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如何建构中国的文化意象

  一、中国文化起源与特质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对文化的定义是“灵魂的培养”,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一群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这也就是俗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思。因此在讨论中华文化之前,应该客观评估老祖宗生活数千年的这方水土。

  (一)地理环境─温度、雨量适中,大河流域,农渔矿产丰富

  现今中国陆地面积虽居世界第二,次于俄罗斯。但打开地图,最北边的黑龙江漠河村,位于北纬53度30分,都还算温带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南面接壤中南半岛,更是气候温暖,农渔产丰富。环顾古中国,数千年来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真是块宝地。难怪古人说:“大地藏无尽,勤劳资有生。”加上祖先勤勉努力,才让民族发展出璀璨的文明。但相对的富裕繁华,也就成为周遭民族觊觎所在。

  (二)历史背景─不断面对异族的入侵,或驱离或同化

  翻开历史,历代都有外族入侵的经验,如何维护祖先留下的基业,是中华民族亘古以来面对的难题。但入侵的异族最后往往同化,为汉族增加新血。战败的异族往往飘然远去,在欧洲建立自己的国度,如匈牙利、土耳其。

  (三)文化型态的建立

  两千年来,中国的文化型态深受儒释道三者影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一般人民对生活的想象是:国家承平,男耕女织,养儿育女,求田问舍。知识分子对生活的想象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科举高中,仕途平顺。统治阶层对生活的想象是:天下太平,江山永固。中国人其实很满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念兹在兹的是如何牢牢掌握别被人家夺走,至于其他民族的生活领域,中国人不太关心更无意占领。这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明特色。

  因此,明代郑和浩浩荡荡率领数万人及庞大舰队,自1405年至1433年间的七场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由太平洋到印度洋,途经三十余国,结果只是进行了友好访问,增广瞭见闻。即使锡兰山国王曾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被郑和生擒回国。结果只是“给其衣食”“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明成祖实録》卷77。

  所以,中华文化型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从政府到民间,关注焦点都在自己国内,所谓“天下”指的其实就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对外国领土实在不太有兴趣。

  二、欧美主流文化脉络

  相对于中国,欧美主流文化有很不一样的发展脉络。于是在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政治、经济事件上面,会有不一样的判读。我们举三例,略窥差异:

  (一)希腊文明─向外扩张的海洋文化

  构成西方最初文明的大部分元素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本是一种农业文明﹐但希腊人萃取融合其特色,才卓然有成。希腊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更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色,但希腊人最初便是在海上城市做出了对于文明的崭新的贡献,雅典的霸权也是和海权结合在一起的,而初始的海权世界中,商业或海盗掠夺,两者是很难分别的。

  所以希腊文化在科学、理则学上有出色成就,但道德从来不是希腊文化的重点,从希腊神话即可窥见。例如众神之王宙斯代表了正义,但他弒父杀子,且无所不用其极的追求婚外情,诱拐众多女神、女人。希腊神话实际上反映了古希腊的宗教、政治环境与整个古希腊文明。罗马吸收希腊文化,却又不满其柔靡及非道德,最后皈依基督教。

  (二)基督教的信仰─天主是超越的,位于世界之上。人是有罪的,无法完美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最初是自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基督徒派别,随着耶路撒冷的被占领,教会的中心逐渐转向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从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初,罗马皇帝一再试图消灭教会,但到最后反倒是整个帝国皈依了教会。中世纪前期蛮族入侵欧洲,被称为黑闇时代。蛮族在6-7世纪中间渐渐归信基督教,教会广设修道院,修道院在文化、农业、商业、慈善、教育都起了重要作用,教师由修士担任,因此在中世纪初期,修道院成为主要的文化中心,主导了欧洲的学术与思想深深影响人心。但《圣经》的诠释者依然是人,不同的诠释与权力争夺产生难以化解的矛盾,于是,不可质疑的坚定信仰反而带来宗教战争。从《旧约》、《新约》到《可兰经》,从欧洲的宗教战争到中东战争到近年难民潮到川普的崛起,虽有各种理由,但宗教因素一直是重要原因。

  (三)近代西方帝国式崛起

  1.在古希腊时期,希腊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一度远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希腊人的殖民运动始于与海外地区的贸易需要。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先后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争相成为殖民强国。无论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就是财富、权力、奴隶的取得手段。

  2.中产阶级崛起也促成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一个依据主权在民、政治平等、人民咨商与多数决等原则而组成的政府形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于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欧美文化,垄断了国际间的话语权。但两百年来的演变,民主政治渐现疲态,漏洞百出。选举时候选人不择手段的攻讦;抹黑,各种操弄雠恨的手法,庞大的选举经费,使得参与选举掌握在少数人手上,洁身自爱者也不愿涉入。选上的人掌握政治权力,却往往没有行政经验,花高薪请实习生成为常态。这些问题若无法破解,则民主演变成民粹,陷入泥淖,无法自拔。

  3.美国领土纬度生存条件和中国有相同特色,因此,他们对外国领土野心不大。但传承自欧洲的文化型态,却让他们面对世界各国的心态、方式与传统中国不同。

  三、中华文化三特质可呼应世界需求

  人性有共通处,但文化自有差异。前文已分析中华文化在自然环境及历史、宗教背景差异下,与欧美文化有别。因此面对相同状况,思考脉络也有不同。因此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国家,也成为强权打压的对象时,如何传达中华文化特质可对世界做出贡献,必须有更细腻更具脉络的方式,润物无声地达到效果。

  (一)和平

  孙中山先生说:“中国在很强盛的时代也没有完全去灭人国家;比方从前的高丽,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事实上是一个独立国家,就是在三十年以前,高丽还是独立,到了近来一二十年,高丽才失去自由。…中国强了几千年而高丽犹在,日本强了不过二十年,便把高丽灭了。”“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论到个人便重谦让,论到政治便说不嗜杀人者能之一,和外国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类此史例,翻开中国历史,斑斑可考,这与西方殖民主义是极端不同。我们政治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同篇》。当然除了道德感外,中国经济物质从无需向四邻索讨,只担忧异族入侵的思维,是重要原因。但这一点西方人未必能体会,所以一带一路等政策,会引起欧美戒惧之心,与他们的文化特质相关。

  (二)人本

  信仰带来西方的博爱与秩序,但也带来难以超越的局限,中国传统思想则非如此。《易经·说卦》中,人的位阶与天地齐平,无可超越者。“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儒墨道家都是如此。

  孔子以“仁”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并爬梳脉络清楚说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更直接说:“仁者爱人”。孔孟的思想都肯定人有无限向善向上的能力,人可以凭藉自己的努力达到至善。

  道家冲淡虚静,但爱人之心无二。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可见一斑。

  墨家出自民间,更念兹在兹:“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中华文化中人本思想核心而强大,呈现在文化的许多层面上,也影响到政治制度、宗教哲学。善人死后成神,佛教入世行善…背后都有这种隐形逻辑。

  1618年欧洲爆发了30年战争。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欣慕中国的康干盛世,主张西方人应效法儒家之道德观与理性,补足基督教文明之缺陷,以达大同世界。今日,宗教冲突方兴未艾,中华文化的人本思想若能推而广之,应有缓和之效。

  (三)民本

  中国虽没有民主政治,但民本思想是清晰而明确的指导原则。

  1.“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卷一·政体》),都是一以贯之的思考脉络。

  2.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如果不能照顾好百姓,轻则更换大臣、诸侯,重则改朝换代。

  3.责任政治。“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他巧妙地借守卫士兵玩忽职守为例,点醒官员若未能照顾好百姓,没有任何藉口卸责,只能去职。

  今日中国迅速崛起,行政效能备受注目。习近平十九大中提出未来目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正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展现。民本思想辅以高效施政若使命必达,则中国政治体制建立话语权,提供民主政治另一思维,将指日可待。

  四、结语

  大陆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亚欧各国有目共睹,其发展本身就影响着欧洲的观念。随着大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欧洲已开始重视与亚洲通过陆路的贸易往来,改变了偏重海路贸易的传统模式,未来欧亚海陆联动有望发挥重要效应,打开更大的合作空间。但不可讳言,西欧在考虑与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合作时,仍会受到欧美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对亚洲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因此如何向世人介绍自己真实的文化面向,说好自己的故事,实属刻不容缓的事。中国应该体认并爬梳清楚的几个重点是:

  欧美文化思想主流在希腊时代就具海洋特色,侵略性强而自由不羁;中古世纪话语权被教会掌控,宗教道德观支撑社会秩序;现代文明成果辉煌,但绽放异彩的背后却有无以为继的忧虑。相对于保守右翼浪潮的反扑,有识之士也以开放多元的心胸探索任何可能性。

  欧美尽管有利益上的矛盾冲突,但相对于其他地区国家,接近的文化背景与血统,在关键时刻依然主导了支持彼此的立场。侵略性强的文化基因,也让他们很难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蒙古西征的历史记忆更使他们很难信任强大的东方。所以,我们文化中的“和平脉络”需要细腻的铺陈与凸显。

  近年来的宗教冲突已验证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因此,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去宗教一元的特质,实为解方。不但可缓解甚至化解区域性冲突。民主政治走向民粹主义已是世界性的趋势,形成的意识冲突与行政失效能状况严重,中国效能强大的行政系统若能辅以孟子“民本思想”,梳理出合乎人情义理的脉络,可带领民主政治走向进阶版。

  台湾比大陆早四十年全面接触西方世界,对西方的理解比大陆深入。也早五十年提倡中华文化,因此对中华核心价值的认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今日面对教改思潮与政治去中国化的打压时,学界和教育界会要求自己深化广化,以会通中西,正面与西方论点对话。大陆恰好主客易位,五十年前文化大革命,今日则努力重建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两岸合作截长补短,才能建构起完整的中华文化意象,展现它远远超越西方文化的延展力和包容度,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主力鹰架。

  段心仪:作者系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