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5.大变局下两岸经济关系的挑战与新机

  当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中美博弈日趋激烈,俄乌冲突加剧全球政经震荡,“台独”势力与外部反华势力勾连升高台海紧张局势。在复杂严峻的政经环境中,两岸经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从深层次看,全球化深度调整、地缘政治抬头加速地缘经济分裂趋势,使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和发展挑战重重;从根源上看,台湾当局“倚美谋独”全方位配合美国遏华战略,借机操作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但从大势和长远看,两岸经济关系稳定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并将不断迎来新机。

  一、两岸经济关系面临“四期叠加”风险挑战

  近年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外部政经环境持续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着“四期叠加”的风险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剧烈调整期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海峡两岸恢复交流,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台湾地区的代工型企业来大陆投资,将大量制造和组装环节转移到大陆,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推动了两岸资金、商品、技术、人员和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两岸产业链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合作布局,也进一步带动了两岸贸易往来和社会交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经济接连遭受深层打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进入调整,两岸经济关系在此阶段遭受冲击,主要表现为部分传统劳力密集型企业出于成本上升压力开始向东南亚等地分散,成本效益驱动型的布局转移引发了两岸相关投资贸易的波动。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加上之后的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和节奏,两岸经济既有的合作模式持续遭受地缘政治博弈和供应链调整等多层面冲击,局部领域出现“脱钩断链”风险。2018年起,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并不断升级,拜登政府改以“小院高墙”和“拉帮结派”策略对华进行高科技遏制,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冲击从台商在大陆制造并出口美国市场的相关产品,扩散到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台商出于“安全”考虑,被迫进行产能调配和投资布局分散,两岸投资和贸易占比较大的信息通信和半导体产业均受到严重影响。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空前严重影响,促使21世纪以来的逆全球化风潮加速进入2.0阶段。主要经济体和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出于效益优先的、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全球供应链所导致的长链问题,以及部分供应链过度集中于某一区域造成的产业脆弱性问题等,并转向强调寻求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推动供应链自主以及将生产地靠近消费地的“近岸外包(Near-Shoring)”。全球产业链走向“分散化、短链化”的趋势,加速了台企龙头厂商供应链分散布局的步伐,对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造成直接影响。而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带来的欧亚地缘政治变化对全球生产体系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主要经济体更加重视地缘经济安全,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利益,加速打造和所谓价值观一致同盟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供应链体系,构建“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等非经济因素的强力挑战。台湾地区在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地位、在美国“遏华”战略中的关键“棋子”角色,使其成为美方极力拉拢和胁迫参与的主要对象,被纳入“芯片四方联盟(CHIP4)”(美、日、韩和台湾地区),同时美台加速推进“21世纪贸易倡议”等,对两岸经济关系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合作带来深远影响。

  (二)全球经济加速震荡期

  从全球经济层面看,俄乌冲突及美西方对俄制裁严重扰乱全球贸易、结算体系、金融体系及供应链,造成能源、粮食等大宗物资价格上涨,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全球各大机构均对当前及未来的世界经济增长持悲观态度。202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1年的6%下降至2022年的3.2%(年内已连续三次下调后的数据)和2023年的2.7%(比7月预测低0.2个百分点),且存在25%的可能性会降到2%以下;强调“如果不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最严重阶段,那么这将是2001年以来最为疲弱的增长表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经济将在今年或明年出现萎缩”,“经济前景持续面临异常巨大的下行风险”,而“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将持续面临异常巨大的下行风险甚至一场“风暴”。

  从两岸经济层面看,两岸各自的经济发展均受到冲击,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大陆有效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无论经济增速还是防疫成效均保持全球领先,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已经迈出了新步伐,但在新冠疫情的持续反复等多重超预期冲击的不利影响下,经济运行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持续增大。大陆经济2022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率仅0.4%,第三季度迅速恢复向好,同比增长3.9%,累计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但多家机构普遍预测大陆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低于年初设定的5.5%。而台湾地区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在全球终端需求下降、供应链库存增大情况下,岛内出口包括信息通信产品在内的优势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2022年3月,台湾当局编制的“景气对策信号、同时指标、领先指标”均亮出緑灯,终止了连续15个月的红灯期(代表景气热络),9月进一步由緑灯转为黄蓝灯;9月对岛内经济贡献度最高的出口结束连续26个月的增长,10月份延续跌势。台湾当局一再调降全年经济增速预期,从年初的4.42%一路下调至3.6%,力争“保3”。全球以及两岸经济预期的下调,对两岸经济关系带来直接消极影响,2022年8月台湾地区对大陆(含香港)出口下跌9.9%,9月跌幅扩大到13.3%。

  (三)台湾当局操作“两岸脱钩”扩张期

  民进党当局“台独”意识形态挂帅,在“倚美离中”政策思维下推动经济施政,强力干预和破坏两岸经济关系。其一,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即提出发展与大陆关联性较低的“5+2产业创新”、力推“新南向政策”,旨在“告别过去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象”。2018年以来,趁中美贸易摩擦和战略博弈持续,全力引导台商“回流”岛内和赴“新南向”地区投资。其中,自2019年元旦起实施“投资台湾三大方案”主要针对大陆台商、中小企业给予租税等优惠措施,截至2022年8月,共计吸引回台资金逾17270亿元新台币,成为两岸经济关系恢复以来最大规模的回流。台湾当局持续推动的“新南向政策”,在2018—2020年成效不彰,但2021年随部分高科技龙头厂商的供应链分散,加之投资拉动贸易的效应有所显现,台湾地区对“新南向”地区的出口金额达702.4亿美元新高。其二,全面强化与美西方的经济关系。试图加快与美方建立经济合作机制与平台:以开放含瘦肉精“美猪”(2021年元旦)换取恢复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建立“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EPPD)、“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TIC)、推动“21世纪贸易倡议”等;将优势产业与地缘政治挂钩,打造台积电等半导体优势产业为“护台神山”,企图藉以获取美西方安全庇护;以构建“民主价值供应链”为名推进实质关系:在美抛“近岸外包”“友岸外包”背景下,借机推动与美欧、印太相关经济体建立“可信赖”的“韧性供应链”。其三,极力配合美方,以各种方式干扰限制两岸经贸交流合作。2019年以来,密集修订和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限制和管控两岸经济和人员往来,包括修订“国安五法”、通过“反渗透法”、针对“关键技术转移”订定更严格规范、在“国安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增订“经济间谍罪”等,企图制造寒蝉效应,对两岸经济合作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合作造成严重干扰。

  (四)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艰难期

  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转变和大陆经济的转型升级,两岸经济合作中以资源要素禀赋驱动的传统动能下降、新动能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两岸经济在局部领域的竞争性加强。但由于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水平有限,特别是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后否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两会协商停摆,已完成协商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至今无法生效,两岸经济无法通过制度化合作的途径获得更大的发展动能。

  二、两岸经济关系“逆风”发展新特点

  虽然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使两岸经济关系呈现阶段性震荡和局部性承压,但新时代以来的两岸经济关系仍在“逆风”中不断发展,呈现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韧性强、动力逐步转换、空间不断扩大、机制平台不断涌现的新特点,成为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两岸贸易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新时代尤其是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蔓延的叠加冲击下,两岸贸易除2016年、2019年出现小幅衰退外,均呈增长趋势。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两岸贸易额(大陆及香港对台湾地区,下同)为1600.3亿美元,2021年增至3283.4亿美元,10年间翻了一番。2022年以来,在两岸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1—10月两岸贸易仍增长4%。据台湾方面统计,2011年两岸贸易额为1714.9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比重的28.6%,2021年增至2730.8亿美元,占比33%,增长4.4个百分点。 

  同时,大陆持续稳居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不断深化的两岸融合发展为台湾地区民生福祉注入源头活水。台湾方面统计显示,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2016年起连续突破40%,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下的2020年更创下43.9%的历史新高。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台湾对大陆享有贸易顺差890亿美元,2021年增至1716亿美元。台湾方面统计显示,2011年台湾对大陆顺差为801.2亿美元,2021年增至1047亿美元,占台湾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5%。2022年1—9月,对大陆顺差仍达767.5亿美元,而台湾地区同期对外总顺差360.7亿美元。

  此外,尽管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但大陆方面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继续执行有助于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惠及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ECFA早收清单生效以来,截至2020年6月底,其执行情况显示:货物贸易中,ECFA项下累计享惠进口6602.2亿元(约1004.1亿美元),关税减让426.1亿元(约64.8亿美元);累计享惠出口5317.9亿新台币(约176.8亿美元),关税减让209.6亿元新台币(约6.7亿美元)。服务贸易中,大陆方面,共有56家台湾金融企业和1474家台湾非金融企业,利用早期收获优惠政策在大陆提供服务,并核准引进41部台湾电影片;台湾方面,截至2020年6月底,共有3家大陆金融企业和312家大陆非金融企业利用早期收获优惠政策在台提供服务,并核准引进100部大陆电影片。

  从两岸贸易的产品结构上看,随着大陆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台商高科技产业在大陆投资布局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疫情对远程经济和“宅经济”的催化,电子零部件产品持续占据贸易最大比重,其中芯片占比最高,直接拉动两岸贸易额不断攀升。尤其是2019—2021年,台湾方面统计显示,电子零部件在对大陆的贸易中占比不断增高,从673.87亿美元增至1043.31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出口比重由51%升至55.2%。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以来,大陆自台湾进口芯片占比连续6年超过30%,其中2021年进口1552.9亿美元(进口芯片总额4337.6亿美元),占比35.8%。同时,台湾地区经济统计部门的调查显示,2021年岛内批发业向岛外采购占比57.7%,其中,中国大陆(含港澳)14.5%占比最高,东南亚12.9%次之,日本11.1%居第三,显示了两岸产业的互补性,以及供应链的内在紧密联系。

  (二)台商对大陆投资量稳质增

  由于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深层次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近十年来台商投资大陆经历跌宕起伏,项目数持续增加,金额相较前期有所趋缓。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共批准台商投资大陆项目2639个,2021年为6595个;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共计123781个,实际投资额713.4亿美元。据台湾方面统计,2011年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金额143.8亿美元、核准项目887个,2021年核准金额58.6亿美元、项目432个,截至2021年底,共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金额1982.8亿美元、项目44823个,核准金额占台对外投资的54.3%。

  值得注意的是,按商务部统计,2015年来台商对大陆的直接年投资额均未超过20亿美元,2021年降至9.4亿美元。但总体上看,大陆仍是台商对外投资的首选地。据台湾方面统计,2019—2021年,台湾当局核准台商对大陆地区投资金额由41.73亿美元升至58.63亿美元,占比31.71%;而2022年1—9月核准金额30.47亿美元,同期增加6%。同时,随着大陆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两岸融合发展的推进,近年来在大陆扩大再生产成为台商投资新趋势。许多长期在大陆经营与发展的台企,持续追加或扩大在地投资,这种通过扩大再生产方式的转投资,未能完全反映在两岸有关部门的统计中。此外,鉴于两岸关系持续紧张、民进党当局的管控升级,台商通过第三地转投资的比例也较前期有所上升,而此类投资也难全面掌握进入统计。

  (三)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新时代以来,两岸产业链供应链仍旧稳固,台商投资技术密集制造业的比例继续增大,大项目增多、科技含量提高。据台湾方面统计,从投资行业来看,截至2021年底,核准台商对大陆投资行业占总金额比重排名依次为:电子零部件制造业19.1%,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占13.2%,批发零售业占7.8%,金融及保险业占7%,电力设备制造业占6.1%,化学材料制造业占4.9%,金属制品制造业占3.8%,机械设备制造业占3.6%。其中,2020年的和硕收购KY-铠胜案、国乔石化泉州投资案及2021年的台积电南京厂增资等均为典型代表。同时,截至2021年底,在大陆A股上市台企增至46家,显示了台企扎根大陆市场的信心,有助其募集资金和提高在大陆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更好地融入大陆经济发展进程。同时,大陆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促使两岸服务贸易克服重重障碍,在局部领域得到推进,服务业成为台商投资热点,投资比例不断加大。

  (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新渠道活跃

  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虽然两岸两会及其相关机制被迫停摆,但在两岸经济社会交流内生动力的驱动下,两岸民间平台仍保持交流交往,同时还涌现出许多新的交流平台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稳定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功能。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看,2013年在原先由江苏省主办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基础上成立的两岸企业家峰会,由地方性对台交流平台升级为两岸最高层级的经济合作论坛,云集了两岸工商界领袖、知名企业家和财经学者,为促进两岸产业合作和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博鳌论坛、海峡论坛以及各地方性的经贸交流合作平台,也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地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园区和平台建设也如雨后春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省区市积极以线下线上结合方式举办涉台经贸交流活动,也有效促进了地方对台经贸合作。

  三、新征程上两岸经济关系新机遇

  中长期看,在后疫情时代全球政经格局深度调整情况下,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长期态势不变,两岸经济关系互利合作基本格局仍然稳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在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引下,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将不断深化,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迎来新空间新机遇。

  (一)两岸产业链供应链难以脱钩断链

  从全球层面看,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但其基本逻辑不变。2018年以来,国内外多个智库的深度研究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表明,虽然全球供应链的“扁平化、多元化”已成为主要经济体提升供应链安全的共识和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一,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的效率成本导向、垂直与水平分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追赶和超越等内在基本逻辑没有改变,因此全球经济都不可能“去中国化”。同时,地缘政治加速分裂地缘经济不符合全球各经济体利益,中国在新型全球化中的地位将越发重要。在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经济震荡下行情况下,以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地缘政治因素强行地分裂原有的供应链关系,形成新的经济集团,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跨境支付和贸易体系乃至储备货币等,将大幅增加各经济体成本,全球经济治理亟待凝聚共识。“在这种背景下,在更深层次发挥作用的经济力量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尤其是中国”。

  在此大背景下,深度嵌入全球经济的两岸经济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脱钩断链。一方面,两岸供应链长期磨合的韧性决定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强,也充分体现了两岸经济关系互补和融合程度高。两岸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中占比最大的为复杂工业品的中间品(主要包括手机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产品等),而从全球范围看,复杂工业产品(如智能手机、汽车和飞机)供应链的调整难度最大。两岸在复杂产品上的产业分工合作,其背后的供应链体系涵盖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厂商,是包括两岸在内的诸多供应商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逐步磨合形成的体系,具有供应链构建时间较长、供应商技术门槛和准入条件较高的特点,在短期内大幅度改变这类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具有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台湾当局2022年5月的调查显示,岛内批发业者未来加强拓销的境外市场,以中国大陆(含港澳)占30.5%最高,美国占20.5%次之,第三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合计占18.1%,此外日本占17.2%、越南占14.6%,分居第4、5名。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经济的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将依靠两岸供应链的紧密协作和大陆市场,这一基本利益格局决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总体态势将保持相对稳定。

  更为重要的是,大陆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解决台湾问题,坚定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将“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2018年以来,围遶给予台企台胞同等待遇、共享大陆发展机遇,国台办联合多个部门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农林22条措施”等多项惠台利民措施。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19年3月出台《关于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司法服务的若干措施》给予法治保障。各地方因地制宜积极落实,依法保障和执行相关措施,取得良好成效,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非经济因素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干扰。

  (二)两岸经济未来合作发展迎来“五大新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完整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并强调在未来5~10年乃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台商台企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两岸经济合作将迎来新基建、新经济、新能源、新农业、新市场等“五大新机”。

  一是新基建。新基建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比消费和进出口的乘数效应更大,且受疫情因素制约更少,政策效果显现更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十四五”规划确定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2022年以来,国务院进一步明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台资企业在同等待遇下,可在其发展基础好、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在“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领域、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交通物流和网络通信等方面深度参与,发挥在电子信息、半导体、机械等方面的产业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是新经济。当前,新经济正在成为大陆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其突出功能是数字赋能,通过数字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能够有效地改变产业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数字中国”的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冲击传统产业的同时,由于“数字赋能”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催生并推动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而以新经济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大陆经济韧性所在。在2022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有所放缓的大背景下,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仍保持较高增速,其中就有包含台资企业在内的诸多企业参与其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台资企业可发挥在信息技术和相关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大陆智能制造、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机遇,积极参与,弥补欧美市场需求下降的缺口。

  三是新能源。在全球减碳、推动净零行动的大背景下,緑色低碳是大陆经济长期发展的大方向,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和“双控”(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有机衔接需要海量投资,很多相关研究测算的投资规模都在百万亿元以上,这也为相关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方面具优势的台企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作为最重要的緑色产品需求之一,大陆新能源汽车目前已呈现市场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态势,而更重要的是大陆自主品牌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既有比亚迪、吉利、上汽、奇瑞等传统车企,也有以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两岸车联网领域,台企具备半导体、集成芯片、光电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零部件领域,台企的发动机、电气信号设备、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底盘系统等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竞争力,可参与品牌车企合作;在技术创新合作方面,两岸还可在关键技术联合研发、联合攻关,加快氢燃料电池、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系统和车载终端系统等新技术商用,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此外,台商还可发挥石化产业优势,在新能源消费的相关产品中着力,如EVA胶膜、锂电池电解液、电池储能、ECH及碳纤维等;在大陆传统产业緑色化改造和转型加速过程中,以台达电子为代表的一批台资企业则可大显身手。

  四是新农业。随着大陆加快实施农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近年来的两岸农业合作已从资金、技术逐步升级到发展模式合作。在“农林22条措施”的引导下,各地积极落实政策不断为台胞带来利好。如福建省台港澳办、省农业农村厅等联合印发了《福建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管理规定》,明确省级每年支持100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创建若干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和样板县,省级财政在支持台湾团队设计费用(即每个项目补助50万元)的同时,还安排建设资金予以支持。今后,更多的大陆台商台企能够参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例如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的台商可更加主动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内需市场;可将农业产业链从生产端向体验端转移,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可通过更多元的方式,与当地大陆同胞共同深度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五是新市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台企而言,应首要转向布局和参与“内循环”。同文同种、持续升级的庞大大陆内需市场具广阔空间,台企可着力转型拓展。台企多为外销,转内需面临困难,大陆近年来持续推动的一系列“内外贸一体化”政策可帮助破解,应当予以重点关注,并善用同等待遇融入参与。与此同时,台商也可充分发挥“强外贸”优势参与“外循环”。“双循环体系”的“外循环”强调打造新型国际大循环,深化多边交流合作,并藉助打造多地区、多领域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结构性动力精准释放,使国际动力引擎真正用起来,与“内外贸一体化”相关联。2022年元旦,《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1—10月中国大陆对区域内出口增加8.4%,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脚步明显加快,其中关税减免、原产地累积规则和自然人临时移动等,以及部分临近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新通道带动效应大。而这些因素对台商相关产业的影响不小,可善用在大陆的投资和合作“借船出海”,一同分享外部市场;同时,台商还可积极参与大陆的自贸区,特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发挥外贸优势。

  四、结语

  当前,国际政经秩序和版图正在发生剧烈变动,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深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下的两岸关系面临不确定因素增多,两岸经济关系危与机幷存。在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大陆将更加主动有力地以“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夯实两岸统一基础的角度出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