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8章 祸源于欲46

  【经文】

  天下1有道2,策3走马4以5粪6 。天下1无道7,戎马8伸9于10徼11 。  罪12莫大于13 可14欲15 , 祸16莫大于13  不17知足18 , 咎19莫大于13欲20得21。故22知足18之23足24,常25足24矣26。

  【注释】

  1.天下。国家。例,《庄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夫子立:尧帝请许由登位为天子。   2.有道:指实行天道而国家政治清明,民生富足安乐。例一,《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例二,汉·班固《白虎通·号》:“天下有道,人皆乐之。”例三,《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3.策:鞭打,用鞭子赶。例,《论语·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4.走马:奔走的马。例,《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   5.以:连词,以便。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   6.粪:拾粪施肥。例,《孟子·滕文公上》:“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7.无道:指违背天道而国家政治纷乱,民生困顿不安。例一,《庄子·胠箧》:“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例二,《后汉书·李固传》:“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   8.戎马:军马,战马。例,《汉书·刑法志》:“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   9.伸:伸延。例,《庄子·秋水》:“踯躅而屈伸。”踯躅:徘徊。   10.于:介词,到。例,《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骧兜于崇山。”   11.徼(jiào):边界,边境。例,唐·王昌龄《观江淮名胜图》诗:“青葱林间巅,隐见淮海徼。”淮海: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今连云港市西南)一带的地区。   12.罪:罪恶行为。例,《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13.莫大于:没有什么比……更大。例,《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14.可:许可,允许。例,《国语·晋九》:“大夫辞之,不可。”   15.欲:贪欲。例一,《说文解字》:“欲,贪欲也。”例二,《庄子·山木》:“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16.祸:祸害,祸事,指引发灾难的东西。例,《庄子·徐无鬼》:“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   17.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18.知足:从心里认识到足够。例,《 庄子·让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19.咎:错误。例,《三国志》:“权引咎责躬。”   20.欲:想,希望。例,《庄子·大宗师》:“父母岂欲吾贫哉?”   21.得:追求名利。例,《论语·季氏》:“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2.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3.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24.足:满足。例,《庄子·天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25. 常:恒久。例,《庄子·德充符》:“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26.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例,《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译文】

  统治者实行天道而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太平,牧民可以赶着马群去放牧以便把马粪拾来作肥料。统治者违背天道而国家纷乱,大队士兵和成群军马将开赴边境作战。没有比允许贪欲的罪恶更大的了,没有比不认识到知足的祸害更大的了,没有比想要追求名利的错误更大的了。因此,只有在心理上认识到已经足够时在具体行动上表现出知足,才能长久地保持知足。

  【评说】

  以马的活动状况来比喻和平与战争,形象而生动。和平与战争的原因,是天下有道或天下无道。这里的“道”是指天道。天下有道或无道,取决于各国统治者。几千年来,人们常说:“夏桀无道”、“商纣无道”、“周幽无道”、“隋炀帝无道”……就是指这些最高统治者违民意、逆民心而不实行天道,他们逆天道而行人道,而且是极端的人道,所以在他们身上,集中地表现出“甚、奢、泰”的魔性。物极必反,王者无以正则缺。《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述:“幽、厉之后,王室缺。”这个“缺”字,指的是王者被推翻、废弃,其位空缺。如果王者能为民众着想而实行天道,民众不用服兵役参加征战,可以赶着马群去放牧,天下清平,歌声、笛声、马嘶声,声声动听;牧事、农事、天下事,事事兴旺。这正是万物恃天道以生的自然景象。

  针对春秋时期长期战乱,老子指出其祸害是统治者私欲膨胀,永不知足造成的。作为一个例子,我们看一看与孙武同时辅助吴国的伍子胥,他本来是楚国人,因楚平王宠信奸臣费无极,要杀他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是忠臣和孝子,明知楚平王要杀他们也不想逃离楚国,被楚平王杀死了。伍子胥逃到吴国,为了报私仇,伍子胥千方百计亲近吴国公子光,并为公子光出谋划策,以“鱼腹藏剑”之计于宴席上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因此登上王位,史称吴王阖闾,伍子胥得到阖闾重用,又进一步设计刺杀僚的儿子庆忌。为了辅助阖闾争霸,伍子胥举荐隐居在罗浮山东、精通兵法的孙武给吴王。此后,吴王接连出兵灭了徐国,又活捉钟吾国君,打败越国,俘虏楚将繁。吴国出兵,屡战屡胜。接着又有蔡国向吴国借兵对抗楚国的侵略,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死父兄的私仇,趁机对吴王说:“救蔡能显威名,破楚能获厚利。大王想入郢都(楚国都城),不可失去这次机会”。吴王于是发兵六万,直扺蔡国,最终打败楚军,楚昭王(平王之子)逃跑了。阖闾挥师进入郢都,登上楚王的金殿。伍子胥报仇的私欲大作,积极促使吴王及吴国官员在楚宫中淫乱楚王夫人与楚国官员的妻子,以侮辱楚国君臣。在伍子胥提议下,又拆毁楚国的宗庙,以示灭了楚国。

  正当吴王在楚都大宴群臣庆祝胜利之时,伍子胥突然放声大哭,请求吴王允许他寻找楚平王的坟墓。楚平王的坟墓在郢都东门外廖台湖底下,伍子胥命士兵下湖入水挖出棺材,破棺怒视。因楚平王的身尸曾用水银浸过,面目如生,伍子胥见状恨不得立即毁了楚平王的尸体,他吆喝着用九节鞭狠狠打了三百下,打得骨肉如泥还不解恨,又抠出楚平王双眼,再斩下头来,最后还把骸骨扔得到处都是,才吹胡子、瞪眼睛狠狠离去。

  伍子胥报了私仇,雪了心中之恨,还不满足,又要追杀楚昭王。后因秦国出兵救援,孙武又劝吴王与秦讲和,允许恢复楚国。阖闾回师吴国,论伐楚的功劳,孙武第一。孙武不愿当官,坚持回山,吴王让伍子胥出面挽留孙武,孙武反劝伍子胥说:“暑往寒来,春还秋至。王恃其强盛,骄乐必生。功成不退,将有后患。我不仅想保全自己,也想同时保全你”。伍子胥不以为然,不听孙武劝告,后来终被继位的吴王夫差赐死。

  伍子胥自从逃离楚国之后,在私欲的迷惑下,不惜滥杀无辜。如果清算他的罪行,也罄竹难书。总之是脑子里充满了私欲,双手与刽子手一样沾满鲜血。春秋战国之所以会有五百多年的不义战争,就因为各国的侯王及其辅助臣僚们私欲膨胀且不知足造成的。联系历史事实,更好理解老子说的“去甚、去奢、去泰”和“少私寡欲”、“知足”是多么正确。

  【思考】

  1.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是典型的“天下有道”或“天下无道”?

  2.为什么“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