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古典诗歌与民族精神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藴藏着十分丰富的华夏民族精神。发掘和弘扬诗歌中的民族精神,不但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欣赏能力,更重要的能够增强道德修养,提高人生境界。

  一、古典诗歌中体现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这在古典诗歌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体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山水,跟人类生活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人与自然万物同类,都是平等的物种。到了宋人张载则总结出一句名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意思就是说:世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万物都是我的好伙伴。当然,人类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用诗歌来描写自然山水、抒发感受和情感,也有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先秦时期人们只是把自然山水作为诗歌中的背景来描写,如“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随着对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日益浓厚,人们渐渐地把自然看作审美对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描写自然为对象的田园诗山水诗便应运而生了。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365-427)每当做官为宦时,就感到不自由,受到羁绊和束缚:“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强烈渴望回到自然田园的怀抱中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旦回到田园,诗人便进入了一种自由适意的生活境界,欣喜之情便溢于言表之外。其《饮酒(其五)》诗,抒发了诗人与自然达于和谐圆融最高境界的人生体味。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一俯东篱采菊,一仰则悠悠然、不期然而然、南山出现在诗人的眼前;太阳自然而然升起落下,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还,大自然充满生机而又有规律地运转不息。诗人取山气自然生成之佳景,飞鸟结伴相还之常象,寓人生怡然自得之意。这当中,“心远地自偏”已经超出了人与物质自然的和谐,而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诗人认为即便是人在红尘闹市之中,只要心无滞物,置官场名利于度外,也同样能神游象外,身心自由-这是超乎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而在更高的精神层次上达到了天人合一。

  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到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南朝宋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谢灵运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如“春晚緑野秀,岩高白云屯”“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宛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陶弘景的小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人隐居山林,只可自己以山水陶娱性情,自得其乐,但无法将自我体验的这种愉悦转赠他人。潇洒通脱,风神高逸。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中也有这样一首小诗:“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以山水入诗,山水与人的情感水乳交融,温馨美好。此时的山水诗,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大自然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人们已经开始从新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的美。  

  唐宋时期,人们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更加亲近友好,把山水拟人化、朋友化,心心相印,情景交融。大诗人李白自称“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因为饮酒和游山玩水,连功名都不想要了。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气势豪迈的山水诗,或雄奇壮丽,或飘逸明秀,极具个性色彩,充满了喜悦浪漫的情调和旷达乐观的精神。在李白笔下,最能集中体现诗人与自然山水亲近关系的,还要数他的絶句《独坐敬亭山》。诗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而感到孤独寂寞时,便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求慰借。前两句写众鸟都高飞远去了,长空中一片云彩也没有,静谧的大自然中,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深情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也不动地看着诗人;人世间似乎只有敬亭山愿意与诗人相依为命,亲密陪伴。“相看两不厌”的“相”字和“两”字同意重复,把诗人和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山相对,脉脉含情,人与自然物我两忘,浑然一体,遗世之情,自在言外。

  南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词中有句曰:“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与李白一样,词人将一往深情倾注到自然物上,不仅词人自己觉得青山如此“妩媚”,而且自己的感知觉得青山看词人似乎也很“妩媚”。词人另有《西江月·遣兴》词的下片曰:“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多么富有戏剧性的生动场景:词人昨夜在松边酣饮醉倒,居然跟松说起话来;词人问松:“我醉的样子如何?”醉眼中见风吹松枝摇动,误以为是松树要来扶他,便用手推开松树说“你一边去吧!”意思是不用你扶。活灵活现地显露了词人痛饮酣醉的神态、狂放不羁的性格,尤其是与松为友的友善心态。辛弃疾另外还有一首《鹧鸪天·再赋牡丹》曰:“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以松竹花鸟为真朋友、好弟兄,这是何等可贵的民胞物与的情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亲密无间。

  而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却发生了令人堪忧的变化。“人类自以为凭着人类理性的力量,科学、技术的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宇宙。原来的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了。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又异化成了对自然资源财富的过度开发和掠夺,以满足人类的物欲,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楼宇烈先生语)人类把自然作为改造和征服的对象,结果结出了“厄尔尼诺现象”、气候失调、洪水泛滥、沙尘暴、雾霾天等生态危机的恶果;人类尝到了自己酿造的一杯苦酒。现在是到了应该清醒的时候了!让我们从古典诗歌所体现的自然观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倡导生态文明,呼唤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美好情景的回归,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二、古典诗歌中所体现的先忧后乐、忘我利他的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持续不间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靠一代代具有为了民族利益而甘于自我牺牲、忘我利他的志士仁人的努力奋斗。这些志士仁人具有深明大义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利他情怀,具有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宏图大愿,才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不断,日益繁荣辉煌。

  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在古典诗歌中有着十分生动的体现。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不是因为我自己害怕灾祸啊,我就是担心国家倾覆灭亡。“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我知道尽忠直言要遭来灾祸,但为了国家还是不能终止啊。一腔热血为国为民。三国时陈王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了国家的利益,父母尚且顾不上了,哪里还去谈子女和妻子呢;国家有难,捐躯以赴,把死看得跟回家一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十个字,如同洪钟巨响,振聋发聩,穿越时空,掷地有声,鼓舞了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英勇奋斗,甘洒热血写春秋,谱写了一曲曲视死如归的英雄壮歌。

  唐朝诗圣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体现诗人利他主义大襟怀的代表作。“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写自己遭遇的不幸:“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絶。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但由自己的不幸所联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只要普天下寒士都有大厦可住,安稳如山,笑语欢颜,那么惟有我杜甫的茅屋破了、我一个人哪怕冻死了我也心愿足矣!这是多么伟大而又壮丽的襟怀!

  中唐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夫人给他做了一件新布裘,他穿在身上暖和和的,想到天下人要是都像自己一样暖和和的,那该多好啊!于是写了一首五古《新制布裘》,其结尾的几句为:“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种境界也很了不起。但宋人黄彻在《巩溪诗话》中却认为:白居易的“推身利以利人”,不及杜甫“宁苦身以利人”!诚哉斯评!杜甫之所以被人们推尊为“诗圣”,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常人所最难企及的一点,就是他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利他主义襟怀。这是一种伟大而壮丽的“圣人”襟怀!

  明代诗人于谦《咏煤炭》诗也写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诗人借煤炭自比,歌咏煤炭为了天下苍生的温暖,不辞辛劳出山林,心甘情愿地焚烧自己温暖他人,自抒怀抱,为了他人幸福,甘愿自己受苦,何等恢弘瑰丽,何等感奋人心!

  三、古典诗歌中所体现的崇德尚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

  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还体现了优秀诗人崇德尚义的情怀。为了国家龢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我,彪炳史册!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解途经零丁洋时,作诗《过零丁洋》明志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生自古以来谁都有死,但为国家、为民族而死,才死得其所。全诗慷慨悲凉,表现了虽败不悔、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坚强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千古壮语,气势磅礴,高亢激越,逥荡在历史长空;感召了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明代人张家玉也在《军中夜感》诗中写道:“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大丈夫为了国家马革裹尸,在所不辞;纵然牺牲也会香飘史册。另外,明代人于谦在《石灰吟》诗中也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百姓的幸福,哪怕粉身碎骨,留下清白昭示人们。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先忧后乐、忘我利他的崇高精神,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诵读这样的诗歌,含英咀华,深思感悟,反复回味,对于拓阔我们的心胸、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和增强我们的道德修养,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起到砥砺奋进的推动作用。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而努力奋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