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六、陆氏大着《粮食学》之第一编的概要

  陆精治先生的《粮食学》大着,除上述多篇序言、题词等之外,共分6大编。第一编是“绪论”,分别以“中国粮食问题之种种”“我之人口问题观”和“中国粮食学之概要”三部分为题并作了阐析。

  陆精治先生在“中国粮食问题之种种”中指出,人类之生存,以粮食获得为基础,故人类之生活问题,即粮食之问题也。生活问题以经济问题为始、社会问题为中、政治问题为终结。经济问题之中枢,为衣食住行之问题,即以解决人民生存问题为主眼。人类生存于一社会内所消费粮食之总数,以其能生存于该社会内之人数的最大限度而决定之。当该社会内粮食之供给与人口消费均衡时,即达于饱和状态。若人口继续增加时,要是没有其他方法获得粮食,则必呈现严重恐慌状态而造成人类生存的困局,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必然发生严重的问题。

  他认为:关于粮食之获得,其法有二:一为直接的生产所得,二为间接的获得。关于粮食品之性质,人类以动植物为主食,自有史以来,植物只限于农作物及果物为主,动物只限于鸟禽及鱼界为主,而“将来进步或变食酵母、电力粮食精和其他新食品也未可料也”。关于粮食问题解决之方策,作者指出,以往并无人认真研究、认真重视,致使连年饥荒、生灵涂炭。自公元前108年至1911年间,我国曾发生过1828次饥荒,近几十年也出现过此种情况。陆精治先生特对造成饥荒的经济原因、天然原因、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等作了逐一的分析。这些分析之观点甚为中肯,内容甚为丰富,针砭时弊之笔力也跃然纸上。例如,作者在分析政治原因时指出,不法官吏之苛征暴戾,土匪盗贼之横行无惧,军队过多空耗给养之大患,政府对于民食问题之无能为力,等等,都是必须面对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大计。与此同时,陆精治先生还强调絶对不能种鸦片以害人和私用田地作墓场等,提倡国人养成节俭的品性,在婚姻、诞辰、丧祭等方面应制止浪费。

  陆精治先生在“我之人口问题观”中较为集中地介绍了他的人口问题的主体观点。他说,马尔萨斯研究人口与食物比例之结果,认为人口增加是几何级数,食物增加是数学级数。有如人口增加之速率等于汽车之速率,食物增加之速率等于跑步之速率,人口之增加率快,而食物之增加率慢。因而人口增加渐渐超过食物之增加,故此要避免人满为患,必须有各种限制以制约之。而人口限制之最痛苦者莫如战争、瘟疫、饥馑,以及人类社会各种罪恶与灾祸之限制。此外,还有道德的抑制为人口最善的限制。因道德抑制是无痛患者,不过延迟婚姻期限,使男女有经济的独立能力,然后结婚,这就是马氏的结论,亦即为马氏限制人口增长之主张。陆精治先生认为,在机器未产生、科学未脱离幼稚之时之地,马氏的学说并非空论。但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学术技艺同时进步,粮食生产之增加,已超过几何级数以上。所谓限制人口增长之种种弊端也因医药与教育之进步均在逐步消除。故马氏之人口论,似可成为历史之遗物。

  陆精治先生对马氏人口论的简介与评价之后,即提出了自己另一种学术见解与主张。他认为,人类的食物,过去从陆地栽培生产为主,从海上渔获而得者为副。就陆耕而言,农业电耕机器之发明,收益几近平常之一倍以上。便有利用水与电来栽培植物,且无需电耕的研究将证明由陆地而海面的粮食生产之法,以及酵母粮食之发明,空气滋养之利用,化学合成物之“粮食精”之出现,电子置腹发生“热力卡”的试验,等等,将来之人类“则土地已不成问题,劳力亦不成问题,人口也不成问题,粮食更不成问题”。而“人口问题”必会转为“人种问题”,即人种改良问题与人口增加问题。所谓人种改良即优生学(Eugenics)为研究人类遗传质素之改善,使于精神上并肉体上以达改良人种品性之目的。例如配偶之选择,宜于医学与生理学家之检验等,如此所生之儿女,当少有不良素质之遗传,久之将成优秀人种与优秀民族。陆精治先生在此提出的由粮食问题到人口问题再转为人种问题及优秀人种与优秀民族的循环相生,内中确有许多学术思想的闪光留于后人以甚多启示。

  陆精治先生在全书第一编绪论的第三节即在“中国民食论之概要”中,相当明确地提出创立新兴学科“粮食学”及其初步体系构架的设想。他认为,民食问题很复杂,包含甚广,“吾人不可以单纯一个问题讨论之,应作一种学科的探讨,方足以解决民食问题,促进民食之进步。”作者列举的20世纪3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在民食问题上主要代表作如《食粮问题》《人口食粮问题》《欧战时之食粮问题》《食粮与社会》《食粮供给》《食粮管理》和《食粮经济》等著述,大都就是单纯从一个问题来讨论的,“吾人实不能视为满足,应更进一步作有组织的研究,集合各个与粮食有关之事业组织,而成一系统的学科。着者(陆精治先生)以所以名此学科曰“粮食学”。而“粮食学”之组织,可分为粮食之增产政策、粮食之统计、粮食之管理、粮食之营养、新粮食之研究,等等。同时涉及许许多多的相关学科,是诸多学科的有机构成。

  陆精治先生首先对“粮食学”的定义作了自己的界定,认为它是“为了研究粮食之增产政策、粮食之统计、粮食之营养、粮食之管理、新粮食之研究等,以解决世界人类之粮食与生存之问题之学问也。”指出研究“粮食学”必须一并研究与粮食有关之多种学科,此种学科因其性质关系之轻重,而分为主学科与副学科之二种。其中的主学科约为15门:1.粮食增产政策、2.粮食统计论、3.粮食管理学、4.粮食营养学、5.新粮食研究论、6.人口问题、7.农业政策、8.农产制造学、9.营养化学、10.水之营养论、11.空气论、12.电学、13.贫穷问题、14.农业经济、15.农艺化学等。副学科约为18门:1.栽培学,2.作物改良学、3.食物化学、4.社会学、5.社会改造论、6.移民垦殖论、7.卫生概论、8.人种改良学、9.经济学、10.农业机械学、11.农业水利学、12.畜产学、13.水产学、14.园艺学、15.植物学、16.住宅改良学、17.造园学、18.生育学等。陆精治先生认为,“粮食学”之范围广博深邃,但在今日仍甚幼稚,希望有志者以上述主副学科目録为参照,以促成这一伟大而深湛之“粮食学”,从而促进民食问题之解决、粮食丰足之目的。

  陆精治先生的大着《粮食学》第一编即全书之“绪论”,所述的重点是很清楚的。特别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了个人的新见,这是展示距今近百年前敢于和先于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中国学者的学术气派和学术风情。同时,他从当年世界各国于民食问题较为单纯的、零散的研究提升到较为集合的研究并首创《粮食学》初步体系构架的设想与行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充满探索、改革、进取和创新精神的勇气和智慧。而更为重要的是,陆精治先生并非为做学问而做学问,而是为了寻求解决中国民食存在的严重困境而进行经世致用、有的放矢的艰难奋斗,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为民鼓呼的赤子真诚和岭南学人之优良传统的学风与文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