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评深度专访:李环谈香港和解氛围

  2017年特首选举结束后,香港社会进入了政治角力缓冲期。一方面有学者认为香港社会正在凝聚团结,有大和解的趋势;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反对派只是暂时找不到发力点,对香港长远的政治生态持审慎乐观的态度。不过,中评社近期专访的专家学者中,都有一个普遍的看法:“香港时下有创造和解的机会和条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环博士4月28日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特首选举之后,无论从人们的主观感受上还是从客观形势上,都出现了社会氛围趋于缓和平静的迹象,对香港而言是一个和解的机会之窗。她认为,本次特首选举之后,各方都在反思,反对派亦有调整,从最初批判小圈子选举,到后来泛民内部推出候选人,再到本次选举支持建制中人(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这种变化固然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香港现行体制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李环对中评社表示,“宣誓风波”和人大释法之后,香港的激进和“港独”思潮开始退潮;温和泛民和激进泛民正在博弈,反对派目前也在休整观望中,一是观察新一届特区政府动向,另外也利用缓冲期“积蓄力量”,并因应新情况作出调整。
  
  中评社对话李环,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特首选举结束后,香港社会较为平静,社会上亦有不同的言论,一方面认为有和解的趋势;另外一方面认为应该审慎乐观。您如何看目前香港的社会氛围?
  
  李环:特首选举之后,我也一直在关注香港各方面的动向,并开始梳理回归以来的情况。香港从1997年回归至今,已经整整20年,但社会政治争议从2002至2003年(23条立法争议)开始,就从未停止,幷且愈演愈烈。2014年“占中”以及2016年的“旺角暴乱”,令社会上对立的情绪和言行达到了高峰。从本次选举来看,几位候选人的口号分别是“同行”、“信任、希望、团结”以及“从心出发”。这些口号反映经过这么多年持续的对立和争拗,香港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几位特首候选人都希望能够在政治上进行短暂的“休养生息”。
  
  在特首选举尘埃落定之后,几位候选人都非常有君子风度,林郑月娥也马不停蹄地落区,会见各界人士。我认为在这一段候任特首的时期,无论从人们的主观感受上还是从客观形势上,都出现了一些社会氛围趋于缓和平静的迹象,且社会上各个派别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和解的声音。事实上,林郑月娥当选后也提到,首要任务是修补社会撕裂。经过这十几年的政治争拗,现在对香港而言是一个机会之窗,希望各界能够好好把握,令香港出现提升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情况。
  
  1997年香港回归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当时社会的情绪就比较低迷。2003年又出现了“七一大游行”;2004年马上就围遶着政改问题出现了争议,而且当时泛民议员还搞“五区公投”;2005年政改方案被否决,香港政治上对立的情绪逐渐突出。虽然2005年曾荫权接替了董建华,并在2007年得以连任,这七年之中社会看似比较平和,但是香港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出现,并逐渐积累,主要集中在经济民生、两地关系领域。比如当时停建居屋,就让市民上楼的问题恶化,造成了梁振英上任后,住房问题相当突出,两地关系亦非常紧张。
  
  2012年,香港特首选举又令亲建制阵营出现了分裂,有唐营和梁营之分。梁振英在任的五年期间,不但没有出现“香港营”,社会上还出现了“占中”、“旺角暴乱”等激进行为,包括“港独”的冒起,使得社会对立达到了高峰,这也让梁振英在推行经济民生政策方面的步伐放缓。不过梁特首在解决土地房屋问题上的方向很正确,我想新一任特首在这些方面还会继续推进。
  
  回看这二十年,香港社会越来越政治化,尤其是在政治上,出现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思维,不仅对香港本身伤害比较大,亦影响到了中央与特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地民众之间的感情。所以我认为,本次特首选举之后,各方都在反思,对于亲建制的团体而言,有人重提“八党联盟”,而且得到了一些泛民主派政党的认可。事实上,无论属于哪一个党派,对香港而言都是特区立法会的议员,本就应该共商港是、良性互动,恶意的“拉布”戏码也是时候停止了。
  
  中评社:所以您也认为目前是香港社会一次很好的和解时机?
  
  李环:趁着这个机会,各方都会有一些反思。从泛民主派内部情况看,主流泛民也认识到对抗的思维是行不通的,而且市民也会厌倦,应该理性地去参与特区的建设。实际上泛民近些年一直在调整,最早他们批判小圈子选举,到后来泛民内部推出参选人,再到本次选举支持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制内斗争”的思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香港现行体制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政治有政治的规则,要玩游戏,就必须按照规则来。自“宣誓风波”和人大释法之后,香港的激进和港独思潮正在退潮,“港独”是没有出路的。今年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了。激进的违法行为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一个法治社会,暴力行为是不可能被容忍的。
  
  从中央政府角度看,中央20年来非常关心香港,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经济民生等都很关心。中央也一直都在强调,要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确保“一国两制”不走样、不变形,而且也一直在强调治理香港要依靠广大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王光亚主任也曾提到,泛民主派中也有很多爱国爱港的人士。絶大多数的香港人都是爱国爱港的,不管属于什么派别。当然一个社会中也总有一些立场激进、言行偏激的人士。
  
  从特区政府的角度看,新一届班子即将上任,新特首、新班子、新气象。客观而言,林郑月娥在香港政府任职36年,本就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她也愿意为香港奉献,而且她的班子我相信也会体现广泛的代表性。在这个阶段,各方都会给她时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天时地利,自然就期望人和。
  
  希望香港各方能够借此机会冷静总结,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新一届特区政府在林郑月娥的带领下能够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期望的:“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团结包容,勠力同心,鋭意进取,为香港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中评社:所以现在真的有大和解的可能性?
  
  李环:对,现在各方都有所冷静,有愿意去做一些事情的动机。对大和解的期待是香港真正回到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状态,政治上的争议可以缓解,经济民生问题可以改善,总之是一个促进和谐的过程。但讲和解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或者是沦为政治买卖,乃至有损法治原则,如前段时间民主党胡志伟等人提出又很快收回的“特赦论”般的“大和解”。
  
  中评社:反对派目前的反思,是否因为暂时找不到发力点?
  
  李环:也有这种可能性。现在有这样一个氛围,但是要实现大和解,是有前提的,而且也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泛民内部存在博弈,温和泛民和激进泛民之间有分歧。选举之后,反对派的计划是一动不如一静,他们也正在观望,一是看新特首、新政府会怎么做,二是他们也利用这段时间“积蓄力量”。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会放弃过去的主张,因为他们的很多东西是理念性的,不太容易改变,但是因应现在的情况,他们也需要一个休整期。
  
  前一段时间,“热血公民”也说要招募一些“少年军”,所以一些激进的言论事实上也并未消除,目前要看泛民内部是如何博弈的。毕竟,泛民主派也不是铁板一块,比较温和且主张沟通的泛民力量需要提升,因为很多时候温和泛民是被激进的力量所拉扯,政治光谱也被迫移向激进。如果温和沟通的泛民主派力量能够上升,就会有助大家回归到理性议政的道路上来。
  
  如今各方都在给予林郑月娥时间,7月1日新一届特区政府开始运转之后,短期内需要做出一些成绩。现在组班的过程中可以招揽各个方面的人,但这只是一个基础,关键在于特区政府开始运作之后,要能够短时间内出台有效的政策,幷且能够推行下去,得到大众认可,这样对于增强整个特区政府的信心,对于整个社会氛围的转变是有好处的。
  
  还有一个困难,中央和泛民,以及不同派别之间,现在的信任都非常脆弱,因此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各方信任不断增强。有信任的基础之后,才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总体而言,目前是出现了和解机会,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审慎乐观地看待。
  
  中评社:有和解的可能性存在,现阶段是否不应该谈论重启政改或者是23条立法等争议性话题,而是要多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解的议题?
  
  李环:首先得指出,基本法中规定了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最终达至普选产生,也规定特区政府需要就分裂、颠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自行立法,但是过往社会围遶着这些议题产生过很多争议,比如普选的具体办法,23条具体的条文等。我认为,特区政府会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考虑何时重新启动政改和就基本法23条进行立法。届时需要报中央批准的就报中央批准,可自行决定的就按照特区政府的步骤进行。
  
  新一届特区政府就任之后,香港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新政府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有轻重缓急。我目前看不到特区政府会把重启政改和23条立法提上日程的迹象。
  
  中评社:林郑月娥也有提过重启政改和23条立法需要看社会氛围,现在看来是否还没有到最有利的时间?
  
  李环:新一届特区政府优先处理的可能是教育、民生等问题,林政月娥在竞选纲领中着墨也比较多,所以我认为她上任后如果想尽快得到各个方面的认可,就要优先兑现她政纲中的一些内容,而且也要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看到成果的议题先去解决。一些困难的议题,或者会引发较大争议的议题,就会稍微推迟,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中评社:下一届特区政府在治港上,您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口软手硬?
  
  李环:治港方式和原则,必须在严格遵循各项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要符合宪法和基本法的要求。强硬与否只是心理上的感觉,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对新一届特区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包容共济,多听听社会各界的声音。香港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媒体非常活跃,有一些声音会被人为放大,包括之前的“港独”议题,支持“港独”的人数可能很少,但是经过媒体的宣传,会感觉有很大的能量,但经过理性思考就会认识到,“港独”只是情绪性的,是没有前途的。
  
  对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是需要甄别的。政治本来就是妥协的艺术,各种力量要学会协商共赢。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还是需要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及香港当地法律办事。当然,在身段上还是需要柔软一些,要虚心去听各方的意见,与各个派别沟通。
  
  梁振英2012年就任后,也说过要一支笔、一本簿、一张凳去落区,但是因为总遇到抗议效果不理想,后来也没有坚持。我认为还是需要有一种恒常的机制,方便政府听到民间不同的声音。
  
  中评社:您对于新一届特区政府,以及林郑月娥的班子抱有希望?事实上,香港真正面对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无论换了谁任特首,这些问题都并未解决,幷且难以解决,您对未来五年乐观?
  
  李环:我也是审慎乐观,如果和梁振英时期比较起来,林郑月娥面对的环境会好一些。但是一个社会要治理,需要有很多政策,政策只要推进,就会有争议。比如土地房屋政策,肯定需要继续推进,但就会触及背后的利益集团,可能需要一些高超的施政技巧,更为妥善的处理方式,才不致引起强力反弹。无论如何,都需要朝着惠及市民的方向推进政策,对于各方而言,这将又是一个力量博弈的过程。
  
  中评社:本次选举建制派比较团结,票源比较集中,有人认为通过这次选举,未来五年建制派都会比较团结,您怎么看?
  
  李环: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建制派应该是可以团结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政策上就很难说。建制派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们中有的来自商界如经民联、自由党,有的偏重基层如工联会,不能说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特区政府在推动一些政策的时候,引起持不同观点的人的争议很正常。
  
  本次选举确实将唐营和梁营统和在了一起,但是新一届管治班子上任后,还是需要看具体的政策,不能够理所当然的认为建制派就会一直团结。
  
  中评社:此前“旺角暴乱”肇事者被起诉,前日梁游二人又被警方带走,昨天冲击西环的9人被警方带走,一连串的法制强压,您认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种法制强压之下,能否抑制分裂行为的滋生?
  
  李环:“占中”以及“旺角暴乱”时,警方收集了很多证据,甄别需要一定时间,现在有些人被“拉”,落案起诉也是按照程序走。对这些违法行为进行起诉和惩治,可以起到震慑作用。法治始终是香港的核心价值,维护法治是特区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香港人的责任。知法犯法,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占中”时,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现在被起诉,他们也应该有心理准备。
  
  中评社:实际上近期被起诉或者逮捕的人士许多都是本土或是泛民的支持者、拥护者,所以胡志伟才会提出“大和解”。会不会因为这一连串的法制强压,也导致了反对派内部的一些调整?
  
  李环:客观上可能会有,但是在法律面前,不能分反对派或是建制派,法律是对事不对人。之前的“七警案”也是由律政司提起检控的,“七警案”判决出来时,争议非常大,但是事后来看,香港法治信心依然存在。此次胡志伟和杨岳桥“大和解”的提出,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和反对,包括泛民内部也不支持他们,因为这显然是违反法治原则的。所以我认为要坚持法治的底线,就应当对任何人一视同仁,无论他属于哪一个派别。在香港,如果要游行示威,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之下进行,但是明显违法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2017年4月3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