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与海洋

  珠江文化,表面看似乎是指江河区域文化,但实质上却具有深远的海洋背景。广州话的独特表达就是最好的说明:“凡水皆曰海,所见无非海也。出洋谓之下海,入江谓上海也。”《南越笔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章第229页﹞这是清朝广东学政李调元的解读,而且他非常赞赏广州话这种说法。

  我认为,珠江文化首先是水文化,既然是水文化,按广东的观念水就是海,海就是水,海水与江水皆称海。所以珠江文化与海洋是想通的。

  珠江与海洋都是物质的东西,而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就属于非物质的东西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是密切相关、形影不离的。所以我们讨论珠江文化与海洋的关系,就要见物又见道,即既要见物质文化,也要见非物质文化,就是要演二重奏。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的二重奏:

  “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自成群。
      门前潮汐家家海,詹际榕棉寺寺云。”

   (《魏源传》下册第814页)

  这就是珠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形象生动描绘,即珠江文化与海洋的关系。

  珠江文化与海洋的关系源远流长,远的不论,我仅就近代贸易全球化以后珠江文化与海洋贸易来说明,以见一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东来进入和租居澳门,开辟了广州至五大洲的全球化贸易航线之后,西、荷、法、英、美等西方国家纷纷东来广州进行贸易,购买中国价廉物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特别是干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专限于“广州一口通商”后,广州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双管齐下的态势,向广州聚汇并经珠江流域向全国扩展。广东成为中华大地得风之先的“南风窗”。当时,江苏扬州等地流行“想发广东财”(林兰痴:(《邘江三百吟》卷10)的谚语,说明江南人的社会心理已经打上广东贸易现实的烙印。就是这种贸易全球化的物质条件,使珠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大规模的频繁交融,互相激荡,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首先是随商船而来的耶稣会士把具有中原文化传统的珠江文化介绍到西方各国广为传播,并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例一,中国儒家哲理经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ried wilhelm Leibniz)的吸收而创立了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经其学生克里斯提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传给康德Immanuel Kant),进而创立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

  例二,中国的重农思想经过法国重农学派魁斯奈(Francois Quesnay)和杜尔哥Anne Robert-Jacques Turgot)的吸收,并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接受而创立了近代古典经济学。

  例三,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经籍和《好逑传》、《赵氏孤儿》等古典文学,由耶稣士会翻译,对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其次是西方的文化也随耶稣会而来,为珠江文化所吸收并传至内地,给中国文化以影响。

  例一,使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人成为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先驱。梁启超着:《中国殖民八大人物》中, 广东 人占七人;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四位人物,广东占了三人。清朝是三个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推翻的。

  例二,种牛痘于。1825年英国医生皮尔逊(Alexamder Pearson)将牛痘接种医术传至澳门并接种成功嘉庆十五年(1810),十三行行商伍敦元、潘有度等集资在广州商馆,请邱熹传种,以后向全国传播,起防天花病的作用。

  例三,西方的天文、地理学传入广东以至内地,使中国人打开眼界,冲破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树立“地圆”“地动”的科学观念。

  例四,西洋画传入广东以至国内其他各省,使广东的岭南画派独树一帜。利玛窦来肇庆传教时,带来天主像和圣母像绘画,为广东参观者耳目一新,给岭南画派提供参考。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在广州居住时,曾作过二首《题西洋画》,抒发自己的感受:

  “西番画法异常伦,如雾如烟总未真。
  酷似少翁娱汉武,隔帷想望李夫人。
  丝丝交织自成文,不画中间画四邻。
  亦是晋唐摹字贴,偏于无墨处传神。”

  (《独漉堂集》第260页)

  珠江文化与海洋同时是水文化的交融事例还多,仅举以上七例,亦可见一斑矣。

  (原载《山海相约——文人笔下的南沙与红三角》,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