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疏离及年轻世代“天然独”的成因与因应

  一、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疏离及年轻世代“天然独”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以和平发展促进两岸自愿和平统一,关键是要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通过两岸制度化合作与融合发展,从而培养两岸同胞一家人的“我群”意识,建构起两岸同属一国的国家认同,增强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意愿。

  从这一角度看,笔者2014年9月内部民调显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目前尚未显现国家认同建构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并未因大陆推行和平发展战略而消减;而在大陆惠台让利促成两岸合作交流、和平发展的同时,“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反而有所弱化,台独倾向反而有所强化;特别是台湾年轻世代更是如此,存在所谓的“天然独”现象。

  民调显示,逾66%台湾民众认为两岸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广义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者不到25%。另外,民调结果中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表示近年来因交流合作、和平发展而更加坚定认同两岸是两国的受访者比例,约为更加坚定认同两岸是一国的受访者比例的38倍。二是不同年龄台湾民众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认同度呈现显着差异,40岁以下的台湾年轻世代的认同度较低,约172%;不认同度较高,约为734%。

  民调显示,目前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主要倾向(766%)仍然停留在维持现状上,但维持现状偏向独立的比例(284%)是偏向统一比例(94%)的2倍左右;不赞成两岸最终应统一的比例(577%)是赞成者(195%)的近3倍,赞成台湾最终应该独立成为一个新国家的比例(572%)是不赞成者(265%)的22倍。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两岸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的同时,关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台湾民意在向偏独方向倾斜:赞成两岸最终应统一的比例(195%)较2012年显着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不赞成的比例(577%)显着上升了21个百分点;赞成台湾最终应独立的比例(572%)较2012年显着上升244个百分点,不赞成的比例(265%)显着下降144个百分点。

  二、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疏离及年轻世代“天然独”的成因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疏离及年轻世代“天然独”的成因,既有客观层面的因素,也有主管层面的原因,但主要问题在于近20年来台湾朝野刻意运用台湾内部的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形塑仇中恐中反中及台独意识形态的结果。

  一是在自由主义盛行的和平发展时期,民众在内心深处更偏好于追求独立。二是海峡两岸各自走上不同的制度与发展道路,疏于交流往来,加之两岸当局为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在教育与宣传方面长期丑化对方,使得两岸民众缺乏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念。三是台湾緑营政客、政党、当局刻意运用台湾内部的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长期进行仇中、恐中、反中、台独意识形态的负面宣导,致使大陆推行合作交流、和平发展的动机与行动一再被污名化,冲销了大陆对台工作的努力。从李登辉当政后期到陈水扁当政期间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种种行为(特别是教育与舆论宣传中的“文化台独”)所影响的台湾青少年,现在长大成人,成为了受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每年出生率约1%、死亡率约07%。这意味着自“两国论”推行至今近20年来,每年约增加近20万人口偏向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与此同时,偏向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人口每年约减少近12万人。四是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马英九当局采行“三不政策”这一缺乏明确方向性的政策,一方面让社会民众思想混乱,不知道去往何方;另一方面,在“三不政策”的规范下马英九当局并没有在台湾的教育、舆论等事关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及时的拨乱反正,国统纲领废了就废了,课纲去中国化就去了,结果国家认同继续疏离,台独意识继续泛滥。五是近年来两岸合作交流的协商谈判是以两岸对等身份进行的,而台湾当局及媒体将“九二共识”定义为“一中各表”,并一直特别强调“各表”,在台独已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下,这会引致台湾民众认为两岸是两个国家,也就是说客观上会将两岸合作交流协商谈判等事务性层面的作为经济实体或政治实体的“对等”理解为两岸是在国家身份层面上的“对等”。

  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与两岸制度化合作交流施行时间较短,并尚未充分展开等因素的存在,因此上述民调结果显然尚不能证实或证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对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理论而言,由于政治一体化还有其自身的政治逻辑,经济一体化、文化(社会)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的外溢存在一定局限性并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因此显然也不能将国家认同尚未提升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与两岸制度化合作交流施行时间尚短且未充分展开所致。

  三、因应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疏离及年轻世代“天然独”的建议

  国家认同的形成显然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放之任之、水到渠成的自发过程。要建构国家认同,首先,两岸当局要有共同的意愿与行动;其次,要通过包括经济的手段、文化的手段、社会的手段、政治的手段乃至军事的手段等,构建起两岸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利益攸关的经济共同体、相互认同的文化(社会)共同体、互信包容的政治(安全)共同体。核心是要在坚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的引导下,让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经验、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念,以有助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的形成。

  在当前台湾意识形态总体倾独、和平统一尚未成为台湾社会共识的现实背景下,要以合作交流、和平发展方式推进国家认同建构与和平统一,必须坚持以“两岸一国”为前提、以共同利益为导向,推行两岸整体层面的双向开放以致相互给予国民待遇下的制度化合作与融合发展,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岸共同家园与命运共同体。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构建两岸共同家园与两岸命运共同体以形塑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之外,海峡两岸还必须各自以自己的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等手段形塑国家认同,毕竟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作为内因乃是形塑国家认同的主要力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陆有必要而且可以“以经迫政”或“以经促政”,以两岸经济合作的利益筹码迫使或促使台湾当局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反独促统工作。


  唐永红: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执行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