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篇介绍社会主义的论文析

  梁启超,字任公。他在当时全国知识界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讨论期间,给张东荪发了《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书函(原载于1921年2月15日《改造》第三卷第六号,见于2018年3月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十九集第583页),有9000多字,是对张东荪在讨论中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文章的回应。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东荪(1886—1973),著名的中国哲学家,近代中国介绍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抗战期间,他主张抗日,并与中共地下党接触,介绍学生、教员离开北平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或西南大后方。于1941年12月8日,日本宪兵占领燕大,将张和多名教授抓捕坐监,后被保释出狱。1944年,张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1949年1月,他作为傅作义的和谈代表到蓟县与中共代表秘密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贡献。解放后,他曾以民盟中央常委身份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73年病逝于北京。

  当年,张同梁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比较接近,关系颇深,曾一同创办了《改造》杂志,赞同并参与了社会主义讨论。张发表过《我们为甚么要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现在与将来》等七篇文章,集中阐述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主张,以探求中国新的出路,对社会人士批评他的有关通信、文章也作回应。

  任公此文,通过复应张的《现在与将来》等文章,提出“有所发明补正”,同时介绍对自己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观点如下:

  1. “中国今日之社会主义运动,有与欧美最不相同之一点”,就是“欧美目前最迫切之问题,在如何而能使多数之劳动者地位得以改善。中国目前最迫切之问题,在如何而能使多数之人民得以变为劳动者。”“中国则有业无业乃第一回题,而有产无产,转成第二问题。”意思是,中国目前缺乏培育成熟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中国今日必须首要大力发展产业,使广大人民有职业,然后成为无产者,形成足够的社会主义运动力量。

  2. “然则中国人何故失却劳动地位耶?其原因之一部分,固由政治之混乱使然,而最主要者,乃在受外国资本之朘削压迫。质言之,则我国人之职业,直接为外国劳动阶级之所蚕食;而我国衣食之资,间接为外国资产阶级之所掠夺也。”认为,中国人无劳动地位的一个原因是国内政治混乱,其最主要的是外国资本的入侵、压迫、掠夺。

  3. “故吾以为,在今日之中国而言社会主义运动,有一公例当严守焉,曰:在奬励生产的范围内,为分配平均之运动。若专注分配而忘却生产,则其运动可谓毫无意义。”就是:若由劳动阶级管理生产资料,在处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中必须严守关注分配时不能忘却生产的公则,而且“政治必清明”。任公还认为,“如今日之中国,生产事业,一无所有,虽欲交劳动者管理,试问将何物交去?” “ 借曰正确矣,然当革命未成以前,是否应将生产问题全置不理?生产事业不发达,是否能有劳动阶级?无劳动阶级,是否能有真社会革命?”任公明示了一条逻辑链条:生产事业——与资产阶级“狼狈之相依”的劳动阶级——社会革命——政治清明——集产主义;必须依序先后,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所以,提倡办“各种协社(组合)以从事于互助的生产也。此法最中正无弊,无论随时皆可以实行。吾辈当以全力提倡,无待言矣。”这种消费协社是劳动阶级之产物 。

  4. 关于社会革命。任公提出两种办法:一、“努力防资本阶级之发生”,二、“抑藉资本阶级以养成劳动阶级为实行社会主义之准备”。若取第二法,则有一个如何对待资本家的态度问题,任公认为要吸取欧美的教训,防止险象的重复发生。他设想,不可倚仗农民为先驱,而要奬励生产企业,委诸于资本家。最后还是回归上述的逻辑链条:“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之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其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藉。”

  5. 关于劳动阶级。任公认为,“劳动阶级者,非游民阶级之谓。劳动阶级者,以多数有职业之人形成之。”而劳动阶级“含广狭二义。广义的解释,自然凡农民及散工悉含在内;狭义的解释,则专指在新式企业组织之下佣工为活的人。而社会运动之主体,必恃此狭义的劳动阶级。”中国“劳动阶级之运动,可以改造社会;游民阶级之运动,只有毁灭社会。”“劳动阶级成立,然后社会运动得有主体,而新社会可以出现。社会主义运动不可逾越之阶段,殆如此。”根据上述分析,任公提出一个著名设想,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论”: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事业,改变“今日生产衰落之趋势”,“务取劳资协调主义”, “同时有非资本主义的生产,以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相为骈进。”“资本主义必非国家终局之目的明矣,不过藉以为过渡。”

  6. 关于无产阶级壮大与社会主义运动胜利的关系。如何将劳动阶级变成 “将来改造社会之主体”,任公认为,“第一,灌输以相当之知识;第二,助长其组织力。”并通过提携、完善各级工会组织,形成运动凭藉的中枢,以战胜资本家。他“确信在稍远之将来,必有全世界资本家以中国为逋逃薮之一日。而中国劳动阶级最后之战胜,即为全世界资本主义根株断灭、全世界互助社会根本确立之时。”任公设想:以工会组织战胜资本家;将来必有一天,全世界资本家逃窜到中国,被中国劳动阶级战胜之, 全世界资本主义就会被彻底消灭。

  7. 最后,任公对所论讲了一句谦辞:“仆对此问题之解决,今犹在苦闷求索中,殊不敢自谓有真知灼见,冀普天下同主义之人,有以教之耳。”

  对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在当时和现在,在社会上、学术界都存在不同的评论。在当年的社会主义讨论中,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发表过文章,批驳他的观点,指出他宣扬 “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不是马列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双百”方针的氛围下,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声音,他们认为,“任公讲的社会主义应该是科学社会主义类型的,是马列的社会主义”。归纳赞同者理由有四:

  1.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是一件易事。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接见外宾时说过:“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7页)而在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才刚刚传入中国,加上当时社会主义理论派系繁多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成熟中,对理论就难免在表述和理解上存有差异,甚至出现不完整、有误解、闹笑话的情况。

  2.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列主义在不断实践中发展、丰富和完善,实践中会出现新的实际(包括国情差异和时间推进),认识上也有跟不上的情况(包括理论、认识上的差距)。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对待实践与认识中出现新情况。《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至1872年德文再版经历25年,至1893年意大利文版又经历21年,前后多次再版。马克思、恩格斯(含合作或个人)从1872年至1893年间再版时发表过7次《序言》。马恩两人都因历史条件、政治形势变化而承认《宣言》其基本原理正确,而在实践中有的意见已经过时,个别地方可以修改,因为是历史文件一直没有修改,只好通过再版“序言”来加以说明(见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9页)。《宣言》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尚且如此,任公在这篇论文(包括其他文章)中介绍社会主义理论时根据国情作灵活解释甚至有某些设想,也属正常。关于阶段性、过渡性问题,其实在欧洲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过争论。马克思在处于大工业大发展年代的1846年批驳魏特林的“共产主义迫在眉睫”论调时,就指出:“在德国并不马上就有共产主义革命,行将来临的革命将首先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见于于幼军、黎元江《社会主义四百年(一)》第二版第261页)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见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28页)著名史学家胡绳在接受《百年潮》杂志社社长郑惠访问时认为,梁启超、张东荪讲“当时中国的经济很落后,还没有条件搞社会主义”观点不能说是错的。显然,梁启超这个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

  3. 任公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经历多舛。对任公有关论述不能先入为主、抱有成见或断章取义。任公在该文结束时实话实说,对社会主义问题“今犹在苦闷求索中”。不仅如此,在长期政坛纵横中,他虽有良好的赞誉,但也曽被称为“改良派”、“保皇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讲暴力革命”,在大辩论中称为“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在派系斗争中左右不讨好。诚然,在该文介绍社会主义观中(包括其他文章有关论述),他是依据对欧洲尤其俄国十月革命的考察,确实提到马恩列及其理论观点,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的实践,也加入自己有益的表述。笔者在文中如实引用他在该文的论断,就是让读者原汁原味地、实事求是地审视他的原意,以免误解、甚至因为他的经历而否定他社会主义观的积极意义。

  4. 如何看待任公的社会主义观?当年的评价与今天的认识是否应有区别呢?笔者认为,评价一个社会理论体系是否正确,首先要将它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实际;然后分析其对今后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如果只用一个理论去检验另一个理论是否正确,这是否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原则,无法鉴别其理论的真伪?应该说,任公对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等有过误解,明显地缺乏在实际中将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历史人物尤其任公这样的名流,会有时代局限性,不要苛求。梁启超 “善变”,是与时俱进。他的社会主义观不可能句句是真理,但不要因此而全盘否定。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明确指出,梁启超等“都曽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著名历史文化专家冯天瑜认为,梁启超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先期传播者”。任公对社会主义诚意接受、高度赞誉、充满信心、热心宣传,是由衷的、如一的,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的这种精神和美德。

  (2019年2月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