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6章 摈病不病71

  【经文】

  咨1不2知3, 上4; 不2知5咨1,病6。 夫7唯8摈9病6,是以10不病11。 圣人12之13不病11也14,以15其16摈9病6,是以10不病11。

  【注释】

  1.咨:谘询,询问。例,诸葛亮《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实行。”   2.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3.知:认识,识别。例,《庄子·齐物论》:“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4.上:通“尚”,表示劝勉、鼓励,好,好的。例,《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   5.知:知道,瞭解。例,《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之:这。   6.病:毛病,弊害。例,《庄子·徐无鬼》:“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   7.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8.唯:副词,只有。例,《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9.摈:摈弃,抛弃。例,《后汉书·赵壹传》:“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10.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11.不病:没有祸害,不存在损害。例,《庄子·人间世》:“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直:内心正直。   12.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13.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乐其性。”性:本性。   14.也:语气词,表示判断。例,《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15.以:介词,因为,由于。例,《庄子·天运》:“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寻、常: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   16.其: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不朋:不拉帮结派。

  【译文】

  人们能够询问自己所不认识的事物和道理,是一种好的作风;不知道询问自己所不认识的事物和道理,是一种弊病。只有抛弃这种弊病,才没有祸害。圣人说话、办事没有造成祸害,是因为他们能够抛弃这种弊病,才没有造成祸害。

  【评说】

  人们为什么要询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和道理?因为这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本能,是为了谋生,为了发展,为了自我完善,所以孜孜以求增长知识、技能。以幼儿来说吧,在会说话以前,只能用笑和哭来表达内心的活动,进而学会用摇头摆手来表达喜厌,当学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咨不知”了,几乎见到任何新鲜、陌生的东西都要问一问,这样便一点一点地增长知识。

  本章的“咨不知”与第75章的“学不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能这样做就会有“益之又益,以至于大悟”。伟大的科学第一圣人A.爱因斯坦,在他的科学研究历程中,因为数学知识不足而先后多次进修数学,这就是“咨不知”和“学不学”,所以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世界上有哪些人“不知咨”呢?一是自矜者,即自尊自大的人;二是自伐者,即自夸自耀的人;三是自是者,即自以为是的人;四是自见者,即自我突出的人。当然,任何类型的人,都不可能从出生到入土一辈子“不知咨”,只是在某些时期某些方面表现出“不知咨”。对于普通人,因为“不知咨”,对事物或道理的瞭解、认识就不全面、不透彻,妨碍了自己的事业、生计;对于政要人物,“不知咨”则有可能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灾难和损失。

  本章以“病”为中心论题,目的是要人们知“病”和“摈病”。也就是说,人们犯了错误,应该知错而改,否则可能犯更大错误,祸及自身。例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因为是一方霸主,也就自尊自大、自以为是。管仲临终前嘱咐他不可重用易牙、竖貂、开方三位小人,齐桓公心中不受;管仲死后,鲍叔牙又再三劝阻齐桓公,但齐桓公执拗任用这三位小人掌管朝政。小人当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造成严重政弊。齐桓公年迈有病,也听不进医生之言及时治病。当时有一名医姓秦名缓,住在齐国的卢村,人称卢医,少年时他曾在旅店遇见长桑君,对长桑君优礼招待。长桑君传给他医术,赠他神药,颇有造诣,人们把他比作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故而又叫他扁鹊。扁鹊曾游虢国,恰逢虢世子暴病昏死,他自称能救治,虢公便请他医治世子。扁鹊让弟子阳厉先用针刺,果然使世子醒了,再用药调养,仅二十多天就康复了,所以人们说扁鹊能起死回生。一天,扁鹊来见齐桓公,说桓公有病在表皮,桓公不信。过几天再见桓公,说桓公有病在筋脉,不可不治了,桓公还是不信。又过五天去见桓公,说病已到肠胃,要马上治,桓公仍然不信。再过五天去见桓公,一句话不说就走了。桓公派人追问扁鹊,回话说病已到骨髓了,就是神仙也治不好了。又过五天,桓公果然病倒了,派人召扁鹊,已走五天了,桓公后悔莫及。桓公一病倒,易牙等奸佞情知不治,设计将病重的桓公隔离,而扶公子亏继位。桓公显赫一世,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由于未能听管仲、鲍叔牙和扁鹊的忠告及时抛弃心、身之病,以致自食其祸,临死时连一口热水都没喝上,一个儿子也没在身边,尸体生蛆也无人过问。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场!这段故事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了,仍然令人深思。

  历史上的王者,凡能接受谏言而“摈病”的,其事业兴盛;凡拒絶谏言而抱“病”不放的,无不遭殃。夏桀、商纣、周厉、周幽诸王的下场比齐桓公更加不得善终,其原因是有“病”而不肯“摈病”,这叫做“讳疾忌医”,咎由自取。

  【思考】

  在学习或工作中,“咨”与“不知咨”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