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地共弘侯派相声之意义——论侯派相声的艺术特色

  相声不单是娱乐,更属于汉语言文化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越是民族的也才是世界的。20多年来,我作为非遗传承人,已举办了十届收徒仪式,中外弟子几百名,把相声推介到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相声前辈的遗愿。但这不是我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相声界,乃至相声文化的骄傲。

  相声传承下来的美德之一,是尊师爱徒的准则。也正是因为我的恩师——侯宝林大师,及前辈们诲人不倦,这么多年来的培养教育,才有了当今的相声理论以及艺术家、名星、笑星和相声人等,也才有了今天的相声。要把相声的知识和才艺继续传播下去,才能使中国幽默长久不衰,健康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推的就当是侯派相声的理论和技艺。

  众所周知,幽默和欢笑是没有国界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行为方式,也是相声这门幽默的语言艺术的魅力。上世纪40年代,随着更多大陆人民迁徙,相声这门艺术也自然而然传到了宝岛台湾。如今我们可喜地看见,在宝岛台湾,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再再传弟子已站立在相声的舞台上了,侯派传人也己经在台湾根深蒂固,不仅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知,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在上世纪50年代,侯宝林先生曾与梅兰芳先生同被誉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侯先生是汉语言大师,中国的卓别林,汉语言的典范,相声艺术的表演巅峰,发扬相声优秀艺术的开拓者和旗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侯派相声理论,是以说、学、唱为手段服务于“逗”的中国式的喜剧艺术。这一特点是从自着的《相声溯源》《曲艺概论》《相声艺术论集》《侯宝林相声选》(由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到天津南开大学薛宝琨教授所着的《中国相声》《侯宝林评传》,再到漫画家方成着《侯宝林的幽默》,以及侯鑫着《一户侯说》等等一系列理论书籍中得以认证,自然而然形成了论证的理论,是空前的,更是其它相声派系没有确立的。

  侯宝林大师和侯派相声是使濒临消亡的相声起死回生的一杆大旗,是使相声重新获得生命的开路先锋。以前,相声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不入艺术之林的“玩意儿”,现在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艺丛中之一树,撑起了曲艺厦室的大梁,才有了相声艺术的繁荣,进而成了中华文艺的有机组成都分。昔日与乞丐为伍的相声艺人,也成了文艺工作者,成为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声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从狭窄的市民圈子和低级情趣之中挣脱出来,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声的优秀传统得以光大,其独特的讽刺锋芒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和磨砺。这都是相声受大众青睐的原因。而侯派相声理论就是在这温室中孕育进而成长壮大的,它继承了传统相声中优秀的精华并延伸发挥,又把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污言秽语、影射色情、无聊取笑一律洗心革面予以取缔,是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味地追崇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这种复古现象是违背侯派相声的宗旨的。侯派相声是改革后的“相声传统”,是旧社会“传统相声”所无法比拟的。侯派相声自始至终坚持“文明相声”,净化相声语言,化腐朽为神奇,他的表演:儒雅、大气、自然、潇洒、机智、幽默,使相声成为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

  也正因为如此,相声才能深入人心,甚至也直接影响到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陆与台湾分隔两地,一些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当年,魏龙豪(魏苏)和吴兆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这里所録的基本都是“传统相声”也皆是“复旧的传统相声”。相声的主要听众是大陆移民,加之台湾也极力提倡国语,而相声艺术恰是传播国语的途径,自然而然逐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斗转星移,近年来,“表演工作坊”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看似与大陆相声大相径庭,实际也仍是优秀传统中相声中的支流、延伸和基底(因为早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舞台上就出现过带有松散剧情的情景相声剧,60年代又推陈出新出了“化妆相声”)。但其发展也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口相声”其流传甚广、最为普及、最难为击破,曾几何时,喜剧小品似乎以压倒之势要灭掉相声,但事实所见,相声不但没有灭絶,却又占领了小舞台,如雨后生笋,遍地开花了。

  堡垒最易从内部不攻而破。孰不见,当今一些复旧的“传统相声”充斥小舞台、网络直至国家的媒体。君不见从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从洋洋亿众日渐消减,长此下去是否从“全国粮票”减为“地方粮票”再减为“消灭粮票”,成为只进入博物馆的收藏品了呢?我辈甚忧!接二连三播出的很多相声难道不应该认真辨明吗?龌龊与良隽的语言混杂充耳,司空可见,见怪不怪了。把我们上三辈大师的辛勤的劳动成果全部刷成黑屏了,怎能不让那些衣食父母寒心呢?

  什么叫相声?就是给大家讲故事、说道理,传知识,营造欢乐的氛围,传达幽默的感觉的一种语言类的文化表象,这就是相声的特旨。最重要的是相声中包含的知识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德,任何一段相声中都含有知识:历史(事件、典故、人物)、地理(地名、地址、地遗、地风)、儒学民俗、民风总之是上下5000年文明,也就是用汉语言演绎中华文化,是汉语言文化的一种表演方式。

  现在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什么算是真正的传统相声?现今80岁以上的老人曾经在地上、书场、剧场听过前辈艺人说的“撂地的相声”“舞台上的相声”“电台广告上的相声”和“老唱片上的相声”,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传统相声”。中老年人则是1949年以后所看到听过的相声,是“电台播放的相声”,和经过净化和改革的“传统作品相声”“改革传统相声”。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传统相声”。也就是马三立、郭荣启,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苏文茂等,以及其他专业曲艺团的老演员等所说的相声。

  中青年人看到听到的则是马季、侯耀文、姜昆、冯巩等创作的新相声和歌颂类相声,都是继承前辈衣钵,学习成功的经验,传承优良技艺,按照相声传统的规则呈现给观众的“新人新相声”也是“电视相声”,也叫“相声传统的相声”。然而有些没怎么听过老相声的年轻人,认为现在网上和小剧场的相声,逗乐好玩,是好笑的玩意儿、是纯娱乐,认为这就是传统相声,这就是享受。恕我难以苟同,以上充其量也只能认为是“时代逗哏”,或者称其为“快餐相声”吧。这无疑是给“传统相声”和“创作相声”安上了一颗定时炸弹。

  相声的传统和传统的相声,截然不同。并不是把老相声、传统相声加上点网络上的时髦词语就是继承了传统相声,它与继承的传统相声的相声传统,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要继承相声的优秀传统必须在老传统相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发展。使其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好事不出门,恶风传万里,大陆的相声风气无疑也传到了海峡对岸和全世界,只有大力弘扬真正的优秀的相声传统才能使相声流传百世。

  海峡两岸的相声界进行交流是由来己久了。2012年11月29日,也就是相声大师侯宝林诞辰95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位在现代相声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旨在光大侯门相声、促进两岸文化的民间交流,2012年8月26日至9月4日,侯门弟子郝爱民、贾冀光、丁广泉、吴兆南和侯宝林先生的女公子侯鑫,赴宝岛台湾参加由台北市“吴兆南相声剧艺社”主办的“侯门深似海——侯宝林弟子联合献艺”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在开场之前,曲艺研究员侯鑫女士特意阐述了其父一再重申加强相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她明确了“传统相声”与“相声传统”的区分,还在她亲手设计的台布帐前,刺绣上了“排优”图案及“相声传统”四个大字,以警示人们侯宝林大师所展现给人们的是相声的传统的好相声、国粹的相声。

  这三天四场的演出,起初以为,来看演出的,仅仅是台北市当地的观众,后来在演员在签名时才知道,很多人来自台中、台南等地区;此外,还有残障人士坐着轮椅,一睹大陆演员的神采。侯宝林这个名字,对于宝岛热爱相声的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很多观众觉得,固然无法领略一代名家逝去的风采,但能够借着一场纪念演出,看到侯氏门墙内老中青三代人聚首,从中感受相声大师永恒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段非常特别经历。每一场演出结束,观众都排队等待演员的签名,纷纷合影留念;更有年轻的相声爱好者带来了珍藏多年的书籍,借着这次难得的两岸文化交流机会,请得签名,满意而归。

  侯大师说:“要想发展相声,除了研究相声的理论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必须要出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相声的人才呢?第一,不能是指着相声吃饭,而是要把相声当作自己事业的人;第二,是能够耐得住寂寞,不为出人头地,认真把相声研究透了,要有文化,起码得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第三,人品要端正,光有才气,高超的技术,人品不正也无益于相声,因为他得不到大家的尊敬。因为相声艺人遵循的准则是,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有人说是上帝,我不大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还是父母比较适合,因为上帝从来不会犯错,而父母有时候也会出错,有时候他们的观念跟不上时代,有时候他们不能够瞭解孩子们的心理,所以我们爱他们就要把我们知道的告诉观众,告诉他们哪些东西是更好的,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样相声才能永远不败”。这就是侯派相声。

  说文明相声、讲中华文化,告知世界不了解中国相声的人也能瞭解中国真正的相声。为中国相声增光,不给相声抹黑。凡相声人必要品学兼优、做到四可:“可亲可爱可信可笑”。何为可亲?就是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才能做到可亲;文明有礼才能做到可爱;有知识有文化才能做到可信;幽默、风趣才能做到可笑。不自卑自傲、不贫嘴庸俗、不丧失信用、不哗众取宠。这就是侯派相声所提倡的文明相声,文化相声。“学识渊博、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善于表达”,这才是使相声长胜不衰的文训。


  丁广泉:作者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