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8章 天下大同56

  【经文】

  知1者2不3央4,央4者2不3知1。开5其6隧7,辟8其6门9,挫10其6鋭11,解12其6纷13,和14其6光15,同16其6尘17,是谓18烜19同16。夫20天下21也22 :莫23得24亲25 ,莫23得24疏26,莫23得24利27,莫23得24害28,莫23得24贵29,莫23得24贱30。 故31为32天下21贵33。

  【注释】

  1.知: 知道,瞭解。例,《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   2.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3.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4.央:央求,恳求。例,唐·曹唐《小游仙》诗:“无央公子停鸾辔,笑泥娇妃索玉鞭。”   5.开:打开,开通。例,《庄子·天运》:“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6.其: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例,《庄子·人间世》:“传其常情,无传溢言。”   7.隧:隧道,通道。例,《庄子·马蹄》:“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8.辟:开辟,打通。例,《庄子·天道》:“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六通:通晓天道、人道、圣道、帝道、诡道、阴阳之道。四辟:指开放四方门户。   9.门:门户,出入口。例,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洞门甚隘。”隘:狭窄。   10.挫:抑制。例,《庄子·天下》:“坚则毁之,鋭则挫之。”   11.鋭:鋭势。例,《孙子·作战》:“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鋭。”   12.解:消除,化解。例,《庄子·徐无鬼》:“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   13.纷:纷乱。 例,《庄子·知北游》: “纷乎宛乎,魂魄将往。”   14.和:调和,协调。例,《庄子·在宥》:“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宗;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15.光:好处,利益。例,《红楼梦》五十八回:“沾我的光不算,反倒给我剩东剩西的。”   16.同:相同,等同,一样。例,《庄子·天下》:“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17.尘:尘世,现实世界。例,宋·苏轼《次韵陈履常雪中》:“饥饱终同寓一尘。”   18.是谓:这叫做。例,《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19.烜:显着,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学士书》:“将相大臣,其势烜赫。”引申作“伟大”。   20.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21.天下:天下人,世人。例,《庄子·骈拇》:“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22.也:语气词,表示感叹和判断。例,《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23.莫:副词,表示否定。无,不,没(méi)。例,《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24.得(děi):需要,用,有。例,《庄子·大宗师》:“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25.亲:亲近。例,《韩非子·爱臣》:“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26.疏:疏远,不亲近。例,《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7.利:使有利。例,《庄子·徐无鬼》:“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于其恶则散。”之:人称代词,他。   28.害:使……受害。例,《庄子·秋水》:“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大人:得道的人;出乎:出于。   29.贵:高贵,尊贵。例,《庄子·盗跖》:“贵贱之分,在行之恶美。”   30.贱:卑贱,地位低下。例,《庄子·徐无鬼》:“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   31.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32.为:是,就是。例,《庄子·大宗师》:“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33.贵:重视。例:《庄子·徐无鬼》:“仁义之士贵际。”际:交际。

  【译文】

  瞭解事理的人无所央求,有所央求的人还不了解事理。广开渠道,开放门户,抑制鋭势,消除纷乱,协调利益,一视同仁,这就叫做世界大同。人与人间,无须亲近,无须疏远,不用利诱,不用伤害,没有高贵,没有卑贱。因此,这是天下人所重视的社会。

  【评说】

  本章以“天下大同”为主题,而从“知”(瞭解)与“央”(寻求知识)的关系入手,言简意赅。我们还是以历史事实来说明“知者不央”吧。

  公元106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枝、麻头、敝布及渔网等植物纤维作为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作成纸。在造纸方面,蔡伦不但是“知者”,而且是“先知者”,所以不必要向别人寻求技术援助。当然,在他成为“专家”之前,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经验更丰富的师傅,蔡伦是会向这些师傅学习的,即“求知”起因于自己“不知”。《易·蒙》卦有卦辞“童蒙吉”,即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启蒙教育,是好事。因为儿童在许多方面是“不知”的,所以要“央”。任何人都曾经是“不知”者,经过“央”而成为“知者”。伟大的科学家A.爱恩斯坦,1912年回苏黎世母校学习黎曼几何学和絶对微分学(即张量分析),学以致用,1913年发表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求学,不论在国内就学或到国外留学,都是在“央”,央求明师传授知识。在管理国家方面,因自己“不知”而“央”者,自古有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使自己富强起来,表现得“求贤若渴”。最典型的有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齐国成为第一霸主;最能向外求贤的是秦国,如秦穆公任用虞国人百里奚为宰相,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为宰相,秦惠王任用魏国人张仪为宰相,秦昭王任用魏国人范睢为宰相,秦王政任用楚国人李斯为宰相。贤者治国,使秦一路发展、强盛起来,终于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应中国之“央”,曾有不少苏联专家到中国来进行工程技术指导。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自前省长卢瑞华,聘请多家外国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作为顾问,都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知”,故对“知者”有所“央”。

  在论述“知”与“央”的关系之后,笔锋一转而教导世人要开放,要与外界交流,以期实现“大同”。这不但对老子生活年代的各诸侯王是有针对性的,在现代社会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老子生活年代,由于各诸侯国贫富不同,强弱有别,强者以强横欺负弱者,造成社会大动荡。老子根据“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希望各诸侯国间通过“损”、“补”而达到“烜同”。如何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呢?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提出“开其遂,辟其门,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办法。

  在《道德经》中,有两处出现“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论述。其另一处是第3章,在说明宇宙的本源即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运动状态时,有“道冲而拥之,若潽瀛,渊兮是万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湜兮若纯”。这表示存在于无限广阔的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态物质(能量,场)不是静止的,其各部分都在运动,各部分之间“冲而拥之”的相互作用,就如波涛翻腾的大海。由于“冲而拥之”的相互作用,各部分相互沁透、贯通,各部分的能量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过程中达到相对平衡。比如,大地上的污泥浊水倾泻入大海,在“冲而拥之”的过程中,“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湜兮若纯”。任何人面对“湛兮湜兮若纯”的大海,心境骤然宽松、平和、充满着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老子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宇宙万物的本源能够“冲而拥之”而达到“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人类能够认识宇宙本源的这种先天自然本性,这样按照“万物之宗”的运动方式去组织社会、管理社会,也能够使人类社会出现“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景象,这也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追求的“世界大同”那种高级阶段的社会景象。

  孙中山先生提倡“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里的“天下为公”是根本,如果不是“为公”而是“为私”,就不可能实现“大同”。庄子说“道不为私1”,而老子则指出:“行于大道,唯私是畏。”我们从墨子与巫马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巫马子是“唯私”的,而且他的“私”也是“亲亲为大……亲亲之杀(shài)”,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及至父母、家人、乡里人、本国人、邻国人、遥远的异国人,这种等级关系是“亲亲之杀”的写照。巫马子为私,按墨子的观点,赞同与反对的人,都要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杀死巫马子。所以,从本质上说,为私就是走上死路。

  【思考】

  1.何谓“烜同”?中华历史上曾经有哪些人主张“烜同”?有哪些做法在促进实现“烜同”?

  2.何谓“天下贵”?它的根据是什么?具备什么样的品德?

  注:

  1.参看《庄子·则阳》。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