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7章 知足知止44

  【经文】

  名1与2身3孰4亲5 ?身3与2货6孰4多7 ?得8与2亡9孰4病10?斯11乎12甚爱13必14大费15 , 多16 藏17必14厚亡18。 知足19不辱20,知止21不殆22,可以23长久24。

  【注释】

  1.名:名誉。例,《史记·管子列传》:“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2.与:介词,跟,同。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身:指品德,修养,才能。例,《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4.孰:疑问代词,什么,哪个。例,《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5.亲:热衷,喜好。例,《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柄:权力、权位。   6.货:财物,指珍稀物品,如金银珠宝等。例,《庄子·骈拇》:“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7.多:称赞,赞赏。例,《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非:责怪;足:值得。   8.得:得到。例,《庄子·人间世》:“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9.亡:失去。例,《庄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 是 以 亡 足。”   10.病:忧 虑,担 心。例,《庄 子·则 阳》:“荣 辱 立,然 后 睹 所 病。”   11.斯:指示代词,这,这里。例,曹禺《北京人》:“我们食于斯,居于斯。”   12.乎: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例,《庄子·人间世》:“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13.甚爱:过分的欲望。例,《唐玄宗注老子》:“知足者,不甚爱。”   14.必:副词,必然,一定。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菑:灾害。   15.大费:严重耗损。例,《唐玄宗注老子》:“甚爱名者,必劳神,非大费乎?”   16.多:数量多,次数多。例,《庄子·人间世》:“医门多疾。”   17.藏:收存,敛藏。例,《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   18.厚亡:重大损失。例一,《唐玄宗注老子》:“多藏货者,必累身,非厚亡乎?”例二,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诗:“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坠。”   19.知足:认识到已经足够,从心里感到满足。例,《庄子·让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20.不辱:没有耻辱。例,《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反:返。   21.知止:认识到适可而止。例,《唐玄宗注老子》:“知止者,不多藏。”   22.不殆:没有危险,没有失败。例,《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3.可以:可能,能够。例,《庄子·外物》:“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沐老,宁可以止遽。”眦:眼角;搣:按摩;沐老:防老 。   24.长久:指事业长时期存在。例,《庄子·在宥》:“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译文】

  人们对待名誉与德才,哪一种更加热衷追求呢?对待德才与财物,哪一种更乐意赞赏呢?得到这些东西与失去这些东西,哪一种情况值得忧虑呢?这里啊!过分的欲望必然造成严重的耗损,大量的敛藏必然造成重大的损失。自己从心里感到满足是没有耻辱的,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在事业上才能够长久。

  【评说】

  本章从剖判人的本性(品格与才智、舍己为人)与末性(名分与财货、一心为己)的关系来分析利、害之得失,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以史为例:秦始皇过分爱好神仙之道,妄想求得不死药而被方士所骗。他听说海外有大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就派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乘着大船出海寻找仙山,求取不死药。徐福为逃避他的暴政,留在东洋的海岛(现今的日本列岛)上不回来。秦始皇在海边终日徘徊,望穿双眼,也等不到徐福,只好失望地回咸阳,走到半途的沙丘地带,得暴病而死。

  又如汉武帝也十分喜爱神仙,为求得不死药,他把女儿卫长公主嫁给方士栾大。栾大最终没找到神仙,没能求来不死药而被汉武帝杀了。

  这两个历史故事说明瞭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费”。秦皇、汉武寻找神仙求取不死药的愚蠢行为,被方士们巧妙地利用,造成多大的浪费!秦皇病死不足怪,汉武帝赔了女儿又大开杀戒,只得到天下人耻笑。

  再如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大多数百姓遭遇饥荒。当时国库中的粮食满得向外流淌,他竟然不许开仓放赈,反而命令百姓逃荒去各地找粮食。到隋朝末年,据统计,全国囤积的粮食按当时全国人口估计够吃五六十年。隋炀帝靠着他父亲遗留的大量财富,奢侈无度,荒淫糜烂,导致隋朝的灭亡。

  这个历史事实说明老子“多藏必厚亡”的论述多么正确。当然,这是为“私”之藏,只顾自己而不爱护万民,是失去了根本,必然灭亡。隋朝的灭亡,比起秦皇、汉武之“甚爱”所造成的危害,其严重程度是不可相比的。

  本章的重点在于教导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例如,战国时期,商鞅得到秦孝公重用为相,实行变法,秦国强盛起来。后又趁齐国打败魏国之际,率兵进攻魏国,迫使魏国割让黄河以西十五座城池,秦孝公嘉奬商鞅的功劳,把这十五座城池赐给商鞅,幷封他为侯。在商鞅喜庆之时,其门客赵良规劝他要推荐贤人自代并及时引退归农,还可自我保全,但商鞅不听。数月后,秦孝公病故,太子驷即位,史称惠文公。商鞅自以为是有功之臣,出入傲慢。惠文公本因商鞅曾经加罪他的老师怀恨在心,此时他的老师也说商鞅“权力过大,日后必反”。惠文公便收回了商鞅的相印,命他回封地赋闲。商鞅在去封地的路上又大张旗鼓,车驾仪仗,比诸侯还要豪华。惠文公的老师又进言“商鞅不知悔悟,出朝还用王者仪仗,若回封地,必然谋反”。惠文公大怒,派兵追拿商鞅……商鞅辗转来到封地,果然征集人马准备反秦。但没等他准备好,惠文公的兵马赶到,把他活捉,带回咸阳,被施以车裂的酷刑。商鞅因为不知足,更不知止,所以不但事业不得长久,而且不得善终。

  【思考】

  1.你知道夏、商、周时期有哪些属于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事例?当前现实社会中情况又怎么样?

  2.举例说明对“知足不辱”的实际感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