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0章 善骀且诚41

  【经文】

  上士1闻2道3,勤4而5行6之7;中士8闻2道3,若9存10若9亡11;下士12闻2道3, 则13大笑14之7,不15笑16不15足17以为18道3。故19建言20有21之7 :得道22若9诲23 ,明道24若9昧25,进道26若9退27,疑道28若9戾29。 上德30若9谷31,广德32若9绌33,建德34若9偷35,质德36若9渝37。 大白38若9辱39, 大方40无隅41,  大器42晚成43,大音44稀声45, 大象46无形47,大道48无名49。 夫50 唯51道者52善53骀54且55诚56。

  【注释】

  1.上士:素质最好的人,指对师传理义悟性高、深信不疑且努力实践的人。例一,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例二,《青华老人传·鹤臞子辑》:“好法易闻,上士难得。此等人乃上士也。”   2.闻:听说。《庄子·秋水》:“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   3.道:指天道的理念、自然法则。例一,《庄子·天道》:“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例二,《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三,《庄子·缮性》:“道,理也。”   4.勤:努力,尽心尽力。 例,《庄子·庚桑楚》:“民之于利甚勤。”   5.而:连词,表示顺接,相当于“就”字。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6.行:实践,做。例,《庄子·天地》:“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   7.之: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8.中士:素质在上士之下、下士之上,指中等德行的人,他们对师传理义半信半疑。例,《颜氏家训·名实》 :“上士忘名,中士主名,下士窃名。”   9.若:像,如同,相当。例一,《庄子·大宗师》:“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例二,《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10.存:心里怀有、想着。例,《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指人类所瞭解的三维时空范围;不论:未曾分析讨论。   11.亡:通“忘”,忘记。例一,《庄子·让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身:指人的品德修养。例二,《诗经·邶风》:“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12.下士:素质最差,在中士之下,指德、才差的人,即对师传理义持怀疑、否定态度的人。例:唐·寒山《诗》之二四:“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   13.则:连词,就。例,《庄子·人间世》:“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   14.大笑:嘲笑。例,《荀子·强国》:“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大笑,也是“噱”字的释义。噱字的象形意义是:一只猪披着连头的虎皮在张口吼叫。虎,《说文解字》称为“山兽之君”。俗称“百兽之王”。但“噱”字并不是描写一只真虎在吼叫,因为在虎皮底下是一只软弱、柔顺的猪。所以,“噱”字表现出另一种含义,即内里处弱守柔,外显强大威猛,也即是最强大。这个意义,与天道的“柔胜刚,弱胜强”的意义相一致。老子在经文中描述下士们听讲天道的学说,不但怀疑,不相信,而且嘲笑、否定。因为在下士们看来,天道的学说,就如“噱”字的象形意义一样,是“猪假虎威”,不大笑才怪呢!   15.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16.笑:讥笑,嘲笑。例,《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7.足:值得。例,晋·陶潜《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18.以为:作为。例,《庄子·让王》:“割牲而盟以为信。”   19.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0.建言:提议,议论。例一,《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例二,《弘一大师真言》:“在师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21.有:存在着。例,《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天池:天然水域。   22.得道:熟悉并熟练地运用天道理论。例,《庄子·天运》:“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23.诲:教导,指教。例,《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4.明道:指通晓天道理念并能实际应用。例一,唐·韩愈《争臣论》:“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例二,《中国浑圆功的技击桩》:“明道者,掌握运用宇宙自然的运转规律……”。   25.昧:糊涂,指大智若愚。例,《庄子·知北游》:“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   26.进道:进入道门,指进修学习、应用天道理论。例一,宝静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例二,《楞伽经详解》:“先求不堕邪路,而后方能进道也。”   27.退:谦退,谦让,如谦谦君子。例,《庄子·则阳》:“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一形:一旦出现;失其形:过失。   28.疑道:对天道理念有猜疑,分辨不清。例,范晔《后汉书》:“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由:任用。   29.戾:乖戾,古怪。例,《荀子·荣辱》:“果敢而振,勇贪而戾。”   30.上德:天德,与前文之“得道”对应,指崇高的天道品格,即自然品格。例,《文子》:“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   31.谷:山谷,指山间泉水小溪流经两山之间而通于河川的沟壑地段。例一,《说文解字》:“谷,泉出通川为谷。”例二,《淮南子·地形训》:“东方,川谷之所注……西方,高土川谷出焉。”例三,《庄子·胠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谷”字,常用以比喻甘居低下,心胸宽宏,能容纳万物。   32.广德:与前文“明道”对应,指推广、发扬天道品格。例,《马王堆帛书·二三子》:“《易》曰:‘龙战于野,亓血玄黄’。孔子曰:此言大人之广德而下民也。”亓:其的古字;下:送达。   33.绌:不足,不够。例,《荀子·非相》:“缓急嬴绌。”   34.建德:与前文“进道”对应,指确立天道品格。例,《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35.偷:暗中,悄悄地。例一,《庄子·渔父》:“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例二,公孙千羽《威扬异邦》:“乃偷学几招。”“偷”字,在这里描述一种人物的腼腆行为,即想做好事又生怕人家讥笑,故表现得不太自然。   36.质德:与前文“疑道”对应,指对天道品格有质疑。此处“质”字是“质问、质疑”的意思,如《汉书·汲黯传》:“黯质责汤于上前。”故“质德”即是“疑德”。“疑德”一词见于《子夏易传·周易上经干传第一》:“而犹自疑德之薄,而位之下,而卑以自守,故曰在渊无咎也。”   37.渝:改变,变动不定。例,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俭约之志,终始不渝。”   38.大白:指对事物道理彻底明白,洞察最明达。例,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潜修隐德见修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39.辱:忍辱负重。例,《吕氏春秋·孟秋记·振乱》:“且辱者也而荣。”   40.大方:指有广博学识或专长的人。例一,《庄子·秋水》:“吾长见于大方之家。”例二,《池北偶谈·谈艺二》:“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   41.无隅:无边,指不局限于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例,明·宋濂《潜溪邃言》:“ 居子之道……冲然若虚,渊然若全,浑然若无隅 。”   42.大器:有德有才、能担当大事的人。例,《庄子·让王》:“舜让天下于子洲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43.晚成:经过较长时间才完成。例,黄庭坚《次韵答黄与迪》诗:“吾宗固神秀,天乃晚成之。”   44.大音:能使天下人觉醒、激发天下人正义行为的时代最强音。例,《无量寿经》:“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45.稀声:指缓慢、雄浑、柔和、绵长、震撼的声音,如寺庙的僧人用圆木撞击大钟所发出的钟声。“稀”字有“少”与“悠远”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唐·白居易《寄唐生》诗:“药良气味苦,瑟淡音声稀。”五代·李煜《喜迁莺·晓月坠》:“梦回芳草思依然,天远雁声稀。”   46.大象:指最抽象、最根本的客观规律,自然法则。例:《李涵虚祖师圆峤内篇》:“大象者,无可象而象之,故曰大象,仍指大道也。”   47.无形:指没有看得见的形态。例,《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形而有形生焉。” 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是万物存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根本规律,其表现各不相同,都没有看得见的形态,只能概括为“自然法则”,老子称为“大象”。   48.大道:指天道,宇宙本源(先天形态物质)、自然法则(道理)和自然品格(道德)。例,《庄子·渔父》:“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且夫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49.无名:对“大道”的人格化描述,指不务虚名。例:《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   50.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51.唯:副词,唯独,只有。例,《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52.道者:得道的人,即能按自然法则办事、公正无私的人。例,《庄子·则阳》:“道者为之公。”   53.善:善良。例,《庄子·胠箧》:“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54.骀:骀荡,舒缓飘荡,形容快乐、幸福。例,李可藩《题西藏林芝福建园升平楼》:“百族涵和,春光四序迎骀荡;万方处泰,国运千秋莫燕安。”荡:自由自在。   55.且:连词,而且。例,《庄子·齐物论》:“谁独且无师乎?”   56.诚:真诚、实在。例,《庄子·徐无鬼》:“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译文】

  对天道深信不疑的人听说天道的理念后,能尽心尽力地学习和实践;对天道半信半疑的人听说天道的理念后,时而想起来时而又忘记了;对天道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人听说天道的理念后,就起哄嘲笑,如果他们不嘲笑,那么他们所听说的东西不值得作为天道的理念。所以存在着这样的议论:已认识并能实践天道理念的人诲人不倦;已明白天道理念的人好像大智若愚;正在进修学习天道理念的人如谦谦君子;对天道理念怀疑和否定的人好像古怪乖戾。具有崇高天道品格的人如山谷一样谦卑豁达和宽容大度,广泛发扬天道品格的人好像总感到做好事还不够多,开始确立以天道品格作为行为规范准则的人好像不愿意让别人觉察到他在做好事,对天道品格有质疑的人似乎在感情和态度方面变化不定。对事理洞察明达的人相当能忍辱负重,甚有学识和专长的人不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要成为有德有才而能担当大事的人必须经历较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成功,能使天下人觉醒并激发民众正义行为的时代强音深沉而悠远,最根本的自然法则是看不见形态的,天道不务虚名。只有得道的人,才有善良的心愿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而且是真诚实在的。

  【评说】

  在本章中,老子对天道理念在士人中的反响作了清晰、生动的剖析,对“上、中、下”三种士人的反应状态和特征,描写得真实而有趣,特别对于反应最差的状态,是有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的。但从“反者道之动”的法则来判断,恰恰是由于“下士”们的怀疑、讥笑甚至反对,更证明天道的客观真理性。如果下士们不怀疑、讥笑和反对,那才不配称为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这也是“正言若反”。

  本章有关道、德的修炼层次与修学、行道的步进层次联系起来分析如下:

  这里把疑道、质德放在0层次上,表示未入道门,如“下士”之辈。其它三个层次,修、行、道、德四个方面大体相互对应。以最高层次来说,学习而明理(大悟),从而能按自然法则办事(无为),能为着“辅万物之自然”而“善人之师”(若诲),展现了自然品格(若谷),这样将使百姓“明理百辈”,促使人们逐步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也善之”,做到“善救人而无弃人”,而统治者应以“天将救之,以慈为之”的心态对待天下百姓。

  显然,除了0层次外,其余三个层次,不论纵横,都是向前发展、进步的,而其根基在于学习和实践。顺便联系群经之首的《易》经,其前四卦为:干、坤、屯、蒙,分别代表天、地、万物、教化。万物中,以动物、人类为典型,其生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教化”。老子在论述道与万物的关系时说:“故道生之、畜之、育之、养之、长之、成之、熟之、覆之”。这里的“生之”是指生天地,即先天形态物质(道,存在于先天宇宙中的能量)以宇宙大爆炸的形式转化为天体(其中有地球),这相当于《易》中前两卦“干”、“坤”。而“畜之”是指生存、积累,相当于《易》的第三卦“屯”。又“育之”是指培育、教化,相当于《易》的第四卦“蒙”。这说明,老子与周文王姬昌,都把教育事业视为紧接着开天(干)辟地(坤)创业谋生(屯)三者之后的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没有教育事业(蒙),则在“蒙”卦之后那六十卦所代表的事业,就很难“长晟”了(不以智治国,国则覆)。

  在《易》的“蒙”卦中,第五爻是全卦最重要的爻位,爻辞是“童蒙吉”。这是说“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是好事”。由此可见,对道即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的启蒙教育事业,也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如果是小学五、六年级期间对《道德经》有一些初步的学习(如选读、背诵),在初中、高中时期就可以进一步学习,提高对天道的理性认识。中学毕业后,如果从事社会工作,就可以应用《道德经》的理念更好地处世待人。如果能升大学,那么在大学期间应该对《道德经》中博大精深的内涵进行研究、讨论、阐发、弘扬。如果能这样,就是实践老子的“修之于身”、“修之于户”、“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让天下人都能“明理百辈”。这样,整个中华民族不就同道、同德、同舍了吗!不就道也得、德也得、舍也得了吗!不就都是同志了吗!能这样,不怕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当然能否实现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国策,在于执政者是否认同天道理念,是否能无私以行天道。笔者认为,中华民族这种天道的、母性为本的文明,其内在的无穷力量终将为本民族和全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

  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源头文化的思想精华,许多西方学者也都在谈论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早在1978年美国出版界在“古今十大作家”普选中,就以《道德经》一书而推选老子为古今最伟大的作家。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博士赞誉老子为古今世界名人中的智慧最高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见《创造力和直觉—— 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道德经》被译成各种外国文字版本,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对老子思想很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在德国,平均每三户人家就有一本《道德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见《历史哲学》)。”西方智者所推崇的“最高智慧”,作为华夏儿女,不可以没有认识,不可以不推崇和应用。现在许许多多的人,说话、写文章时引经据典,非外籍学者的论著不可,对本民族先贤的思想精华却淡然处之,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即使再没有那种“破四旧”运动,也会使民族文化的根、思想精华之源渐渐被忘记。到那时,一个无根无源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传统文明的民族,还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以对天道理念进行起哄、讥笑的“下士”们的表现来看,这些“下士”包括许多许多位高权重的人,包括许多许多视财如命的人,也包括许多许多爱弄阴谋诡计的人,因为这些人在世界上,一生奔波只为“我”,是自私自利,与天道无私的品格相对立。人民大众痛恨贪官污吏,实质就是痛恨官吏之“自私”。

  所以,论政务民事,最根本的是要使当官者认识到必须大公无私,要为民族、国家、全世界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如果不能抛弃“私”字,在政治上要实行天道是絶对困难的,换句话说,为“私”奋斗的下士们,他们只能实行为自己和特权阶层利益服务的人道与诡道,不可能实行大公无私的天道,因此也就不可能激发出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思考】

  1.说说现实社会中的上士、中士、下士对天道的种种反应?

  2.老子是如何描述修习道德的进程的?

  3.试说明中华文明史上有哪些“大音稀声”的事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