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8章 与人愈多81

  【经文】

   醒1者2不3昧4 ,昧4者2不3醒1;善5者2不3夺6,夺6者2不3善5;挚7者2不3泊8,泊8者2不3挚7。圣人9无极10,既11已12为13人14贻15愈16多17,继18贻15与19人14以20愈16多17。天之道21, 履22而23不3害24;圣人9之25道26,为27而28不争29。

  【注释】

  1.醒:清醒。例,《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3.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4.昧:糊涂,不明白。例,《庄子·知北游》:“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   5.善:善良。例,《庄子·胠箧》:“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6.夺:夺取,强取。例,《发菩提心经论》:“不夺物命,不侵他财,不犯外色。”   7.挚:诚挚,真挚。例,《左传·成公九年》:“南冠而挚者,谁也?”   8.泊:停止。例,《八关斋制序》:“夫五宅易昏,四流不泊。”   9.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10.无极:时空没有止境。例,《庄子·大宗师》:“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11.既:连词,既然,已经。例,《庄子·天地》:“既已告矣,未知中否。”   12.已:副词,已经。例,《庄子·大宗师》:“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外物:把物事置之度外;外生:把生命置之度外。   13.为(wèi):替,给。例,《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14.人:别人,他人。例,《庄子·徐无鬼》:“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   15.贻:赠送,给与。 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贻,赠遗也。”例二,《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16.愈:副词,更加。例,《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17.多:数量多,次数多。例,《庄子·人间世》:“医门多疾。”   18.继:继续,连续。例一,《说文解字》:“继,续也。”例二,《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19.与:给,给予。例,《庄子·山木》:“与而不求其报。”   20.以:连词,而且。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1.天之道:指真实存在的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例,《孟子·离娄上》:“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22.履:实践,实行。例,《说苑·政理》:“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引申为“处理”。   23.而:连词,表示顺接。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24.害:灾害,祸害。例,《庄子·盗跖》:“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   25.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26.道:行为准则。例,《庄子·胠箧》:“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27.为(wéi):做,干。例,《庄子·人间世》:“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28.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29.不争:不与人相互抢夺。例一,《庄子·盗跖》:“是以足而不争。”例二,《庄子·胠箧》:“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译文】

  清醒的人不糊涂,糊涂的人不清醒;善良的人不掠夺,掠夺的人不善良;诚挚的人不会停止以诚待人,停止以诚待人的人不诚挚。圣人为民众做好事是没有止境的,既然已经给世人做了很多贡献,就继续给世人作出更多的贡献。自然法则,在万物运化中得到实践使万物不遭受祸害;圣人的行为准则,在于对民众作出奉献而不会与民众互相争夺。

  【评说】

  本章从论述醒、善、挚方面入手,刻意阐述圣人为民众做贡献是没有止境(无极)的,而且恪守天道的本性:为而不争。

  醒的对立面是昧,即不明白事物的道理,因而表现得蛮不讲理。例如春秋末年,齐庄公与宰相崔柕的妻子通奸被崔柕发现,崔柕设计杀死齐庄公,史官如实记録崔柕弑君之事。崔柕大怒,把史官杀了。史官的弟弟继任,仍如实记史,又被崔柕杀了。史官的三弟继任时,没有因为两位哥哥被杀而被吓倒,仍如实记下这个事实。至此,崔柕才恍然大悟,认识到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杀死多少史官,总不能掩盖历史真相,所以不再杀害史官。历史的真实性,是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换来的。崔柕为掩盖历史而两次杀史官,是一昧再昧。因为史官不畏残暴,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以死来维护历史的真实性,才使崔柕由昧转醒。在当今世界上,例如日本政界右翼势力,千方百计要掩盖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残害中国人民的历史事实,甚至宰相及其幕僚们一再前往靖国神社祭拜那些罪大恶极的战争贩子的鬼魂,不正是“昧者不醒”的写照吗?!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与黄门侍郎王珪闲聊时,指着在一旁服侍的美人说:“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王妃。李瑗兵败身亡,财产被没收,她也依例没入宫中服役。她本来也有丈夫,李瑗看中了她,杀害了她的丈夫,把她强纳为妃,像李瑗这样残暴恣虐,岂有不亡的道理?”王珪一愣,马上离开坐席,起立躬身问:“陛下以为庐江王强纳她为妃,是对呢还是错?”

  李世民诧异地反问:“哪有杀人而强娶人妻的道理?你为什么要这样问我呢?”

  王珪说:“臣在《管子》中读到:齐桓公到郭国,问郭国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父老回答:‘因为郭君喜爱善人而厌恶坏人,因而灭亡’。齐桓公说:‘要是像你们这样说的话,郭君是贤明的君主,怎么会亡国呢?’父老说:‘他并不贤明。他虽喜爱好人但不能用,虽厌恶坏人却不能除。所以亡国了。’如今,这个美人正在陛下身旁,臣猜想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么这种做法正是知恶而不除去。”

  李世民听后很高兴,连声称“善”,马上下令把美人送还她的亲属。

  我们再从历史人物的表现来分析说明本章经文中的“挚”。老子说“重积德者无不恪,无不恪也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将可以佑国”。这就是说,崇尚积累功德的人办事谨慎、待人恭敬,永远地坚持办事谨慎、待人恭敬,一定能对国家有所帮助。在这里老子强调“挚”而且“不泊”。不泊,即不停顿。毛泽东就强调指出,要永远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做好事。他曾经感叹地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那种“既已为人贻愈多,继贻与人以愈多”的人物呢?我们以孔子为例来说明吧。孔子五十一岁得鲁定公重用,治理鲁国三个月而卓有成效。当时市场上做买卖的不报虚价;男女走路左右有别;路遇失物,不肯拾取;四方人士入鲁,有宾至如归之感。可是后来,鲁侯迷恋女乐宝马,意乱神惑,再也不理朝政之事。孔子多次劝谏没有一点作用。孔子知道自己再也难以以《礼》治理鲁国,就带上徒弟,周游列国。他到过卫国、宋国、郑国、陈国、楚国,还到洛阳找到老子问《礼》。他那套以《礼》治国的方法不被列国采用,最终又回到鲁国,但他已断了从政的念头,开始删《诗》、《书》,定《礼》、《乐》,审《鲁史》,编《春秋》,又为《易》写说明文以解释经义,使《易》书的内涵进一步升华、彰显哲理,焕发出中华民族源头文化的光辉。从历史意义看,孔子虽然在鲁国从政有过卓著成效,但远不及在他退隐之后著书立说的贡献。孔子晚年的事业体现了老子说的“继贻与人以愈多”的品格,赢得了历史的青睐。

  本章最后的落脚点,就是“为而不争”,也就是有大作为、对国家和人民有大贡献,但不要争名夺利。老子说这是圣人的行为。“为而不争”,典型者是朴,其本质是无我,其表现是舍己为人。老子说“朴嬗则为器”,是说原木在能工巧匠加工之后,“我”消失了,而转化为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所需的器具,是献身为人的崇高品格。春秋战国时期的介子推、舍身救伍子胥的渔翁和浣纱女,或者我们所熟悉的雷锋、焦裕禄,等等。他们之所以得到人民的传颂,就因为他们具有天道无私、舍己为人,为而不争的崇高品格。

  【思考】

  1.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之诸子,能做到“既已为人贻愈多,继贻与人以愈多”的是哪几位?举例说说现实社会中诸如这样的人。

  2.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为而不争”的圣人或国家领导人?举例说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