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7.优势经济力外移态势下的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22年,台湾地区经济受新冠疫情反复、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所享受的“疫情红利”消退殆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单一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总体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台湾当局受困于执政和选举压力,试图继续利用既有的半导体产业优势,嵌入美国主导建构的所谓的“非红供应链”,强化与美西方的经济与产业合作,同时削弱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但台湾当局不仅未如愿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反而出现先进生产线、人才、技术等岛内优势经济力向发达地区外流的迹象。该现象不同于过去的台商“西进”或“南向”,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规律相违背,可能危及岛内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真风险”。

  一、2022年台湾地区经济概况

  2022年,台湾岛内经济表现高开低走,年底出口由高增长转为负增长,社会民生压力也随之增大。

  (一)总体经济

  1. 经济增速明显下滑。2022年全球经济普遍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22年10月1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2年10月)》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1年的6.0%下降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预测台湾地区2022年增长率为3.3%。台湾当局统计部门11月底发布的预测显示,台湾地区全年经济增长率3.06%,低于IMF预测值,但仍暂居“亚洲四小龙”之首(新加坡3%、韩国2.6%、中国香港-0.8%)。按台湾当局统计部门估算,2022年台湾地区GDP总量为7652亿美元(约22.8万亿元新台币),人均GDP约32914美元。第四季度,台湾地区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前三个季度增长率为3.87%、2.95%、4.01%,但第四季度预计仅增长1.52%。10月27日,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部门发布“景气灯号”,最重要的两项指标景气领先指标、同时指标持续下跌,景气信号灯由原来代表正常的“緑灯”变成走弱的“黄蓝灯”(此系近两年来首次)。

  2. 出口年底大幅跳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提升。2022年台湾经济增长趋缓,下半年出口大幅回落,9月以后甚至出现连续负增长。第四季度商品出口比上年同期衰退8.6%,受出口和投资需求减弱等影响,商品进口也同比衰退4.1%。台湾当局统计主管部门预计第四季度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45个百分点,而在全年预测值3.06%增长中,外需贡献为-0.08个百分点。内需对GDP的贡献则提升至3.14个百分点,其中投资贡献1.86个百分点,民间消费贡献1.47个百分点。全年来看,岛内投资有所扩张,固定资本支出比上年增长7.1%,其中民间资本增长7.3%,但贡献更多来自岛内公营事业单位,其资本支出增长率达13.8%。

  (二)产业发展

  台湾地区产业以服务业为主,2022年第三季度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分别为1.33%、39.42%与59.25%,生产附加值分别增长0.8%、3.0%和4.2%。制造业占比虽不如服务业高,但从实际重要性来看,仍是台湾经济的“晴雨表”。

  1.农业生产持续衰退。台湾地区农业生产附加值前三季度分别增长0.3%、-2.4%和0.8%,总计衰退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01个百分点。台湾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明显逆差,2022年1—11月,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8.3亿美元和18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6.8%和13.6%,逆差138.3亿美元。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占17.8%)、日本(占16.5%)和中国大陆(占13.1%),主要进口来源地为美国(占22.5%)、中国大陆(占6.6%)和巴西(占6.5%),逆差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和新西兰。近年来,两岸农业贸易大起大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清单全面实施后,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比重从2009年的11.3%提升至20%左右,但受两岸关系变化及新冠疫情等影响,年内又降至13%。从增长幅度看,2022年台湾地区农产品对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出口增长较快,前11个月增长率分别为11.8%、11%、8.3%;对阿根廷、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同期增长率分别为53.6%、25%、25%。

  制造业多数部门出现衰退。制造业是台湾地区的优势产业,自2021年以来全球供需矛盾和物流不畅等问题加剧,岛内制造领域包括机械产业、化工产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反而出现罕见的全面增长现象,即所谓“疫情红利”。2022年全球经济走缓,台湾地区所享受的“疫情红利”也明显消退,再叠加上一年的高基数等因素,年内除最具优势的半导体产业、电脑电子及光学制品业外,岛内多数制造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收缩。1—11月,台湾工业生产指数平均增长1.8%,制造业生产指数增长1.87%,其中,金属机械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化学工业龢民生工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5.6%、8.55%、-5.9和-4.49%。从具体产业看,面板制造业、化工原材料、基本金属等出现大幅衰退,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等增长微弱或小幅衰退,仅芯片产业仍呈现高增长(见表1)。

  外销订单岛内生产比重持续上升。2022年1—10月,台湾地区制造业外销订单总额564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来自前五大贸易伙伴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欧洲、东盟及日本的订单,分别增长9.7%、-12.2%、6.7%、24.4%和1.4%。除了电子信息产品外,传统制造业外销多出现下滑。基本金属制品、塑胶橡胶制品订单金额分别下降了10.2%和14.8%。台厂商所接订单,部分在岛内生产,部分以三角贸易方式在境外生产,前10个月台湾地区海外生产比重为49.8%,与2020年的54%相比较已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3.服务业平稳回暖。台湾地区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近六成,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冲击较大,年内有所恢复。2022年前三个季度台湾地区服务业增长率分别为2.29%、2.52%和4.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44、1.49和2.41个百分点。台湾地区主要的服务部门包括批发零售业、不动产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仓储业等,第三季度生产毛额占GDP比重分别为15.2%、7.1%、6.4%和4.0%。因上年比较基数低,第三季零售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大增12.52%、46.29%,休闲娱乐相关服务消费回升,台铁、高铁、捷运客运量增幅也接近1倍。2022年1—10月,批发业营业额10.6万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6.9%;零售业营业额3.5万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7.9%;餐饮业营业额7025亿元新台币,同比大幅增长20.3%。岛内电子商务仍维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亚马逊(Amazon)2022年6月公布的台湾电商市场调查报告,台湾电商市场的规模,预计自2021年起每年增幅为9%,到2025年将达到6830亿元新台币。此外,需要注意台湾地区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如内需市场狭小、附加价值低、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弱等,这使岛内民间投资、外资投资服务业的意愿弱而更愿进入制造业领域,疫情背景下服务业虽有所复苏但预计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三)对外贸易

  1. 对外贸易先扬后抑。对外贸易是台湾地区经济的重要动力。2021年新冠疫情反复在冲击全球供需体系的同时却推升了对台湾地区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使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出现30%左右的高增长,这一态势延续至2022年初。上半年台湾地区出口仍维持10%以上的高增长,全年出口商品总计4795亿美元,进口4276亿美元,贸易总额9071亿美元。全年按美元计价,台湾地区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为7.4%和11.9%;按新台币计价,全年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为13.8%和18.6%。2022年美国暴力升息导致各主要国家或地区汇率大幅下跌,日本、韩国等外贸迅速转为逆差,但台湾地区仍保持全年519亿美元的较大顺差,凸显其在国际商品出口市场具较强竞争力。尽管如此,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年内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增速逐步下滑,9月后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见图3),第四季度同比降幅达8.6%。

  2. 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值表现不均。中国大陆、东盟、美国、欧洲和日本是台湾地区的前五大贸易伙伴,2022年台湾地区对美国和东盟地区的贸易维持着高增长,对中国大陆和欧洲进出口增长放缓(见图4)。据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统计,2022年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出口(1859亿美元)和进口(854.8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6%和1.5%,对美国出口(750.6亿美元)和进口(456.5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4.3%和16.3%,对东盟出口(806.2亿美元)和进口(539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4.1%,对欧洲出口(411.1亿美元)和进口(508.7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6.8%和7.5%,对日本出口(336.2亿美元)和进口(546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5.1%和-2.7%。2022年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略有下滑,分别为38.8%和20%。

  3. 对外贸易商品集中度较高。出口方面,2022年台湾地区前五大出口类别为:电子零部件业(2001亿美元,占41.7%)、通信及视听产业(647亿美元,占13.5%)、基本金属及制品业(369亿美元,占7.7%)、塑橡胶及制品业(261亿美元,占5.4%)、机械业(286亿美元,占6.0%)。进口方面,按贸易结构分为农工原料进口、资本设备进口和消费品进口,2022年占总进口金额比重分别为70.1%(2999亿美元)、17.6%(753亿美元)和11.2%(479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3.2%、9.2%和9.8%。

  (四)资本流动

  1. 对外投资小幅衰退。2022年1—11月,台湾当局核准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92.9亿美元(不含中国大陆,下同),同比下降4.5%。其中,较大规模投资项目为:一是海运物流领域,10月台湾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向其子公司阳明(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新增投资16.5亿美元,其中5.5亿美元为子公司的现金股利转投资;二是金属制造领域,9月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从事不锈钢盘元、冷精棒材生产的意大利公司COGNE ACCIAI SPE‐CIALI S.P.A.约2.25亿欧元,取得近70%的股权。此外,还有纬创集团子公司纬颖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赴美投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泰国电动汽车制造商HORIZON PLUS COMPANY LIMITED等。备受关注的台积电赴美投资增资案,并未被列入台湾当局投资审查内容。从投资地看,除中国大陆外,2022年前11个月台湾地区的前五大投资地分别为新加坡(30.3亿美元,占32.6%)、美国(10.7亿美元,占11.5%)、英属加勒比海地区(9.2亿美元,占9.9)、韩国(4.7亿美元,占5.0%)及越南(4.4亿美元,占4.8%)。从产业看,台湾地区对外投资金额由高到低依序为金融及保险业(20.0亿美元,占21.5%)、运输仓储业(18亿美元,占19.4%)、电子零部件制造业(11.9亿美元,占12.9%)、批发零售业(10.7亿美元,占11.6%)、矿业开采业(8.5亿美元,占9.1%)等。

  2. 吸引境外投资大幅增长。台湾地区吸引境外直接投资呈现高增长。2022年1—11月,台湾当局核准通过的外商投资金额为124.1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前五大投资来源地分别是丹麦(32.1亿美元,占25.9%)、英属加勒比海地区(23.8亿美元,占19.2%)、日本(15.6亿美元,12.6%)、澳大利亚(11.4亿美元,占9.2%)、荷兰(9亿美元,占7.3%)。从产业分布看,居首是金融保险业(52.3亿美元,占42.1%),其次为批发零售业(18.5亿美元,14.9%)、电力及燃气供应业(15.2亿美元,12.2%)、机械设备制造业(7.8亿美元,6.3%)、电子零部件业(4.9亿美元,占3.9%)等。2022年,岛内风力发电产业受到国际资本的追捧,年内丹麦CI II CHANGFANG K/S公司投资105亿元新台币用于建设彰芳离岸风场;澳大利亚、荷兰等地厂商也积极投资岛内离岸风力发电厂。

  (五)金融与财政

  1. 实施温和紧缩货币政策。年内全球升息不断,特别是欧美地区快速紧缩货币,相较之下台湾地区动作较温和。台湾当局货币(政策)主管机构负责人杨金龙认为岛内经济、物价与金融本就受外部紧缩效应影响较大,适宜采取相对保守的紧缩政策。台湾当局货币(政策)主管机构虽连续于3月、6月、9月、12月分别上调利率0.25、0.125、0.125和0.125个百分点,但与国际市场相比升息力度仍属平稳。目前,岛内实施重贴现率1.75%、担保放款融通利率2.125%及短期融通利率4%的利率政策。此外,年内二度调升新台币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共计0.5个百分点。2022年1—11月,台湾地区M1B和M2分别增长4.7%和7.5%。受美国大幅加息影响,年内新台币汇率大幅下跌11%。2021年新台币兑美元汇率为28.02元,2022年从1月的27.68元持续贬至30.7元。2022年底,台湾地区外汇储备比上年同期增长1.1%,创历史最高纪録5549亿美元。

  2. 台股指数大幅跳水。台股指数由2022年年初的18219点跌至12月底的14138点,全年跌幅达22.4%。2022年,台湾地区集中市场累计总成交金额为59.6万亿元(新台币,下同),日均成交值约为2,421.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37.6%和38.1%;年底上市总市值达44.3万亿元,比上年(56.3万亿元)缩水了21.3%。据台湾证交所统计,岛内累计开户人数约1200万人,平均每位股民亏损超过100万元。外资投资台股放缓,2022年前11个月外资流出高于汇入金额,累计净汇入由上年底的2296亿美元降至2168亿美元,外资持台股市值也由上年底的41.4%降至38.5%。

  3. 财政状况有所改善。据台湾当局财政部门统计,2022年前三个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征税约2.6万亿元,创同期新高。全年税收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比预算高出近4000亿元。2022年1—11月,岛内税收实征3.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超过预算13%。前五大税收来源分别为所得税16338亿元、营业税5337亿元、证券交易税1614亿元新台币、土地税1446亿元、货物税1374亿元。所得税是年内台税收大增的关键,前11个月大幅增长37.4%。股市震荡导致前11个月证交税大幅减少36.4%。根据8月台湾当局出台的2023年预算计划,2023年台湾当局财政支出预计为2.7万亿元,其中最大支出项“社会福利”预算7154亿元(占26.3%),其次是教育科学文化支出(4962亿元)和经济发展支出(4831亿元)。2017年以来台湾当局财政支出大幅向防务方面倾斜,2023年大幅增长402亿元,主要为购置军事武器装备及零附件、主战装备维护费等。台湾统计部门负责人声称,“防务预算和防疫经费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预算编列的讨论过程也是尽量满足防务需要”,“若经费不足以应对下一年度需求,将会动用相应预备金进行支援”。

  (六)民生指标

  1. 物价上涨。2022年,岛内物价上涨危机持续延烧,台湾地区物价出现较大涨幅,全年平均CPI指数上涨2.95%,批发物价指数(WPI)同比上涨12.43%,其中蔬菜、旅游住宿等价格涨幅最大。年底岛内甚至出现“蛋荒”,鸡蛋价格由2021年10月的1台斤(1台斤为600克)32.7元上涨至2022年8月的52元,创岛内20年来最高纪録。房价高也使民众苦不堪言,根据台湾地区主管部门发布的“住宅价格指数”,2012年至2022年间台住房指数一路走高,2020年底台湾当局出台旨在对岛内房市进行降温的“实价登録2.0”政策,但收效甚微。2022年受升息、年底经济增长放缓等影响,尽管台湾地区房屋交易量出现预计7%左右的负增长,但房价仍维持在高点。5月台湾地区“草根影响力文教基金会”发布最新民调显示,高达九成受访民众认为,当前台湾房价过高;83%受访者认为高房价使年轻人不想结婚;54%民众认为台房市将走向泡沫化。

  2. 薪资差距扩大。2022年1—11月,台湾就业人数平均为1141.5万人,平均失业率3.6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青年就业状况仍不乐观,20~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2.1%。2022年,台湾民众(不含农业就业人口)每人每月总薪资预计为58375元(新台币,下同),同比增长3.5%;其中经常性薪资预计为44339元,不确定性较大的非经常性薪资(包括加班费与非按月发放的工作、绩效、全勤奬金、年节奬金等)、非薪资报酬(劳保、健保、退休金提拨等)等占相当比重。台湾当局持续调高民众基本工资,2023年将劳工月薪由新台币25250元调高4.56%到26400元,预计将影响岛内175万劳动者(含126.78万岛内劳工和48.43万移民劳工)。表面上看,岛内民众平均薪资有所增长,但实际上岛内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民众的薪资差距进一步扩大。台湾统计部门近期公布,2021年68.3%民众低于平均薪资(年薪50.6万元),高薪群体与一般薪资群体之间的薪资差距由2012年的11.1万元升至2021年的16.4万元。而台湾地区“104人力银行”的调查显示,2022年台湾全部63个产业的平均月薪为43570元,其中41个产业的平均月薪低于平均线,只有半导体、软件网络、电信通信、化学制造、金融业等22个产业高于平均线,最高薪产业“计算机及消费性电子制造业”(平均月薪56531元)比最低薪产业“社会福利服务业”(平均月薪35238元)高出60%。高薪产业从业人数少、低薪产业从业人数多,高薪产业职员与普通企业职员间的薪资差距愈拉愈大,可能逐渐发酵成为岛内民生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2022年台湾经济主要特征

  在全球政经大变局下,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也呈现与以往不同的重要特征,其发展态势可能对岛内政经局势及两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一)优势经济力外移危机已现端倪

  近3年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却意外使台湾地区制造业优势得以发挥。台湾地区不仅经济及出口充分享受了“疫情红利”,成为疫情中少数经济稳定增长的地区之一,也因此大大提升了国际知名度:美欧因“缺芯”曾向台积电等求助,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窜访美欧日等地必谈“半导体产业合作”。制造业是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而被视为“护台神山”的半导体产业是台湾经济的核心支柱。台湾在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测等半导体产业链的主要环节都位于世界前列。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台湾地区拥有全球10纳米以下高端芯片产能的92%。据台媒预测,2022年台湾半导体产业规模将达到4.8兆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1万亿元),营收占岛内GDP比重将超过20%。而位居龙头地位的台积电,2021年在全球代工市场的份额接近六成;营收占岛内GDP超过7%;市值占台股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但台湾半导体等制造业优势地位提升的同时,危机已悄悄酝酿,“由暗转明”的优良制造能力(含管理、技术、人才等)快速成为全球争抢的重要战略资源,美国更是软硬兼施,胁迫台积电赴美投资。

  2022年台积电赴美投资取得阶段性进展,可能成为开启台湾优势经济力外移的标志性事件。2019年美国《纽约时报》报导指出,美官员直接点名台积电应考虑在美设立生产线,随后美方通过客户施压、技术掣肘、政策优惠等手段,迫使台积电“不计成本”赴美投资。2020年5月15日,台积电正式宣布赴美投资方案,即2021年至2029年斥资约12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兴建与营运一座5纳米先进制程技术晶圆厂,该厂计划于2024年投产。从最初规划的投资规模与技术水平上看,该投资原本是政治意义大于商业布局。2021年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接受美媒采访时曾称,“在美建厂成本远高于台积电预期”。但随着全球政经形势的变化,台积电的态度有所变化。2021—2022年间台积电顺利推进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厂的投资建设,2022年12月6日举行了盛大“移机”典礼。同时,台积电宣布扩大美国投资及建设更先进制程生产线:2023年起在美打造目前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的第二座芯片厂,预计将于2026年量产;而当前举办“上机仪式”的5纳米芯片厂也将升级至4纳米,于2024年投产;台积电赴美总投资金额从原来的120亿美元增长到400亿美元,两期工程完工后合计将年产超过60万片晶圆。

  比资金、生产线外移更严重的是优势人才的流失。台积电高管曾称,台半导体制造业具备五大优势:制造技术成熟先进、高素质人才充裕且成本较低、基础设施和半导体制造生态完备、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台湾当局对核心技术管理和保护有效。美日等半导体制造业由盛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人才。台积电赴美投资时,最初计划主要在美国招聘员工,然后把员工送到台湾地区培训,但其很快意识到在美国招工的难度,改变计划为在台湾地区招聘人才。为了美国芯片厂的运作,2022年11月初台积电包机将第一批300多名台积电员工及家眷送往美国,还计划将扩大至总计超过千名。台前外事官员介文汲曾就此评论道,台湾“人财两失”,对于这个花半个世纪建立出来的半导体产业链,“美国不但把你的财产抢走了,人也抢走了”。

  岛内其他先进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也可能跟随台积电外移,并深度嵌入到美本土半导体产业链中。为了顺利实现赴美设厂,台积电已经运用其优质的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移机典礼”上表示,台积电在短短20个月完成首批设备入厂,离不开汉唐、帆宣、中鼎等承包商以及长春、李长荣化工、关东鑫林等材料供应商的协助,“是台积电多年与供应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打下的成果”,这些配套厂商都将是可能跟随台积电外移的潜在群体。在“北美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举办的“2022赴美投资论坛:跟着台积电前进美国,抢占全球化商机”上,台湾地区经济部门下属的“外贸协会”董事长黄志芳称,在去全球化趋势下,台积电投资还将扩大到日本、欧洲等地。2022年台积电的首个日本工厂已动工,预计将于2024年投产。在“大客户”苹果公司的带动下,台积电也在探讨赴德国设厂的可能性。未来一段时间,台积电对上下游供应链厂商的影响还将继续发酵。2022年12月,作为全球第三大晶圆制造商的台湾环球晶圆(GLOBALWAFERS),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谢尔曼市举行了12英寸半导体晶圆厂动土典礼,其将成为美国近20多年来最大的先进硅晶圆制造工厂,填补美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总投资预计达50亿美元。

  台积电外移可能标志着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格局正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优势经济力外移发达地区恐蔓延造成岛内经济“空心化”。以往台湾地区对美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投资,以设立研发机构为主要方式,意在吸收新设计、新技术、新经验,但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对外投资是台湾岛内优势经济力量的对外输出,体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种外移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赴大陆、赴东南亚投资转移“夕阳产业”模式,台湾地区制造领域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经验在内的优势经济力量持续流出,若长期发展形成台湾地区新的对外投资格局,恐成为岛内经济真正的安全威胁。

  (二)台商“回流”或趋于尾声,可能对岛内区域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2019年以来台湾当局推出所谓的“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正式实施以削弱两岸经贸关系、配合中美贸易科技竞争为主要目标的第三波“回流”政策。推动台商“回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任台湾当局的经济施政主张。由于90年代后台商快速外移,台湾当局担忧岛内“产业空洞化”,2006年陈水扁执政时成立“促进台商回台湾投资专案小组”,后又成立“台商回台投资服务办公室”,派专人负责联系并协助有意“回流”的台商寻找厂房、介绍投资机会、提供投资优惠方案与升级转型的谘询辅导,并指定县市“工商发展投资策进会”配合服务。2008年马英九执政时,在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回流”。2012年台湾当局通过“加强推动台商回台投资方案”,提出“国发基金”贷款、协助解决人力及土地问题、机器设备进口关税减免50%、加速ECFA后续谈判等六大策略。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力推动以弱化两岸经贸为主要意图的台商“回流”政策。2018年底台湾当局出台“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以往“回流”政策都明显不同,该方案目标对象直指大陆台商。负责审查“回流”资格的“投资台湾事务所”,每月组织各相关部门召开1~2次“联席会议”,确定可享受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的台商,必须满足“赴大陆投资2年以上、受中美贸易战冲击、回台产线具科技含量”等基本条件。2019年蔡英文当局推出配套的“资金汇回专法”——“海外资金汇回管理运用及课税条例”,2019年7月台湾当局将原“回流”方案与其他岛内投资政策(“根留台湾企业加速投资行动方案”“中小企业加速投资行动方案”)整并修改成“投资台湾三大方案”。2021年底台湾行政管理机构延长了“三大方案”的实施时间,将补助计划推后到2024年。2024年是台湾“大选”年,“回流”也将成为民进党体现8年经济施政的重要检验之一。据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新闻稿公布,截至2022年底共吸引277家“回流”台商,总资金达11090亿元新台币,创造约84566个就业岗位。根据新闻稿分年统计(见表2),2019年的“回流”规模达7121亿元新台币;2020年“回流”明显缩水,全年仅804亿元新台币;2021年“回流”金额为2459亿元新台币;2022年又缩减到706亿元新台币。这一波的“回流”预计已接近尾声,有意愿有能力“回流”的台商已经基本付诸行动,部分台商还多次申请“回流”(通过后均有补助)。

  台湾当局吸引“台商回流”政策主要针对大陆台商,其实施情况虽对两岸经济合作与产业链分工有一定影响,但因台商在大陆庞大的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有限,总体影响不致过大,反而是其在岛内落地的区域分布,对台湾经济发展及区域产业格局等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通过对2019—2022年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发布的“回流”审核案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台湾经济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地理重心可能有所调整。岛内传统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如新竹、新北等不是“回流”台商的主要选择,申请增资或设厂的地区集中在台中、高雄、台南等中南部地区以及桃园市。截至目前,277家“回流”厂商(有多次回流现象的按次数计算)共260家公布了投资落地地点,其中18%落脚台中市、13.4%落脚桃园市,其次是台南市11.4%和高雄市10.4%。此波高科技厂商的“回流”若落地成形,过去台湾当局“北重南轻”“北科技、南传统”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对岛内南北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及其社会影响也将有深远影响。

  三、2023年台湾地区经济展望

  2023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将深刻影响台湾地区经济走势。台湾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台湾当局统计部门预测2023年经济增长率为2.75%,台湾智库“台湾综合研究院”的预测值仅为2.51%。

  首先,外部政经环境的风险及挑战增多。2023年全球通货膨胀仍将持续,IMF专家预测,未来数月多个G20经济体将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经济活动将持续承压。全球经济将在疫情反复、俄乌冲突、高通胀等因素影响下持续放缓。此外,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可能损害全球经济增长。全球主要粮食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冲击全球粮食安全。除粮食外,石油等大宗商品也将呈现供应不足、价格偏高等现象。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经济产业与全球联动性高,预计2023年不利的外部政经环境对其影响相对明显。

  其次,两岸关系仍将是影响岛内经济的最重要变量。民进党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对抗程度加剧,台湾当局加快经济领域“倚美抗中”,阻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2022年疫情反复对两岸贸易与投资冲击增大,也成为年内台湾经济表现不如预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两岸经济和产业供应链韧性强,台湾近四成出口和投资集中于大陆,大陆芯片、机械、服务等市场对台商而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都不是台湾当局以非市场手段可轻易破坏的。近年来,在新发展格局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海峡两岸民间围遶新业态、新技术的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人工智能、电动车等新兴产业合作也如火如荼展开。长期来看,岛内经济发展离不开两岸经贸活动的支撑,台当局强行推动“经济去中”势必面临重重阻力。

  再次,岛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22年,台湾经济所潜藏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显现。一方面,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跌至2%以下,主因出口连续衰退。目前来看,岛内投资和消费都一定程度受出口影响,若出口不振,内需很难独立支撑岛内经济增长。但2023年初全球高通胀及各国(各地区)紧缩货币政策,将使台湾出口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压力,尽管新台币兑美元汇率也大幅贬值,但预计很难快速扭转出口疲软态势。另一方面,对以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个别产业依赖过重。2022年除半导体产业外,台湾其他关键制造业几乎都是低增长或负增长。但全球抢夺半导体资源趋于白热化,2022年全球芯片已迅速由短缺转为过剩,再加上生产线被迫外移带来的投资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等危机也在突显。台湾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半导体等少数产业所造成的风险正在上升。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