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签订和平协议有助两岸双赢

  历史上有些事情,往往难以预测,但又是如此的真实。不久前,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一次凤凰卫视釆访中曾表示:过去解放军打到金门的炮弹,今天变成菜刀,被大陆游客买回,真是不可思议。笔者一直认为,两岸中国人,情同手足,血浓于水,过往的历史不应该再重演。今天两岸和平发展已成为主流民意,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的主客观条件基本具备,尽早探索如何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确有其重要性、必要性。

  一、“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对话妥协的典型之作

  1945年10月10日,是国共两党在重庆经过一系列会谈后,联合签署“双十协定”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也是辛亥革命34周年纪念日。60多年前“双十协定”的签署,是国共两党以妥协、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而共同努力的重要成果,目的是为了结束国共军事对抗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民主的新中国。“双十协定”是一份具有转折性、历史性伟大意义的重要文件。

  然而,国民党与蒋介石,错估形势,高估自己的武力,公然撕毁协议,挑起国共内战,使多难的中国又一次陷入战火的深渊。60多年后的今天,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尤其国共两党高层已经实现历史性握手,两岸各项交往交流之门已经打开,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步上正常轨道,国共两党应可再次携手,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尽早就“结束两岸敌对状况,签订两岸和平协议”议题展开协商。可以相信,如今国共合作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共同目的是为造福两岸人民,让两岸人民有一个踏踏实实的安全感,让两岸人民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永享和平。这个协议如能成功签订,一定会受到两岸人民的拥护,一定会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有利条件。

  二、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中共长期不懈努力的目标

  中共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或发表的重要文告里,至少有十多次呼吁“结束两岸敌对状况,签订两岸和平协定”,包括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1993年8月《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重要主张、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和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政治报告等。其中《告台湾同胞书》的文字表述是:“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这只能制造人为的紧张。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相隔30年后的2009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第六条的表述是:

  “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中携手创造美好生活。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仔细解读,表述的原则始终如一,相关的内容略有不同,胡总书记的讲话更加明确、更趋务实、更加包容、更趋完整。

  三、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先易后难”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具体体现

  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有助于加强两岸政治互信。从远的讲,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已有20多年。近的看2008年以来,两会恢复协商、海空实现直航、陆客赴台观光、两岸达成10多项合作协议。但两岸政治互信仍显不足;交流还有障碍;民众还有误解;台湾还有人敌视大陆。尤其,台湾每逢选举,国、民两党争夺执政权,两岸议题必成选战热点,而有时甚至成为主要议题,这本是岛内朝野政党利益驱使造成,无奈硬与大陆挂钩,问题之一出在两岸政治互信不足。

  要解决两岸政治互信问题,当然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着手才能解决,笔者认为,首靠民意。民意靠什么?靠两岸深化交流。能否进一步深化交流?主要靠加强两岸政治互信,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其实,现在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就是一种建立政治互信的具体内容,不要简单认为谈政治议题,才算是建立政治互信。通过经贸文化舞台,渐进发展积累,达到政治互信,否则谈政治是空心的、脱离实际的。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互信达到一定程度,政治互信的量变自然上升为质变。因此,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同样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更高级的具体行动,目的就是要加强两岸政治互信。同时,让台湾民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加强两岸政治互信的重要性。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循序渐进”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安全保证。

  长期以来,岛内多家民调结果显示,民众高度期待早日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十多年前的1998年10月台湾公共电视台民调显示,高达78%的民众赞成两岸能在进入21世纪之前,签署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和平协议。2008年5月《远见》杂志民调显示,71.6%的台湾民众认为,应该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毫无疑问,两岸兵戎相见,已成历史,同胞血浓于水,情同手足。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已具备了重要的民意基础,已成为两岸民众共同期待的目标。针对民意求和、求安的实际情况,台当局应当相信人民会支持,即使少数人有疑虑,通过正确的宣传、引导,是可以释疑解惑的。两岸和平,稳中求进,符合主流民意;停滞不前,无所作为,没有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人民最终会站出来明辨是非。当然,对两岸和平发展的进度、速度、深度,急不得,要循序渐进;对两岸和平发展的进度、速度、深度,也拖不得,要防止“夜长梦多”。

  历史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量变到质变是客观规律,任何政治力量或人为阻挡,都是徒劳的。30年前的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问题,但没提时间表,也不可能有时间表。30年后的2008年12月,两岸“三通”终于实现,这就叫“水到渠成”。更重要是,为了确保两岸和平发展不致逆转,防止出现不可预测的高度风险,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确有其必要性,谁能保证迄今仍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不会东山再起,将重蹈两岸紧张、危机呢?

  四、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稳定的重大举措

  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毫无疑问是中国人自己的“家务事”,可以判断,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会持肯定、支持的立场。因为,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稳定,世界各国可以放心。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不怀好意的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唱反调”。他们表面上会肯定两岸和平发展,期待台海稳定,实际出发点却是,两岸关系能够时不时的发生紧张,或“擦枪走火”的小磨擦,才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骨子里面,这些国家不愿看到两岸和平发展、最终走向统一,担心中国强大“称霸”,有损他国利益。

  其实,这两点认识都是错误的。和平发展,台海稳定,看不出会损害任何国家利益,2008年以来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事实足以证明。至于中国强大会“称霸”,更是毫无根据,中国要养活13亿人口,中国自己有做不完的事情,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相当复杂繁重任务和艰难挑战。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将“和平发展”内容解释为五点:1、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4、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5、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五、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政治议题,但与两岸和平统一政治议题是两回事

  如何看待两岸签订和平协议问题?现在台湾不少人对和平协议存有疑虑,认为是涉及高度敏感的政治议题,且阶位很高;还有人把完全不同性质的“和平协议”与“和平统一”混在一起,甚至负面、曲解“和平协议”等同“和平统一”。其实,和平协议与和平统一,政治内涵完全不同;两者阶位差距很大。两岸和平统一的谈判,涉及到一个中国政治内涵。讲明了,就是两岸之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谁代表中国主权,存在严重对立和分歧,这是两岸重大政治分歧的焦点问题,涉及两岸最高政治阶位。

  两岸和平协议的谈判,不涉及一个中国政治内涵,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只是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和平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机制性保障,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没那么可怕,不必要担心。笔者在《中国评论》1998年第8期撰文提出,“对两岸来讲,将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内涵分别处理,有助于求大同、化小异”。如果将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内涵分别处理,只要双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坐下来实际讨论如何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相信双方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解决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中涉及到的复杂、尖锐、敏感问题。

  六、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可以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

  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以何为基础?明年将迎来“九二共识”20周年。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双方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分别以口头表述方式达成共识,即大陆概括: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国民党认知的“九二共识”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不论双方表述不尽相同,但毕竟对不涉“一中内涵”的“一中原则”是有共识的。所以“九二共识”为后来两岸对话与协商得以恢复,为两岸商谈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等十多份协定,给予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的共同政治基础。现在有些台湾学者简单把“九二共识”理解为就是“一个中国”,有些民进党人士更歪曲“九二共识”就是大陆“不放弃用武、追求统一”。笔者认为,“一中原则”与“一中内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中原则没有讨论的余地、空间;一中内涵在两岸之间可以平等讨论。一个中国原则不是前提条件,而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因此,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如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十六字方针,以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探索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诸多条件,正逐步趋于成熟。我们不会忘记,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主席达成“两岸和平发展五点共同愿景”,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巨大而又深远影响。其中第二点明确指出,要“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我们也注意到,2011年7月21日马英九接受日本《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联合采访,对于有关两岸是否签订和平协议或实现领导人会谈的问题,马表示“不排除,但没有时间表”。笔者认为,马英九“未排除签和平协定”的表述,结合马英九曾说过“不统”不是排除统一选项,结合马英九曾强调的,台湾和中国大陆在过去长期相互对立,但现在应该“以和解消弭冲突、以协商取代对抗”,这说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对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有基本诚意、基本意愿、能够顾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但没有时间表”的说法,显然过于谨慎、保守。

  事实上,可以理解马英九出于岛内政治现实和选举考虑还有所顾虑,但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未必对国民党执政产生负面影响。选票在选民手中,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有利两岸民生,有助两岸双赢,有台湾民意支持,台湾无论政党是何种颜色,无论各党各派出于什么政治目的,都不应该有反对的理由。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1年10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