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乐观人生》附録4:顺婆婆身上的和谐“反义词”

  还有一层楼梯,顺婆婆就迎出来了,记者感觉到一股祥和的“福气”,她笑眯眯的,像奶奶般亲切。“你们来啦。”她声音很亮。她,就是记者要走访的对象——侨乡公德之星吕松顺。

  顺婆婆皮肤红白,没有一点老人斑;再看她倒茶的利索,真以为她只有60岁。“我今年86了,第5个孙女都读大学了!”她脸上笑成一朵花。顺婆婆一个人住在市区阜元里,却一点也不寂寞:早上散步,下午念佛,晚上到子女家走走。这样一个祥和的老人家,有着令人感慨的豁达,融汇成三对和谐的“反义词”。

  “人吃一口饭,人睡一块板”:“穷自己"和“富别人”

  顺婆婆的家简檏,藤椅是10多年前的,蚊帐用了几十年;厨房是旧式的,垫着煤气炉的甲板翘起边角。“这房子一装修就要1000多元,不如用来救人!”顺婆婆说:“人吃一口饭,人睡一块板,不需要讲究,可以帮人的就帮啊。”原来她辛辛苦苦积下来的退休金和儿女给的钱全都“挥霍”到别家去了:

  恩平的梁月明、黎银珠小朋友记得,如果没有顺婆婆,他们四年级就得辍学,哪能上初中;

  水南小学的师生记得她,她曾捐钱修理学生的桌椅;

  街口的牛杂档老伯感谢顺婆婆,当她得知自已经济困难后立刻送上两个月的退休金;

  还有,同一居委会的两户孤寡老人最盼望顺婆婆的身影。早上买菜后她经常跟寂寞的他们聊聊天;逢年过节她总带上一袋米、一罐油来嘘寒问暖……还有修建寺庙、赈灾等等数不清的善心疏财,难怪顺婆婆不需到银行开储蓄户!

  前年的一天,顺婆婆散完步后照例到幸福楼吃早餐,刚好碰上医院来人募捐。事发突然,得知下午赶着要做手术的病人没钱交押金,她即从口袋拿出儿子刚给的100元,也是仅有的100元,送到医生手里。直到几天后幸福楼把病人的感谢信转交到她手上时,她都不知道病人的姓名。

  86岁的顺婆婆慰问福利院老人: 是“敬老”还是“爱幼”?

  当顺婆婆在街口买下一箱400多元的鲜葡萄时,水果档的阿姨就知道了:“顺姑,您又要去福利院了?”

  顺婆婆每年常抽空到福利院看望老人。每次去都带上鲜葡萄和饼乾,亲自分到每位老人手上,并准备了人手一个饭盒。“吃不完就放进饭盒,不要随手乱丢,这样不卫生啊! ”每次,顺婆婆都站在老人们中间微微弯腰,对着他们细心地说,俨然“大人”教“小孩”。老人们很乖,按她的话去做。接着她跟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直到夕阳西下。

  “下次记得来啊!”“好的,再见!再见!”

  每次顺婆婆离开时她总要重复很多次“再见”才能离开老人们的“重重包围”。

  “是党救了我,我要知恩图报”:受恩与反哺

  “我曾是个特困人,凄凉生活使我知道怎样去关爱他人。”顺婆婆有着一段党恩故事。

  38岁时丈夫离她而去,当时她是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的母亲,最小的还在吃奶,一个还在学走路。6张小嘴还加上家婆的负担,回忆过去,顺婆婆的眉头一皱,嘴角垂了下来,不过马上就又笑眯眯地扬高了:“共产党来看我了。几个干部很同情我,说我生活困难,给我办了个特困证,孩子免费读书,我做起饮食小生意不用交税,生活越来越好过。50年过去了,孩子孙子们都长大成人了,现在儿子4个是党员,3个孙子又是党员,我教育他们要知恩报恩的!”

  “旧社会妇女没书读很惨啊!我爸爸卖过东西,那时把生粉用水泡开了,我就这样学写字啊!你看,家里的对联都是我写的!”顺婆婆指向墙上。记者顺势看去,金粉写的“福”字和“龙马青神”、“一帆风顺”潇洒地飞扬着,虽然不是名家之笔,但对于没读过书的老人来说,算是奇迹。“有文化才好啊! ”顺婆婆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拿起她资助的梁月明和黎银珠的照片,低头疑视着他们的脸,手指轻轻抚摩着,就像奶奶抚摩自己可爱的孙子一样。

  (本文载于《江门日报》2005年8月1日,文/图  :实习生 李秀清,本报记者 吴耸)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