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4章 祈民贵言17

  【经文】

  太上1,辖2之3友4之3 ;其次5, 亲6之3誉7之3;其次5,威8之3畏9之3 ;其次5,侮10之3辱11之3。信12不足13,有14不15信12。悠16兮17,祈18民19贵言20,功成事遂21,百姓22皆23谓24大道25自然26。

  【注释】

  1.太上:指人类社会的远古时代。例,《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2.辖:管辖,管理。例,任昉《答刘孝绰》诗:“直史兼褒贬,辖司专疾恶。”   3.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4.友:互相友爱,互相亲近。例,《庄子·让王》:“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   5.其次:指示代词,随后的,次序在后的。例,《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6.亲:任人唯亲。例,《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亲亲:第一个“亲”字作动词,表示任人唯亲;第二个“亲”字作名词,表示关系亲密的人。杀(shài):等差,分等级。   7.誉:称赞,授以荣誉。例,《庄子·盗跖》:“好面誉人者,也好背而毁之。”   8.威:威慑。例,《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9.畏:吓唬,使畏惧。例,《汉书·广川惠玉刘越传》:“前杀昭平,反来畏我。”   10.侮:侮辱,欺负。例,《庄子·徐无鬼》:“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11.辱:凌辱。例,《史记·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2.信:信赖。例,《庄子·德充符》:“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   13.不足:不足够,缺乏。例,《庄子·盗跖》:“不足故求之。”   14.有:将有,将会。例,《庄子·外物》:“如是,则知有所闻,神有所不及也。”   15.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不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16.悠:忧思,长远。例一,《诗经·周南·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例二,《后汉书·皇后纪序》:“任重道悠,利深祸速。”经文“悠”字,作“长远考虑”理解。   17.兮: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例,《庄子·人间世》:“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18.祈:祈求,恳求。例,《庄子 · 让王》: “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 时祀尽敬而不祈喜。”   19.民:人民大众,老百姓。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灭裂:乱来。   20.贵言:宝贵意见。例,墨畲生《狂侠天骄魔女》七十六回:“多 谢 贵 言。”   21.功成事遂:功业完成。例,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泥土。”   22.百姓:泛指天下人,世人,包括百官和人民群众。例,《庄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23.皆:副词,全,都。例,《庄子·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24.谓:说。例,《庄子·齐物论》:“吾谓女梦亦梦也。”   25.大道:天道,道,指宇宙本源(先天形态物质)、自然法则(道理)和自然品格(道德)。例,《庄子·渔父》:“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26.自然:自然而然地按照客观规律运化、发展。例:《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当时是也,莫之为而常自然。”(为:强为,强行)

  【译文】

  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代,酋长管理氏族事务能与群众友好亲近;后来,统治者用任人唯亲并授以荣誉的办法维持其统治;再往后,则采用各种威慑手段、吓唬民众的办法维持其统治;最后,是欺负、凌辱民众以维持其统治。统治者对人民大众缺乏信赖,则人民大众也将不信赖统治者。要从长远考虑问题啊!要恳求民众提出宝贵的意见,则功业会完成,百姓都说实行天道,各项事业将自然而然地按照客观规律运化。

  【评说】

  本章扼略叙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管理(统治)者与被管理(被统治)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情形。不论是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或者现代丛林中的原始群居部落,人与人之间亲和、平等,群体中的领头人与每一个人之间,基本上是“辖之友之”的关系。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这种关系也发生变化。如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虽然保持着“辖之友之”的关系,但已出现“亲之誉之”了,对战争俘虏,则视为奴隶而“威之畏之侮之辱之”;而后夏、商、周、秦,“威之畏之侮之辱之”愈演愈烈……及至清朝,除“亲之誉之”外,“威之畏之侮之辱之”更扩大至不同政见者。另方面,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第一任君王对待民众,往往表现得比较相好、亲近,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而后继的君王,一代不如一代,夏桀、商纣、周幽是暴君的典型,他们因为无道而被打倒。老子在这里虽然没有直言分封诸侯这种制度的弊病,但以“亲之誉之”直击“亲亲为大”那种任人唯亲和维护一姓血亲利益的等级特权世袭制度,又以“威之畏之”、“侮之辱之”刻画统治者的强横形象,并在第28章中指出“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其势披靡”来说明“反者道之动”的必然性。从夏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是一姓世袭统治天下,但最终都被推翻,历史在重复这个过程。而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以“亲亲为大”作为指导思想所建立的一姓血亲利益等级特权世袭制度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统治者又不相信人民大众,他们以“威之畏之”、“侮之辱之”的手段对待民众,走向历史的反面而自取灭亡。更本质地说,“亲亲为大”的核心是为私,为统治者自己的利益。总而言之,统治者不顾民众的利益,不相信民众,是必然要灭亡的。

  本章经文中所述的“信不足,有不信”,在第52章中也出现过一次,其意思是:统治者对天道缺乏诚信,就不会有信心,也不能信赖天道。因为在第52章中,老子以飙风、暴雨不能持久来喻示社会大动荡也不应持久,也即应尽快平息诸侯争战,让天下安定下来,同时教示侯王要同道、同德、同舍,则得道、得德、得民心。如果侯王不相信这种理念,当然不会有信心去实践,也不能信守这种理念。而在本章中,“信不足,有不信”是针对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说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个根本问题,老子指出应“祈民贵言”,即恳切地听取民众的意见,以百姓心为心。在《道德经》中,对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老子有多次论述,例如:

  身贵者宜以贱为本,位高者宜以下为基。

  处天下者,常以无私而为。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慈乎?以正治国,以无私处天下。

  君无为而民自正,君无争而民自化,君无欲而民自朴,君无私而民自孚。

  其政曼曼,其民淳淳;其政拶拶,其民谲谲。

  治人事天莫若舍。

  威,无威;慑,无慑;位,无位。

  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其势披靡。

  不柙民之居,不压民之生。夫唯不压,则民不厌。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强为,是以难治;民之轻世,以其上之厚生,是以轻世。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高下相倾。

  ……

  在这里,特别要说一下“高下相倾”,其一是互相倾向,互相依赖,互相信任;其二是互相倾轧,高对下施威,下使高无威;民之大威,其势披靡,下可以使上无位。唐朝宰相魏征有一次对李世民说:“君王如舟,人民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魏征把最高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船和水的关系,船在上,水在下,也构成“高下相倾”之势。魏征的这种比喻,更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老子的思想。

  李世民有一次就大兴土木工程问题对大臣们说:“雕饰宫殿、游赏池台,是帝王的欲望,而百姓却没有这种欲望;帝王喜欢放纵淫逸,百姓厌恶疲劳困弊。孔子说过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实行,就是恕(将心比心)啊!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事,不要强加到百姓身上。我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都可以由我决定。所以,我要自我克制,不做百姓不愿做的事,必然能顺从民意。”魏征对李世民这段话很赞赏,进一步殷切地说:“臣听说古人认为‘自己的心顺从百姓的心则昌盛,使百姓服从自己的淫乐则灭亡’。隋炀帝贪得无厌,只喜爱奢侈淫乐,有关部门的供奉和营造,稍不如意就对有关人员施以酷刑。上面有什么爱好,下面必然起而仿效,骄奢永无休止,就会导致灭亡。这不仅是历史记载的东西,也是陛下亲眼所见的。正是由于隋朝无道,所以天下才令陛下取而代之。”李世民以前也曾说过:“顺应人民的意愿,去掉苛刻的要求和严酷的刑法,不突发奇想去侵扰人民,依其自然发展,让人民休养生息,国家就会安定,你们(指大臣们)应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此事。”在这里,李世民提出“依其自然发展”,就是办事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这样必能“功成事遂”,所以“百姓皆谓大道自然”。

  【思考】

  1.举例说明“信不足,有不信”。

  2.“祈民贵言”与“功成事遂”有什么关联?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