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陆氏先于《粮食学》之代表作品(二)

  陆精治先生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十章之第六章是“奬励农产品向上之政策”。在第一节中,作者首先说明农品展览会和陈列所设立的必要性和方法。作者认为欧美日本等先进诸国,其农业之能改良进步而至于发达的原因之一,皆系由各地时时举办农产品展览会,及通设各种农产品陈列所,以供农民参考、研究和观摩之故。因此,他随即建议广东应制定从1926年至1936年每年举行农产品展览的十年规划,所需经费由各市县乡农民协会、商民协会和政府三方设法负责。与此同时,作者还详细设计了从省一级到乡一级的“农品展览会系统联络表”和农品陈列所系统联络表供考。在第二节中,作者就如何奬励优秀农品的做法尤其设立农品特殊奬金和免征粮税等做法作了阐析。

  陆精治先生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十章之第七章,主要讨论“改良广东丝茶与丝茶展览会之使命”。因为“吾粤出产以丝茶为最大宗”,且本质甚为优良,须及时恢复原有优势和改进其倒退现象,也应有从1926年至1936年的十年发展计划,由省改良蚕桑局为主责,积极开垦茶场、蚕场,并在中山大学农科学院的配合下普及、改进与推广。

  陆精治先生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十章之第八章是关于“组织94个模范农村的建议”。作者认为,广东全省共有94个县,每县如组织一个模范农村作为全县农村之模范,使农民耳闻目见、时相接触、组织观光、推广借鉴等是相当重要的。其后,即对模范农村之如何建设的系列问题均有较详之所述。为身体力行,陆精治先生当年就在中山县首作试验而成为全省第一个模范县并引起一时的轰动。

  陆精治先生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一书十章之第九章是专讲“农业教育之通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通俗教育指的是对广大农民的一般性农事教育,如农事的讲演、幻灯、壁报等科普指导、宣传与推广,为农民化解农事中的具体问题服务。学校教育方面,在广东,应由高等农业教育的中山大学农科学院、岭南农科大学等,推行农业各类别、各层次急需人才的培养,如最急需的农业技术员、模范市县乡村指导员、耕地整理员、农工行政员、初级农业中学教员、种茶养蚕的培训员等,为此,作者还列出了以上各类人员培养学习的科目系统表、相关要求和办学的多种形式供参。

  陆精治先生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十章之最后一章,强调了“改进广东农业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的第一节,重点论述如何改进“农业地利害诸问题”,主要有水害问题、造林问题、耕地整理问题、灌溉与排污问题、应用电力问题和墓地问题等。在第二节中则重点论述“农政诸问题”,如荒地问题、农地清丈问题、改良农具问题、农业保险问题、农业金融问题、农产分配问题、自耕农问题和促进农业增产的相关问题。第三节重点讲农村治安与交通问题、农业领袖的责任问题、开展广东农业计划之讨论问题、农业仓库问题、农村副业问题以及如何实施农村教育这一重要问题等。作者指出,广东全省农业之改进,农村教育非抓不可,除农村的一般补习教育之外,政府必须严令各地方农村开设学校,免收贫农子女学费,并多办平民子女学校,由政府拨款组成乡村教育基金,并将一切庙宇、词堂的公款公产划出部分作为农村教育之补助经费等。 

  陆精治先生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一书除前述十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録文献。一是《农村社会的实际调查事项》,以农村耕地的地势十项、气象的八项、土壤的二项、森林的三项、动物的二项、矿物的二项、户口本借人数三项、现住户口九项、职业六项、经济状况七项、农地面积及经济六项、耕作面积十一项,佃农五项、地主六项、固定资本四项、流动资本十项、运转成本十一项、财产三项、负债四项、出支二项、生产组织中的农业、林业、渔业、工业、商业、副业、交易、贮金、生计、收益、支出、文化状态、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藏书、学校设备、师生身体、移住状况及救济种类等凡能涉及的内容,作者均一一开列并提出调查之法要。二是作者将他于1919年2月间所写的《整理耕地的利益》调研报告置于该书之末,以例申明上述进行农村社会实际调查诸多事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应该说,陆精治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为反革命与军阀辈所盘踞,政治日趋黑闇污浊”之旧中国时期,先于和敢于以广东为例,开出改进这一系统、全面和现实针对性很强的农业治理方略来践行“农业救国”的初心,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举措。尤其是关于改进农业经济、“补救和维持贫民生活之唯一善法”和“振兴农业之唯一原动力”的农业合作社这一方略的提出,是很具先见之明者。再就是重视广大农民的通俗教育及对贫民子女免费上学的意见,说明作者以农为本的天然爱心与眼光所在。而关于在农乡普遍建立农业模范县以带动各地农业发展之策略以及照应三农发展全局所关的各种极其切实问题的思考,都充分显示了陆精治先生在农业领域的独到专长。

  应该说,陆精治先生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一书,是其从1921年即25岁时留日归来至1925年即29岁时,把所学的农专知识与国情、省情试图结合起来的现实思考与首试牛刀。时于海丰从事农民运动的好友彭湃看过作者的草稿后大加赞扬,同时也提出了若干修改建议,并答应为之写序,仅因诸事繁忙而未果,实为一大遗憾也。在当年,他的这些农业救省、救国的改进计划是很难实现的。但其所提出的许多建议对策,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重要的借鉴之作,尤对陆精治先生于1931年所撰之《粮食学》大着来说,所起到的铺垫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