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江山信美在南天

  海南断裂成一个岛屿的历史是年青的,但它的山川土地却跟北京附近著名的燕山一样古老。大约在距今七千万年前,海南地下发生大规模的花岗岩入侵,于是从汪洋大海中隆起一块陆地,这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在漫长的自然环境史中,经过无数沧海桑田的变化,海南才  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圈层地貌、火山奇迹、巍峨的群山、奔腾的河流、各色的土地以及其他特殊的热带景观。经过大自然神工鬼斧的内外营力和人类几千年的活动,不但原来的山河被改造,而且雕塑出许多瑰丽的无比、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它们与大自然的造化一起,构成海  南现在的大千世界,此雄于台湾和大陆的山川。

  1、景观三变各争妍

  透过卫星形象图,鸟瞰镜头下的海南原野,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层层衔接,逐级降低,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从高到低,景观三变,蔚为大观。在一个面积不大的海岛范围内,地形如此齐全紧凑,浑然一体,实属少见。而这种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均匀齐备的程度与台湾各类地形齐备大体相似,为两岛农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但海南较台湾又有独到之处,例如海南山地虽然只有台湾的一半,然因此处热带,高温多雨,至今仍保留一定数量的雨林和季雨林。这两种森林在植物群落的生态和木材生长量方面,与台湾以亚热带阔叶针叶混交林和温带针叶林为主显然要优,这是海南山地所特有的。

  雄据中南部的五指山是海南的屋脊,也是层次最高的景观。它作为海南岛的象征,实际上是由三条东北一西南排列的山脉组成的丘陵性低山地形。它们是岛东南五指山脉、其偏西的莺哥岭山脉以及西部的雅加大岭山脉。这几条平行的山岳地带,不仅屏障了北来寒潮的入侵,而且对东南吹来的季风促使抬高致雨,形成良好的热作生长环境。例如五指山南坡冬季最低气温比北坡要高2-7℃不等,橡胶保存率和干胶平均单位产量也比北坡高一倍左右。所以海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地对比台湾的骨干山体一中央山脉的南北纵向、东西并列的形势,在扺挡寒潮方面所起的山屏作用更大。台湾也由于这个原因所种热作不及海南岛多。此外,由于海南地殻一直在上升,经过长期风化、切割,形成山区起伏无常,岭谷纵横,奇峰兀立,气慨峥嵘,不同凡响。据统计,岛上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就有667座,其数量之多,在广东首屈一指。最高五指山主峰1867米,比东岳泰山还高343米,在广东仅次于粤北石坑崆,居第二位。这些山峰恰似一柄柄利斧,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但其基础却是丘陵台地,形成两者之间高差的强烈对比。这种景观又使气流窜穿少阻,利于风雨分布平衡。但海南岛的高山毕竟不如台湾的高度大、宽度广、山势陡,这点无疑利于海南的农业土地利用。山高坡陡,开垦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这对台湾耕地的扩展起了抑制作用,而海南岛却没有这么严重,这又胜台湾一筹。    在山地以下是面积相当广阔的丘陵,海拔不到500米,被认为是第二环地形结构景观为之一变。它们有的坡陡、顶尖、一个挨一个,相互衔接,持续不定;有的低矮、浑园,一串串分布;在它们之间,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很发育,那里地形开阔,静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城乡聚落所在。山坡也大部分被开发农林业用地,胶林苍翠,茶园盈野,目前这些丘陵坡地,橡胶盖率达50-60%,这是在台湾地区难见到的。

  走出山区,在岛北部和四周海滨是第三环地形, 即台地和平原,几乎占全岛面积2/3,无论面积与范围都比台湾辽阔而集中。海南的海河冲积平原所占面积虽然不大,但土地最为肥沃,是岛上农业最早的摇篮。台地是一种高起的高平原,起伏和缓,视野极为开阔,坡度多在15°以下,有不少低于5°,机耕方便,容易开垦。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岛宜机耕面积约占可耕地40%,絶大部分集中在台地上,这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大型机械化农场有利。在我国,雷州半岛和琼北是一块典型的台地,它们现在虽为海峡相隔,但地质基础却是相同的。有趣的是,苏东坡在送给海南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的诗中,有“沧海何曾断地脉”之句,似乎猜测到两地地质基础的共同之处。实际上,它们过去都是浅海海底或滨海平原,后来地殻慢慢上升,才成为今天这种桌状高平原。这是一百万年以来发生的运动,这个数字对人类社会是个不可思议的漫长岁月,而对于以亿年计算年龄的地球却并不太长久。因此,台地是近代隆起的地形,海南沧海桑田的例证之一,在地质地貌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三变的环状地形结构,不但使海南岛各种自然现象产生类似的分异,而且许多人文社会景观,如民族、城镇、人口密度、农业地带等都表现了这个特征。这并非是偶然的巧合,它恰恰说明,海南的地形结构在多方面留下它影响的痕迹。

  2、火山群里有大千

  海南岛是我国有数的火山分布地区。这里的火山景观并不亚于东北、山西大同、南京、云南腾冲,雷州半岛以及台湾等地的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的北部玄武岩台地,为数多达几十个,堪为我国南方火山地质博物馆,对火山学研究和生产活动以及观光旅游等都有重要价值。

  如果从徐闻海安横渡琼州海峡,向海口方向眺望,依稀可见一群圆锥状高地,突起在台地之上,这就是著名的马鞍山—雷虎岭火山群。属于这种火山锥地形的还有琼山旧州岭、临高高山岭、多文岭、文昌青山岭、儋县那白岭、笔架岭、定安龙门岭等。它们是由火山喷发    时产生的火山弹、火山渣、火山块以及火山灰等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据地质调查,琼北火山锥有58个,但古老的火山锥多被夷平成盾状,现在比较明显的火山锥只剩30处左右。有些火山锥多数被截去头部,  中心部分形成圆形火山口,有些积水成湖,叫火口湖,如临高的高山岭火口湖,直径达30米,深2米,无疑是火山口潴水而成的。它虽远逊于吉林长白山脉的天池,也不如湛江湖光岩,但在海南岛也算是火口湖的代表了。

  火山锥如果形成时代较晚,风化微弱,在它的周围就会堆满大小不等的火山砾块,幷夹杂黑褐色的火山灰和烧焦了的火山砂,形成火山乱石滩地形,海南人称它为石地,在琼山的羊山、儋县木棠、定安龙塘等均有分布,但以羊山地区最为典型。此外,在被开垦的田地中  常会发现乌龟状的玄武岩石块,人们称它为龟背石,点缀在乡间田野上。

  火山爆发时的恐怖景象和所造成的破坏是众所周知的。有幸的是,海南岛的火山已经熄灭多时,它们都是死火山群,人类出现以来喷发的历史,距离现在已有100万年,最后一次喷发也是3-5万年以前的事情了。据研究,从距今5900年的新生代以来,琼北火山  喷发就有10期59次之多,喷发熔岩新老交替,层层积压,构成华南地区火山地貌的典型,闻名中外。

  火山喷发物一般说来是很肥沃的,特别是火山灰覆盖的地区是上好的土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居民,甘冒岩桨掩埋的危险,也不愿离开火山脚下肥沃的土地。火山喷发给海南带来的恩惠是很多的,如石地地形区的土质特别肥沃,植物生长繁茂,是今天海南重要的荔枝、龙眼、菠罗蜜等水果产地和牧羊地带。这些水果漫山遍野,处于天然生长状态,每当水果成熟季节,但见硕果累累,挂满枝头,非常好看。雷虎岭一带出产的荔枝,以味甜核小,颗大着称,为海南特产。而羊山地区农民圈养的肥羊,是名菜火锅汤涮羊肉的主要原料,味美汤鲜,较之北京东来顺涮羊肉,另有一番风味,不少港澳华侨和外国观光团都以先尝为快。此外,火山作用还生成铜、铅、锌、锡、钨、汞(水银)、水晶等热液脉状矿床和温泉等,构成海南丰富自然资源一部分。大自然的巧妙安排,确实充满了辩证法,哪怕是听起来令人咋舌的火山,不但有其大干世界,还给人类带来不少好处呢。

  3、滚滚激流归大海

  中高周低的地形,崔嵬的山势,以及充沛但又不稳定的降雨,决定了发育在海南大地上的河流无论在分布格局还是水文特征上都迥异于大陆,以流量丰富、暴涨暴落和气势磅礴着称,堪为海南又一独特的地理景观。

  海南的河流并不像广东大陆的河流那样多呈树枝状水系,而是各自独流入海,互不相联,组成放射状水系。顺着穹窿地形,以高屋建瓴之势,直泻狂奔,最后消失在茫茫苍溟里。

  海南的面积不算很大,但河道网非常稠密,在广东是屈指可数的同类地区之一。据统计,全岛大小河流共154条,总长度3791公里,而面积比其大的台湾只有151条,总长度3717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河长为1.11对1.04公里,这些河流遍布各地,组成面积大小不等的流域。流域间相互为高山深谷阻隔,交通困难,但同一流域内,特别是上游与下游之间,交通和灌溉都比较方便,是历代进入五指山腹地的主要通道。河流对农业生产有非常重要意义,明代学者顾岕就把海南靠近河流的土地叫做近江田,否则叫远江田,产量有成倍的差异。    

  海南大部分地区降雨非常丰沛,除去渗漏、蒸发,有一半左右降雨流入河流,变为所谓地表径流,汇入南海。全岛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达875毫米,即可在全岛铺上同样厚的水层,最大径流出现在五指山东南坡地区,达1800毫米。据计算,每年径流总量为297亿立方米,人平均径流量5250立方米,比全省平均值3550立方米高48%,比全国高一倍。这虽然也存在时空分配的差异与旱涝问题,但这么丰富的径流量,毕竟是海南一笔巨大的自然资源。以各大河而论,首推南渡江水量最丰,每年注入琼州海峡的水量达75.8亿立方米,次则万泉河为62.5亿立方米,再次为昌化江33.78亿立方米,若将这些流量平均分摊在各流域上,就可以得出单位面积上的流量,则南渡江为42.8立方米/km2,万泉河为61.2立方米/km2。这两条河的相对流量,不用说北方河流不能望其背项,就连广东大陆上三大河流:北江(40.75立方米/km2)、东江(30.13立方米/km2)和西江(25.09立方米/km2)都屈居其后。虽然位处少雨地区的昌化江,其相对流量较少一些,为22.8立方米/km2但仍比我国最长河流长江要高(长江为18.08立方米/km2)。据1979年调查,全岛河流水能藴藏量为99.5万千瓦,按人平为181千瓦,高过广东省人平 150千瓦的水平,其中岛上三大河流的干支流为74.7万千瓦,占全岛7 5%,而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约505处,可装机容量为64.8万千瓦,三大河流309宗,54.9万千瓦。但目前岛上已利用的水力资源不多,只有16万千瓦,占全岛水力资源16%。这个事实足以说明海南径流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是今后设计各种水利工程、电站的重要依据,也是解决海南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南岛的河流,因地势起伏较大,又多台风暴雨,故流水每每暴涨暴落,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差,多达数百倍,甚至数千倍。往往暴雨过后,山洪爆发,河水猛涨,于是很快可以达到最大洪峰。各大河顷刻像一匹匹纵横任性的野马,奔腾咆哮,直趋河口;又因河流落差很大,洪水铺天盖地,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如南渡江长311公里,总落差达703米,可以想象浊流从上游冲涮下来所具有的势能和动能是何等巨大,场面又是何等壮观。但在枯水季节,径流变得很小,甚至小河断流,大河也变成涓涓细流,甚至可涉水而过。这时登高远眺,只见河床上沙洲累累,有的地方积水成镜,有的如丝如缕,使人想起“澄江静如练”的美丽诗句来。

  滔滔的南渡江,清清的万泉河,汹涌澎湃的昌化江,自古以来日夜奔流不息,在历史上它们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更多的是以她们慈母般的乳汁,哺育了两岸的汉黎各族人民。人们利用河水灌溉田园,捕捞水产,放牧牛羊,推动水碓,扬起风帆,沿河建立起城市和村庄,一部海南文明史与这些河流是不可分割的。

  全岛第一大河南渡江,流经全岛1/5以上面积,从源头白沙县南峰山到澄迈县九龙滩,河水盘旋在山中溪谷间,河床狭窄,怪石浅露,每遇大雨,洪水夺路而出,声势喧嚣;一出澄迈,河谷宽阔,水不扬波,平原上田园庐舍时隐时现。琼山县灵山以下为三角洲地带,人烟稠密,工农业发达,是全岛最富庶地区。现在其上游所建松涛水库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工业与居民用水,兼及航运和防洪的大型水利工程。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它必将建成更多的项目为经济腾飞服务。

  第二大河昌化江从源头到河口,总长不过230公里,总落差竟达1270米,每一千米距离地势竟降低5.5米,堪为全岛之冠,也是岛上理论水能藴藏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它主要流经少数民族地区,贯穿许多兄弟民族世居的山间盆地,在古代它们是海南西部文明的摇篮。昌化江不但沿途自然风景粗犷古檏,引人入胜,而且藴藏着非常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建省后重点开发的对象。

  万泉河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红色娘子军的故乡,除了它有许多美丽的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旖旎风光吸引人外,更重要在它流经大面积的热带森林地区;有待人们去开发。它众多的险滩和湍急的流水被拦腰截断后,已在其上游牛路岭地兴建起目前海南最大的力水发电站,蓄水量达一亿立方米,装机容量为八万瓦。强大的电流,将极大地改变岛东部经济面貌和人民生活。到椰寨以下,河宽水稳,是万泉河上风光最秀丽的一段,被誉为前乐会县有名的乐邑八景之一,今已开发为风景旅游区。万泉河流至嘉积镇后,折向东南到博鳌港入海。这段河床广袤,水流缓慢,岸上灌木丛生,山花烂漫,置身其中,颇有置身武陵春色之感。

  海南地上有奔腾的河川,地下还有天然水库。这就是自流水盆地,两千万到一百万年以前,琼北与雷州半岛一起曾是个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浅海盆地,沉积了大量的泥沙、贝殻和粘土等。大量的水份被贮藏在地层里,后来地殻上升,火山熔岩溢出,覆盖在其上面,成为隔水层,把地下水封闭起来,如果把隔水层打穿,地下水就会凭着承压力的作用自动地喷出地表,成为自流水。这是海南一笔宝贵的天然财富,据估算,全岛地下水天然储量为74.8亿立方米,相当于2.3个松涛水库贮水量,理论可采储量为25.3亿立方米/年,几乎等于松涛水库贮水量。尤为欣慰的是,地下水分布面积在琼北有5000平方公里,约为全岛面积1/6,又以降雨和地表径流较少的西北部和西部沿海最为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表水不足。

  海南地下水水质良好,无色、无味、无臭、除部分地区为咸水或微咸水以外,一般矿化度都很低,属淡水。水温随深度而增加,从26-42℃,这样高质量的自流水,在我国是少有的。它不仅可供工农业生产使用,也是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在海口市只要从地面打下100米深,便有清泉涌上,昼夜不息,日采量一万立方米以上。儋县、临高、琼山、万宁、东方等县的采区也日涌一千立方米以上。这些地区大小旅馆和居民住宅,终年都可以用上这种温热的地下水,对于倦游归来的客人,洗个痛快的热水澡,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在沿海地区农灌打井已有二千余口,灌田七万余亩。这仅仅是个开端,海南地下水的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海南岛絶大部分是火成岩地层,火山作用的结果以及优良的地下热水储存条件,造成很多温泉。已查明,温度37℃上的热水露头就有二十多处,而广东全省有233处,海南占1/10,是全省已初步查明的十二个地热区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海榆公路东西两线的山区与平原相接的丘陵地带,多出露在岭脚下或溪流沟谷两旁,涌水量较大,好些水温在60—80℃,最高为保亭新村热泉达80℃。这些泉水多属淡水,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多数尚未开发利用,用于农业的更少。在万宁兴隆华侨农场,三亚市崖城、赤田、儋县兰洋、东方热水,琼海兰山等地,已开展地热利用工作,或洗浴、或理疗、或养鱼、效果甚好。随着宝岛的开发,地热的利用将是一项很有希望的事业。

  海南岛现在能源比较缺乏,但潜力却很大,关键在于开发应用。除油气、水电、煤炭和风力以外,潮汐资源也相当可观。本岛沿海有大小港湾78个,平均潮差从0.69米到1.899米。据广东省水利厅估算,这些港湾潮汐资源约为37.7万千瓦,几乎相当于目前海南最大水力发电站—牛路岭电站装机容量的5倍(牛路岭电站为8万千瓦)。可惜这笔宝贵的动力资源,至今完全未予利用,但可以预料,在宝岛百业腾飞的形势下,它将来可能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4、无边色土掩山川

  在海南岛从北向南旅行,扑入你视野的首先是红色的土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在公路上还会出现赤、黄、褐、棕黄、灰棕等色土。它们像五彩缤纷的绸带,温柔地环抱着海南岛的锦绣山川。

  海南的土地都是几千万年以来由伟大的自然力风化成的岩石的外殻。虽然海南所跨纬度不多,但地处热带,山丘林立,气候和水分分布不平衡,植被种类繁多,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遂使土壤类型很复杂,呈同心环状分布,垂直地带性明显。据统计,全岛土壤可分为七个土类,二十个亚类,四十五个土属。在一个不大区域内具有如此众多的土壤类型,在全国是不多的。这不但为土壤科学研究提供广阔的天地,而且为农林矿产各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即使与台湾相比,海南也有其优越性。台湾山地高峻陡峭,比高大,加上降雨丰沛,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山地土壤发育差,土层中含有砾石与粗砂的石质土约占全岛面积45%,除了营林,利用较差,实不及海南山地黄壤和红壤优越。当然,台湾的冲积扇、河谷平原和盆地条件比海南要好,经过长期耕作,这些土地均为农业精华所在。从这方面看,显示海南农田基本建设任务的艰巨与迫切。

  砖红壤是海南分布最广泛的地带性土壤,在岛上台地、丘陵区触目皆足。它是海南热带景观典型的反映,较台湾的砖红壤分布更广泛,虽然在形成过程中,很多原生矿物大部分被淋失而富很强粘性,但它的表层在热带植被覆盖作用下,生物合成量相当高,落到地面上枯枝败叶的干物质量每亩每年可达680-770公斤,这样土壤获得大量有机质,估计每年在一立方米土体中积累的有机质可达15公斤。这些有机质受到土壤中种类繁杂、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分解,形成大量养分、二氧化碳和腐殖质,极大地增加土壤肥力。只要保护好植被,土壤中肥力的消长就可以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其中腐殖质较高者可达40%左右。这个生物小循环过程,除云南西双版纳以外,比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要高几倍至十几倍,幷且终年循环不息,对土壤肥力形成十分有利。例如在海南植被良好的山地丘陵中,土壤的腐殖质层深厚,颜色油墨,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当然,如果植被被破坏,肥力就会急剧向相反方向转化。只要保护好植被,海南就可以维持大量上好的土地以资农业生产需要。另外,砖红壤在可溶性矿物淋失后,留下大量铁、铝等不可溶性化合物,积汇成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蓬莱、黄竹、石璧、大坡、甲子、永丰等地结核层中,广泛分布着铝土矿,这类矿体目前已发现几十个,为海南重要矿山。富铁的风化殻主要分面在福山、旧州、临高、澄迈、多文、那白等地,内含大量褐铁矿。铁铝都是现代工业不可少原料,在海南地表浅层中大面积分布,所以连这里的小孩都顺口唱说:“海南真是好!地皮底下到处都是宝。”

  比砖红壤颜色稍淡的是砖红壤性红壤,一般分布在400-1000米的丘陵低山地区,土层深厚,也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达3-4%,也是目前农业土地利用的主要土壤。

  海南本为热带地区,然而在500米以上地区,土壤颜色颇深,被称为棕黄壤。这里高山矮林郁闭,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有机质含量多达15%,超过以上任何一种土壤,为本岛土壤佼佼者,再上还有山地灌丛草甸土。这样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山脚到山项,很明显地看到海南土壤垂直变化的谱带,由热带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到亚热带黄壤、棕黄壤等,其中以五指山土壤最为典型,在各类土壤中还可分若干种亚类。此外,在西南部乾热地区还有红褐色燥红土,其他地区有一些地带性不明显的土壤类型,例如水稻土、潮砂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砂土等,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世界上絶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是一次性使用,消耗完毕的,而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对象,只要经营得法,就是一种永久性的生产资料,可以重复使用,万世不竭。正因为这样,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无不以掠夺霸占土地作为他们的目标。海南岛具有如此众多的土壤类型,不但给人们展示了从海南岛经珠江,到长江、淮河流域的热带到亚热带土壤的地带性,从这点而论,海南岛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土壤博物馆。而且更重要在于,土壤的多样性是自然条件多样性的反映,而后者恰恰是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之一。海南岛之所以被称为祖国的宝岛,与它能够生产许多为全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农产品是分不开的。例如过去被西方某些地理学家称为“红色沙漠”的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事实上并不如他们胡说的那样没有作为。建国后海南这些地区已成为农垦主要对象,开辟了大批橡胶和其他热作基地,并获得很高的产量。这使人想起俄国伟大的土壤学家B.P.威廉斯的一句名言:“只有不良的耕作技术,没有不良的土地”。只要因地制宜,善于经营,保护好生态环境,海南的土地就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潜力,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