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应共推中华文化复兴

  一、民进党再度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荒谬

  台湾“教育部”为因应“十二年国教”新课纲(108课纲)将在2019年上路,自8月中旬起,连续召开课审会议,其中关于社会领域的高中历史课纲,再度引发台湾各界批判。依据新修定的课纲,高中历史将现行分成台湾史、中国史及世界史等3部分的课纲,改成台湾、东亚及世界等3个分域。由于新课纲将原来中国史独立成册的地位,改为“中国与东亚的交会”,不但大幅减少中国史地部分,而且将中国史放进东亚史与世界史中,被反对者指责明显“去中国化”。由于之前的国文课纲删减文言文比例,已被教育界批判是弱化了台湾学生的竞争力,这次更直接采取殖民者史观植入台独意识,企图转变台湾青年的对台湾历史和自身民族认同,成为台独史观的支持者。

  台湾统独认同的撕扯,总是在选举季节就被挑起,尤其近来两岸形势变化,让泛緑营深感不安。相对于2014与2016年两次选举民进党狂吸四十岁以下青年选票,近来民调却显示青年支持度大量流失。更让泛緑营意外的是,46.3%的民众赞支持在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任何谈判协商;而且35%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民进党政府要负的责任较大,中国政府责任较大的只有29%。原本被视为“天然独”的台湾青年,反而掀起西进热,让深緑焦虑感更重,而民进党政府显然无法挣脱这股压力。

  台“教育部”不顾外界强力反对,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纲,确定中国史不再单独存在,改放在东亚分域架构下。尽管“教育部”说明修改是为让学生对于中国史学习,从单一区域的学习,导向全球互动关联的系统思考与多元理解,仍然无法化解外界质疑是“去中国化”的台独史观;由于历史课纲历次修改,中国史和台湾史的主从关系、有关台湾史的论述方式以及授课比重的分配等,始终无法摆脱蓝緑政治立场的角力,结果新课纲上路之始,反而开启了新一轮史观的争执,完全无助化解台湾内部认同的争议。

  依据“教育部”说法,为响应12年国教课纲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因而历史课纲采取动态的分域架构规划历史课程,强调不同分域的互动连结。新课纲并未“去中国化”,也未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而是让学生对于中国史学习,从单一区域的学习,导向全球互动关联的系统思考与多元理解。让学生可以本于历史事实与相关证据所提示的脉络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探究其与台湾、东亚、世界的连结,并思考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让历史教育摆脱特定意识形态或国族观念的灌输,成为培养新世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学科。

  然而,反对课纲修正者却批评新课纲是文化台独工作的推进、是以转型正义之名打破中华道统及中原文化传承的史观、朝向台湾本土史观及同心圆史观;加强台湾与世界关系的连结与交流,使台湾乃独立于中华历史之外;以当代台湾中之外来政权而去除台湾在中华历史中的关系、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对立起来不符合史实;企图使青年世代对于中国消除记、不再产生感情,最终朝向建立完整的台独史观。结果,新课纲形同自动放弃对中华文化及历史的诠释权,日后学子对于中国五千年历史将缺乏知识基础及对话根基;对历史的整体性及时序性缺乏认识、变成以主题式为主的片面理解,造成对历史事件及人物之因果关系产生极为严重的缺漏;而且从东亚史的角度看台湾,正好突显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弱点与无助。

  “教育部”说新课纲采取动态的分域架构规划历史课程,是希望学生从区域观点学习历史,不局限在单一国家、民族的单一观点,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希望学生理解历史变迁对社会带来的变化,懂得观察身边正在发生大小事的来龙去脉;因此,新课纲根本无从计算中国史、台湾史、世界史的比率,“教育部”希望外界不要用过去的概念来看这份课纲。然而,负责编撰教科书的作者却认为,这是首度尝试用东亚史的方式书写中国史,必须把蒙古、中亚、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全拉进来,国内学者对东亚史较少研究,实际编写可能被熟悉日本史的学者所主导。加上台湾史比重过大,排挤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教学。

  其次,台湾史论述内容仍然引发蓝緑争执,新课纲被批评漠视日据时期台民抗日的乙未战争、莫那鲁道雾社事件以及二战慰安妇血泪史等,虽然新课纲强调要以“台湾作为国族主体”的角度呈现,但论述方式却是对日非常“亲善”。北京的国台办就质疑,新课纲不仅荼毒台湾年轻一代,更进一步破坏两岸关系,加剧两岸对抗。

  回顾近20多年来历史课纲修订的争议,不论是自李登辉的《认识台湾》教科书、陈水扁“95暂纲”与“98课纲”,到马英九还未施行就胎死腹中的课纲微调,不论课纲如何修定,始终无法化解蓝緑对台湾自身历史的论述以及和中国史如何连结的分歧。新课纲上路之始,反而开启了新一轮史观的争执,完全无助化解台湾内部认同的争议。

  二、不应丑化大陆惠台政策

  早在今年2月底,大陆公布31项“惠台措施”,范围除多项是大陆已经实施的政策外,主体是单方面对台湾开放两岸服贸协议中的主要内容,并加码扩大针对一般台胞取得国民待遇的“大礼包”,涵盖高教科研、影视、出版与医疗产业等,其中包括青创奬励、放宽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广播电影电视的权限等,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部门之多,前所未有。同时,为避免被緑营批评“两岸买办”,开放政策直指台湾各阶层百姓,大量引进台湾人才以创造双赢的效果,之后大陆各省市又陆续推出多项惠台政策。

  遗憾的是,民进党政府针对中国大陆国台办宣布31项“惠台措施”,如临大敌、由副阁揆召集相关部会逐项提出质疑,并提出壮台方案,作为因应对策;然而这个被民进党自家立委催讨出来、吐槽国台办的方案,反而对比出民进党在重点贬抑对岸措施之后,所谓的壮台方案只是既有政策的拼凑版,与其斤斤计较对“惠台”用字,不如真正正视问题,调整心态。台湾陆委会指对岸的“惠台措施”是欲以利益换取政治认同、欲借此提升其经济目标,是“利中”措施,是短期有利、长期有弊的“糖衣炸弹”,是否沦为口惠应予观察。由于立委及媒体担忧一旦惠台政策施行,台湾会陷入产业和人才出走的危机,要求行政院要提出对策;而副揆施俊吉提出的壮台方案基本上只是从陆委会否定对岸方案的立场出发,再加上现行相关政策的补充说明,但主要力气都花在贬抑惠台政策,无法提出真正有说服力、能留住台湾产业和人才的方案。

  过去,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强调要对大陆“戒急用忍”,用尽心力劝阻台商不要去大陆投资。然而,近二十年来,两岸经贸垂直和水平的整合更甚以往,如果不是对大陆出口每年近七百亿美元顺差的挹注,台湾早已陷入贸易逆差的困境。蔡英文上台后,延续李扁路线要求台湾脱离大陆市场外,面对新的惠台政策,更企图扩张法律解释,从严管制两岸人才交流,要对人“戒急用忍”。

  即使民进党当局拒絶接受大陆有所谓的惠台政策,但这31项措施实际已在台湾各类专职人员、学生间产生强烈磁吸效应。不仅专业人才掀起新一波前进大陆热、大学老师们转职,连带大学生改赴大陆报考人数也大幅激增。毕竟大陆巨大的市场和机会,是无法光靠政治吐嘈,就能挡下产业和人才前进大陆的脚步。实际上,两岸同文同种,本既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亲,不论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彼此相近兼容、互补互利。台湾文化本来就是根基在中华文化的母体上,台湾本土没有必要也不能拒斥自己的血缘和文化,否则就成了陈之藩《旅美小简》中的“失根的兰花”。台湾价值如果硬要割断中华文化,将剩下日据时代的殖民记忆和国府迁台至今的乱局,如此不但论述无法成形,无法取代传统文化认同,更无法承受当台湾人要站到整个民族对立面时,来自全球华人排山倒海而来的反压。

  三、两岸青年共同推动民族创新文化   

  尽管民进党当局阻扰两岸交流,推动去中国化教育,让两岸为统独符号出现情绪性的互斗,但其实台湾青年已经逐渐走出被民进党意识型态误导的困扰,瞭解两岸同文同种的血脉和文化根本不可能被切割,更发现大陆崛起带来的巨大机会,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大陆近几年来投入科研经费2017年总投入就达到1.75 万亿元人民币,反观台湾研究经费却一再萎缩,优质的年轻科研人员,自然会被大陆吸引。

  以曾经风光一时的台湾游戏产业为例,近年来因资金不足、过度依赖代理的结果,多数厂家由盈转亏。反观中国大陆,2017年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036.1亿元,电子竞技游戏产业链逐渐完善,电子竞技赛事体系成型;以动漫明星IP为核心,与影视、文学、游戏等内容形态协同共生的二次元经济,正蓬勃发展。这对经济规模虽小,但拥有较成熟市场经验和国际接轨能力的台湾游戏产业和有志游戏产业的青年而言,就是机会。两岸在游戏产业合作的空间极大,更是年轻世代次文化交流的絶佳管道。 

  虽然大陆服务业迅速成长,但在服务的软实力、创意和创新上,台湾尚有优势。台湾服务业近几年来饱受市场萎缩、低薪化所苦,尤其“三中一青”族群,大部分都是在服务业中为了低薪挣扎打拼的专业工作者,但“5+2产业创新计划”和“前瞻基础建设计划”都未能照顾到服务业的成长。民进党不仅不应该敌视前往中国大陆谋求机会和发展的台湾青年,更不应要求他们在“台湾人”或“中国人”之间选边站。

  两岸同为中国人,应分享机遇、促进合作,这是两岸当局最大的责任。中华文化丰饶的底藴,更是青年文创最佳的原素材力。两岸同文同种,不但不是政治力所能切割,两岸互补互利的现实需要,也不是政治力所能扭曲。台湾青年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缺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文明中华,是两岸青年应共同奋斗的目标。面对中国崛起,真爱台湾、当然至少必须做到维持两岸稳定。民进党应回到追求台湾最大利益的正途上,而不是一味诉诸和大陆抗衡来圈住支持者,必须务实解开两两的心结,才能挽救低迷的民调。两岸本即一家亲,大陆领导人多次强调,两岸同为一家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反之,坚持两岸一边一家或一边一国,就成为零和的殊死斗,这絶对不是台湾应走的路。

  四、台湾九合一选举证明民族复兴、两岸同归 

  台湾喜乐岛联盟夹着特定无线视电台集体庞大资源奥援下,号召多个政党与社团发起“独立公投、正名入联”游行,民进党虽然和独派团体的非理性蠢动切断,但民进党九合一选情四面楚歌,改革去民心,重大政策一再上演“发夹弯”,终致被选民放弃,台湾民众更清楚地扺制这类打着爱台湾口号,实际为害台湾的政客图谋。九合一选举出现的韩国瑜“韩流”就是对民进党二年多来,推动去中国化政策,造成台湾从经济、内政、对外关系到安全,全面出现危机的总清算;从民进党的惨败,更证明多数台湾拒絶台独分离主义,希望两岸回归交流促民族复兴,向最终的融合相向而行的共同愿望。  

  中国大陆初露崛起势头,从追求全面脱贫、从小康到强国的关键期,要坚定追求两岸心灵契合,让两岸最终达到心灵的融合,而不是强制性的逼迫合并。美中贸易战所牵动若干持西方至上论者,对中国崛起的批评、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反而是一次让世界更加走向中华文化的契机。台湾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有自身发展中华文化的经验,有自身吸纳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复兴上,能扮演调和、媒介的重要角色。只要坚定推动民族文化复兴,两岸必能共同迎接中国崛起历史盛世的来临。

  陈建仲:作者系台湾大陆地区高校学生协会理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