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0章 爱兵者胜69

  【经文】

  用兵1有2言3 :吾4不5甘6为7主8而9为7客10 ,不11干12进13寸14而9退15尺16。是谓17 :行18,无19行18;攘20,无19臂21;执22,无19兵23;敌24,无19敌24。祸25莫大于26侮27敌24,侮27敌24几28丧29我30堡31。夫32戡33兵34相35惹36,爱37兵34者38胜39。

  【注释】

  1.用兵:指挥、调遣军队作战。例,《庄子·天运》:“禹用力而汤用兵。”   2.有:存在。例,《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天池:天然水域。   3.言:言论。例,《庄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   4.吾:人称代词,我。例,《庄子·秋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5.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6.甘:愿意。《诗经·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7.为:做,当。《庄子·让王》:“子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   8.主:主动者。例,唐·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夫兵者,必以先举者为主,后应者为客也。”   9.而:连词,表示转折。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10.客:被动者。例,唐·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应敌而后起者,所以常为客也。”   11.不:副词,不要,勿。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12.干(gān):冒犯,冲犯。例,《国语·周上》:“不干所问,不犯所咨。”   13.进:前进,向前逼进。例,《孙子·军争》:“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14.寸:比喻距离极短。例,《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15.退:后退。例,《庄子·达生》:“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   16.尺:10寸。经文“进寸”、“退尺”比喻“前进极短距离”,“后退很大距离”。   17.是谓:这说的是。例,《庄子·马蹄》:“同乎无欲,是谓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18.行:行动。例,《庄子·应帝王》:“正而后行。”   19.无:副词,毋,不要显示、不让人看出。例,《庄子·人间世》:“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   20.攘:手向外推。例,《说文解字》:“攘,推也。”   21.臂:胳膊。例,《庄子·达生》:“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22.执:拿着,紧握住。例,《庄子·让王》:“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   23.兵:武器、战争。例一,《庄子·盗跖》:“罢兵休卒。”例二,《旧唐书·黄巢传》:“时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兵。”   24.敌:雠敌,敌人。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敌,仇也。”例二,《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距:拒。   25.祸:灾难,危害。例,《庄子·在宥》:“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止:脚。   26.莫大于:没有什么比……更大。例,《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27.侮:侮辱,欺负。例,《庄子·徐无鬼》:“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28.几(jī):副词,几乎,差不多。例,《庄子·盗跖》:“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29.丧:丧失,毁掉。例,《庄子·徐无鬼》:“我悲人之自丧者。”   30.我:人称代词,代称自己。例,《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31.堡:防御堡垒。例,《晋书·符登载记》:“徐嵩、胡空各聚众五千,据险筑堡以自固。”   32.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3.戡:用武力平定,征讨,讨伐。例,《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   34.兵:士兵,战士。例,《庄子·庚桑楚》:“兵莫憯于志。”   35.相:副词,互相。例,《庄子·在宥》:“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   36.惹:触犯,冲犯。例,《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伯说话不知礼,我又不曾惹着你。”   37.爱:关心、爱护。例,《庄子·徐无鬼》:“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   38.者:助词,表示“……的事物”。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39.胜:胜利。例,《孙子·虚实》:“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

  兵家在用兵方面存在一种言论:我不当战争的发动者而当被迫应战者,我不进逼一寸触犯敌人而后退一尺做好防守。这说的是:做好战备,但不要显露战备行动;捋起袖子,但不要伸展胳膊显示肌肉;紧握武器,但不要暴露各种武器;注视敌情,但不要声张讥笑敌人。在战争过程中最大的危害是侮辱、欺负敌人,侮辱、欺负敌人就差不多毁掉自己的防御堡垒了。敌我双方的将士互相触犯,而将领在平时能关心、爱护士兵的军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评说】

  本章论述“用兵”御敌。从“万物恃之以生”的观点出发,当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得已”而用兵并不违背天道的法则。经文开头之“用兵有言”,应是“用兵者有言”。老子不是用兵者,而是议论用兵,站在“以慈为之”的境界上议论用兵,怀抱天道的“不争之德”而议论用兵。必须指出:即使“不得已”而用兵,也应保持“不敢为天下先”的基本原则,所以能做到“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敌,无敌”。如果相反,即“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发制人,主动发动战争,这不但违背天道的法则,即使对惯用诡道的兵家来说,也是多有忌讳的。

  历来有不少学者认为《道德经》是兵书,这是不对的,其根本原因是:天道作为众生万物的老祖母,不会残害自己的子孙后代。老子致力推行天道,絶不会研究如何运用兵器和军队去杀人,不会去推行兵家所崇尚的诡道。

  为求生存,在形势逼迫、不得已而用兵时,老子指出不可以侮敌。春秋时期,楚国大将成得臣率军到宋国的城濮,与晋、秦、齐的救援军队对抗。成得臣下战书说:“请与君(指晋文君重耳)的将士游戏,君可登车观看,得臣也开开眼界。”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成得臣却说是游戏,这是对晋、秦、齐三国军队的轻蔑、侮辱。城濮一战,成得臣惨败,最终得不到楚王的赦免而自杀,成得臣既毁了楚军,又毁了自己,正如老子说的“侮敌几丧我堡”。

  老子把“以慈为之”的思想运用于战争之中,故指出“爱兵”是胜利的基础。例如,春秋末期,卫国人吴起在鲁国学兵法三年,得宰相公仪休推荐,被鲁穆公封为大夫。齐国的宰相田和阴谋篡权窃国,怕鲁国讨伐他的罪行,便先率齐军伐鲁。公仪休再次向鲁穆公推荐吴起:“要打败齐国,非吴起不可。”鲁穆公就拜吴起为大将,泄柳、申详为副将,率鲁军三万抗拒齐军。

  吴起自接命令时起,就与士兵同吃同住,同样步行;见士兵扛不动沉重的器具,就替士兵扛;有一个士兵生疮,他不但亲自喂药,而且用嘴吸去脓血。士兵们感激吴起,相处如同父子,都愿听从他的指挥,誓死报效。田和见吴起陈兵而不挑战,暗中派人侦察,只见吴起和士兵们坐在地上一同吃饭。田和再派心腹将领张丑,假装讲和,捉摸吴起的战略意图。吴起把精鋭部队藏在后营,左右尽是老弱士兵。他留张丑三天,但一言不谈军事。张丑临走,他又一再说好话,向齐国求和。张丑前脚刚出辕门,吴起立即调兵遣将,分三路进发,包抄齐军。

  张丑回营,正向田和说明鲁兵老弱,吴起毫无斗志,不堪一击。忽然战鼓如雷,鲁军突然杀到,齐军顿时大乱,马套不上车,人来不及披挂。田和慌忙领步兵迎敌,又使段朋命部下赶快套车。鲁军的三路兵马已分别杀到,齐军大败。鲁军直追过平陆才收兵,凯旋而归。

  这段故事发生在老子离周西去后约140年间,吴起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用计麻痹敌军之外,更因为他平时能关心、爱护士兵,士兵能敬重他,听从他的指挥,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其战斗力就大大增强了。

  【思考】

  1.用兵者为什么“不甘为主而为客,不干进寸而退尺”?

  2.浅析“祸莫大于侮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