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当局“渐进式台独”透视

  陈水扁当局自2000年上台以来,利用执政地位和资源,以蚕食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地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推行“渐进式台独”,并以此作为“拒统谋独”的主要途径与手段。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将不断侵蚀、弱化台湾民众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加剧两岸关系的对立与紧张,而且对祖国和平统一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其贻害深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与重视。

  一、台当局推行“渐进式台独”的具体做法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陈水扁虽然一再口头表示要缓和与改善两岸关系,但两年多来,人们看到,他的所作所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两岸僵局不仅没有任何改善,反而因为台当局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推行“渐进式台独”的政策措施而潜藏着更深更大的危机。

  综观陈水扁当局两年来的施政,其推行“渐进式台独”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层面:全面去除带有“中国”或“统一”象征的政治符号与标志,以“台湾”或“福尔摩沙”取代“中华民国”,鼓吹并推动只做不说的“两国论”。

  一是冷冻“国统会”,鼓吹“统一不是唯一选项”,推动“实质的两国论”。陈水扁上台后虽曾公开承诺任内“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的问题”,但时至今日,他仍拒絶召开“国统会”,甚至公开声称“国统会”只是个“名存实亡”的谘询机构,“国统纲领”更是被束之高阁。不仅如此,陈在公开场合还多次鼓吹“统一不是唯一选项”、“台湾的前途要由2300万人来决定”等论调。2001年陈水扁在元旦讲话中提出所谓的“统合论”,企图通过欧盟模式或邦联架构将两岸分离的状况固定化、永久化,其实质就是搞“两国论”。为了表明这一点,他对“台独”人士谈话时道出了他的“统合论”的真谛,他说:“不要听到‘统’就跳起来,对文字应有不同的解释”,“统合论不是统一”、“统合是一个概念和过程,并非结论”。后来,他在《世纪首航》一书中毫不讳言地表示:“统合论”是在台湾已经确立“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来谈两岸的长久互动关系;“统合论”的概念是需要两岸双方坐下来谈的。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更公开抛出“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的所谓“一边一国论”,彻底撕下了伪装,将其“台独”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陈水扁上台后,“总统府”大楼上及其他地方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标语牌被拆除了。2001年初,军队中所有基地营区的有关宣传“统一中国”“复兴中华文化”反对“台独”等标语和口号也被勒令取缔。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将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的观念从政治生活及民众思想意识中清除掉,将台湾的民意向“独”的方向引导。

  二是全面清除象征“中华民国”的传统标记及符号。陈水扁上台以来,在公开场合尽量少提或不提“中华民国”而以“台湾”或“福尔摩沙”取代。台媒体统计,陈上台至今,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基本上不提“中华民国”,只提“台湾”或“福尔摩沙”。例如:2000年6月7日,他在CSIS台北圆桌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中华民国”次数为零,提到“台湾”的次数为12次;2001年7月16日,在“经发会”预备会上,提到“中华民国”次数为零,提到“台湾”为14次……2001年“双十节”发表讲话提到“中华民国”的次数也竟然是零,而提到“台湾”或“福尔摩沙”的次数则为15次。2002年7月陈出任民进党主席后,短短几天内四度公开宣称“台湾要走自己的路”,絶口不提“中华民国”。

  在具体做法上,台湾当局还逐步取消凡是带有“中华民国”的图案、徽章、标志、符号。例如:2001年12月,台“新闻局”公布新局徽,废弃使用了多年的带有“中国版图”和“中华民国国旗”标志的旧局徽;在2001年台“新闻局”出版的英文版“中华民国年鉴”封面上加注了“TAIWAN”字样,原来首页的“中华民国地图”则被取消代之以“台湾全图”,仅在全书末尾附上“中华民国地图”,并在其下加注说明是“根据1947年宪法”,更有甚者书中还将两岸关系的内容置于第九章“外交部分”。其用心十分明显,意在表明“台湾主权和治权不及于中国”,将台湾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2001年新发行的“国歌”影片中,也特意去掉了有“中华民国”内容歌词。

  台《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这明显是要变更我们国家的立场,避免台湾与中国大陆联系与接近”。2002年5月,台法务部长”陈定南更以“宪法没有明确规定”为由,质疑孙中山“中华民国国父”地位的合法性。

  三是鼓励与纵容激进“台独”势力,大搞所谓“台湾正名”活动。两年来,激进“台独”势力在台湾当局的支持与纵容下,掀起了一波波的“台独”恶浪。2001年中,“建国党”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挂牌运营;日本极右分子鼓吹“台独”的《台湾论》一书在岛内出版,“台独”分子金美龄等人借机大肆鼓噪“台独”;同年3月,岛内外“台独”分子在台北集会召开所谓“世界台湾人大会”,举行“台湾人站起来、向中国说不”大游行,陈水扁与“台独”分子沆瀣一气,高喊“台湾人站起来”,自称“台湾总统”。6月,100多名“台独”分子发起成立“台湾北社”,发表“台独”万言书,李登辉和陈水扁一起出席“北社”的成立大会。2002年3月,“台独”团体召开以“台湾正名,国家制宪”为主题的“世界台湾人大会”,陈水扁在大会上妄称“台湾是一个世界岛,台湾越国际化,就越有安全”“台湾一定要站起来、走出去”,他还宣称,未来几年的五大执政重点之一就是“拼正名”上,其全方位推动“渐进式台独”的决心表露无遗。

  陈水扁当局的这些政策,得到了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支持与呼应。在当局的纵容与鼓励下,激进“台独”势力开始大肆鼓噪所谓“台湾正名运动”。2001年12月,“台独”团体“新世纪文教基金会”举办“台湾正名--台湾人民的基本权利”研讨会,鼓吹“台湾是完完全全的主权独立国家”,提出分三步走“为台湾正名”,“恢复在国际社会的合法国号”,近程目标是争取在国际组织及活动国废除“CHINESETAIPEI”(中国台北)的称谓,恢复“中华民国”;中程目标仿照台湾加入WTO采用的模式使用“台澎金马领土区域”(简称“台湾”)之类名称;远程目标是由“台湾”过渡到“台湾共和国”。而在台湾内部,则称“只要是公家单位或国营企业,应一律去除中国或中华等字眼,民间企业方面,政府也应成立单一窗口鼓励改名”。2002年5月,由李登辉担任总召集人“独派”团体组成的“台湾正名运动联盟”、台联党和台湾各地“李登辉之友会”共同发起了所谓“五一台湾正名大游行”,共有六十多个团体、近两万人参加,这是近几年来“台独”分子所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台独”集会游行活动。“台湾正名运动联盟”等“独派”团体在集会上发表共同声明,提出所谓七大“正名”诉求,包括:1.“要求全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称呼我们为台湾人、台湾国”;2.“要求教育部重新制定以台湾为主体的各级学校教科书”;3.要求中油、中钢、华航等国营企业率先改掉中国或中华的名称”;4.要求凡在台湾登记的社团总社名称不得冠以中国”;5.“立法鼓励并限制已登记立案之社团公司改掉中国或中华名称”;6.“要求驻外单位以英文Taiwan名称挂牌”;7.“要求制定台湾新宪法,换新国号为台湾共和国”。他们还扬言,2002年是“台湾正名宣传年”,2003年是“台湾正名行动年”,要号召“更多的台湾人站出来”,支持“为台湾拼正名”的政党及下届“总统”候选人,“共同为台湾正名打拼”。为呼应这次活动,陈水扁在次日接受《新闻周刊》专访时一再声称,“台湾适合当一个独立的国家,不管人家同不同意、接不接受,台湾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外交”层面:千方百计凸显民进党执政后的“台湾独立主权国家新形象”。

  民进党上台后,台“外交部”大楼屋顶颜色即被漆成代表民进党的“緑色”,并按台领导人的指示首先在国际场合使用“台湾”称谓以取代“中华民国”。2000年11月,台“外交部”通令各“驻外”馆、处,称由于现使用“中华民国国徽”与国民党“党徽”雷同,因此取消使用“国徽”为官方标志,改以“国旗”实际上是“梅花”标志,驻外机构使用的车座、请柬、及其他用品也一律改用“梅花”图案。自去年上海APEC会议后,在国际场合民进党已正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称呼祖国大陆。2001年,台“外交部”甚至以冻结补助款为手段强令台“中国国际法学会”英文年报更名为“ROC-Taiwan”,2001年12月,台“中国国际法学会”召开理监事会,决议通过将对外发行的“英文年鉴”名称由CHINESE改名为CHINESE(TAIWAN)。今年5月,在台湾谋求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日内瓦造势会上,配合进行“文化外交”的高雄市国乐团在宣传海报和邀请函上将其惯用名称“ChineseOrchestra”改为“台湾乐团”(TaiwaneseOrchestra)。据台北市国乐团的一位干部称,“未来国乐团出国,英文名称都要拿掉Chinese,改挂Taiwanese,藉以凸显台湾的存在”。台当局的这些动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国际间忘掉“中华民国”的存在,习惯于以“台湾”作为“国家”的名称。

  另外,“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英文“台湾”也是台湾当局处心积虑推动的“外交正名”动作。2001年6月20日,陈水扁对民进党“立委”说,在“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台湾字样已是势在必行”。2002年1月,陈水扁在“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年会上正式宣布,“外交部”将在新版的“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英文“台湾”,还说这是他“送给FAPA成立20周年的最好的贺礼”。

  推动驻外机构“更名”,是台当局在国际上推行“渐进式台独”的又一重点。据台报报导,陈水扁上台之初就开始酝酿“驻无邦交国代表处的更名案”。2001年12月,台“总统府资政”姚嘉文在日本透露,台当局准备将驻外机构一律改为“台湾代表处”。2002年2月,台“外交部”正式推出所谓驻外馆处“更名”计划,第一阶段优先处理驻美14个“馆处”,将驻美“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直接改为“台湾代表处”,第二阶段渐次扩大到日本以及欧洲等地区,最后将推动所有“非邦交国家”驻外机构全面更名,以“落实台湾主权独立国家地位”;同时,未来新设的驻外代表处将全面以“台湾代表处”名义对外挂牌。舆论认为,驻外机构更名的目的“无非是借由凸显台湾而远离中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台独铺路”。

  此外,今年3月民进党32位“立委”连署要求修改“立法院程序委员会组织章程”,希望将大陆事务及“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掌理事项的相关议案,由现在“内政及民族委员会”审议改为“外交及侨务委员会”审议,以将两岸交流明确定义为“国际事务”。

  文化层面:鼓吹所谓“台湾文化的主体性”,极力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推行“文化台独”。

  其一,刻意区隔“台湾文化”和“中国文化”,彰显所谓“台湾本土文化”。2000年5月,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大肆鼓吹“台湾文化”,并以“华人文化”取代“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将台湾文化称为海洋文化,提出要“让立足台湾的本土文化与华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轨”,刻意将“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分割开来。2002年3月,陈水扁又表示,台湾文化“除了根基于传统中华文化之外,更要将世界进步文化融会发明,转而成为世界华人文化中最为灿烂的海洋文化代表”;妄称“台湾有了文化的主体性,民众就有了对土地、历史、社会的认同;有了文化上的自我认同,台湾就能够无惧于全球竞争,无惧于经贸开放,更无惧于两岸交流”。“陈上台后,还相继邀请一批主张“台独”的学者赴“总统府”,以台湾史、台湾文化等为内容作专题演讲。

  其二,重用一批具有浓厚“台独”文化倾向的文人学者接掌重要文化学术机构,加强和推广各种“本土研究”。陈水扁上台后,将一些“台独”意识较强的人士安插在“文化建设委员会”、“国家文艺基金会”、“国史馆”、故宫博物院等重要学术团体和文化机构要津。在这些机构的扶持与推动下,一批“台独”御用学术力量大肆开展台湾史、原住民史、“二二八事件”、台语研习、台湾文学、美学、台湾人传记、台湾乡土艺术民俗等本土问题的歪曲研究,吹捧殖民文化和西方文化,鼓吹所谓“台湾人的意识”已经超脱了“强调血统的‘中国人’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正在形塑当中”等谬论。由于执政当局的财政支持,一些大学还成立了“台湾研究社”,台湾各项“本土研究”成为热门学科。

  其三,图谋用民进党史取代台湾现代政治史。2001年3月,隶属“总统府”的“国史馆”停止了例行的编纂工作,编着出版了《从“戒严”到“解严”》一书,将民进党的所谓“民主运动史”定位为台湾政治史,用民进党史取代台湾现代史,“国史馆”变成了“(民进)党史馆”。同年,“国史馆”在排定的人物拟传计划中,已确定为郑南榕、黄信介等民进党人物作传,以作为未来重修“中华民国史”的重要依据。

  其四,对故宫文物进行更名,以否定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及文化渊源。民进党及“台独”势力一直认为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是“正统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他们搞“台湾民族主义的障碍”。杜正胜接掌“故宫博物院”院长后,主张“故宫博物院”要具有“本土化”和“世界性”色彩,增列台湾“本土文物”及“世界文物”,而现有的文物则列为“中国文物”,以突出民进党“台独”势力一直鼓吹的“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理念。2001年12月,杜又声称要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三化一改造”,即“去蒋介石化”、“去国民党化”、“去政治化”和“改造成为台湾共和国的文化标志”。台联党“立委”甚至建议,台北“故宫博物院”应改名为“福尔摩沙博物馆”。

  其五,着手改变公务録用考试文史科目内容。为体现公务员録用的“本土”色彩,陈水扁上台后,“台湾教授协会”会员刘初枝出任“考试院考选部长”,主管公务员録用考试。刘一上台,即推动检讨公务员考试制度,并成立专案法规研修小组,对公务员録用和考试的科目与命题进行研究。2001年2月,“国史馆”长张炎宪建议“考试院考选部”应将公务员高普考应考科目中的“中国史学史”与“史学方法论”合为一科,将“中国制度史”改为“台湾近代史”,再增考“日本近代史”。4月,“考选部”召开“考选制度与政府再造研讨会”,公务员考试废考“国文”“宪法”“本国史地”等科目成为主流意见。8月,“考选部”提出将建制台湾史地题库,在未来各项“国家考试”中逐步提高有关台湾史地的命题比例。

  教育层面:重点强化大中小学生的“本土教育”,企图弱化台湾广大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与认同。

  一是弱化国语教育,强行推动“台语”教学。2000年10月,在当局的授意下,台“教育部”通过所谓符合“台语”习惯和乡土语言、具有更高相容性的“通用拼音法”。2002年7月,台“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在任期结束前夕,再度通过中文译音采用“通用拼音”的决议,摒弃了现行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有别于中国汉语文化系统的“台湾独立运用的拼音系统”。2001年3月底,台当局又决定在中小学开设“乡土语言”课,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在闽南语、客家话和原住民语中选修一种,以弱化和冲淡“国语”(普通话)在台湾的地位,改变青少年的母语认同。2001年8月,前“行政院长”张俊雄出席“台语文研讨会”时宣称,台湾“应先建立自己母语的主体性,台语文主体价值的建立将可引领台湾走向国际化”。今年3月,台新任“教育部长’称,“将研拟语言文字基本法,将闽南语、客家语及原住民语都列为国家语言的重点语言”,并“将在三年内针对各种国家语言提出教育部版统一文字与拼音系统,作为各语言文字化的建议版本”,以配合乡士语言教学的推行;同时,该部也准备将目前的“国语文推动委员会”改为“国家语文发展委员会”。

  为弥补乡土语言教师的不足,台“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着手研拟对会说、且能教乡土语言的人士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的办法。今年3月,台“教育部”进行了首次“乡土语言支援教学人员”检定测验考试,以鼓励具有闽南语、客语等专长的人士能参与国小的乡土语言课程教学,据初步统计有近7400多人参加检核测验。“教育部”还表示,“未来师资检核将授权由各县市地方自办,以利甄选出更符地方乡土语言教学需求的师资”。

  此外,一些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已纷纷着手编纂台母语教材和乡土教材。今年3月,台联党“立委”又在“立法院”提案,认为“语言与国家认同密不可分,将北京话定为唯一的国语不合理”,要求“修改政令”将所谓“河洛话”(即闽南语、台语)定为第二官方语言,赤裸裸地表达了其企图从语言文化着重手改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用心。

  二是推行教育“台湾化”,进行“脱中国化”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教育。2001年3月底,台当局公布了“本土化教育”政策,决定从2001年8月开始,小学、中学9年义务教育开始推行“乡土教学”,大量删减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中国历史、地理、人文的内容,将李登辉任内完成的具有浓厚“台独”倾向的《认识台湾》教科书作为教材,从中学推广至小学,强行对台湾中小学生进行台湾历史、地理、社会、人文、风俗等教育。台“教育部”还将成立“本土教育委员会”,全面审视九年一贯新课程中的本土教育内容,并瞭解“认识台湾”等本土课程是否已列入新课程;同时要求新课程应增加本土文化和语言等内涵。此外,一些民进党执政县市的中小学校园已不再搞升旗仪式,并在校园内取缔任何象征“中华民国”的传统标记。

  为配合“乡土教学”的推动,台有关部门还鼓励各大学增设“台湾文学系”或“台湾文学研究所”。真理大学于1997年最早设立了台湾文学系,同年新竹师范学院成立了第一家以台语文教育和研究为主体的台湾文学研究所。2000年9月,台“教育部”宣布,负责提供师资员额,鼓励各公立大专院校设立台湾文学系、研究所,要求将原有的“中文系”归并至“外国文学系”或“东方文学组”。同年,成功大学成立了全台第一所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包括淡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兴大学、静宜大学、台北师范学院、高雄师范大学等也已设立或正在申请筹设台湾文学系、研究所。

  军事层面:加紧推行“本土化”和强化“台独化”的政战教育,竭力淡化台军的反“台独”意识。

  第一步是推动军方高层人事“本土化”,培植军队中的“亲扁”力量。2000年台当局发表的“国防白皮书”强调,2001年台籍将官要由过去的20%上升到30%,台籍校官要达到60%。为实现这一军队“台湾化”的目标,近两年台军中提拔“本土”将领的力度及速度都大大提升。陈在上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晋升了100多位将官,仅2001年一年时间就提拔了1位上将、5位中将和30位少将。经过数次调整,台军现役上将中,台籍上将占2名、中将10余人、少将100余名,所占比例已达将官总数的20%,中、下级军官中台籍比例分别达到40%和50%。2001年8月,台当局又对“国安局”“中央情报局”等情治系统的人事进行了大幅调整,一批与民进党高层关系密切的人士接掌了“国安会”、“国安局”“军事情报局”的重要职位。第二步是着手改革军队政战教育,淡化传统的“中国统一”及“反台独”思想。长期以来,台湾军队中一直有反“台独”的传统,政战系统则是贯彻反“独”意识的重要机构。民进党上台后,立即对政战系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根据新版的“国防组织法”,总政治作战部将改为总政治作战局,未来3-4年内再逐渐降格为政治作战局,各级部队的政战系统也相应降格,政战系统在军队中的职能与地位明显削弱。同时,为弱化军队“追求国家统一”的信仰,政战教育的方向也进行了重大调整。2001年2月,台军取消了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台独”教育。2001年3月和5月,台当局指使“国防部”连续两次发文,强令三军全部清除基地营区所有有关宣传“统一中国”、“复兴中华文化”、反对“台独”等标语和口号。在台当局的主导下,台军演习或召开大会呼口号时已不再呼“国家统一万岁”,而改呼“台湾人民万岁”。为配合台当局培养军队“为台湾而战”、“为主权而战”的政策,2002年4月,由“泛緑”“立委”主导,“立法院”院会通过了要求台“国防部”将“国史馆”所编1945年以来的“台湾奋斗史”系列书籍列入“莒光日”电视教学、甚至列为军校必修课程的提案。台“国防部”发言人宣称,对此“已请相关业务单位进行研议”。民进党“立委”还建议军队早晚点名时应改唱具有本土意识的“军歌”,所呼口号也应由“奉行三民主义、服从政府领导、保卫国家安全、完成祖国统一”改为“奉行民主自由、服从政府领导、保卫台湾安全、效忠台湾人民”。

  为从思想上保证台军接受陈水扁的领导,铲除军中的“反独促统”思想体系,台当局领导人还刻意加强其“三军统帅”形象,强化对台军的“拥扁”教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视察了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宪兵司令部、联勤总部、军情局、中山科学院、陆海空军军官学校等军事机构;调整军方媒体主要负责人,鼓动军方舆论吹捧其为“全世界公认最年轻、有活力、最用功、最有政治智慧和魅力的领袖人物”,并将其《台湾之子》一书下发到台军基层,让基层官兵瞭解其成长历程,认同其理念。2001年5月,在其就职满一周年之际,台“国防部”策划编印了“陈总统对国军讲话”文集,将他上台以来视察三军的讲话30篇结集出版,并正式下发部队作为官兵读本,要求官兵领会其“台独”理念,“忠于宪法、效忠国家、效忠元首”。在“统独”问题上,频繁向部队官兵灌输“统一不是唯一选项”、“两岸无92共识”等分裂思想,攻击“中共依然是威胁台湾安全的敌人”,强化军队官兵的“反共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确立官兵“与大陆作战是台军方主要任务”的意识。

  社会生活层面:大力扶植本土社团,打压原有的冠以“中国”或“中华民国”名称的社会团体。

  民进党上台后,迅速打破了国民党执政时期禁止成立冠以“台湾”名称的全台性政治团体的禁忌,由当局策划、主导成立了一些本土性政、商团体,除李登辉的“台湾团结联盟”“群策会”之外,其他如“台湾管理科学协会”、“台湾产业科技推动协会”、“台湾智库”、“台湾心会”、“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等纷纷登场,这些团体从人事到政治倾向都带有明显的“李扁”色彩,被誉为“緑色智库”。同时,在民进党当局的纵容下,2000年5月以后,“台湾南社”、“中社”、“北社”和“东社”等一批“台独”团体也粉墨登场,肩负起“在社会中推动本土化的任务”。同时,伴随民进党上台,长期以来有关全台性民间学术社团“一律冠以中华民国、中国或中华名称”的惯例被打破,由“中华民国经济学会”和“中国比较法学会”更名的“台湾经济学会”、“台湾法学会”已正式取得“内政部”登记,一些民进党执政前成立的全台性社团如澄社、台湾政治学会、台湾哲学学会、台湾宗教学会也获合法资格,而台湾记者协会、台湾人权协会等原在台北市登记的社团也取得了全岛性社团的资格。对另外一些带有“中国”、“中华民国”名称而不愿更名的民间团体则以冻结补助款等手段向其施压。台湾媒体分析,台当局掌控的一些“国营”大型企业,如“中国钢铁公司”、“中国造船公司”和“中国石油公司”等也面临更名的命运。今年5月,中华航空公司客机在澎湖外海发生重大空难,台联党立即借此大做文章,声称华航飞安纪録不好是因名字不好,应改名“台湾航空”或“福尔摩沙航空”。

  此外,民进党上台后加紧推动落实“中央银行”发行“新台币”,并欲将之由地方性货币升格为“国币”。2000年7月起由“中央银行”首次发行所谓的“国币”新版2000元钞票,2002年7月起将全面以新钞取代旧钞。

  二、“渐进式台独”的实质与危害

  “渐进式台独”是民进党上台后,在不敢公开宣布“台独”的情况下迂逥前进,以时间换取空间,积小成多,从量变到质变追求“台独”的过程。

  (一)“渐进式台独”更加隐蔽、更具欺骗性。

  毫无疑问,“渐进式台独”比赤裸裸的“激进式台独”手段更隐蔽,做法更有欺骗性。如果说,李登辉推行分裂路线的主要特点是千方百计地突显“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急于在国际上树立一个“法理上独立”的台湾,而“渐进式台独”则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去中国化”进程,将“台独”根植在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种迂逥式的、更加隐蔽、更具危害性的“台独”。“渐进式台独”的若干做法利用了台湾民众希望当家作主的心理,打出“台湾主体意识”、“本土化”和“民主化”的旗号,不会像李登辉“两国论”那样立即引发两岸的冲突与危机,因而更不易于让台湾民众认识清楚。

  (二)“渐进式台独”的核心是“去中国化”。

  台湾当局的“渐进式台独”涉及面非常广泛,基本表现是在“四不一没有”的幌子下,利用执政地位和资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去中国化”或“去中华民国化”的活动,进行“台独”的内化和深化。从“渐进式台独”的种种动作来看,强调“台湾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回归“台湾主体意识及主体文化”,搞“正名”活动以及在文教及意识形态领域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的政策与措施,都是企图将台湾与中国分割开来,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现实,从而为最终实现公开“台独”创造条件。“台独”分子毫不隐讳地表示,“台湾的正名运动,本质上是去中国化的运动”、“是要恢复真正能代表台湾的名称,是要使台湾人瞭解,不但中国不能代表台湾,台湾也不代表中国”。

  (三)“渐进式台独”的目的是要弱化台湾民众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植分裂主义土壤。

  长期以来“台独”分子一直强调,“台湾人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民进党的“文化政策白皮书”曾经提出“当前台湾民族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及相关的中国政府的反抗”。为塑造所谓“台湾民族认同”“台独”分子还不断地鼓吹“台湾文化主体论”。陈水扁上台后的一系列论调无不与上述“台独”主张一脉相承,其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源上割断海峡两岸的天然联系,淡化中国文化与历史对台湾民众的影响,用“台独文化”对他们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洗脑,弱化其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认同,使其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意识形态上拒絶认同中国,进而抗拒统一。“台湾教授协会”成员、独派文人施正锋称:这“是一种自信的自我宣示,要将台湾岛上的所有住民铸为‘台湾民族’,要为建构台湾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发出先声”。前“台湾笔会”会长李乔则讲得更明白,何以要从文化层面来主张“台独”呢?因为这才是“台独论”的“根本”,只有这样,“台独”才“最有效果,也最彻底。”

  (四)“渐进式台独”是台当局推行以“两国论”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的主要手段。

  从台湾当局领导人两年多来的所作所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两岸政策实际上分内外两层,外层是以所谓“四不一没有”作为承诺的保护殻,其主要作用是应付来自大陆及国际社会的反“独”压力,维持一个稳定与安全的外在环境,争取时间和空间;内层则是通过各种“去中国化”的动作,孵化并催生实质上的“两国论”,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量化积累,最终破殻而出的是“台独”的最终实现,这就是岛内媒体归纳的“孵蛋论”。在台当局看来,要使“两国论”最终成为现实,目前需要的是培养一个“全新的、完全局限于对台湾的认同”的社会环境,等到时机成熟,一切水到渠成,“届时美国对已经成为现实的独立无话可说,中国大陆则已不再可能对台使用武力”。

  民进党这几年来为了突破“台独”的政党发展瓶颈,已逐渐发展出“中华民国等于台湾”的新原则,这也是台当局推行“两国论”的最高指导原则,可以说,上述种种“渐进式台独”伎俩与花招无不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实践与必然结果。可以预见,在陈水扁执政期间,随着民进党实力的增强和陈水扁对政局掌控力的提升,其推行“渐进式台独”的力度将会继续加大、步伐将日趋加快。

  (作者与刘佳雁合着,发表于《台湾研究》2002年第3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