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罗贵团队南迁是经官方批准的历史创举

  座落在江门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的、用于纪念罗贵的罗氏大宗祠,建于康熙46年(1707年) ,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面宽三间,深有三进,十三架梁,砖木结构。长久以来,它已成为本村乡民以及散落在海内外各地的良溪人在清明时节朝拜的“圣地” 。

  2004年4月,这座鲜为人知的大祠堂,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确定了它在江门五邑的历史文化地位。

  但是,它的历史演进过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那时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瞭解、认识和研究。直到2006年10月,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连续三次考察了良溪古村,作出了“良溪后珠玑巷”文化定位之后,首先在本地引起城乡居民的震惊;原来有一个偌大的内涵丰富的、包括罗氏大宗祠在内的良溪古村落隐藏在身边,人们竟然长期一无所知。随后,外地与本地的一批又一批学者就接踵而至,对此处的山水景物进行“拷问”,对这一移民现象进行反复探索,并多次开展学术研讨。因为“养在深闺”刚露面,又因为“历史身世”查证难,在“后珠玑巷”的文化定位方面,学术界就难免有不同的声音。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罗贵一伙作为一个团队,经官方批准,文书具全,离开珠玑巷,南迁至棠下良溪村,扎根落户,再开枝散叶,散落到海内外,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已知的,以南雄珠玑巷为出发点,以集体人口向南迁徙为内容的移民现象。象良溪那样作为簇民再向外转移的中转站,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但是现在查有实据的惟有良溪一地。

  一、罗贵团队为什么南迁?

  罗贵,字以达,别字天爵,号琴轩,汉代罗铢公之44传人。是他率领33姓、97户人家,于1131年1月16日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从南雄珠玑村南迁,于4月16日扺达冈州(即新会)蓢底村(后改为良溪村)。关于户数、姓数、年代,因一些族谱记载有异,有的讲98户、34姓、35姓、36姓、38姓,咸淳年等。由于此事的记述,不是宋代人当年自已的记载,而是后人根据口述修谱之作,其伪托、记误、忆讹在所难免。但罗贵为这次南迁行动最具影响力的首领,良溪的始祖,则是确实无误的。

  至于罗贵团队南迁的缘由,也讲述各异,只能将其真面目彰诸于世,让人们去明白其底藴。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楚坚先生认为,珠玑巷居民南迁如不分期,无从探究罗贵团队的南迁。他根据数家不同谱牒的记述,从两方面进行分类:

  1. 贵妃问题引致南迁:查阅了24家不同的谱牒,其中讲到南迁时间是,绍兴元2家、开禧元1家、宋宁宗3家、咸淳九6家、咸淳十1家、咸淳末2家、欠载4家、宋末2家、元时2家;讲到起因,主角是胡妃14家、苏妃7家、贵妃1家、荪妃l家。

  2,北方战乱导致南移避祸:查阅了另外20家不同的谱谍,其中讲到南迁时间是,五季3家、宣和初1家、宋季5家、绍兴卅一1家、欠载2家、建炎元1家、建炎卅一1家、宋理宗1家、嘉定二1家、端平间1家、咸淳中2家、咸淳十1家;讲到南迁原因都是一个,就是避战乱。

  由此可知,罗贵团队南迁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是妃嫔事件,二是避战乱,三是两者兼之。《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和《知府钟文达批词》,是三份关于罗贵团队南迁的官方文件。据此,罗贵团队南迁主要缘由是: “天灾地劫,民不堪命, 十存四五,犹虑难周”, “行虑集兵之扰” ,“连名团为逃难”,而南方“烟瘴地面” 、“地广人稀”,因此“欲投往安生”。至于妃嫔事件,有一种说法称,后来修谱者通识能力有限又受传说所影响,以及钞袭修谱时的一般用语,不加以分析,就可能与事实不符。

  二、罗贵团队南迁是否经官方批准?

  各种不同版本的族谱对此都作肯定的回答。罗贵他们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迁徙行动,是经过周密的部署的。罗贵首先与同村的诸姓围集商议,取得共识,制订计划;然后拟文向官府申请立案批准,“伏乞立案,批给文引”。他们的告案文本有二份:1、《赴始兴具告案迁徙词》,是给始兴县政府的; 2、《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 (宋时不称“府” ,应称“州”,以下同) ,是经知县批准后再向南雄州政府申告的。如下为《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全文:

  始兴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岁贡生罗贵,居民麦秀、李福荣、黄复愈等,连名团为逃难,俯乞文引蚤救生灵事。贵等历祖辟住珠玑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及今奉旨颁行,凡民莫敢不遵。贵等团思近处无地堪迁,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开居民九十七人,团情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文引,经渡关津岸陆,度众生早得路迁移,安全有址,沾恩上词。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十日,团词人罗贵等。

  罗贵等人的告案送达南雄府之后,即得到知府钟文达的批准。《知府钟文达批词》全文如下:

  查得贡生罗贵等居民九十七人,原系珠玑村属人也。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非有禁过之例,准案给引,此照通行,方至止处,即传该掌官员,告下复引,毋遗。吏房书吏黄英茂行。

  当时官府办理此事,应该说其办事效率是相当高的,首份告案词送达始兴县衙,只隔五天,便转向南雄府衙告案;又只隔三天,南雄知府便正式批准罗贵团队此行;幷且严限1月16日起程,到达目的地的期限是4月20日。这种办事效率不比当今的一些政府部门逊色。

  凭着这个批文,罗贵团队凡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他们到达冈州棠下蓢底村时,负责接歇他们的是当地土人龚应达,为他们办理保结的也是当地土人冯天诚、龚应达等。冈州知县李丛芳在他们到达之后,最后作了批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既无过失,准迁移安插广州、冈州、大良都等处,方可准案增立图甲,以定户籍,现辟处以结庐,辟地以种食,合应赋税、办役差粮,毋违,仍取具供结册,连路引繓赴冈州。

  从这些文件的内容和办案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1、罗贵等居民97家南迁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团队行为,其首领是贡生罗贵,各人都是自由自愿参与的;2、他们原住珠玑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是无过失的一等良民; 3、他们的南迁是为了逃避天灾人祸,民不堪命,而不是被官府、兵匪追迫;4、他们的南迁手续完备,出发有批文,途中有关照,扺达有专人接待,安插有批词;政府为他们在蓢底增立了图甲,办理了户籍,并辟处以结庐,辟地以种食,规定了税赋差役。

  三、罗贵团队南迁的人员、路线?

  罗贵事件是南宋初年的一次民众大迁徙。根据良溪村委会提供的资料《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 ,记述了此次大迁徙有33姓: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欧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这一“流徙铭”中提到的97人,应为97家,是以家庭为单位,合约1000多人,其中有95人姓名俱在(本文略) ,另有2人未记入。他们离开珠玑村,爬山涉水,水陆并进,行程千里,备受艰险。走水路的,斩竹结筏,在沙水出发,沿着浈水、北江漂流,途中被狂风吹散的则绕经南海县西林都华桂坊,到小榄凤山下,途中溺死者甚多。经过三个多月生死拚搏,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然而,当时罗贵团队并不知道他们以自己的壮举揭开了岭南民族迁徙史上光辉的一页。《圣经》曾描写了一个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英雄人物——摩西。于是,有学者认为:罗贵同他十分相似,是岭南摩西,是创世纪的大英雄。

  参考资料:

  1.马楚坚: 《罗贵率家迁良溪之探勘求真与辟谬》

  2.曾昭璇、曾宪纬、张永钊、曾宪珊: 《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

  (本文载于《炎黄天地》杂志2008年第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