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广东江门市,包括蓬江、江海、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等三区四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边,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有本土居民380多万,海外乡亲300多万。在这片有着浓烈侨乡风情的沃土上,文艺园地百花争艳,千姿竞秀。

  文学月刊《江门文艺》,作为“地方军”,异军突起,发行量从10万份到20万份,又增至37万份,在广东省文学期刊中期发量位居第二,仅次于《佛山文艺》。

  “蓬江文集”、“蓬江文学丛书”、“希望文丛”等集作相继出版,每年问世的书籍达20多种;一批女性作家,如姚瓦、黄文婷、黄倩娜、吕雪英等,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得到全国文学界好评的青年作家商河,也正在这片沃土里成长……

  有人问,是什么东西,促使江门侨乡文学如此繁荣发展?深入其中,探其原因,主要是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策划机制。这种机制对文艺的扶持促进,宛如緑叶对红花的保护和映衬,使花儿开得又红又艳。这种组织策划机制包括:

  一、运行机制

  江门市文联既是文学家之家,又是侨乡文学事业的策划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管市作家协会、《江门文艺》编辑部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每年度末,江门市文联提早部署来年的创作大计,新春伊始,又将产生的文学佳作陆续送到出版社编审、出版、发行;年终再回眸一年的创作成果,部署下一年的工作,周而复始,从不中辍。

  《江门文艺》杂志是江门文联的门面和喉舌,除刊登名作家作品外,也为广大文学创作的初试者提供成活的土壤,从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秀,他们由鲜为人知到今天有所成就,被社会冠以“作家”头衔,都离不开《江门文艺》编者们独具的爱心和辛勤培育之功,同时也反映了市文联领导对发展侨乡文学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胆识。

  市文联有三位正副主席,他们都是身兼数职,各有所辖,各负其责,既分工又密切合作。他们对业余作者、青年作者关心、扶持,满腔热忱,有求必应。如身兼市作协主席和《江门文艺》主编的一位文联副主席从事文学创作近四十年,深知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只要青年作者的稿子稍有可取之处,他都会不遗余力地指点修改,直到“雕琢”成章。正是在“园丁”们的精心培育下,九十年代的江门市涌现了一大批文学新秀,既有本乡本土的青年作家,更有外来的打工仔打工妹作家;既有长篇、中短篇小说家、儿童文学家,又有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家,还有兼而有之的“杂家”,在创作队伍结构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江门五邑已形成了一个良好艺术创作的氛围,文学创作者们不时有机会去外地专业进修或向名家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创作水平,也有机会到工厂、农村,去体验生活、挂职锻炼,积累创作素材,还有机会脱产静处,潜心创作。这种运行机制培育出的百卉千葩,点缀着江门文苑,也使广东文坛增加灿烂的光彩。

  二、出品机制

  创作繁荣,一个重要标志是出作品,出人才。在江门,文学创作者发表、出版作品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为了保护作者创作的这种积极性、主动性,造就文艺繁荣的景象,江门市各级文联、作协以及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

  努力办好阵地,让作者有用武之地。江门五邑各市都创办了文艺刊物,如公开发行的《江门文艺》、《潭江文艺》、《侨乡文艺》,内部发行的《新会文艺〉、《恩平文艺》、《鹤山文艺》、《炎黄天地》等,大量吸纳了本地区作者的文学作品。江门和五邑的机关报,也设有专门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是文学创作的又一个园地。江门市的文学作者,除了在本地的报刊发表作品外,还积极向外投稿,在《人民文学》、《作品》、《花城》等许多全国、省级报刊上发表了一批作品,不断向文学的制高点攀登。

  联系出版社,为会员出版专著。市作协把每年出版一套10种的文学丛书纳入计划,负责这项工作的另一位市文联副主席,对此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他一方面联络作者、组织书稿、总体编审,另一方面联系出版社,推荐作品,力争入编,使作者和出版者互相沟通,合作成功。近几年来,经他联系的出版社就有“百花”、“花城”、“广州"、“广东”等,为35名作者正式出版了36本作品集。

  设立文艺基金,解决出作品的经费问题。文艺繁荣,经费是关键。没有投入,就难有产出,要出精品更是一句空话。市文联和市作协通过海外公司赞助和自行组织演唱会,把得来的钱用于设立“森基”文学基金和市文艺发展基金,资助作者开展创作活动和出版作品。如恩平市农民作家郑庭悦,在农田、鱼塘工作之余,刻苦笔耕多年,写出一本童话集,但碍于缺乏经费,不能出版。市文联领导瞭解到他的困难后,从市文艺发展基金中支出8000元,市作协从森基(澳门)文学基金中支出2000元,并与他所在的恩平市领导联系,得到该市领导的支持,解决了4000元,合计14000元,使他的《龙公主与虎公主》童话集得以问世,该书后来还获得江门市“五个一工程”奬。这位农民作家非常感激地说: “没有市文联市作协的帮助,我的书是无法出版的。”类似这样的事在江门还有很多。的确,这个出品机制发挥了其预期的催生作用。

  三、奬励机制

  市文联建立的奬励机制,被本地的文学作者誉为文艺发展的“天丰素” (当地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素),充分刺激了文学创作这一“农作物”的快速生长。

  这种奬励机制,其一是开展作品评奬。设立了森基文学奬(由澳门森基公司资助),每年对全市的文学著作进行一次总评,分一、二、三等奬。从1993年开始,五年间共奬励106种书籍。另外还有不定期开展的散文评奬、小小说评奬以及各种专题文学评奬。台山市在海外侨胞的资助下,也设立了三项文艺基金,颁发“文艺作品奬”“文艺著作奬”“优秀作品奬”等,先后有50多位作者获得殊荣。这些评奬措施使作者们得到社会的尊重,作品得到评价,作者们创作的劲头更大。有一位获奬者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搞创作不是为了奬金,作品得到发表和奬励,说明社会承认了我们的精神劳动。”

  其二是个人荣誉奬。如“文学园丁奬”是专为那些扶持、帮助青年文学工作者的老一辈作家学者设立的,它增强了新老两代文学工作者的团结、合作、友谊。1996年,市文联成立45周年纪念之际,市委、市政府表彰了100名在文艺战线上默默耕耘、成绩优异的文艺工作者,并授予他们优秀文艺家的光荣称号。

  这些奬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江门市文艺界实践和理论生产的积极性,也使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应有的评价。

  四、批评机制

  文艺批评是坚持党的“双百”方针的具体形式,是文艺事业发展的鋭利武器。做好文艺批评工作,可以使人们看清文艺作品品质的优劣、品位的高低、品格的差异,从而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江门市深知其对促进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性,因此采取瞭如下做法:

  利用报刊组织批评。市委机关报《江门日报》、每周设有“蓬江文学”、“文艺鉴赏”等专栏,除发表本市作者的文学作品,还对其进行批评。参加评论的,既有文艺界朋友,也有一般市民读者,这使文学评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江门文艺》也设立“弹赞録”,让广大读者对发表的作品进行评论。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深受读者欢迎。

  召开研讨会专题批评。近几年,市文联、作协多次召开文学作品研讨会。如1995年组织的对黄文婷等6位作者的《错出一段美丽》等六部作品的研讨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次。会上热烈,发言踊跃,除本市的文艺评论人员外,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省作协党组书记蔡运桂等九位全国知名文学家也到会作了发言。这些评论在肯定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上成功的同时,也指出作品的不足。黄文婷深有体会地说: “过去,我出的作品,听到赞扬声较多,很少听到发自肺腑的批评意见。这一次文学界老前辈十分诚恳地指出我作品的毛病,是非常难得了,是对我这个文学新生的真诚爱护和教育。”。

  经过多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江门五邑已涌现了一批具有较深理论功底、一定评论水平和炽热心肠的文学评论队伍,如李旭、凤群、王晖、罗田、卓世明等。为了使文学评论走上制度化、系统化,使评论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评论活动,市文联于去年三月正式成立了评论家协会,同时对江门侨乡文学发展的特色进行了研究,使江门文学事业走上更加理性、更加健康、更加蓬勃的发展之路。

  (本文原系省文艺批评家协会、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1998年4月27日主办的“98广东江门五邑‘侨乡情结’文学恳谈会”上的发言,后载于同年5月19日中国作协主办《文艺报》,并收入本书笔者主编的、珠海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江门文艺评论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