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1章 处实勿华38

  【经文】

  上德1 博2德3 ,是以4有5德6;下德7 博2 失8 德9,是以4 无10德6。上德1无为11 而12 无以为13 ,上14仁15 为16之17而12 无以为13,上14义18为16之17而12有以为19,上14礼20为16之17而12莫21之22应23,则24攘臂25而26扔27之17 。故28失8道29 而后30 德31 ,失8德31而后30仁32 ,失8仁32 而后30义18 , 失8义18 而后30礼20 。夫33礼20者34,忠信35之22薄36,而26乱37之17首38也39。前 40设41者34,华42之17导43,愚44之17始45也39。是以4大丈夫46处47其48厚49,不50居51其48薄36;处47其48实52,不50居51其48华42。故28去53彼54取55此56。

  【注释】

  1.上德:高尚的品德。例,《庄子·盗跖》:“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说:悦。   2.博:多,很多。例,《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3.德:恩惠,指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例,《尚书·盘庚》:“施实德于民。”   4.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5.有:具有。例,《庄子·大宗师》:“夫卜梁奇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   6.德:功德(功业与恩德)。例,《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阾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   7.下德:横行枭雄品德低劣。 例,《庄子·盗跖》:“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    8.失:违背,背离。 例,《孟子·公孙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质是“和”,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处于和谐、平衡、有序、正常运化状态的“和”。例一,《庄子·缮性》:“夫德,和也。”例二,《庄子·德充符》:“德者,成和之修也。”   10.无:没有。例:《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11.无为:按自然法则存在、演化。例一,《庄子·田子方》:“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汋:水自然涌出。例二,《庄子·至乐》:“天无为以清,地无为以宁。” “无为可以定是非。”   12.而:连词,表示顺接,就。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13.无以为:没有主观地对人或对物确定某种看法,即没有成见。例,李秒丰《太极拳精义述真》:“无功招法皆空,无功招法无以为。”   14.上:上等的,最好的。 例,《庄子·徐无鬼》:“上之质,若亡其一。”一:一己,自身。   15.仁:亲善,仁慈。例一,《说文解字》:“仁,亲也。”例二,《庄子·让王》:“杀民,非仁也。”   16.为:做,干。例,《庄子·人间世》:“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17.之:助词,用在动词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18.义:情谊, 恩义。 例,三国·魏·曹植《赠丁仪》诗:“子其宁尔心, 亲交义不薄。”   19.有以为:自己(主观上)要先对人或事确定某种看法,即有成见。例,《文子》:“有以为则恩不接矣。”   20.礼:礼制,指待人有等级差别、专门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利益的制度。例,《庄子·天道》:“礼法数度,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21.莫:不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人。例,《诗·小雅·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2.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乐其性。”性:本性。   23.应(yìnɡ):受,接受。例,《管子·小匡》:“应公之赐。”   24.则:连词,表示相承,相当于“就”。例,《庄子·人间世》:“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   25.攘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例,《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戳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26.而: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例,《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浅而舟大也。”   27.扔:投,掷,把别人不想要的东西硬扔给人家,比喻强制人们接受某种东西。例,《红楼梦》九十三回:“……从靴掖儿里拿出那个揭帖来,扔与他瞧。”   28.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9.道: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理。例一,《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二,《庄子·缮性》:“道,理也。”   30.而后:然后。例,《庄子·应帝王》:“正而后行。”   31.德:品德教育。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2.仁:指对人有亲、疏差别的爱,即不一视同仁,任人唯亲。例,《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之杀……礼所生也。”   33.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4.者:助词,表示“……的东西”。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35.忠信:忠实诚信。例,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   36.薄:敷,涂饰,指表面上的美化装饰。例,晋·法显《佛国记》:“梁柱、户扇、窗牖,皆以金薄。”   37.乱:惑乱,使迷惑、混乱。例,《庄子·天道》:“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放:仿效;偈:急;揭:提出。   38.首:首要,最主要的。例,《世说·贤媛》:“百行以德为首。”   39.也:语气词,表示肯定。例,《史记·陈泄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   40.前:指前人。例,《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经文所指的“前设”,指夏启所设置的《夏礼》。   41.设:设置,制订。例,《庄子·至乐》:“名止于实,义设于适。”名:名义,名分;义:道义,准则。   42.华:指表面华丽。例一,《后汉书·周举传》:“但务其华,不务其实。”例二,《潜夫论·实质》:“比质而行趋华。”   43.导:引导,诱导,使事物向某个方向发展。例,《史记·孙膑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4.愚:蒙蔽欺骗。例,《孙子·九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45.始:开始。例,《庄子·大宗师》:“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46.大丈夫:有志气、有抱负的人。例,《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7.处:处于,置身。例,《庄子·在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一:天道。   48.其: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例,《庄子·人间世》:“传其常情,无传溢言。”   49.厚:厚道。例,《庄子·人间世》:“且德厚信矼。”矼(qiāng):诚实。   50.不:副词,不要,勿。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51.居:处在,位于。例,《易·干》:“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52.实:真实。例,《后汉书·臧宫传》:“传闻之事,恒多失实。”   53.去:摒弃,不要。例,《孟子·告子下》:“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54.彼:指示代词,那,那些。例,《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自生,吉祥止止。”   55.取:用,采用。例,《庄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   56.此:指示代词,这,这些。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做了很多符合天道品格的事,所以有功德;品德低劣的人做了很多违背天道品格的事,所以没有功德。品德高尚的人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故没有主观地对人或事确定某种成见,最仁慈的人做事时也没有主观地对人或事确定某种成见,最讲恩义的人做事时先要主观地对人或事确定某种成见,最讲《礼》制的人专做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利益的事而百姓没有人赞同,就硬生生地把《礼》制塞给人家。所以,统治者背离了自然法则然后提出以品德教育来感化世人,背离了品德教育之后就用任人唯亲的办法来拉拢控制世人,背离了任人唯亲的办法之后就宣扬恩义相报来诱导世人,背离了恩义相报之后就制订一套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利益的《礼》制来统治天下。《礼》制这种东西,表面上用忠实、诚信作装饰,是惑乱世人的主要方面。前人设置《礼》制这种东西,是用表面好看的东西来诱导百姓,蒙蔽欺骗民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有志气有抱负的人要厚道,不要美化装饰;要诚实,不要华丽的表象。因此,不要《礼》制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要坚持以诚实的自然法则作为根本。

  【评说】

  本章主要是谈《礼》,统治者认为有《礼》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朝有《周礼》、《礼仪》、《礼记》,三者合称“三礼”,是封建奴隶主阶级据以统治天下的法典。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一岁了,他的弟子子路在卫国当官。由于卫国内乱,子路被卫公的父亲蒯瞶攻击,寡不敌众,被打断了系冠的带子,身负重伤。子路临死时说:“根据礼仪,君子死也不能免冠。”他结好冠带子就死了。蒯瞶赶走儿子,自立为君,史称卫庄公。孔子得知卫国内乱,就说:“子路好勇轻生,不能幸免。”果然,他的另一个弟子高柴逃回来,说子路遇难的事。正说着,卫庄公派人送来一盒肉酱,孔子说:“这是子路的肉啊!”命弟子把肉酱埋了。不久,孔子就一病不起,于4月11日逝世。

  显然,在《礼》制中连死人戴冠都有明文规定,子路临死时也不忘记结好冠带子,可见是最讲《礼》制的人了。子路死守《礼》制,确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孔子生前曾在鲁国做官,积极推行《礼》制。当时有鲁国人颜阖评论说:“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今使民离实学伪1 ……”。后来,鲁公不青睐了,孔子便周游列国,想继续推行《礼》制,列国不采纳,他还到洛阳找老子问《礼》。老子说:“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并告诫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孔子又回到鲁国,罢了从政的念头。

  孔子不远千里到列国推行《礼》制,恰如本章经文所描述的“攘臂而扔之”。这种情景,有点像现代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推销活动,推销员手拿广告、名片,主动散发给来临的路人。而路人却没表现出兴趣。

  关于《礼》制,我们曾经指出它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等级特权利益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各自独立,称雄争霸,“周礼”再也不能把各诸侯国维系在周王朝的统治框架内了,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而“不遇治世之君”的原因。孔子死后,他的后继人孟子更是不遗余力推行孔子的思想。但孟子不谈《礼》而大谈“仁”,即不推行具体的礼法制度而推行产生礼法制度的指导思想。例如《孟子·离娄上》有:“三代(即夏、商、周)之得天下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梁惠王上》有:“仁者无敌。”《孟子·公孙丑上》有:“仁者如射。”显然,孟子把“亲亲为大”的核心“仁”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孟子宣扬“仁”,但却反对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有“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母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足见孟子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必须指出,墨子之“兼爱”,是主张爱无差等,不分亲疏厚薄,反对孔子所主张的“爱有差等”之说。孟子反对“兼爱”,本质上是维护“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的一套为封建奴隶主特权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正因为孔、孟不遗余力推行以阶级、等级特权利益为主导思想的仁义,受到自私自利的统治阶级的欢迎,及至汉朝,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不平等为核心的“仁义”之主张成为历代统治国家的主流思想,且一直延续着。有些执政者虽然不张扬“仁义”,但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利益方面,有着深深的《礼》制烙印。而今,流传在民间的仁义思想也仍然存在,只是仁义的内涵在渐渐地演化,原来那种阶级、等级特权的观念已经淡化了,而仁慈、博爱、正义、为公的观念则渐渐增强,这表示人民大众是有正确的思想倾向的,不像统治者仍为孔孟思想摇旗呐喊。

  关于仁义,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曾赋予与儒家不同的涵义,如曰:“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2 。”“爱人利物之谓仁3 。”“至仁无亲4 。”“大仁不仁5。”

  无亲与不仁,就是没有亲疏之分、一视同仁。这些与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后世之人杰,孙中山先生提倡平等、博爱、大同、为公的思想,与道家的理念也是完全一致的。

  【思考】

  1.在古代社会,道、德、仁、义、礼是如何沿袭的?现代社会又将如何演化?

  2.说说你所瞭解的道家与儒家对“仁、义”的不同解释。

  注:

  1.参看《庄子·列御寇》。

  2.参看《庄子·缮性》。

  3.参看《庄子·天地》。

  4.参看《庄子·天运》。

  5.参看《庄子·齐物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