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红七军为必背瑶民种牛痘

  ……

  必背瑶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传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已留下了一首首军爱民,民拥军的赞歌。

  1931年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七军从广西向江西中央苏区挺进,经过乳源梅花时,受到国民党军邓辉旅的堵截。两军在梅花圩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死伤千余人。给敌重创后,红七军撤出梅花圩,沿武江河边挺进。战斗中致伤的红七军指战员400多人,由当地党组织将他们转移到大桥铁龙头村。

  1931年2月5日,红七军到达乳源杨溪与乐昌长来水口的地方渡江。邓小平政委率五十五团先渡,张云逸军长率五十八团后渡。五十五团全部和五十八团部分红七军战士渡过江后,受到从乐昌、韶关两地赶来的敌军追堵。邓政委指挥部队掩护五十八团抢渡,但因敌军不断增援幷封锁了渡口,邓政委只好率领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部分红七军战士向江西苏区挺进。

  被敌军堵截过不了江的张军长,率余部从杨溪退到必背瑶山半岗岭瑶寨。张军长住在瑶胞邓安德家里,翌晨邓安德带路进入横溪。张军长率部队驻扎在溪头、下湾两村,休整部队两天后由下湾村民余斌山带路,经过板泉、寒古岭、湖洞到达乐昌罗家渡附近渡口,渡过武江河继续向江西挺进。经湖南至江西省永新县与邓政委会合,然后进入兴国县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苏区红军主力会师。

  在杨溪前往瑶山途中,有三位重伤员无法跟上队伍,掉队后流落在王茶坪坑(今必背镇)等地。这三名红七军重伤员一名叫黄恩祥(化名黄老五),是红七军五十八团三营五连连长,广西东兰县纳合人,右腿负重伤;一名陈月生(化名黄老四),红七军五十八团一营三连战士,广西巴马县白马人,脚部负伤;一名黄世尤(化名黄老三,黄恩祥侄子),红七军五十八团二营四连通讯员,患伤寒病,军部决定由他负责照顾两名伤病员。

  不久,他们向必背转移,在转移途中被王茶大圳口瑶民邓天位搀扶回大圳口瑶村。当村民得知三名伤员是红七军伤病员时,便纷纷捐衣赠食物,并安置他们在大圳口住下。

  在必背瑶民的关心照顾下,三名红七军伤员治好了伤,医好了病。他们便去梅花圩等地找地下党联系,结果未联系上,只好返回必背大圳口居住下来。当地瑶民给他们开荒耕种,教他们编织竹笪、谷箩,酿酒做豆腐。他们向瑶民讲红军战斗故事,宣传革命道理,与瑶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后来,他们学会了讲瑶话,改穿瑶民服装,长期生活在瑶民中。他们为瑶民种牛痘预防天花,盘才万(1935—2017年,1979年至1994年任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本书编者)的牛痘就是黄老三种的。还教瑶民唱一首顺口溜:“雷公一响,天火一烧,天下太平。富人莫喜,穷人莫忧。”当时虽不解其意,但瑶民却看到了革命星光,都叫他“共产黄老三”。1963年,“共产黄老三”经时任必背公社党委书记盘才万的支持和批准,回到原籍广西巴马县,并享受老红军待遇(已故)。同时,其当地政府也写了一封信给盘才万,感谢他对“共产黄老三”的特别照顾和关怀。如果没有他的特别关爱,黄老三就会默默地淹没在茫茫的深山大岭中。

  本文选自《瑶山之子》第五章(节选),黄金河着,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第057—059页。本文标题为本书编者所加。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