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化“九二共识”之探究

  前言:“九二共识”发表20周年时,笔者曾在香港《中国评论》2012年第1期撰写题为“九二共识是稳定两岸大局的定海神针”的文章。如今,时空跨入第25个年头,笔者感慨,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商谈,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但为何近年来中国国民党高层越来越强调“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为何民进党始终回避、模糊、拒绝“九二共识”?以及“九二共识”如何深化与进步等。由此,笔者认为,在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和深化“九二共识”,有其必要性。

  一、国民党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是应对统一的策略,显然幻想守住“中华民国”,“以拖拒统”

  1.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国民党“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1988年至2000年,李登辉任内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国家统一纲领》,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制定《台湾地区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与大陆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但1992年之后的1994年,李登辉与日本司马辽太郎的谈话暴露了其“台独”真实面目。接下来1995年李访美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1996年紧缩大陆政策提出“戒急用忍”;1999年接受“德国之声”采访发表了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两国论)”,严重冲击“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关系严重恶化。显然,李登辉主政12年,“九二共识”在其手中完成,也是在其手中遭到破坏,一步步暴露其“台独”的本质。当然,有一点值得关注,李任内多次“修宪”,但在“一中原则”和“领土变更”上,不敢越雷池一步。

  2.以马英九为代表的国民党“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8年,马英九重在强调“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大陆重在强调“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双方对“九二共识”存在不同认知和严重分歧,这也是大陆到今天都没有对“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作正面回应的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对“九二共识”认知的差异,幷没有影响到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交往,直至国台办与陆委会建立沟通联系管道和两岸热线,幷朝着“机制化”方向努力。实际上,双方心知肚明,尤其大陆以大局为重,从全局着想,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考虑到岛内政治实际状况及马英九和国民党的处境。然而,“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幷未给国民党带来“福音”。国民党自认为守住“一中各表”,就能守住“中华民国”,就能“以拖拒统”,幷试图拿来与大陆谈判要价。问题是,马英九主政8年拒绝两岸政治谈判;拒绝商签两岸和平协议;拒绝商谈两岸建立军事合作机制。而且,一夕之间,执政权丢掉,制约民进党的能力骤降。可见,“一中各表”、“中华民国”,能否守得住,需要大打问号。

  3.以洪秀柱为代表的国民党“一中同表的九二共识”。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认为,在两岸已经进入“深水区”时,必须要认真地处理两岸的“政治定位”问题。因此,洪强烈主张两岸应该提升“九二共识”,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而“一中同表”的具体内容就是“两岸均是,整个中国内的一部分,其主权宣示重迭、宪政治权分立”。同时,洪更明确主张深化或升级“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展开政治对话,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署平等尊严的和平协议,确保台湾的国际参与及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以增进两岸的和平发展。然而,洪参与党内“总统”初选时提出的“一中同表”,受到党内几位大咖的极力反对和阻挠,甚至“换柱”另推他人代表国民党参选,以致后来在国民党的政纲里面,仍纳入“一中各表”,洪也无法再提“一中同表”。

  二、民进党回避、模糊、拒绝“九二共识”,是“台独”本质所决定

  1.陈水扁拒绝“九二共识”核心因素。陈执政8年,曾企图用“九二过程或精神”、“九二香港会谈”等名词取代“九二共识”。其幕僚、民进党国际部副主任刘世忠曾出书爆料,2000年陈水扁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对美方人士称可以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结果在时任陆委会主委蔡英文的介入下,紧急否认。之后,陈“变脸”拒不承认、也不接受“九二共识”,甚至提出“一边一国”、推动“公投入联”、“正名制宪”,幷操弄“统独牌”,为的是转移执政无能和经济困境;为的是政治选举骗取中间选民选票。其实,根本因素是陈“台独”本质所决定,陈在20世纪80年代就鼓吹“两岸是各自独立的国家”,2000年竞选“总统”,曾带领“台独”分子高呼“台独万岁”。但陈毕竟是投机政客,2000年5月20日就职“演说”承诺“四不一没有”;2001年元旦“祝词”还提出两岸由经济、文化“统合”,逐步走向政治“统合”;也曾说出实话,“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登辉做不到,他也做不到。

  2.蔡英文拒绝“九二共识”主要因素。一是“台独”基本立场所决定;二是民进党党内“基本教义派”牵制;三是自以为拒绝“九二共识”有利民进党执政;四是“亲美日、抗大陆”的策略需要。蔡认为,以“维持两岸现状”基本可以迎合台湾80%希望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与国民党“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相差无几;也符合美国对台海“和而不统、划峡而治、维持现状”的策略。蔡盘算,用“维持两岸现状”回应“九二共识”,足以抵挡大陆的压力,如能打开民、共交往之门更好;不能打开,也不急于期待。现在看来,大陆给蔡的答卷,蔡不会、也不可能再继续回答。可以断定,民进党以“维持两岸现状”定调回应“九二共识”,如无特别需要,将会持续下去。而美国已相信蔡两岸政策符合美国战略利益,不需要再听蔡说什么,而是要再观察民进党比国民党有多少可利用价值。即便特朗普政府打“台湾牌”,甚至拿“一中”政策与中国做交易,台湾也只能当“棋子”被利用,或当“弃子”成牺牲品。

  3.民进党的“宪法各表”与国民党的“一中各表”趋同。国民党执政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坚持“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实质是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民进党执政同样玩弄两面手法,既坚持“台独”党纲将两岸定位为“国与国的两国关系”;又提出“维持两岸现状”,实质是坚持“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诡谲和严峻的是,现在蔡英文也讲,依照“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和“两岸关系条例”,处理两岸关系,基调与国民党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趋同,只是蔡所讲的“中华民国”,需要验证是不是“借壳上市”。如此对应、延伸,民进党的“宪法各表”与国民党的“一中各表”趋同;“台独”与“独台”合流。走到最后,可能会出现国、民两党无论谁执政,都将推行“中华民国到台湾”,“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那时的“中国国民党”即使不改名,骨子里也变成了“台湾国民党”。因此,长期守着“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似有利“独台”与“台独”合流。唯有真正奠定“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打破两岸政治僵局现状,逐步解决“一中内涵”政治分歧,方可阻止“明独”与“暗独”窜连到一起。

  三、“九二共识”应还原其本来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内涵,加以准确理解

  1.“九二共识”不是大陆所设政治前提。“九二共识”四个字是在2000年已经发生政党轮替、民进党即将上任前的4月,由时任陆委会主委苏起提出的。之后苏起解释,他创造“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动机单纯,只是希望让民、共两个执政党能继续沟通和解,是一种“过渡”方案。因此,客观、准确地讲,“九二共识”是双方的“底线”,是两岸的“底线”,是国民党执政时期代表台湾方面首先提出,不是大陆强加于台湾的所谓“政治前提”。然而,台湾政党轮替后,新政府及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不接受,推翻了原有的共同政治基础,使得两岸联系沟通机制与两会制度化协商机制停摆,两岸关系严重倒退,乃至陷入僵局。政党轮替是台湾内政,大陆不会干涉,但涉及两岸关系达成的重要共同政治共识,台湾方面,包括政党轮替后的新政党、新政府,不可单方面决定“说变就变”。因此,“九二共识”这一“底线”,大陆已无退路,也不可能让步。

  2.“九二共识”有其完整性的内涵。1992年两会在香港会谈,双方经过一系列函电往来后确立了“九二共识”,大陆海协会表述:“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涵义”。台湾海基会表述:“在海峡两岸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归纳两会的表述,就是双方均“坚持一中”;“谋求统一”;暂时搁置“一中内涵”分歧。毫无疑问,双方的表述,实际作了“求同存异”的处理。因此,“九二共识”重点不是“一中各表”,而是“一中原则”。从完整性讲,不要忘记,更不能放弃,还有两岸“谋求统一”。很遗憾,马英九主政8年的大好时光,重点在强调“一中各表”,背离了“九二共识”的初衷和核心意涵,以所谓“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应付大陆。正如马在美国演讲的所谓“台湾大策略”(和陆、友日、亲美),一语道破天机,现出甘做美、日“棋子”的原形。

  3.“九二共识”幷未解决“一中”内涵。代表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达成以“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勉强解决了“一中”原则问题,但幷未解决“一中”内涵,这是最大的遗憾和缺失,也是两岸政治关系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两岸“深水区”中的结构性、深层次的重大政治分歧,即双方无法回避的正是“一中”内涵,即对“中华民国”的政治定位,也就是代表中国主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因此,两岸政治僵局始终卡在“一中”内涵的重大分歧上,要想继续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向前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显然已无法完成。然而,民进党看出“门道”,知道国共两党以“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又争得台湾多数民意,这对国民党执政加分。而民进党拒绝“九二共识”,虽然不能打开民、共交往之门,也影响其执政而减分。但民进党捕捉到,国民党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大陆坚持“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民进党则“乘虚”而入,提出“维持两岸现状”,以此来应对国、共两党及美国。

  4.“九二共识”的台湾民意如何定义。严格讲,“九二共识”的达成,在两会整个商谈过程中确有文件往来证明,这是客观事实。但双方没有签署任何的文字协议加以确认,这也是客观事实。但民进党不能以此为藉口,说台湾民众不知道什么是“九二共识”,民进党也不能以没有看到有协议或没有参与商谈,而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民意可以引导,不可以误导。而两会是两岸当局授权的民间机构,代表人民商谈达成的共识,完全有资格代表民意。两岸当局应负责任地“为民执政”,代表主流民意做决策和制定相关政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不知道、不清楚或不关心20多年前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幷不等于不存在。2005年4月“胡连会”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新闻公报,讲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同年8月国民党十七大将坚持“九二共识”列入“党纲”。2012年12月中共十八大将“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写入政治报告。因此,“九二共识”是国共两个执政党代表两岸政府和两岸人民达成的政治共识。

  四、“九二共识”需要巩固、发展、深化,为两岸和平发展“保驾护航”,幷为两岸渐进融合,创造提升的条件

  1.岛内已有研推新版“九二共识”的期许。“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提出要“超越九二共识”;洪秀柱质疑“九二共识”要维持多久?走到最后是不是就变成“独台”?苏起提到“九二共识”已经到顶,“一中各表”无法解决两岸政治分歧,包括“不统、不独、不武”也愈走愈狭隘,两岸互动需要一个创新思维、新名词或新概念。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助教李毓峰认为:“九二共识”的政治模糊艺术,实已难因应当前和未来两岸进行政治性协商。《中国时报》曾发表文章称,国民党更要认清“九二共识”已完成历史使命,“各表”的两岸关系幷不能确保台湾的有利未来。除上述期许外,岛内也有新版“九二共识”的构想。如“一中大屋顶”理论;“大一中”架构;“一五新观点”等。蔡英文访美避谈“九二共识”,但为了选票也表示,诠释和名词的使用问题,可继续“求同存异”,也算是一种从“高调否定”,变为“低调回避”。日前,陆委会主委张小月也承认,是在考虑“九二共识”之外的新共识。因此,岛内上述种种论述与期许,可否作为两岸现阶段的一种“过渡”方案,在两岸既有的政治基础上,尊重过去已有的默契与合作及良性互动的历史,共同研究推出双方都可接受的另类新版“九二共识”?

  2.需要打破“一中各表”永久化。研推新版“九二共识”的目的幷不是、也不可能解决目前两岸政治定位分歧,只是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新的“过渡”方案,争取广大台湾民众认同,在新版“九二共识”基础上,以利于开启两岸政治对话。当然,设计新版“九二共识”论述非常重要,笔者建议可否分两步走:

  第一步,概述为“中华共识”。“中华”与“中国”仅一字之差,台湾民众与数千万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同胞,没有人会怀疑自己不是“华夏之孙”。尤其“中华民族”四个字,岛内更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台湾竞争力论坛多次民调:80%以上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同时有据可查,以“中华台北”名义参与国际组织和活动也有先例,台湾蓝、绿当局虽不喜欢,但也能接受。因此,构建“中华共识”的新版“九二共识”,重点突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华民族”。选择一条自下而上、有民意作后盾的路径,把实现“中华梦、台湾梦”这一命题,交给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13亿中国人,一起来“共同缔造”一个“新中华”,从而为目前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解套。

  第二步,概述为“一中两治”。“一国两制”核心是“一个中国”;“两制”涵指“两种社会制度”。在“一中框架”下,“两岸自治”(港澳“一国两制”模式即:一个中国,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60多年来两岸的确是在两种社会制度下“自治”。2013年北京“习连会”、“习吴会”,达致在“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构”下定位两岸关系,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是否初步找到了聚焦“两岸自治”的法理基础,即两岸各自依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民国宪法”),均“坚持一个中国,追求国家统一”?客观上讲,“一中框架”内的两岸“治权”,由“主权实体”与“非主权实体”共存。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终结“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主权,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至今这个具国际法的历史性、合法性“决议”,在国际上幷没有改变。目前两岸关系现状不是国家“主权”的分裂,而是两岸“治权”的分离,也就是两岸共同享有“主权”,各自依法实施“治权”(台湾当局对“台澎金马”拥有“独立”的司法、立法、行政权)。

  3.构建新版“九二共识”可行性分析。在台湾大多数民众建立“中华共识”的新版“九二共识”概念基础上,红、蓝、绿有无可能共同构建“一中两治”,最终“共同缔造”统一的中国?在两岸和平发展初级阶段,不妨先将“深水区”中的“治权”议题,作为“合情合理安排”、幷为之努力的方向来探讨。这也是依“一国两制”构想,进一步厘清台湾“治权”较为理想的选择;尊重“台人治台,高度自治”,也有利于台民众减少所谓“矮化”疑虑,增进“一中”认同;对未来条件成熟时两岸进一步讨论“主权代表”、最终为“主权代表”问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定有帮助。建议两岸智库先行,将台湾的“治权”作为议题来探讨,相信这一重要举措本身,就是与时俱进,就是重大突破。2015年5月4日“习朱会”,习总书记曾强调要“聚同化异”。更提醒国民党,“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意在不要“久拖不动”,尽早开启两岸政治谈判。国共两党及两岸红、蓝、绿学者,可先行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深化“九二共识”,寻找新版“九二共识”,为建立两岸“定期化、机制化”政治谈判平台,为真正让台湾朝野各政党团体、广大民众接受“两岸同属一中”,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

  4.关于构建新版“九二共识”配套宣导。
一是链接“中华民族”宣导新版“九二共识”。台湾民众为什么对“中国”两个字敏感、抵触?为什么“中华”两个字能够成台湾民意最大公约数?道理很简单,因为“根”是“中华民族”,无法否认自己是炎黄子孙。而且,“民族”认同比“国家”认同政治色彩少,认受性高。“中华民族”认同不仅是台湾民众心中的一张名片,也是全球海外数千万华人与13亿中国人心中的一张名片。因此,在目前两岸政治无解的情况下,先行唱响和平发展阶段的“中华民族”认同,幷让台湾民众“入耳、入脑、入心”,有助于台湾民众逐渐理解、认同新版“九二共识”。

  二是链接“一带一路”宣导新版“九二共识”。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战略。台湾作为中国一个近海岛屿,属于天然“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幷且近30年两岸经贸依存度增大,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英九当局看到经济发展大趋势,不顾绿营反对,赶在截止日前一天申请加入“亚投行”。台湾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国际经济大舞台中,既可逐步培养台湾民众“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意识,又有助于反制“台独”负面影响及加强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

  三是链接“一国两制”宣导新版“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主要被台湾政客及既得利益集团“污名化”,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和一般民众幷不清楚,或认知甚少,误以为“一国两制”是中共“吞幷”台湾,从而心存疑虑,乃至“反共、恐共、惧共”。而对“一国两制”的宣导,在港澳有一些研讨,在台湾几乎没有声音。即便有也是原则性强,贴切民生弱;讲“一国”多,讲“两制”少;讲“和平”多,讲“统一”少。2014年9月习总书记会见台湾“和统团”时指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所以,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反复、耐心向台湾民众解释说明,“一国两制”与台湾民生、两岸共赢、中华振兴,休戚相关。而且,台湾的“一国两制”模式不等同于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模式。

  五、结语

  总而言之,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后,两岸关系面临台湾内部结构性复杂变化,包括国、民两党政党实力消长、地方政治版图改变、反当局公民运动兴起、民意走向日趋堪忧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