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2章 普及教育65

  【经文】

  古1之2善3行4道5者6,非7以8冥9民10,将11以8育12之13。民10之14难15事16 ,以17其18智19弱20 。夫21以8智19治22国23 ,国23则24杰25;不26以8智19治22国23,国23则24覆27。 此28两29者30,也31楷32式33。常34知35楷32式33,是谓36烜37德38。烜37德38深39矣40远41矣40,育12务42范43矣40,乃44至45大顺46。

  【注释】

  1.古:古代。例,《庄子·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2.之: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例,《庄子·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3.善:善于,能。例,《庄子·马蹄》:“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4.行:实行,按……做。例,《淮南子·主术训》:“而行必然之道,故万物举而无遗策。”遗:失。   5.道: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理。例一,《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二,《庄子·缮性》:“道,理也。”   6.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7.非:不是。例,《庄子·人间世》:“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8.以:介词,用。例,《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9.冥:愚,愚昧。例,刘宰《和李果州同游茅山》诗:“一语开冥顽。”   10.民:民众。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   11.将:副词,会,一定。例,《庄子·德充符》:“夫子,圣人也……丘将以为师……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夫子:指鲁国大智者王骀。   12.育:培养教育,使人向善,做好事。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育,养子使作善也。”例二,《孟子·告子》:“尊贤育才。”   13.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14.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15.难:困难。例,《庄子·山木》:“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   16.事:事情,事业。例,《庄子·田子方》:“君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17.以:介词,在,于。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18.其:人称代词,他们。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不朋:不拉帮结派。   19.智:知识,指人类在实践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例,《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者谓之智。”   20.弱:少,不足。例,《淮南子·原道训》:“积于弱则强。”   21.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22.治:治理,管理,统治。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   23.国:古代指邦国,王侯的封域。亦泛指国家。例一,《说文解字》:“国,邦也。”例二,《庄子·让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24.则:副词,就。例,《庄子·人间世》:“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   25.杰:特出的,超乎寻常的。例,《诗经·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   26.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27.覆:倾覆,覆灭。例,《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凶。”   28.此:指示代词,这。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29.两:两方面。例,《庄子·大宗师》:“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30.者:助词,表示“……的事情”。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31也:副词,表示两事相同。例,《庄子·大宗师》:“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32.楷:典范,典型。例,《礼记·儒行》:“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   33.式:模式,样式。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式,法也。”指模式,榜样。例二,《庄子·应帝王》:“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34.常:副词,常常,经常。例,《庄子·人间世》:“始乎治,常卒乎乱。”   35.知:告知,使知道。例,《裴度还带》三折:“先生为何如此惊叹,必有其情,请乞知之。”   36.是谓:这叫做。例,《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37.烜:显着,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学士书》:“将相大臣,其势烜赫。”此处引申作“伟大”。   38.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质是“和”,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葆阳,充气以为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处于和谐、平衡、有序、正常运化状态的“和”。例一,《庄子·缮性》:“夫德,和也。” 例二,《庄子 · 德充符》:“ 德者,成和之修也。”   39.深:深刻,指触及事物的本质。 例,《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   40.矣: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例一,《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例二,《庄子·应帝王》: “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41.远:久远。例,《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42.务:副词,必须,一定。例,《战国策·秦策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43.范:规范,榜样。例,《后汉书·张衡传》:“耻一物之不知,有事之无范。”   44.乃:连词,于是,才。例,《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45.至:到,到达。例,《庄子·庚桑楚》:“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46.大顺:指社会达到全面自然和谐、事业顺利、健康发展。例,三国·魏·嵇康《养生轮》:“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按照天道(即自然法则)办事的人,不是采用愚民政策,而会采用教育民众的政策。民众的困难事情,是他们的知识不足。用知识来治理国家,国家将会有特出的发展;不用知识来治理国家,国家将会覆灭。用知识来治理国家和不用知识来治理国家,都是典型的模式。要经常使人们知道这两种典型的模式,这叫做有大德。有大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事业务必规范化,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全面自然、和谐,国家事业顺利、健康发展。

  【评说】

  对人民大众进行知识教育的问题,早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了。例如燧人氏教导族人钻木取火,伏羲氏和神农氏教导族人造房屋和饲养家畜,轩辕氏教导庶民养蚕缫丝,尧帝教导百姓历法以便更好务农,舜帝教导百姓修养道德、学习礼乐,等等。

  教育和学习,从来都是人类谋生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在老子之前,对教育事业作系统、深入论述的是周文王姫昌,他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大牢期间为《易·蒙 》卦撰写卦辞、爻辞,把对人民的启蒙教育与国家的发展前途统一起来考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从对人民的启蒙教育入手,发挥知识的力量,则国家会昌盛,社会能安定。周朝是西伯侯姬昌拜姜子牙辅助其次子姬发灭了商纣王而建立起来的,而后姜子牙受封治理齐地。齐地原是一片盐碱之地,人口又稀少,自然条件很差。姜子牙为了发展生产,教育女工,鼓励她们学习手工工艺技术,学制盐,学捕鱼,学做生意。因此,远近人民纷纷前往齐地。姜子牙尊贤尚功,使齐地的经济、文化事业有着纵深的发展,到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使齐国首先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到战国时,齐都临淄稷下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以上从燧人氏、伏羲氏到姬昌、姜子牙,说明对人民的启蒙教育工作,事关社稷的发展前途。这些历史证明,老子的“古之善行道者,非以冥民,将以育之”的论断,是“言有宗,事有根”的。

  【思考】

  1.举例说明“古之善行道者,非以冥民,将以育之”。

  2.何谓“育务范矣,乃至大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