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到角围楼红七军休整和部分伤员养伤遗址

  到角村围楼遗址,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到角村。到角村是岩口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与温汤一河相隔,距大桥镇3公里。大桥河从村子前方开阔的田垌自右至左环绕而来,山环水绕,绕来到去,到回村边左角流经温汤,村居左角山下,故名“到角”。村子依山傍水,村南隔河相望有挺拔隽秀的笔架山。村北河边,石阶古道穿过庙山桂花林,古代有桥达温汤。温汤今被开发成为一个度假酒店,命名“蓝山源岭南东方温泉酒店”。

  到角村姓张,祖上自闽迁粤,于清初在到角立居至今300多年,属客家汉民。现有农户24户,120多口人。

  村东的围楼遗址,原是到角村建于清代的围楼,高三层,是村人防兵匪兽害的建筑物。1931年2至3月,红七军部分伤病员在围楼居住一个多月后,被国民党军队烧毁。

  1931年2月,红七军梅花血战后南撤,有一支小分队由一位姓梁的营长率领,经西京古道南下来到到角村。“……军部领导同志把伤病员交给杨高林负责安排在当地隐蔽养伤。记得杨高林同志当时很积极,找到可靠的群众带了一批伤员从大坪杨家、过桥边村,向‘温汤’往乳源大桥方向走了。”(《乳源革命历史参考资料汇编》84—85页,乳源瑶族自治县挡案馆、乳源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编,2015年8月)村民将村中围楼腾空给红七军住宿,为时一个多月。村中有一位名叫张细林(别名林子头,红七军给他改名“张顺”)的村民,是中共地下党员张金泮的心服骨干,他把相隔到角村只有200多米远的田心村作为前哨口,张金泮经常到这里与张顺接头。村民守口如瓶,无一人透露村中住有红军的消息。红军见该村都是穷苦农民,便常常给他们讲穷人要推翻土豪劣绅,要闹革命、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还教年轻人学骑马。村民张文礼跟红七军学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来,右手无名指骨折,红七军给他治伤,送了一块粗麻布给他包伤口并用来作吊带,同时还送了一个水壶作纪念,麻布至今尚存。

  1931年3月23日,国民党军队扑向到角村,搜捕“围剿”红七军伤病员,村民提前得到消息,急报红七军撤离围楼。同时,村民也坚壁清野,全部撤离村子。红七军和村民刚刚撤离,国民党兵随即赶到。敌人没抓到红军,对红军住过的围楼也不放过,叫嚣:“走得了红匪走不了楼!”一把火把围楼给烧了。又见村子无人,恼羞成怒,便将到角村、田心村两个村子一同烧毁。“国民党匪军又于一九三一年农历二月初五‘围剿’到角村。当时在到角村隐蔽养伤的几位红军伤病员,得知国民党反动派要来‘围剿’的消息,于二月初四晚即与到角村的群众一起上山隐蔽了。二月初五早上,反动军队来‘围剿’时,把到角村22户人家的房屋全部烧光,猪牛等牲畜大部分被抢走。在‘围剿’到角村的同时,国民党匪军又把离到角村200米远的田心村烧光。”(《乳源党史资料》3期(总第6期)第14—15页,中共乳源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1983年4月5日)一名到角村民在山上被国民党兵发现,当场被打死。

  次年,村民在围楼废墟栽种柏树四棵,今长成参天大树。围楼遗址现存石墙长宽均16米,为正方形,面积约260平方米。四周是整块大石砖砌筑成的坚固石墙,南边有石雕围楼门。东边石砖墙基离地面高3米多,石墙基和石门今保存完好。据到角村老人反映,遗址还埋着当年红七军的一门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