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安心还是忧心———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央对港政策

  从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到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再到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笔者由于工作关系,除了通读全篇外,对涉及港澳台政策的“一国两制”部分格外关注,尤其注意对港澳的政策表述。此次借学习十八大报告的机会,找出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对照来读,不由感叹十年来中央对港澳事务的重视逐年提升,这对中央和港澳特区而言,是喜?是忧?
  
  从三份报告本身的表述来看,无论是字数还是篇幅,十八大报告都居于首位。与前两份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港澳事务的论述着墨最多,篇幅最长,实质性语言更多,针对性更强。它首次公开完整表述中央对港澳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宗旨,并在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七一讲话”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个有机结合,不可偏废”。此后又用两个自然段论述了中央对港澳具体政策和对港澳同胞的期许。相比之下,十六大报告只笼统提到了将坚定不移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工作等;十七大报告则把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提升至“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的层面,但还没有如十八大报告般上升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高度。
  
  重视,当然是好事。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从一般重视到高度重视,这中间的跨度恐怕是写着四个字——忧心重重。的确,重视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忧心。回归十五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从表面上看,香港没有经历重大的风波,经济发展,政制推进,民生也不断改善,在这个意义上,“一国两制”是成功的。然而,香港社会也在这十年中不断积累着矛盾,经济的发展方向,普选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贫富差距的扩大等,有些是特区政府的份内事,有些却需要中央与特区政府一起面对。“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已逐渐进入深水区,碰触到了新问题,出现了新现象,遇到了新压力,该怎么走下去,需要坚持、反思、创新与智慧。
  
  对于十八大关于“一国两制”的新思想、新论述,新任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在其文“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中有全面、深刻地论述,笔者十分赞同。然而,既然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中央的忧心,那如何令中央安心,便是笔者更为关心的问题。结合报告与近年的工作实践,笔者理出了三个关系,相信只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中央对香港的忧心就能转化为宽心、安心。
  
  一是香港内部的关系。即十八大报告中表述的“香港各界人士”。香港各界人士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一个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利益板块组成,这些小版块之间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就能拼出香港明天更美好的图画。反之,如果相互不满,难以包容,乃至互相攻击、谩骂,那内耗损害的将是更多港人的利益。可以有分歧,但不要分裂;可以有矛盾,但不要零和。只有超越纷争,香港这艘航船才能快速前进。
  
  二是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这是近些年出现的新情况,不仅仅是一句“深化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那么简单,还包括随着交流的频密、深化遇到的文化、习惯、规则、制度等方面的困难与阻力。两地能否在宽容、包容的心态下进行交往,能否互取所需,相得益彰,能否实现双赢,是两地居民与政府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十八大报告仅用一句“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来表述,更多笔墨用于阐述我们自身的“内部”问题。外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才是事物发生质变的根本原因。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当然要防范和遏制,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如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相信港澳同胞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管理好、建设好特区,相信港澳同胞能与内地人一样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也相信港澳地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能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挥独特的效力。毕竟,同为中国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是,忧心纔可朝向安心的方向慢慢前进。
  
  2012年11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