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9章 独贵嗣母20

  【经文】 

  惟1之2与3阿4,相去5若何6? 善7之2与3恶8, 相去5何若9?人10之11所12讳13, 不可不14讳13。 嚾15兮16,  其17未18央19哉20! 众人21熙熙22 ,如23飨24太牢25,如23春26登27台28,我29独30泊31兮16其32未18兆33,若34婴儿35之11未18咍36,累累37兮16 若34无所归38。众人21皆39有40愉41 ,而42我29独30若43悒44,我29愚45人46之47心48也49哉20, 沌沌50兮16 。 众人21昭昭51, 我29独30昏昏52; 众人21察察53,我29独30盲54盲54。惚55兮16若34 江河湖海56,恍57兮16似58无所以59 止60 。 众人21 皆39 有40 欲61 , 我29  独30 惋62且63避64 。我29 独65与66于67人10,而68贵69嗣70母71。

  【注释】

  1.惟:思考,考虑。例一,《说文解字》:“惟,凡思也。”例二,《诗·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2.之:助词,用在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例,《庄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   3.与:介词,跟,同。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阿:迎合,阿谀逢迎。例,《国语·吴》:“勾践愿诸大夫言之,皆以情告,无阿孤。”   5.相去:相差,差别。例,汉·晁错《论贵粟疏》:“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6.若何:如何,怎样。例一,《黄帝四经·观》:“因而勒之,为之若何?”例二,《庄子·天道》:“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7.善:善良。例,《庄子·胠箧》:“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8.恶(è):恶劣。例,《易·睽》:“象曰:见恶人,以群咎也。”   9.何若:如何,怎样。例,《庄子·外物》:“东方作矣,事之何若?(东方作:东方亮)。”   10.人:人人,每人。例,《庄子·庚桑楚》:“不仁则害人,仁反愁我身。”   11.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乐其性。”性:本性。   12.所: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物、事)”。例,陶潜《桃花源记》:“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讳:忌讳,避讳。例,《庄子·秋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   14.不可不:一定要。例,《庄子·在宥》:“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贱:身份卑微;任:任用。   15.嚾:喧哗,嘈杂。例,《抱朴子·弹祢》:“犹枭鸣狐嚾,人皆不喜。”   16.兮:语气词,表示感叹。例,《庄子·人间世》:“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17.其: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例,《庄子·人间世》:“传其常情,无传溢言。”   18.未:副词,不曾,还没有,与“已”相对。例,《书·金滕》:“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盐偃。”   19.央:尽,完结。例,《诗经·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20.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例,《庄子·齐物论》:“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21.众人:许多人。例,《庄子·山木》:“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22.熙熙: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的情状,熙熙攘攘。例,《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23.如:如同,好像。例,《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24.飨:众人相聚宴饮。例一,《说文解字》:“飨,乡人饮酒也。”例二,《诗·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25.太牢:古代祭祀或宴会时宰杀牛、羊、猪三种大牲口者,称为太牢。例,《庄子·达生》:“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   26.春:春天。例,《庄子·寓言》:“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27.登:从低处走到高处。例,《庄子·田子方》:“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28.台:用土堆成的高而平的建筑物,供瞭望、观察、祭拜用。例,《庄子·天地》:“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29.我:人称代词,代称自己。例,《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30.独:独自,自。例,《庄子 · 让王》:“高节戾行, 独乐其志。”   31.泊:淡泊。例,《后汉书·蔡邑传》:“明哲泊焉,不失所守。”   32.其:副词,还是。例,《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33.兆:兆头,事变前的各种迹象、表现。例,《商君书·算地》:“此亡国之兆也。”   34.若:好像,如同。例,《庄子·大宗师》:“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35.婴儿:初生的幼儿,比喻纯朴、无私的先天自然本性。例,《庄子·人间世》:“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36.咍:起哄嘲笑、寻欢取乐。例,王安石《彭蠡》诗:“观者胆堕予方咍。”胆堕:吓破了胆;予:我。   37.累累:屡屡,多次。形容“ 层层堆叠,层出叠见 ”。例,《易林 · 泰之小过》:“桃李花实,累累日息。”   38. 无所归: 没有归程, 没有终止。例,《维摩诘所说经》:“法无生灭, 法无所归。”   39. 皆:全,都。例,《庄子 · 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40. 有:呈现,露出。例,《荀子 · 宥坐》:“七日不伙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   41.愉:喜悦,快乐。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愉,薄也。”段玉裁谓:“薄也”当为“薄乐也”,为“浅薄之乐”。例二,《庄子·在宥》:“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42.而:连词,表示转折,却。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43.若:指示代词,这样。例,《庄子·德充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也。”   44.悒:忧郁不安。例一,《说文解字》:“悒,不安也。”例二,《三国志·魏书·高柔传》:“郡下之心,莫不悒戚。”   45.愚:傻,笨。例,《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46.人:泛指任何人。例,《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47.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48.心:心思,心理活动,指思想、感情、意念、谋虑等精神活动。例一,《庄子·在宥》:“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例二,《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49.也: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例,《庄子·人间世》:“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50.沌沌:形容愚笨,傻呵呵。 例,《庄子 · 在宥》:“浑浑沌沌, 终身不离。”浑浑:形容天生质檏。   51.昭昭:清楚,明白。例,《孟子·尽心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2.昏昏:糊涂的样子。例,《孟子·尽心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3.察察:形容对利害得失计较苛细,繁杂细微。例,明·归有光《送许子云之任分宜序》:“无察察之政者,有醇醇之德。”   54.盲(wàng):仰视或远视的样子。例,《周礼·内饔》:“豕盲视而交睫。”“盲盲”形容仰望虚空,对周围某些物事不屑一顾。   55.惚:模糊不清,朦胧。例,《韩非子·忠孝》:“恍惚之言。”   56.江河湖海:指水。例,《说文解字译述(全本)》对江、河皆注释为水,江指长江,发源于岷山东流入海;河指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东流入海;对湖注释为大陂(池),对海注释为能纳百川的天池。故江河湖海可比喻浩瀚的流水。例,赵永信《人民日报》2001年3月15日第六版:“江河湖海唤清波。”此处用“江河湖海”比喻流水翻腾起伏,绵远无涯。   57.恍:模糊不清。例,南朝齐·王琰《冥祥记》:“意识恍然。”   58.似:好像。例,《庄子·齐物论》:“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   59.无所以:不可以,不能。例一,《太玄经·下》:“迷自守,冲无所以也。”例二,《楞伽经》:“大同小异不无所以。”   60.止:静止。例:《庄子·应帝王》:“止水之审为渊。”   61.欲:贪欲。例一,《说文解字》:“欲,贪欲也。”例二,《庄子·山木》:“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62.惋:惋惜,叹惜。例,《太平广记》:“虽复隔生死,犹知念子孙。何以遗悲惋,万物归其根。”   63.且:副词,又。例,《庄子·齐物论》:“谁独且无师乎?”   64.避:逥避。例,《庄子·让王》:“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   65.独:副词,仅仅,只。例,《史记·老子韩非传》:“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66.与:给与,献给。例,《庄子·山木》:“与而不求其报。”   67.于:介词,给。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   68.而:连词,表示更进一层,而且,又。例,《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浅而舟大也。”   69.贵:尊崇,崇尚。例,《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70.嗣:继承,接续。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嗣,诸侯嗣国也。”例二,《尚书·洪范》:“禹乃嗣兴。”   71.母:指宇宙的本源,即天道。例,《淮南子·要略》:“穷逐终始之化……通造化之母也。”在《道德经》中,母,媪,道,天道,大道,始,元,极,无,一,精,气,神等都是同义或近义词。此处,“母”指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

  【译文】

  独立思考与阿谀逢迎,差别怎样?善良为人与恶劣行径,差别如何?对民众所避讳的事情,一定要逥避。多么嘈杂喧哗啊,这些现象还没完没了!许多人熙熙攘攘,如杀猪宰羊屠牛祭祀之后相聚宴饮挑肥拣瘦纵其所好,又如春日里登高台眺望沉浸在明媚的春光里取乐贪欢,我独自淡泊而仍无动于衷,如婴儿般不晓得寻欢取乐,这种事情层出叠见没完没了。许多人都表现出喜悦和快乐,我自己是这样忧虑和不安,我的心像傻子一样,傻呵呵的啊!许多人对名誉地位看得很清楚,我自己却糊糊涂涂;许多人对利害得失计算得很苛细,我独自对着虚空仰望不屑一顾。朦胧中我的心潮好像江河湖海之水,隐约中好像不能静止。许多人都表现出贪欲,我独自惋惜又逥避。我只希望对别人有所奉献,而特别崇尚继承和传授天道的法则和品格。

  【评说】

  本章从“惟”与“阿”、“善”与“恶”的差别开始,指出凡是广大群众所忌讳的事情,就应该力求避免发生。在这里,虽然没有点明“讳”者为何物?但不难明白,首先是指“阿”与“恶”,特别是对“恶”者之“阿”,无异于是助桀为疟。历史上那些奸宄之徒,因“阿”于昏君,造成天下之昏乱和政权的灭亡。老子从天下安平泰的宗旨出发,教喻世人对“阿”与“恶”,不可不讳也!而提倡“惟”与“善”,于人于事于天下都有好处。举例来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与大臣们座谈时说:“如果人君的行为不当,臣下又不能匡正劝谏,反而阿谀顺从以苟且偷安,甚至歌功颂德,那么君则为暗主,臣子则为谀臣。君暗臣谀,离危亡就不远了。我如今想让君臣都出于至公之心,互相商量,以完成治国之道。你们应该竭尽忠心,对我规谏匡正,挽救我的过失,我絶不会因为你们直言冒犯而轻易发怒,指责你们。”李世民治国卓有成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能重用那些有善心、能思考、刚直不阿、冒死诤谏的良臣。

  老子提出“忌讳”的问题,“阿”与“恶”仅是个别“忌讳”的例子。经文中所言“人之所讳”,是指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忌讳的事情。例如人民大众爱好和平、忌讳战争,统治者就不该为争霸天下而发动战争;人民大众希望过富裕日子、忌讳饥荒贫困,统治者就应该致力发展生产,让人民丰衣足食;人民大众希望平等相待、忌讳保护少数既得利益者的特权制度,统治者就应当改革政治、经济体制,消除特权,实施平等、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大众忌讳环境污染、忌讳破坏生态平衡、忌讳性开放、忌讳色情泛滥、忌讳艾滋病的危害等等,统治者就应全面考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力求避免人民大众所忌讳的事情发生。统治者能这样做,就是“上称天意(天道的理念),下合民心”,也就能如水那样“居善低,动善势,行善源,与善填,演善信,适善能,正善至”。这样,就能达到第68章所说的“微妙圆通”的效果了。所以也就是“善为事者”了。在中国,就王者而言,最是“善为事者”,李世民是典型之一。

  从经文“嚾兮,其未央哉”到“众人察察,我独盲盲”,老子描绘了各诸侯王及周王室权贵们为追求名利、取乐贪欢的种种表现。老子把统治阶层的人们称为“众人”,因为在奴隶制社会里,只有统治阶层的人才有权利寻欢取乐和有机会争名夺利,而广大民众是奴隶,是牛马不如、任统治者宰割而没有自由生存权利的人。在这段经文中,老子深知“众人(统治者)”之所作所为是违背天道本性的,而自己为了守持天道的本性,面对现实引发无限感叹。老子在第36章中曾告诫王者和权贵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在本章中,则以“飨太牢”、“春登台”来揭露王者和权贵们吃喝玩乐的奢侈生活。老子虽也为周王室的史官,但他因明道而能“独泊兮其未兆”,这可谓是“出污泥而不染”;又“而我独若悒”一句,则流露出更深层次的情怀,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对国家走向衰亡深有所虑的危机心态。这是一种有情有意的真人心态,其情就是爱国爱民,其意就是希望国家保持安定,而使人民能安居乐业。老子所痛恨的是“服文采、带利剑、餍饮食”且“资货有余”的“贵者”,正是这伙“贵者”造成了“田甚芜,仓甚虚”,使国家衰败,使百姓遭殃。所以,老子痛骂这些“贵者”是“盗魁”,是无道之徒。在经文中,老子又以“我独昏昏”、“我独盲盲”来表达自己对吃喝玩乐之类奢侈生活和争名夺利的恶劣行径的态度。昏昏与盲盲,就是不(显)见,不(贪)欲,不(追)求,不争(夺),就是把自己放在“无”的状态。老子曾问:“蔼愔颇守一,能入无乎?”老子能“蔼愔”,故能“泊兮其未兆”;能“颇守一”,故能“若婴儿之未咍”;昏昏与盲盲就是“入无”,就是“悟入守空”,是展现天道的本性。

  接下来,笔锋一转,老子以“惚兮若江河湖海,恍兮似无所以止”,诉述了自己的心潮。这一段接在“我独昏昏”、“我独盲盲”之后,表明因进入空无境界,恍惚之间悟由心生,情怀荡漾。心情之起伏,如长江黄河,从昆仑之巅,奔腾万里,汇入湖海,浩瀚彭湃。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龙的象征,而大湖大海是千川百谷流水之所归。老子谈江河湖海,决不是谈自然地理,而是喻示中华民族的生存、变化、发展、归宿,应该如大江大河那样,奔腾万里,汇归大海,是归根,回归伟大母亲的怀抱,在“冲而拥之”、“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过程中,达到“湛兮湜兮若纯”的状态。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憧憬,一种希望,充满对理想的追求。这种情怀,起源于对造成春秋时期社会昏乱的统治者的鞭挞,而在老子西去隐居路过函谷关时,向函谷关令尹喜作了真情的流露(口述传授《道德经》五千余言),其情怀绵绵若存,其心志无所以止,殊不知老子西去之后,战乱又延续了二百五十六年,到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才暂告止息。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那种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年代,对于诸侯争霸、用千万民众的鲜血来换取一己之私的王者的种种罪恶行径,深恶痛絶,而以对时代感伤的情怀来唤醒社会,希望中华民族能沿着三皇五帝的康庄大道前进。老子之惊叹“嚾兮,其未央哉!”这是一种大声疾呼:“是该止息的时候了!”事实上,从齐桓公成为霸主开始,历时近五百年的战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白骨如山的最为惨絶人寰的历史,这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历史,是应该早日结束才是啊!

  本章的最后一段经文,老子再次强调,统治者、权贵们争权夺利贪得无厌,我无力阻止而只得惋惜和逥避(西去隐居)。但我即使只有一个人,也将对人类做出贡献,而特别重视继承和传授天道的法则和品格(在函谷关口传《道德经》之后,又到西安终南山楼观台和甘肃临洮岳麓山讲道 —— 嗣母,直至寿终)。正是这种情怀和心志,才毅然答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传授天道理念五千余言,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思考】

  1.举例说明“惟”与“阿”,“善”与“恶”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2.你对“我独与于人,而贵嗣母”有共鸣之心吗?为什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