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探讨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完全统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新阶段中,国家认同问题已突出地成为两岸统“独”博弈的核心问题,将主要通过两岸文化交流予以有效处理。所以,两岸文化交流在发力巩固成效、经验,积极消除不足中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两岸文化交流,是1988年以来迅猛发展的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两岸交流其他重要组成部分一样,过去三十年中,两岸文化交流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不足。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完全统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大力巩固已取得的成效,发扬经验,积极消除两岸交流在过去三十年中产生、积累的各种不足,已经成为两岸交流面临的重要挑战,是两岸交流进一步深化的关键。这对于两岸文化交流尤为重要、突出。因为新阶段中,中国认同问题已突出地成为两岸统“独”博弈的核心问题,将主要通过两岸文化交流予以有效处理。所以,两岸文化交流在发力巩固成效、经验,积极消除不足中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一、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成效

  由于内战原因,1949年后两岸长期对抗、隔絶。这不仅表现于两岸政权的对抗、隔絶,而且表现于两岸民众感情的严重疏离,相互深刻误解甚至相互畏惧。这是中国内战的严重恶果之一,是实现两岸统一,特别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障碍。如果不能在实现统一的进程中予以有效消除,必将对统一进程和最终实现统一形成重大阻力,甚至还可能成为实现统一后,中国稳定、繁荣不可忽视的干扰因素。

  1988年以来两岸交流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大发展,已经使上述两岸民众感情疏离、互相误解,甚至畏惧的局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大为改观。现在,两岸民众之间长期存在相互隔阂、误解,乃至畏惧,虽不能说已基本消除,但有了很大的改观。两岸民众的相处,无论在大陆或台湾,以及在其他国家,都已越来越变为亲密、融洽;甚至一些支持緑营的台湾民众与大陆民众的相处、交流,也少见受到政治立场的明显干扰。更值得重视的是,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正在稳步增强。台湾越来越多的民调显示了这一趋势。原因很多,但两岸文化交流发展,肯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两岸文化交流似乎不像两岸经济交流那样声势宏大,对两岸关系,以及两岸各自的经济社会有那么明显的重大影响。但在深层次上,两岸文化交流通过其特有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持续地成为了融合两岸民众感情的主管道,为实现两岸一家亲、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开始奠定两岸统一的精神基础。这是三十年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成效。

  两岸文化交流这一重要成效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自身强大的凝聚力。长期的内战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分隔,以至于感情疏离、相互误解、畏惧,但一旦恢复交流,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迅速得以表现,从而有效推进了两岸民众感情的融洽。与此同时也彰显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启动和持续推进,是取得上述重大成效直接的决定性因素。

  二、未能有效遏阻台湾岛内“文化台独”的蔓延,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不足

  1988年以来的三十年中,在两岸交流迅猛发展的同时,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及其影响,也有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发展。1988年至2000年,李登辉在台湾执政;2000年至2008年,陈水扁在台湾执政;2016年至今蔡英文在台湾执政。三十年中,岛内“台独”代表人物执政长达二十二年。这三个“台独”势力代表人物利用执政地位,不遗余力地推进“台独”路线、执行“台独”政策。他们搞“台独”、搞分裂完全一致,但他们的策略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作为“急独”势力代表人物的李、陈,重点在于鼓吹并推行“法理台独”,而对“文化台独”则虽有推动,但着力相对较少;蔡是所谓“缓独”势力代表人物,“文化台独”明显是其施政重点,已使之成为中国统一进程最重大隐患。

  事实清楚表明,李、陈、蔡推进“文化台独”,全面、彻底地去中国化,既是他们的目标,又是他们的主要手段。2016年5月蔡执政后,全面、彻底地去中国化,更是成为其施政重点之一。蔡执政两年多的事实清楚显示了,其对台湾的发展和治理乏善可陈,台湾已陷入严重的内外交困处境。但蔡始终不懈地推进“文化台独”,呈现以柔克刚,企图通过“文化台独”改造台湾民众的思想认同。

  笔者曾撰文“蔡英文推进‘文化台独’的特点、影响和前景”(详见《中国评论》月刊,2017年11月),对蔡执政后全力推进“文化台独”进行分析,不再赘述。但必须强调、必须重视的是,在蔡的全力推进下,“文化台独”已在台湾岛内形成一股不可低估的逆流。这股逆流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加快在台湾社会龢民众中实现全面、彻底地去中国化,而且直接影响台湾政局,成为反中、反统的“台独”分裂势力的重要支撑。显然,“文化台独”已成为,并将继续是,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毫无疑问,“文化台独”在台湾岛内蔓延、坐大,是“台独”势力代表人物李、陈、蔡在岛内执政的直接恶果。但多年来,“文化台独”的推进没有受到有力、有效的遏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岛内的反“独”促统力量,一直坚持反对去中国化、反对“文化台独”,但势单力薄,效果很有限。马英九执政,不仅官方反对“文化台独”软弱无力,而且对于民间反对“文化台独”也支持不力。值得重视的是,过去三十年中持续推进,并有重大成效的两岸文化交流,并没有表现出对“文化台独”有力、有效的直接遏阻,以至于形成了两岸文化交流发展与岛内“文化台独”猖獗同时幷存的极不正常局面。可以说,遏阻岛内“文化台独”,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却出现二者同时幷存的极不正常局面。显然,未能有力、有效遏阻岛内“文化台独”蔓延,是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不足。

  三、中国统一大势正在形成和强化,是未来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机遇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多年,是大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两岸关系同时进入了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的统一大势已经出现并持续强化,开始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广泛影响。这为未来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动力,是未来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历史机遇。

  笔者曾撰文《加快塑造中国统一大势的探讨》(详见《中国评论》2018年1月号),对未来时期的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中国统一大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在中国统一问题上的具体表现。1978年以来,大陆持续较快发展,奠定的大陆综合实力对台湾的不可逆转的压倒性全面优势,是中国统一大势形成的基础;1978年以来,大陆坚持实现统一的坚定决心和正确的战略、政策、策略,则是统一大势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明确认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强化,是大陆主导的中国统一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已经清楚显示,中国统一大势一旦形成并不断强化,又必将对统一进程产生广泛、重大的积极影响。其中,对于两岸交流,尤其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大积极影响,应特别予以重视。

  如本文前述,由于内战形成两岸长期对抗、隔絶,导致两岸民众隔阂、误解、畏惧。但1988年两岸开始交流以后,丰富多彩的两岸文化交流迅速推进,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三十年来,两岸文化交流虽不及两岸经济交流声势宏大、影响广泛,在深层次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强化两岸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影响。但由于台湾岛内“台独”势力长期执政,“文化台独”猖獗一时,仅仅依靠民族认同,已不足以有力、有效遏阻以全面、彻底去中国化,否定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文化台独”。显然,两岸文化交流必须升级,必须把两岸文化交流的水平,由两岸的民族认同提升到两岸的中国认同。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和强化,肯定将对形成两岸中国认同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因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和强化,虽然直接表现于两岸关系,但实际上更深刻反映了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地位和影响的重大增强。这两方面将对两岸文化交流从内涵到机制、形式,都将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从而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从形成中华民族认同,到形成和强化两岸中国认同的提升。

  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和强化,是中国统一进程,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发展。由此对于两岸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积极影响,也是历史性的。但是,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仍然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决不可掉以轻心。

  四、未来时期,祖国统一进程加快推进,两岸关系更加复杂、严峻,共同形成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要求、新压力,是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主要新挑战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多年,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同时也进入了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一方面如上述,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势正在形成和强化,为中国必将实现完全统一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另一方面,中国统一进程的艰巨性、长期性决定了,在新阶段两岸关系仍然复杂严峻,甚至会加剧。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包括严重的斗争。这两方面都对大陆的对台工作形成了重大的新挑战。其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新要求、新压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新挑战尤为突出。

  如前述,中国统一大势正在形成和强化,即大陆已经具备了对台湾不可逆转的压倒性全面优势。但是这一优势还有待于转化为祖国完全统一的现实。这一优势向统一现实转化的实现不会自然发生,而必须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笔者曾撰文《没有“自然统”,只能“塑造统”》(详见《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5月号),对于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现转化的方式——“塑造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兹不重复。可以预料,两岸文化交流将作为主管道之一,在实现这一重要转化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从根本上说,这一转化的实现,实际就是大陆对台湾不可逆转的压倒性全面优势,被台湾民众广泛认识、承认,并进而形成为台湾民众接受、或至少不反对实现统一的广泛共识。显然,这必将是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过程。可以预料,能否成功实现这一转化,两岸交流的深化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而且,两岸文化交流作为两岸民众感情、认识沟通的主管道,必将发挥更为关键的独特作用。这是对两岸文化交流,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同时这意味着,两岸文化交流必须深入、必须提升,须对早已习惯幷且取得重大成效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目标、内涵和形式等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并促进实现上述转化的目标。这是两岸文化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压力。这些共同构成了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可以肯定,中国加快实现统一的进程,必将遭到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百般抗拒。但在大陆强大优势面前,他们的抗拒已难以采用武力对抗的方式。可以预料,未来时期两岸的统“独”对抗,将可能更多地以文化对抗的形式表现,即“中国文化”与“台独文化”对抗的形式表现。所谓“台独文化”,简言之就是,以“台独史观”为核心,通过全面、彻底地去中国化,确立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直至“法理台独”。实际上,这一对抗在2016年5月,蔡在台湾执政后即已激烈展开。如本文前述,推进“文化台独”,在台湾全面彻底地去中国化,是蔡执政重点,并已在台湾形成一股不容低估的逆流。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形成并不断强化两岸的中国认同,将是对“台独”分裂势力推进“文化台独”的最有力、有效的反制、遏阻。

  “中国认同”是在“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和提升。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分属中国统一进程的不同层次。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直接支撑,“中国认同”的层次高于“中华民族认同”。显然,形成并不断强化两岸的中国认同,将成为未来时期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这是进入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新阶段,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最重要新要求、新压力和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又是确保中国长治久安、持久稳定繁荣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他先后提出的关于统一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都充分,深刻地表现了上述对祖国完全统一内涵的认识。毫无疑问,祖国完全统一的这一内涵,只能在未来时期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形成,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则是最重要的途径。显然,这将是未来时期,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的新要求,形成的新压力、新挑战。

  五、高度重视两岸文化交流自身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建立适应未来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新机制

  1988年以来的三十年中,两岸文化交流自身不断发展变化,并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对此,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未来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新机制。

  两岸文化交流发生的最重要变化是,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主要参与人群的结构性变化。1988年两岸恢复文化交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参与这一交流的人群最重要的结构性特点是,参与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包括1949年以后赴台人群以及他们的子女,还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部分人群。这样的人群结构决定了,在相当长时期中,两岸文化交流的自发性、多样性,以及情感性和传统性。自发性、多样性的表现很清楚。情感性则指这一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可以说亲情、乡情是推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动力;传统性则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是推进交流的基础。这一两岸文化交流参与人群结构特点,及其对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是两岸关系历史所决定的。1988年以来三十年中,两岸文化交流取得的重大进展,就是把握和运用这一特点及其影响的成果。

  但是,随岁月流逝,三十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主要参与人群不可避免地不断变化。现在,在1988年以后很长时期中,作为台湾参与两岸文化交流主要人群的,1949年以后赴台人群,甚至包括他们的子女,都逐渐凋零,能够继续参与交流的人数不断减少。有调查数据显示,曾经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在台湾的大陆各地的同乡会,主要由于后继乏人,普遍处于难以为继的局面。显然,未来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必然越来越以中青年人群为主要参与者。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决定的,必须正视。

  与此前的台湾参与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群比较,未来时期台湾参与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群,对于大陆的亲情、乡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向往之情,都将越来越澹薄,因而推动他们参与两岸文化交流的原有动力也将随之减少。更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蔡英文一直把推进“文化台独”的希望,寄托于台湾的年轻人,早在其执政前的2014年9月,就公然宣称台湾年轻人“天然独”。在执政后,更把强化对台湾年轻人的“台独”教育,作为施政重点之一。蔡在其全面、彻底去中国化当中,以所谓“台独史观”对抗、取代“中国史观”,并在中学历史课程中予以实行,就是突出表现。长此以往,后果十分堪忧。

  两岸文化交流中,台湾参与交流的主要人群的结构性变化,是自然规律的反映,也是客观环境变化的要求。尽管有些不利影响,但应该看到,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两岸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入交流与融合发展,已经开始形成一种两岸之间的新生产与生活模式。文化即生活。这种新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必将深刻地影响和形成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两岸文化发展新模式和新的文化参与者。毫无疑问,这些新一代的参与者将以中青年人为核心,如“台生”,“陆生”;“台商”、“北漂族”、“陆配族”等等,一句话,就是“两岸族”。这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郭震远: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所教授、所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