不断并彰显并延续。至今,“统一”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所有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深处,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更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展现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统一并非一般的政治选择和一时的政治诉求,而是在华夏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是牢牢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沃土之中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观。中共十九大报告将“推进现代化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三大历史任务,明确指出“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一论述站在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联性、一致性和必然性,将国家统一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当中,是十四项基本方略之一。这表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完成国家最终统一,在总体目标上互为一体,从实践过程看相辅相承,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引领两岸关系推进国家统一的过程,推进统一已是正在进行时。民族复兴过程中国家的成长与壮大,将不断为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创造有利条件,而实现完成国家的最终统一,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完整的、圆满的。

  历史学家何兹全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思想往往是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结合一起的,即和友爱、和平、中庸思想结合一起的。“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实现两岸融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共同的利益,还要将两岸共同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心愿与利益所在,中国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两岸中国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了共迎国家民族的发展机遇,同享中华的荣耀。

  二、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海峡两岸同文同种、根叶相连,纵然历经沧海变迁,但中华元素始终是两岸历史文化的共同基因,中华文化仍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智慧资产,是当前两岸关系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纽带和人文基础。

  首先,中华文化一直是两岸社会关系中最牢不可破、最天然也是最厚重的连接,共同的文化根脉始终把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既是人文的基础,也是精神的纽带。

  其次,文化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缓冲与稳定的作用,两岸开放交流三十年来,无论处于大交流大发展的良性互动阶段,还是处于紧张对抗的低谷或僵局,两岸文化交流始终保持稳定良好的交流状态。特别是两岸政治关系陷入紧张与对峙的时候,通常文化交流作为两岸关系是最柔软最感性也最平和的部分,为两岸创造出一个相对平和的缓冲地带,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其三,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拉近两岸同胞心理与情感的最佳营养素。长期的分离,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两岸民众原本心理上就有隔阂与反差,加之政治因素的纷扰和影响,两岸民众间的误解甚至敌意在所难免,是共有的中华文化成为拉近双方距离、消除隔阂、触动情感的关键点。中华文化仍是两岸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资产,也正是有这样的坚守与热爱,成为我们今天努力追求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人文基础。

  其四,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藴是“去中国化”的政治力所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台湾历史上虽经多次外国势力入侵和殖民统治,但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坚韧,使中华文化在台湾至今依然根深叶茂。自李登辉、陈水扁以来二十多年以政治力推行“去中国化”、大搞文化“台独”,但时至今日,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依然深厚,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是天然的文化基因所展现出来的坚韧,是政治力量难以改变和对抗的。尽管民进党当局不遗余力地通过修改教科书企图打造所谓“天然独”,这样的倒行逆施一时间或许可以在台湾甚嚣尘上,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终究会因为违背历史规律、损害民族利益而沦为闹剧,中华文化会以其深厚的底藴展示出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终将只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一股小小的浊浪,很快就会被历史洪流呑没。

  三、“两岸一家亲”藴涵了中华传统“和合”的文化价值观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精髓,“和”所包含的“和平、和谐、祥和”与“合”所包含的“合作、融合、结合”都在“一家亲”的论述得以充分体现。两岸同胞,从根源上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骨肉天亲;在中华历史的过程中休戚与共,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在走向未来的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在精神层面有共同的中华文化传统,厚植两岸的精神纽带,促进心灵契合,增加中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其中特别指出了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融合,追求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统一。两岸不仅要有共同的利益,还须有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更应有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追求这样高层次的统一,展现了大陆在追求和平统一过程中对台湾同胞真挚的真切关怀与人文情怀。

  三十多年两岸交流的历史就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当前两岸关系虽然处于对抗风险升温的阶段,但两岸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不会因此而中断。两岸开启交流以来,是来自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产生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这其中所讲的客观需要,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动力,其中包括了两岸民众有天然联系需要往来与交流,两岸经济有互补需要合作共赢,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需要相互汲取营养,两岸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阻挡地走向融合,这才是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真正动能。

  四、后疫情时代两岸文化交流任重道远

  过去几年中,两大因素阻碍了交流,第一个是政治因素,即两岸的政治关系,自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采取对抗大陆的政策,对交流造成严重伤害,特别是2019年一系列的修“法”,导致政治上的危机和两岸政治上形势的对立,阻碍了交流,也对长期习惯交流或是分享交流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产生了隔阂的作用。第二个因素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疫情阻断了交流。这两重因素叠加,两岸交流几乎停摆。随着疫苗的普及全球疫情有望得到缓解与控制,台湾有关方面也提出希望两岸交流春暖花开,两岸交流有望重启。后疫情时代的两岸交流中,政治敏感度较低而认知共同度较高两岸文化交流,势必仍会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首先,两岸文化交流应该立足强化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致力于增强两岸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培育新动力。

  第二,两岸应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合力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和正能量向世界推广,让中华文化为世界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更为宝贵的经验、智慧与美。

  第三,两岸文化交流应对摒弃浮华真正走心,两岸文化交流既需要“高大上”、殿堂式的交流,同时也需要民间、草根层面的文化交流,两岸文化交流方向要从北部向南部、从都会向乡村,以精品项目打动两岸民众的心。

  第四,深化两岸文化交流还应将青少年项目列为重要部分之一,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因为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如修改教科书向台湾的青少年传递中华文化认同与台湾本土文化认同的对立错误信息。对此,两岸要积极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采取台湾同胞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体育、文化、艺术的交流,增进其对大陆的瞭解,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青年一代对大陆的认识,拉近他们与祖国大陆的距离,培育他们的国家意识龢民族观念。鼓励两岸相关团体和学校合办以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为主题的中小学生交流活动,在教育领域重视两岸血脉相连的史实,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两岸加强学生交流并互相承认学历。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支持两岸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就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行研究规划,以利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第五,两岸在文创产业的合作拥有广大的天地和空间。台湾文创产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而大陆的文创产业还在初级阶段,台湾的产业到大陆会得到拓展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大陆能从台湾的文创学习并快速提升。

  (2021年3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