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5章 慎终如始64

  【经文】

  其1安2易3持4 ,其1兆5易3谋6,其1脆7易3破8,其1微9易3散10。为11之12于13未14尤15,治16之12于13未14乱17。合抱18之19树20,生21于22毫末23; 九层24之19台25, 起26于22累土27;千里28之19行29, 始30于22足下31, 是谓32自然33。违34者35败36之37, 恣38者35失39之37。是以40圣人41无42违34, 故43无42败36;无42恣38, 故43无42失39。民44之45从事46,常47于48几49成50而51败36之37,若52慎终如始53, 则54无42败36事55。 是以40圣人41欲56不57欲58, 不57贵59难60得61之19货62;学63不64学65,以66补67众人68之19过69,以66辅70万物71之72自然33而73不74敢75强76为11之37。

  【注释】

  1.其:指示代词,那些。例,《庄子·人间世》:“传其常情,无传溢言。”   2.安:平静,稳定。例,唐·杨炯《浑天赋并序》:“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3.易:容易。例,《庄子·天运》:“苟简,易养也。”养:教育,教养。   4.持:保持长久。例,《庄子·徐无鬼》:“大定持之。”   5.兆:在事变前出现的各种迹象。例,《商君书·算地》:“此亡国之兆也。”   6.谋:谋划,想办法。例,《庄子·外物》:“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7.脆:脆弱,软弱。例,《汉书·刑法制》:“事小敌脆。”   8.破:使真相暴露,揭穿。例,唐·白居易《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9.微:隐蔽而行,隐匿。例一,《说文解字》:“微,隐行也。”例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10.散:消失,消亡。例,《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   11.为:做,干。例,《庄子·人间世》:“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12.之:助词,用在介词前,起强调作用。例,《庄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   13.于:介词,在。例,《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4.未:副词,还没有。例,《书·金滕》:“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盐偃。”   15.尤:过失,过错。例,《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治:处理,处置。例一,《庄子·徐无鬼》:“兵革之士乐战……法律之士广治。”例二,《文子》:“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17.乱:动乱,混乱。例,《庄子·让王》:“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18.合抱:指树干大小相当于两臂围拢所圈住范围。例,《中山狼》三折:“一年开花,二年结果,三年拱抱,十年合抱。”   19.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20.树:树木。例,《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樗:臭椿,落叶乔木。   21.生:生长。例,《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   22.于:介词,从,自。例,《庄子·知北游》:“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23.毫末:细毛的末稍,比喻极细微。例,《庄子·秋水》:“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   24.九层:九级,九重。例,唐·戴叔伦《酬赠张众甫》诗:“迢遥千里道,依倚九层台。”   25.台:用土堆成的高而平的建筑物。例,《庄子·天地》:“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26.起:开始。例,《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27.累土:堆积泥土。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故万里之涉累足乃达。”   28.千里:一千里路,比喻路途遥远。例,《庄子·胠箧》:“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29.行:出行。例,《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30.始:开始。例,《庄子·人间世》:“始乎阳,常卒乎阴。”   31.足下:脚底下。例,唐·冯贽《云仙杂记·飞云履》:“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32.是谓:这说的是。例,《庄子·马蹄》:“同乎无欲,是谓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33.自然:自然法则。例,《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顺物自然”是说“依照(符合)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34.违:违反,违背。例,《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   35.者:助词,表示“……的事物”。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36.败:失败。例,《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37.之:助词,用在动词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38.恣:放纵,无拘束,恣意妄为。 例一,《说文解字》:“恣,纵也。”例二,《吕氏春秋》:“ 世主恣行,与民相离。”   39.失:过失。例,《汉书·路温舒传》:“ 臣闻秦有十失。”   40.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41.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42.无:副词,未,不曾。例,《庄子·秋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43.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44.民:民众。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   45.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乐其性。”性:本性。   46.从事:办事。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47.常:副词,常常,往往。例,《庄子·人间世》:“始乎治,常卒乎乱。”   48.于:介词,在。例,《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9.几(ji):副词,几乎,差不多。例,《庄子·盗跖》:“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50.成:完成,成功。例,《庄子·人间世》:“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   51.而:连词,表示转折。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52.若:连词,如果。例,《庄子·人间世》:“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   53.慎终如始:自始至终,谨慎从事。例,汉·刘向《说苑·谈丛》:“慎终如始,常以为戒。”   54.则: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就”。例,《庄子·人间世》:“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   55.事:事情。例,《庄子·田子方》:“君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56.欲:想,希望。例,《庄子·大宗师》:“父母岂欲吾贫哉?”   57.不:副词,不要,勿。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58.欲:贪欲。例一,《说文解字》:“欲,贪欲也。”例二,《庄子·山木》:“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59.贵:追求,求。例,《庄子·秋水》:“然则何贵于道也?”   60.难:难以, 不容易。 例,《庄子 · 天运》: “ 甚矣! 夫人之难说也? 道之难明邪? ”   61.得:得到。例,《庄子·人间世》:“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62.货:财物金钱珠宝美玉布帛等。例,《易·系辞》:“聚天下之货。”   63.学:学习。例,《庄子·外物》:“彼教不学,承意不彼。”   64.不:副词,不曾,没有。例,《庄子·齐物论》:“终身疫疫而不见其成功。”   65.学:学问,知识。例,《庄子·天地》:“ 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66.以:连词,以便。例,《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   67.补:弥补,补救。例,《庄子·德充符》:“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恶:罪过。   68.众人:人民大众,百姓。例,《庄子·山木》:“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69.过:过失,缺失。例,《庄子·德充符》:“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70.辅:协助,帮助。例,《庄子·山木》:“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71.万物:指众生万物,即有生命的物种。例,《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车,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72.之:到……去。例,《战国策 ·齐策四》:“齐闵王将之鲁。”   73.而:连词,表示顺接,就。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74.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75.敢:有勇气,有胆量。例,《庄子·徐无鬼》:“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   76.强:强横。例,《汉书·法志》:“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

  【译文】

  那些处于稳定运化状态的事物容易保持长久,那些出现变异迹象的事物容易谋划应变措施,那些变异处于脆弱阶段的事物容易使其真相暴露,那些变异处于隐秘阶段的事物容易使其消失。在事态尚未造成过失时就要采取应变措施,在事态还没有造成混乱时就要及时妥善处理。用双手才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开始慢慢生长壮大的;九层的高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渐筑成的;出行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必须从脚底下一步一步地迈进,这说的是自然法则。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是要失败的,不顾自然法则而恣意妄为是会有过失的。所以圣人没有违反自然法则,就没有失败;圣人没有不顾自然法则而恣意妄为,就没有过失。人们在办事时往往在接近成功时却失败了,如果到最后也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认真地按自然法则办事,就没有失败的事了。因此圣人所希望的是不要贪欲,不要追求稀有、难得的宝物;圣人所要求的是学习那些未曾学习过的学问,以便弥补百姓在知识方面的缺失,以便辅助众生万物到自然法则的轨道上运化而不敢有强横的行为。

  【评说】

  本章谈了三个问题,一是说明物事的存在、变化和发展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的,二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自然法则,三是指出要学习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以便辅助众生万物在自然法则的轨道上生存、变化、发展。下面就“其安易持”和“慎终如始”作些分析讨论。

  “其安易持”,不论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都是普遍适用的。在自然界,小至原子体系(如氢原子),大至恒星体系(如太阳系),当体系处于稳定、平衡的运动状态时,才能保持长久。对于单电子体系,正常情况下电子在距离原子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电子绕核运动的离心力与电子和核之间的电吸引力达到平衡,所以处于稳定的运动状态,称为稳态或基态。如果有来自外部的力或能量作用于原子系统,原子中的电子会吸收外来的能量而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即在距离核较远的轨道面上运动;外部的力或能量减弱或消失时,电子便不能稳定在激发态上而跃迁回基态去了。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没有系外星体的引力或撞击力的作用,也将长久处于稳定、平衡的运化状态,这就是“其安易持”。

  在人类社会中,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不热衷于外界的亲、情、财、色、身、欲的刺激,自己就不会产生忧、怨、惊、恐、喜、怒,心态就平衡而稳定,有利于健康、长寿。相反,任何人如果沉迷于亲、情、财、色、身、欲之中,则忧、怨、惊、恐、喜、怒将如影随身,久必神伤体衰,多病而早殀。

  对于国家来说,政治上风平浪静、经济上欣欣向荣、社会秩序良好,则人民心宽神爽、安居乐业,国家也将长治久安;如果是政治滋昏、党派争斗、贪污腐化、官民对立、经济衰退、盗匪猖獗、社会动荡,则百姓不能容忍,必然要求变革,以期出现稳定、正常的状态。东周后期战乱连续二百五十多年,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除其军事实力外,还因为人民大众厌恶战乱、渴望社会安定和谐。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所实行的各项重大决策特别是“安定团结”的政策之所以深得民心,除了人民迫切要求发展国民经济之外,更根本的是人民大众希望举国上下能够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絶不可以过七、八年再来一次!

  “慎终如始”,是老子对世人的告诫,即要按自然法则办事,要自始至终都按自然法则办事,要谨慎又谨慎。为什么?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与环境因素有关的,而且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们要按自然法则办事,就必须对事物本身、环境因素以及对它们的相对变化和相互影响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掌握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这个规律办事。如果不能谨慎地分析、认识客观环境中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变化趋势,主观上就要犯错误,就可能造成祸害。例如周文王姬昌,相传商纣王为防全国诸侯造反,阴谋召集四大诸侯进京企图杀之,因为朝中大臣力保,姬昌幸免一死,纣王允许姬昌返回西岐。但奸臣费仲、尤浑与纣王再用阴谋,假意向姬昌谘询国家前程,姬昌因酒醉而忘了费仲、尤浑是朝中奸佞,未察其奸计,坦然直说国家气数暗淡,到纣王就亡国了,而且纣王不得善终。姬昌中了纣王与奸臣“引蛇出洞”之计,随即被以反叛之罪下旨斩首,后得黄飞虎等七位亲王力保,虽免死但被囚于羑里七年之久。姬昌酒后失言,就是不谨慎,以致惹祸上身。

  【思考】

  1.何谓“为之于未尤,治之于未乱”?

  2.圣人为什么提倡“欲不欲”和“学不学”?能做到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