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闽南文化在促进两岸文化融合、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的独特作用

  两岸心灵契合需要文化引领,闽南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交集,在凝聚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增进两岸同胞彼此感情,唤醒两岸共同的传统文化记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台湾文化的主体是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台湾文化的直接源头。明清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迁居台湾,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耕作方式,带去了家乡的方言土语、民间艺术和原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更带去了传自中原的儒家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台湾2300万人口中,70%以上都是闽南人的后代,台湾说闽南话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客家人、台湾少数民族和其他省籍的同胞也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今天的台湾文化虽然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闽南文化。

  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延伸。数百年来,伴随着闽南籍先民垦殖台湾,闽南文化作为入台的闽南移民怀念故土、不忘祖家的心愿与表达方式,在台湾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并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去过台湾的人普遍反映,台湾“无处不闽南”,闽南文化的元素遍布台湾的街头巷尾,融入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台湾同胞和闽南地区民众“语同音、歌同调、俗同风、食同好、文同缘、神同源、祖同宗”。两地同胞都说闽南语,共烧一炷香,都爱听歌仔戏(芗剧),都爱吃闽南风味食品,都恪守闽南人的节庆礼俗,都锺爱闽南特有的红砖建筑,都保持着慎终追远的家族情怀。

  二、闽南文化是催生两岸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闽南文化是具有两岸特色的文化认同,是催生两岸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闽南地区之所以成为大陆与台湾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有优势的地方”,让其他区域难以企及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贴近,更是语言文化、宗亲关系、民间信仰、饮食习惯、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台湾同胞和闽南同胞都使用闽南方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土……”。这里所提到“台湾之语”,即所谓“台湾话”,是闽南方言的变称。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其语音系统都是15个声母,声调7种,无论是泉州腔还是漳州腔,韵母都没有超过福建闽南话应有的范围。林国平:《闽台关系论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随着闽南人向台湾迁徙,闽南话也被带到台湾。台湾人长期保存并使用闽南方言,如今台湾仍有80%人口讲闽南话。闽南话承载着闽南人浓厚的乡族故土观念,是最能拉近台湾同胞心理距离的“乡音”。有一句闽南俗语说:“宁卖厅(屋),不变声(乡音)。”不少来闽南投资的台商认为“在闽南生活和工作就像在台湾”,“因为亲切的闽南乡音让我们没有距离”。章宣言:《进一步扩大漳台文化交流的思考》,闽南日报,2008年6月4日。而到台湾访学、交流的闽南人每当闽南乡音一出口就会感受到台湾同胞非一般的热情。

  台湾继承了闽南的美食传统,保留了浓郁的闽南风味。闽南风味小吃如海蛎煎、春卷、土笋冻等在台湾也一样风靡。“闽南味”的美食记忆已在台湾同胞心中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不少台胞来大陆品尝了地道的闽南小吃后,便惊呼“好吃,家乡味!”

  台湾与闽南血缘相亲,根脉相传。资料显示,台湾现有人口中70%多的人口祖籍闽南。台湾五大家族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雾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均是漳泉籍。一大批台湾政要如谢东闵、林洋港、连战、萧万长、吴敦义、江丙坤、王金平、林丰正、陈水扁、吕秀莲、游锡堃、谢长廷等人的祖籍地均在漳州,不少社会名流、富豪世家如辜振甫、蔡万霖、王永庆、黄世慧、王玉珍等祖籍地均在泉州。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史学家连横、被誉为台湾“孙中山”的蒋谓水、国际文学大师林语堂均属漳州籍。回顾台湾的开发和发展历史,在每个关键时期,都有闽南籍的先贤为之做出贡献。在闽南籍先民的垦殖下,台湾才渐成兴盛繁荣之势。

  闽南家族文化在台湾得到蔓延发展。渡台的闽南家族宗亲,基本依照家族祖地的传统聚族而居,沿用祖地的郡望和堂号。不仅如此,不少家族渡台后,仍继续编纂家族支派族谱。因此,今天台湾很多家庭不但有姓氏族谱,知道祖先从大陆什么地方迁徙而来,而且还保持着逢年过节祭拜祖先的传统生活礼仪,四十岁以上的人宗族意识特别浓。据不完全统计,仅1987年底以来,前来漳州寻根拜祖、旅游访亲的台湾姓氏80多个、50余万人。《漳州人在台开基,传播闽南文化》,《海峡瞭望》,2017年第2-3期。

  民间信仰是共识。时至今日,当年由闽南移民带到台湾的众多神灵至今仍为台湾民众广为信奉。台湾现在有8000余座寺庙,奉祀的200多种主神,大部分来自闽南地区。岛内的300 多座开漳圣王庙 、250多座保生大帝宫庙、 950余座东山关帝庙,大都从漳州分灵出去的;而岛内440余座龙山寺、数百座玄天上帝宫、100多座清水祖师庙、100多座延平王宫庙大都是从泉州分灵出去的。林晓峰:《两岸关系中的漳台文化交流现状分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人寻根、神寻祖。不少台胞返乡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到开漳圣王、保生大帝、关帝、妈祖、延平王等祖庙去拜谒朝圣。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游了台湾18个县市,驻跸了35个宫庙,时间达102天,受到台湾信众1000多万人次的热烈欢迎和朝拜,影响十分深远。林晓峰、邓文金:《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闽台文化交流》,2013年第3期。民间信俗交流已成为两岸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和桥梁。

  闽南各种习俗在台湾获得沿袭。例如年节习俗方面,康熙三十四年,台厦道兼理学政高拱干编纂的《台湾府志》“风俗”记载:“ 除夕祀先,礼神,爆竹之声不絶,谓之‘辞岁’,老少围炉,坐以待曙,谓之‘守岁’。正月元日早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俗谓之‘贺岁正’,至五日乃止,谓之‘隔开’。”“中秋,制大饼,名为‘中秋饼’,以红朱书‘元’字,用色子至四红以夺之,去秋闱夺元之义(即今博饼)”,并称“凡此岁时所俗,多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大概相似矣。”可见,台湾岁时民俗源自闽南,从名称、形式以致内容基本与闽南地区如出一辙。杨雪燕;《闽南文化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除年节礼俗外,台湾饮食起居、婚丧喜庆的诸多禁忌也和闽南地区相似。

  民间艺术方面,台湾的南音、北管、木偶戏、竹马戏、梨园戏、宋江阵、威风锣鼓、大鼓凉伞、灯谜等等均与闽南地区同根同源。其中,深受台湾民众喜爱的歌仔戏就来源于漳州锦歌。随着漳州移民垦殖台湾宜兰,漳州的锦歌传入台湾宜兰后,逐渐发展成为歌仔戏,再传回漳州,经改革创新演变为芗剧,成为根植两岸,香飘四海的艺术“姐妹花”。此外,台湾的传统民居和庙宇的建筑模式、装饰风格和由此体现的风水观念等均受闽南文化影响,著名的匠师均来自漳泉。林晓峰:《两岸交流中的漳台文化交流现状分析》,《漳州师范学院学院》(哲社版),2011年第4期。这并非简单的文明传播、文化流通所致,而是两岸闽南人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伦理道德、共同的生活方式孕育出来的成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纪真真:《台湾与大陆民俗的对比》,《文教资料》,2006年9月5日,第186页。综上所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闽南文化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文化。台湾和闽南地区有着共同的传统根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饮食习惯、共同的民俗风情。闽南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随着闽南乡亲在世界各地传承流布,不仅成为闽南乡亲的精神家园,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乡音最动听 ,乡味最诱人,乡情最牵魂”,闽南文化的纽带把台湾同胞和祖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任何势力也割不断的。“闽南文化”无疑是台湾同胞和闽南乡亲都认同的共有部分。文化认同是心灵契合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依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基础。贾子龙:《文化认同与两岸关系发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要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就必须要重视闽南文化在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曾发表于《闽台文化交流》2018年第2期,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林晓峰: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曾萱:闽南师范大学教师。

  林娟:《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下) 》,福建日报,2009年10月14日。

  郑何平:《打造海峡两岸慈济文化 促进两岸文化往来》,《群文天地》,2011年第4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