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郑成功信俗的文化自信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想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坚定的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根基,我们应该从历史人物及事件中,提炼出文化自信的元素,使青年一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并进而将此文化自信内化为可以效法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两岸的郑成功信俗文化

  两岸共同拥有的“民间信俗文化”不在少数,如:黄帝、尧帝、嫘祖、妈祖、关帝、郑成功、陈靖姑、哪咤、齐天大圣等民间信俗文化,都已经在两岸开展交流活动,而且妈祖信俗和延平郡王郑成功信俗,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録。虽然因两岸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带来某些文化特征上的变异,但是并不影响在文化传承上所藴含的亲和力。

  闽台郑成功信俗是福建闽南、台湾民众尊崇怀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民俗活动,三百多年来,逐渐将郑成功奉为神明奉祀至今。2022年2月,《闽台郑成功信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録,祭典习俗为主要内容之一,包含:祭典、请神、晋香、巡境、“三月三”敬祖、“中秋博饼”等习俗。

  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推尊郑氏为“国姓公”、“护国天尊”;福建省南平推尊郑成功为“国姓爷”,台湾同胞推尊郑成功为“开台圣王”、“成功祖”、“开山祖”、“开山尊”。在闽台两地郑成功相关的庙堂已登记者计有236家,而台湾有300多座主祀郑成功的分灵庙,每年进香朝拜者几十万人次,特别在台湾南部,信众广泛,影响深远。

  郑成功是两岸人们共同尊崇怀念的英雄,维系海峡两岸的情感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对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和谐发展、两岸和平统一,具有积极的贡献。同时为依附于信俗生存的民间管乐南音、妆阁、舞狮等各类表演艺术,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郑成功展现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从郑成功的人格特质与信俗文化中,可以提炼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作为后世人遵循、景仰和效仿的榜样。

  郑成功一生最为突出的功绩,就是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开创了以中国之兵,击败西方的重大军事胜利,也因此使他在闽南的民间,具有最为突出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南明将领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1645年(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人称“国姓爷”;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民间亦多以此名号称之。台湾人尤其感念郑成功驱逐外人、屯垦拓殖、建立制度,因此以“开台圣王”的神号供奉。郑成功既是历史传奇人物,也是民间供奉的神明,据学者统计,全台有关郑成功庙宇至少有146座。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北伐抗清失败后退守福建,于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率领将士二万五千余人,战船三百五十多艘,从金门出发,进兵台湾,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激战,终于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收复全台,但不久病卒。郑成功从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宝岛台湾,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经营,也正式宣告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密不可分的关系。

  郑成功收复台湾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自信特质,可从忠义、仁爱、坚毅三方面展开:

  (1)忠义

  郑成功的“遗民忠义”形象在台湾民间不断传衍,是民众保持国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符号,他反清、抗荷、治台等勋功伟绩,不仅载于史册,亦反映在诗文创作之中,因而也造就了郑成功文化英雄的不朽印记。

  在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他写下的七言絶句《复台》诗,便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深刻记録,也是一首可凸显他以“忠义”为主轴的诗文创作:“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诗中以披荆斩棘去开辟宝岛台湾来形容驱逐荷兰侵略者的征途艰难;以“十年”来抒发收复台湾艰巨的奋战斗争历程。此外并化用田横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称臣于清的心迹。“三千”泛指多数,“客”则指自己所率之将士。最后表示不忍离开宝岛,将在那里茹苦含辛开发宝岛台湾的决心。

  田横本为齐王,为战国时齐国田氏后代。汉韩信破齐灭楚后,田横率部属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刘邦派使者前往招降,田横以成为汉臣为羞耻,自杀身亡,他的部属闻讯之后,也全体自杀。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建立新的抗清根据地,最终实现统一祖国河山恢复明朝的宏愿。郑成功深知灭清复明之难,但仍然尊南明为正统,招贤纳士,以期收复失地。所以诗中郑成功以田横自比,借此表明他抗清复明至死不渝的心意志向坚若磐石,是忠于明室的“不二之臣”。由此可看出郑成功坚贞不移、忠于旧朝的“遗民气节”,表达出宁愿为国死节,也不愿生而向异族称臣的忠义精神。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沈葆桢来台后,与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福建将军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追谥郑成功,要求建立专祠并将郑成功编入祀典中。1875年(清光绪元年)一月,台湾建造祠堂并由礼部追谥为“忠节”,光绪帝下诏称:“前明故藩朱成功,曾于康熙年间,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该故藩仗节守义,忠烈昭然”正式肯定郑成功守义忠烈的事迹。这种“遗民忠义精神”的底藴,实为儒家的忠义观念的发扬光大,本质上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

  郑成功收复台湾在中国明末清初的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郑成功亦借此成为爱国精神教育的重要代表。此种爱国精神可以自主地凝聚全民力量,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可成为全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仁爱

  郑成功既是坚守明室最后一线克己效忠的义臣,更是爱民如子、开台护台的“保护神”。

  清代夏琳《闽海纪要》中记载,郑成功军队所到之处“军律严明,禁止淫掠,犯者立斩。”郑成功治军严格,向来有着良好的口碑,这与清军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以后,大力开拓台湾,引进移民,兴办工商,不仅极为重视当地的文教事业,而且始终协调闽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当地人心的归向与认同。

  据《台湾小志》所载,郑成功“务屯垦,修战械,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起池馆,待故明宗室遗老之来归者”。可见,郑成功严格遵从礼法规范、爱民如子的传统忠臣形象深入闽台地区民众心中。

  郑成功寓兵于农,实行屯垦制度。杨英《先王实録》有载: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十八日,郑成功令谕云:“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拨基业,本藩已手辟草昧,与尔文武各官及各镇大小将领官兵家眷,聿来胥字,总必创建田宅等项,以遗子孙计,但一劳永逸,当以己力京(经)营,不准混占土民及百姓现耕物业。”郑成功允许文武各官及总镇大小将领家眷,在承天府或其他各地圈地,创建庄屋,开辟田园,且永为世业,以佃以渔及经商,取一时之利,且特别强调不许混圈土民及百姓现耕田地,这样的作为,才是真正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说:“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家国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郑成功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家庭生活安稳,社会就能安定,政权也就稳固。这正是古代儒家所推广具有仁爱之心的政治作为。

  (3)坚毅

  1875年(清光绪元年)三月,沈葆桢在台湾府(今台湾台南市)重建一座福州式的“延平郡王祠”并题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郑成功开辟台湾,开创了万古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奇迹,在一片洪荒野蛮的世界中留下了这块土地,作为后世子孙绵延成长的地方。郑成功要反清复明,而他的父亲要投降清朝,所以父亲跟他断絶父子关系。他面对内忧外患,内心忧苦,命运遭遇不好,他的人生有缺憾就还给天地吧!他仿佛是独树一格完美的圣人。

  在沈葆桢这幅《台南延平郡王祠楹联》里,盛大赞美郑成功开辟台湾的宏伟贡献,并以“创格完人”作出很高的评价,对前朝的遗臣郑成功深致其惋惜与推崇之意。其中“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更是道尽了郑成功短暂人生中,以极“坚毅”的精神,面对人生中的许多艰难困苦与艰难抉择。

  郑成功呕心沥血于民族和国家的事业,在其正当壮年的39岁之时病逝于台湾,令人为之扼腕痛惜。他的一生短暂,但是却能谱写出悲壮激越、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郑成功为后人树立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其性格刚毅、不屈不挠、坚定有毅力,已经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三、结语

  郑成功作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为闽台两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两岸与郑成功有关的纪念场所和地名共有数百处之多。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年,两岸同根同源,我们应该以郑成功文化为纽带,加深两岸同胞对郑成功精神文化的理解,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并逐渐成为两岸同胞共叙亲缘、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纽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郑成功已经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符号,呈现了两岸共同的文化根源,传承弘扬郑成功忠义、仁爱、坚毅的文化自信特质,具有以文化凝聚两岸深厚同胞情缘的重要意义。


  作者系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教授、台湾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两岸新时代交流协会学术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